野菜的味道散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8-19 07:12:1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野菜的味道散文

野菜的味道散文

一天下午,老公从乡下老家回来,一进门就乐呵呵地喊道:“老婆,猜猜我给你带会什么好东西了?”

我坐在电脑前忙着码自己的文字,头也不抬,说:“早猜到了,不是黄瓜就是茄子,有什么可看的?”

老公一笑,“这次你还真猜错了!”他拉着我来到了院子,把袋子里的东西一股脑倒了出来,进入我眼球的是鲜嫩碧绿的野菜,这个季节还有这么鲜嫩的野菜真是稀罕。我蹲下身子,轻轻地翻弄几下,品种还真不少,青翠欲滴的水芹菜,叶片肥胖的马齿笕,最让我惊讶的是还有顶着黄花的婆婆丁和一些春天才有的苦苦菜。

看着满地的野菜,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几次吃野菜的经历。

第一次吃野菜,还是很小的时候。

那时还是生产队,春天整理春地正忙的时候,母亲的病犯了,父亲推着母亲去遥远的地方看病,我一个人在家大姐不放心,就把我带到地里让我自个玩。我在地里撒欢地跑着,经过冬天冰冻的土地变得松软了,小草从田间地头钻出地面,密密麻麻的铺满大地,好像一层绿茸茸的地毯,一些不知名的野花点缀其间,我采摘着野花玩得高兴,听见大姐远远地在叫我:“四,过来捡野菜,回家大姐给你做好吃的!”我紧忙跑到大姐面前,大姐正在和那些哥哥姐姐们正在整理地瓜垄,那些野菜在他们的铁锨下眨眼间就被连根铲下了,大姐捡起几棵野菜,让我看清楚,说:“四,就捡这种!”

我认真地看了看,那野菜嫩嫩的,刚吐出两三个叶片,叶片像柳叶的形状,周边带着白白的尖尖的刺,刺还很幼小,软软的,不刺手。想到这个可以吃,我的兴致来了,蹲下身瞪着眼睛看着大姐手里的铁锨翻动着,不放过一棵野菜,大姐挖下一棵,我就捡起来放在篮子里。大姐挖的慢,我就不断地催促她。那天地里有十几个大哥哥,见此景,他们故意逗我:“四,快过来,我这里有!”“四,快来,我这里也有!”闻听我急忙跑过去,来来往往,跑得满头大汗,大姐心疼我,不断地呵斥那几个恶作剧的哥哥们。

中午收工回家,我亟不可待地让大姐做给我吃,大姐把野菜从篮子里倒出来,一棵棵地摘去枯叶,淘洗干净,放在锅里用热水烫过,野菜瞬间就缩成了一团,颜色变得墨绿墨绿的。大姐用漏勺将野菜捞了出来,然后舀上一大瓢清水倒进锅里,吩咐我继续添柴烧火,等锅里的水沸腾起来,她向锅里倒进一些早已碾好的豆面,接着把野菜切剁成细细的菜末,然后放进锅里。很快,锅盖周围热气氤氲着,一股香味随着热气溢了出来。

该吃饭了,我和哥哥二姐三姐围坐在饭桌旁,大姐端上饭菜,那盘绿白相间的野菜,放在几盘咸菜辣椒之间,显得特别显眼,吃了一冬天白菜萝卜的胃口早就腻了,大姐拿起煎饼夹了些野菜,又掺了一点咸菜辣椒,然后递到我手里,我咬了一口,太香了,我一连吃了好几个,直到吃不下为止。

饭后,我问大姐那是什么菜,大姐告诉我叫“刺儿菜”。我记住了它的模样和名字,下午的时候还要吵着和大姐下地,这时父亲推着母亲回来了,我只能在家陪母亲,去挖野菜的计划落空了。麦收的时候,我和同伴一起去麦地里捡麦穗,又一次看见了刺儿菜,它已经长得有两扎高了,淡紫色的茎,顶着淡紫色的花,花瓣毛茸茸的,煞是漂亮。我想起了它的香味,就兴高采烈地拔起来。不一会工夫,篮子就满了,我挎着篮子蹦蹦跳跳地回到家里,缠着母亲快给我做菜吃,母亲看看我被菜根扎的红红的小手,心疼地说:“傻丫头,菜已经老了,不能吃了。”

我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挖来的满篮子野菜,伤心地哭了。

第二次吃野菜,是母亲蒸的菜团子。

读一年级的时侯,地震频繁,学校基于对学生的安全负责,把五个班级分散在沿河边的树林里上课。我们被老师带到村东的栗树林里,栗树林有几十棵粗大的栗树,淡黄色的花穗铺满了枝叶间。我们坐在栗树林里读书,微风习习,花香阵阵,多了几分野外的惬意。课间的时候,我们就像一群快乐的小鸟,在绿色的空地上尽情玩耍着。

“你们快来看啊!”不远处传来了王萍的惊呼声,我们以为她出了什么状况,一窝蜂地跑了过去。

“灰灰菜,你们看这么多啊!”王萍蹲下身抚摸着。

“这也值得你大呼小叫?”我为她的一惊一乍不屑一顾。

“灰灰菜可好吃了!”王萍一本正经地说,“奶奶用灰灰菜做过菜团子和疙瘩汤,又软又滑,我吃了很多呢!”

看见我们一个个半信半疑的神色,王萍着急了,“不相信你们拔些回家做了尝尝!”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我们每人都拔了一些,中午放学我背着书包兴冲冲地回到家,母亲已经做好了饭,我把灰灰菜从书包里倒了出来,央求母亲给我做菜团子吃。本以为母亲会拒绝,没想到母亲一口答应了,“好啊,晚饭就给你做!”

下午的课我几乎没听,脑子里总是想像着菜团子,好不容易挨到了放学,我急忙背起书包往家跑。跨进门槛,看到母亲正在为我做菜团子,我高兴极了。只见母亲把灰灰菜的嫩心掐了下来,用开水轻轻一烫,然后切碎,掺在发酵好的面团里,再加些玉米面,做了四五个菜团子,然后和馒头一起下了锅。等我做完作业,菜团子已经蒸好了,蒸熟的菜团子由绿色变成了黑色,躺在金黄色的玉米馒头之间特别显眼,我立刻倒了胃口,心想,这黑乎乎的样子,好吃吗?

吃饭的时候,我摸起了一个咬了一口,一股黏黏的味道,噎在咽喉,有点难以下咽,哪是什么又软又滑?王萍说的是假话,我有种被骗的感觉,真想给吐出来。我偷偷地瞅了一眼母亲,母亲似乎没有注意到我的表情,她一脸严肃地对姐姐和哥哥说:“这几个菜团子是四儿要的,你们都不许吃!”听母亲这么说,我彻底绝望了。看着大姐他们大口吃着香喷喷的白面馒头,我后悔莫及,心想,真不该拔这灰灰菜,更不该心血来潮要妈妈做这菜团子,真是自讨苦吃。我艰难地咽下一口,胃里一阵翻腾,几乎要翻到嗓子眼上了。我把菜团子紧紧攥在手心里,考虑怎么把它给扔掉,哪怕被母亲打一顿也认了。

这时,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他拿起一个菜团子,说:“我吃一个尝尝!”

母亲没有作声,我看看大姐,大姐也拿起一个,说:“我也吃一个,不然一会就被四儿吃没了!”

我明白大姐和父亲是给我解围,几个菜团子很快就被解决了,我把自己手里那个悄悄地塞到哥哥手里,看见母亲没有反应,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晚上,我躺在大姐身边,悄悄地说:“大姐,以后我再也不吃野菜了!”

最难忘的一次吃野菜,还是在我姥姥家。

姥姥家在莱芜与淄博交界的地方,村子不大,三面环山,只有西面一条通往外界的沙石路。那里土地贫瘠,主食是玉米,蔬菜是土豆。记得那次母亲领着我在姥姥家住了很长的时间,每顿菜不换样,除了了土豆还是土豆,那时真盼望早日回家,可是母亲却没有回家的意思,我干着急也没办法。每当吃饭的时候,我就会皱起眉头,手里的筷子不停地拨弄着碗里的土豆,姥姥说:“四儿,吃一点吧,过几天天暖和了,姥姥带你到上山去挖荠菜。”

我想起了那个菜团子,看看母亲的脸色没敢作声。

一天中午,给生产队放牛的姥爷回家,手里拿着几棵绿绿的野菜,我认识,那是野葱,我们村东的沙地里到处都是。姥爷把野葱放在桌上,对姥姥说:“野葱出来了,很稀少,我转了一上午才找到这几棵。”

姥姥一看高兴了,说:“一定还有,只是你没有找到,这下四儿有菜吃了!”

说心里话,我不愿吃这种野菜,可是看到姥姥兴奋的样子,我不想扫了她老人家的兴致。那天下午不上课,姥姥牵着我的手提着篮子上了村南边的山。我们一老一小沿着崎岖陡峭的羊肠小道艰难走着,姥姥担心我摔倒,让我跟在她身后。姥姥一头灰白的`头发在风中飞舞着,她迈动两腿慢慢向前走着,每迈动一步都要停顿一下,好像试试脚底是否稳当,不时回头招呼我一声:“四儿,走路小心!”看着姥姥的背影,我的眼泪快要流下来,都是为了我,这么难走的山路,万一姥姥摔倒怎么办?

“姥姥,咱们回家吧,我吃土豆,再也不挑食了!”我紧走几步追上姥姥扯住她的衣襟说。

姥姥停住脚步回过头,说:“累了?累了咱就歇会!”

我看见姥姥额头溢出细密的汗珠,禁不住心疼,说:“姥姥我担心您,咱们不挖野葱了,回家吧!”

“傻孩子,担心姥姥爬不了山?你看姥姥的大脚板,没事的!”姥姥笑呵呵地说,“幸亏你太姥姥没逼我裹脚,不然怎么给我外孙女爬山挖野葱呢?”

“姥姥。”我的眼泪落了下来。

“不要哭,姥姥今天一定让你吃上可口的野菜!”姥姥抚摸着我柔软的头发,似对我也像对她自己说。

休息了一会,我们继续前行,走了大约一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来到了山前,这里的绿色比山后多了许多,地势也变得平缓了许多,姥姥牵着我的手,在崖石或坝沿下寻找着,姥姥说,野葱喜欢在避风的地方生长。果然,在一处向阳的石缝里,长出了几棵碧绿的野葱。姥姥高兴地张开掉光牙齿的嘴。她放下篮子,小心搬开野葱旁边的石块,用小铲子轻轻地挖开了野葱旁边坚硬的泥土,绿色的茎,白色的根,姥姥像捧出娇嫩的婴儿似的把它们放进篮子里。

“四儿,看,咱们挖到了吧?”姥姥长嘘出一口气。

“姥姥,您的手出血了!”我惊叫了一声。

“没事,刚才搬石头不小心蹭了一下。”姥姥提起篮子,说:“走,咱们去那里再找找!”

那天,我和姥姥走遍了半个山坡,只挖到了一小把野葱,待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们回到了家。姥姥把野葱用清水洗了好几遍,然后切成了一小段一小段,锅里倒进了一点点花生油,等油热了,姥姥便把野葱全放进了锅里。

那顿饭,我是噙着眼泪吃的,我不喜欢这野葱的味道,但是我还是装出一副十分香甜的样子,因为我不想伤了姥姥的心。

姥姥问我:“四儿,好吃吗?”

我想说不好吃,这样会伤了姥姥的心;如果说好吃,姥姥一定还会领我去山上挖的。我没有回奶奶的话,只是闷着头吃着饭。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吃过野菜。多年过去了,每当看见野菜,姥姥提着篮子弓着腰给我挖野菜的情景,就浮现在了我的眼前。

在我的沉思中,老公一人在厨房忙活着,洗、烫、切、炒、拌。不一会工夫,几盘色香味俱全的野菜便端上了餐桌。

“老婆,尝尝怎么样?”

我拿起筷子夹起一箸马齿笕放进嘴里,一股香、酸、辣的味道,在嘴里蔓延开来。

看着老公脸上的柔情,我知道了这野菜的味道,那是爱的味道。

第2篇:野菜情结散文

野菜情结散文

准备午休,接到朋友的电话:“喂!下午来我家吃野菜饺子了”。哦,这又在呼朋唤友聚餐呢。大家早早到达,又是择菜,又是配调料、拌馅儿、和面儿,除了交流玩耍还可以互展厨艺,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追求绿色餐饮时尚,在吃中体味一些乐趣。

每每我们端上一盘野菜饺子或是端上一盘用红色辣椒油、醋等调料调过的灰灰菜、拳菜或者是葱绿发亮的人仙苗时,不用督促,光盘政策就会落实得非常到位。面对这些场景,我便不由想起了童年,想起了童年时我和村里大姐、大哥们上山挖野菜的情景。

那时农村生活非常艰苦,每年农历三、四月份,便是粮食青黄不接的时候,这时候,人们常常在稀溜溜的玉米糁子汤里煮了很多野菜,或是在很多野菜里拌了一点点玉米面蒸熟就是所谓的蒸菜来充饥。所以,挖野菜便是春季里人们的一项重要的事情。

当春风吹绿了大地,小草发芽,山花悄悄努出苞蕾时,山间和田地里的野菜就露出地面了。

村里的大姐姐、大哥哥们都会商量着:明天我们要去拽菜了。她们所说的拽菜其实就是拽野菜。

拽野菜是见到什么野菜就拽什么。山岭的阴坡常常有成片的蕨菜,我们家乡俗称拳菜,山上的地里常有很多茅谷秧、马齿笕芽;小溪边有很多水芹菜;沟渠旁有五味子嫩芽;麦田里有面条菜、羊蹄甲、灰灰菜;山根还有很多野韭菜、金针菜、山小蒜、山丹丹、粘牙菜、葛兰叶等等。总之是见到什么采什么,没有专一的种类。

记得有一次,头天晚上伯叔姐姐和后院的大哥商量好,第二天起早去离家十里外的砭沟采拳菜。伯叔姐姐问我去不去,我当然想去,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年年都去,因为我小,跑路不快,他们都不愿带我。姐姐这样一说,我满口应承,她说让我起早点,要是起不来,她就不带我了。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妈妈起来为我热了一点剩饭,我狼吞虎咽地吃着,还没吃完,他们就喊。我丢下饭碗拿了一块菜馍和他们一块上了山,因为年龄小,一路几乎是在跑步追赶他们。好不容易爬上一架山,这时,太阳从东方的山头上露出了红红的脸蛋儿,又向北走约五里的山路,我们已经到达砭沟的山顶了。拳菜就长在下半山的山坳里。我们顺着山顶下山。山非常陡,前脚先下去、后脚紧跟上,手要抓住身边的茅草,距离长拳菜的地方还很远,大哥哥们就在下面喊:“快来啊,多得很哪,要不走快点,你到这里就没有了”。我远远看见他们在下面弯着腰,快速地拽着,心里很急,越是急,越是怕摔跤,一旦摔跤,那就要滚到沟底了,不说拽野菜,恐怕连小命也保不住。所以,我依然慢慢地往下蹓,姐姐在下面抓住我的胳膊,连拉带扯把我带到有拳菜的地方。她教我认识拳菜,说把拳菜歘掉后把断面在土里捼一捼,这样拳菜才会保持鲜嫩,要不等到拿回家就老了。我们东一颗,西一株地采着。有拳菜的地方,土层很厚也很虚,有时把拳菜根都踏出来了。姐姐说:“你只要看见有老拳叶的地方,它的根部一定有小拳菜。”我才看见,这是我家做饭点火常用一种穰柴禾,爸爸经常去远处割柴禾,原来跑这么远啊!采了好一会儿,还不到箩筐的三分之一,可是因为人多拳菜少,已经没有了。大哥哥们已经跑到沟底上了对面山上。大姐说我跑不动,我们就不去了。于是重新上到山顶,在山顶的一块红薯地里拽茅谷秧。刚刚拽了一会儿,那边就有人吆喝,不让我们去他的红薯地,怕我们摘他们家的红薯叶吧。我们便从红薯地出来,跑到了另一家的麦地里寻野菜,箩筐里有了很多的马齿笕。

不知时间过了多久,只觉肚子很饿,姐姐说把带来的一块馍吃了吧。我给姐姐分了一半,坐在山岭的麦地里吃完了馍。姐姐说已经晌午了,准备返回。返回的路上,看见山洼里有一股泉水,泉水边的黑石头上有一丛丛野韭菜。我顺便拽了一把。不远处还有几株山丹丹花,在春天的阳光下灿然地开着,风一吹,金黄的花瓣随风摇曳,非常好看。姐姐说:“去挖山丹丹吧,它的根黏糊糊的,很好吃”。我把花儿连茎拔掉,用手挖出了土里白白胖胖的山丹丹,很像现在的洋葱,在一个小泉水潭里洗一洗,一层一层剥着吃。粘粘的没有什么味道。并不怎么好吃,但能填饱饥肠,我们仍然在周围的草丛中搜寻山丹丹花的踪迹。

记得那次是我第一次跑远山采野菜,当时可能八九岁模样。只感到非常累,回家后,那些菜吃了两天呢。

采集野菜看似轻松简单,其实是非常累人的。要从西山跑到东山,岭南跑到岭北,要爬过几面坡,翻过几架梁,半天或一天的时间才能采满一篮。采野菜的必须眼尖手快、腿脚灵便,所以,村里的大哥、大姐们总怕我们小一点的拖累他们,常常是天不明就悄悄出发了,惹得我们几个小伙伴羡慕嫉妒恨。

而今,人们吃野菜已不是为了充饥,而是变成了一种时尚。野菜是纯绿色食品,是原生态菜类。城里吃腻了大鱼大肉的人们,野菜便成了餐桌上的尊崇。有的高档酒店在数九寒天的季节,也能为客人端上一盘冷藏的灰灰菜或人仙苗,比熊掌凤爪还受欢迎。居家过日子,隔三差五,能在餐桌上来一盘野菜,一则为了吃出健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在舌尖上吃出童年的回忆。

这就是我们的野菜情结吧。

在豫西的.令人眼花缭乱、风格迥异的民间小吃中,蒸菜虽然算不上大家闺秀,但它却以无比的魅力在四季的小吃中诱惑着人们的变换与热爱,散发着浓郁的乡土人情。

当春季来临,山野里的野菜悄悄睁开它们那惺忪的眼睛,伸出它们那嫩柔的腰肢的时候,村里、镇里的婆婆们、姨妈们便挎着篮子提着塑料袋儿,会深入田间地头去延伸他们的爱好——采野菜,拌蒸菜。

提起家乡的蒸菜,那可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如按时令来排序的话,列在首席的应是白蒿蒸菜。白蒿,学名茵陈,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医学上介绍它有清湿热,退黄疸之功效,是预防和治疗各类肝炎的上佳良药。初春季节,正是万木复苏的季节,在一丛丛枯黄的蒿杆下,一簇簇白乎乎、软绵绵的小白蒿长出来了。常言道: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割着当柴烧。人们可不愿意错过一年仅有一季的良机,纷纷去采它。一来食之可预防肝炎,达到食疗之目的,二来更是民俗中的上乘稀餐,谁不愿意尝尝鲜呢?尤其是城里吃腻了大鱼大肉的市民们,更是要凑凑热闹了。

市民们上班没时间去采,菜市场或街头有郊区的老婆婆们给他们准备停当的,已摘得干干净净,拿回家便可做了。首先将买来的五花肉切成丁子块放入热热的油锅中炸一炸,炸出多多的油来,再放入葱花、蒜苗及各种调料,最后放入嫩生生的白蒿,之后将小麦粉与玉米面粉按1:3或一比二的比例浑匀后拌进去,待搅起来散而不泥,不干不湿时,搭入开水锅蒸半小时即可,那味道的确分外诱人,全家老小保管都争着品尝。

第二种要给大家介绍的是荠菜蒸菜。“荠荠菜,包饺子,我给我那小女一碗子......”这是一首电影插曲。人们都知道荠菜饺子,但对用荠菜做的蒸菜的味道之特别,可能只有家乡人最明了。若将荠菜与山小蒜搭配,多用玉米面而少用小麦面,用适量的切碎的粉条炒好相拌,做出的蒸菜,吃起来软软的、酥酥的、香喷喷、油乎乎,那味道别提多诱人了,连小猫都馋得直流口水。

家乡有一种野菜叫猫耳菜。其匍匐的根部多含淀粉,蒸着吃面乎乎的,能与蒸熟的土豆比美。每到万物复苏的春季,山涧、地头到处都长出绒乎乎的猫耳菜,人们见了它便爱不释手了。记得小时候大人们常说“猫耳秧,麦面掺,猪肉羊肉都不换。”可见用猫耳菜做的蒸菜味道是何等的诱人了。

除了上述几种外,还有茼花蒸菜、槐花蒸菜、榆钱蒸菜、苜蓿蒸菜、胡萝卜英蒸菜、麻子菜蒸菜等等。他们更是蒸菜家族中的六朵金花。在制作时,配料各有讲究,品种不同,风味各异。总之,使你一朝品尝,留香一季。来年更是禁不住诱惑,不厌其烦地律派着制作的序目。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当秋天来临,第二茬的荠菜又冒出了嫩嫩的叶片,它们很快成了人们盘中的蒸菜。这种一年二度被人们青睐的蒸菜中非荠菜莫属。因其它的野菜它们只能花开一季,再馋的人也得等一年才能尝上一阵子。

尝不够的蒸菜香,品不完的生活味。

家乡的野菜蒸菜,它是民间小吃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吸引着中外游客的浓浓兴趣,牵系着游子们的思乡之心。在年年岁岁的乐此不疲的制作中,它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情趣、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追求、绵延着人们对生活的憧憬……

第3篇:看野菜散文

看野菜散文

一走上八渡河的沿堤街道,就走进了春天。

虽然寒意未尽,但看到居于小城中的露天菜市场热闹非凡生机涌动,心中便有了几份暖意。虽然闹市在林立的高楼下似长蛇阵一字排开,被现代气息所笼罩,但已绿柳成荫,头下便是碧绿的平镜湖滩,微风吹过,柳丝拂水,柳丝拂面。周末城内自闭,来此逛逛不失为一种休闲一种享受,灵感顿生,我脱口吟道:碧水映楼春意生,绿柳垂钓买菜人。

肩膀擦肩膀,屁股挨屁股。男女老少,喜于言表,有的看菜,有的看人,有的连人带菜一起看。而我在长蛇阵中竭力寻找着一位老人,是每年专买野菜的老人,因为他那野菜最丰富,上市最早,介绍最彻底。早的是率先让人知道山野的春天已经来了,他送来春的音讯;彻底的是让人仅以聆听各种野菜的名称及生长习性就可以了解一个原生态的融融世界,就可以让人想到那个静谧的山野大地,那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散文剜野菜

散文剜野菜(精选10篇)由网友 “埃米亚克”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散文剜野菜,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散文剜野菜

散文剜野菜

星期六闲来无事,望着窗外明媚的春光,我的思维在驰骋、遐想。我在想,现已春回大地,草木泛绿了,野菜也该返青了,迎着春光剜野菜,多好啊,我又想起了儿时剜野菜的美好时光。

我的家乡在山东著名风景区大泽山的南麗,是一个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的美丽村庄,拥有着9000多亩的山林、2800多亩的耕田,村庄的状况就像人们口头上描述的祖国一样,“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物产丰富。”在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地方,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是一方百姓的生存宝地,有山有水有坡的自然环境也最适宜野菜的生长,这样,家乡的野菜很多,分布得也很广,山里、坡里的野菜比比皆是,让我慢慢道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吃野菜散文

吃野菜散文

苜蓿,是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在我家乡叫草头。小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提着口袋,在绿茸茸的苜蓿地里,摘取油嫩的头部茎叶,带回家炒菜吃,或煮苜蓿菜饭,既填饱肚皮,又不必花钱。当时正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生活所迫,青黄不接时,以苜蓿、荠菜、马兰头、蒲公英等野菜充饥,吃多了就望而生畏,难以吞咽。

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了,我和许多城里人一样,偶尔心血来潮想买些野菜尝尝鲜,换换口味。听说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早市上有苜蓿,我赶头班车去广场采购。广场上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旁路边,到处是摆小摊的,一摊挨一摊,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集市上鸡鸭鱼肉、时鲜蔬菜、豆制品、水果糕点……品种多样,应有尽有。我一个摊位一个摊位寻找嫩苜蓿,几乎转遍了整个菜市场,也没找到。

忽然眼前一亮.那不是蒲公英嘛?久违了,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野菜的味道散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野菜的味道散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