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登鹳雀楼》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语文课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
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
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笔画“竖折”,并学写“山、日”。
学习重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准备:
录音带、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
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想读这首诗吗?请你准备好,小声地方跟着老师读一读。
学生活动:学生手指书边读诗边认字。
5.自己再读一读,在不认识的字上点上点。
6.这次咱们指着书大声地跟着老师读,注意点点字的读音。
二、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
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
生:白日依山尽。
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
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
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
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
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
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
指名读2到3人。
三、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
(字词课件)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
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
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生字卡)黄、入、海、流、千、更、层、楼、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四、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
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
第2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习古诗,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培养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懂得“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道理。
2、利用多种方法识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4个。
3、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巩固拼音,识字、写字,朗读,背诵古诗。教学难点:“入”字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ppt第2张—5张)
1、师生谈话。课件出示:喜羊羊
2、师:快跟喜羊羊打个招呼吧!课件播放:喜羊羊的话
3、师:喜羊羊好像有什么烦心事,喜羊羊你怎么了?课件播放:喜羊羊的话
4、师:小朋友们愿意帮助他吗?李玟,你举着小手想说什么?听听喜羊羊怎么说!课件播放:喜羊羊的话
5师:太好了,小朋友们,就让我们跟他一起去树林里踩蘑菇吧!
6、帮助喜羊羊采蘑菇。课件出示:蓝色的篮子,带平舌音的蘑菇跑进蓝篮子里,带翘舌音的蘑菇跑进黄篮子里。
二、学习生字、认读古诗(ppt第6—第26张)
1、师:小朋友们真聪明,一会功夫就帮喜羊羊采完蘑菇了,听听喜羊羊要说什么呢!课件播放:喜羊羊的话
2、课件出示:鹳雀楼组图。教师随图介绍。
3、师:有一位古人,也登上过鹳雀楼,看到了美丽的景色,他当时就被美景感动了,写下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课件播放:古诗朗诵
4、学生手指着课本借助拼音自读古诗。
5、老师领读文中生字。课件出示:文中五个带拼音的生字
6、学生自己再认读生字。课件出示:文中五个带拼音的生字
7、学生齐读。
8、自读去掉拼音的生字。课件出示:五个去掉拼音的生字
9、小老师领读。
10、组词。
11、再次认读古诗。课件出示:古诗
12、师:有些小朋友早就会读这首诗了,谁来读给大家听?课件播放:学生朗读古诗的录音
13、指导学生读好故事的节奏。
三、理解古诗(ppt第27—第37张)
1、理解诗句“白日依山尽”。课件出示:夕阳图片
2、指导朗读这句诗句。
3、理解诗句“黄河入海流”。课件出示:黄河图片
4、指导朗读。
5、理解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课件出示:句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指导朗读
6、学生边表演边朗读。
7、配上动作全班齐读。课件出示:古诗
8、练习背诵古诗。
9、听歌曲。课件播放:歌曲
四、指导写字(ppt第38—第48张)
1、喜羊羊要求小朋友们写字。课件播放:喜羊羊的话
2、认识本课要求会写的字。课件出示:要求会写的四个生字
3、教写“入”字。
4、小老师领读其它三个生字。
5、讲解自己是怎样记住“千”字的。
6、老师领着书写“千”字。课件出示:“千”字的笔顺。
7、老师领着书写“里”字。课件出示:“里”字的笔顺。
8、象形文字“目”和现在的汉字“目”字作对比。课件出示:对比汉字
9、老师领着书写“目”字。课件出示:“目”字的笔顺。
10、学生练习书写学过的四个生字,教师随机指导。课件出示:带田字格的四个生字。
五、总结
第3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老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
第4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
第5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第6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导语: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下面是小编收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参考。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第7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