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反映了诗人劳作艰辛,但躬耕田园的志向不改,表达作者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
【设计理念】
本次活动主题是“中小衔接”,主要目的是使小学与中学加强联系,彼此了解。“中小衔接”,就小学教师而言,应该切实立足于“小”,放眼于“中”: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降低课堂难度,进行教学设计,而不能过度拔高,不能越俎代庖地用初中的高标准来要求小学生,以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心理压力;要撕开一个小口子,引领学生管中窥豹,从而激发学生对初中生活的向往,留下强烈的学习期待!从而使学生能够做好知识上的准备和心理上的过渡,尽量使小与中做到无缝连接。
《课标》要求小学高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而对初中学段做出了“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的要求。本教学设计更强调对古诗的诵读指导,通过不同层次的诵读感受陶渊明归隐躬耕时的恬淡与悠闲的生活状态、满足与豁达的心理世界;适当增多了对个别词语的注解,从而在“扫清阅读障碍”上加大了帮扶力度,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容,更便捷地进行感悟和欣赏。
【教学目标】
1.保护诗的整体诗性,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的意韵;
2.填补诗的合理空白,使学生在大量的举像中感知诗的意象;
3.走进诗的写作背景,使学生在高度的共感中领悟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通过举像、造境,使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对“田园生活”有更加丰富、立体的认识。通过适度拓展,使学生走进陶渊明的时代,了解陶渊明的境遇,感受陶渊明的内心,领悟田园诗带来的独特意境。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诗意
(一)设疑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陶渊明。
(二)揭示课题
介绍 “园田居”,引出课题“归园田居”。
(三)朗读指导
1. 一读,意在正音
(1)陶渊明是一个怎样的人,或许,从他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拿出课文纸,借助拼音,自由朗读。
(2)指名读。
(3)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 二读,重在节奏
(1)诗是有韵律的,首先要注意断句。来,自己划一划。
(2)指名读,相机指导。
(3)除了停顿要恰当以外,要读出韵律,还有个诀窍,就是“声断气不断,音断意相连”(ppt出示)。
3. 三读,旨在读懂
(1)陶渊明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试着找找答案?
(2)在这首诗中,你发现陶渊明是一个干什么的人?(种田的农夫)从哪里看出来的?
①“种豆南山下”
②“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他是一个怎样的农夫?说说你的理由?
①勤奋的农夫:“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②不善农活的农夫:“草盛豆苗稀”
③豁达(洒脱)的农夫:“衣沾不足惜”
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更好了。
4. 四读,贵在兴致
(1)不过,要想更好地了解他,不仅要关注人本身,还要关注诗中的“景物”。那么,在这首诗中,发挥想象,你又看到了哪些景物呢?
(2)交流:
①“南山”:你能用上一些词语来描述一下你看到的南山吗?
②“月”:这是一轮怎样的月亮?
月亮仅仅只是照亮了陶渊明回家的路吗? 还照亮了哪里?
③“道”:长满野草的“羊肠小道”
④“夕露”:晚上的露水晶莹的露水
南山如画,明月皎洁,羊肠小道,草木茂盛,夕露晶莹,假如你能看得见,皎洁的月光下,陶渊明的脸上洋溢着怎样的表情?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首诗。
二、展开想象,读出诗情
(一)聚焦“园田居”,体会满足之感
1. 听着大家的朗读,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一个农夫正悠闲、惬意地走在田间小道上。他要去哪儿?(回家)他家在哪儿?(园田居)(板书:身归园田居)
读——“身归园田居”
(二)五读,借助吟诵,强化情感
1.走在回家(回园田居)的小路上,陶渊明悠哉悠哉,心情愉悦。老师有个疑问,当你感到快乐,感到满足的时候,你会干什么?(唱歌)在古代那不叫唱歌,确切的说,那叫“吟诵”,想听吗?(教师吟诵)
2. 有趣吗?咱们合作一下,老师吟诵一句,你们朗诵一句好吗?
三、互文印证,读透诗心
(一)设疑,指向“愿”字
1.同学们,听了这么多遍,你的心中是否泛起一个疑问呢?
2.“愿”是什么意思? (板书:心愿)
(二)拓展
其实,陶渊明在他的第一首《归园田居》中就已经做了解答。
陶渊明啊,出生在东晋末年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他从小就崇尚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成年后,他希望做一个贤臣,造福一方百姓。
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当时东晋王朝官场上乌烟瘴气。他的理想根本就无法实现。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他越发渴望做回自己,重获自由。
“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
41岁那年,陶渊明当上了彭泽县的县令。一天郡里的太守派督邮来视察工作。当时的督邮虽然官品不高,但却常常假借太守的势力,作威作福,耀武扬威。这个督邮,更是如此!他一到彭泽县的驿馆,就差人叫陶渊明来拜见他。陶渊明虽然平时就不肯趋炎附势,对这个狐假虎威的督邮更是看不惯,但又不得不见。正当他刚出门的时候,手下急忙喝止:“大人,且慢……”。陶渊明早就受够了官场上的这一套,于是愤慨地说:“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便交出官印,辞去了仅仅做了80天的县令,回到了他的园田居。
现在他终于重返自然,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回到农村后,陶渊明首先要做的就是——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其实跟我们今天学习的“其三”非常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对于陶渊明来说,田园生活虽然辛苦,却是惬意自在的,他这样描绘道: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田园生活轻松自在,陶渊明乐享其中,所以,即使是“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他也会说“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三)交流
陶渊明的“心愿”到底是什么?
相机板书“有田园”
(四)深入引导
1. 陶渊明仅仅只是从南山的豆地里回到园田居吗?
第2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教案设计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陶渊明其人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⑵ 培养学生运用朴素平淡的语言表达情怀的能力。
⑶ 培养学生能够穿透诗文把握文章的内涵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⑴ 在诵读中领悟诗歌的意境。
⑵ 掌握诗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⑴ 领悟诗人的田园情怀,学习他那种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人格。
⑵ 学会辩证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重点】
通过诗中意象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隐居生活。
【教学方法】
1、运用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运用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3、运用讨论法,让学生自己品味诗中运用的情景交融等艺术手法。
4、探究阅读法,使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有新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期中考作文以“学会放弃”为话题,通过这次作文,我们懂得,取与舍贯穿于人的一生,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舍弃,又不断地得到。有一位作家说过,人的一生就是一舍一得的过程,人的分别也就在于有的人知道舍什么,得什么,什么时候该舍,什么时候该得,有的人却不能,由此,人生的境界也就不同。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在出仕多年后,毅然地与官场彻底决裂,选择归隐田园,这是为什么?他归隐田园之后的生活状况又是怎样?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他的《归园田居》。
二、简介陶渊明,并解题
《归园田居》是一组诗,共五首,歌咏田园生活之乐。写于辞官归隐的次年。此诗为第一首,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叙述了诗人归隐田园后轻松喜悦之情,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三、诵读课文
1、范读正音并提示五言诗朗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
2、指名学生朗读,并加以评价。
3、听录音,然后学生自由朗读。
4、全班分成两组进行朗读比赛。
5、学生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四、讨论鉴赏
1、提问:诗中哪些诗句直接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诗眼或关键语句并分析)
明确: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
尘网 羁鸟 池鱼
厌恶官场生活(樊笼里)
向往田园生活(返自然)
爱丘山 恋旧林 思故渊 归园田
2、提问:哪些诗句描写乡村田园生活?
明确:“方宅十余亩,草屋七八间”等诗句。
3、提问:诗中描绘的田园风光图景有什么特点?请抓住诗中几组意象分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让学生以四人一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
农田 草屋
简朴幽雅
榆柳 桃李
见
远人村
安详悠闲
墟里烟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
第3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是晋末宋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归园田居五首》的第三首。这首诗十分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诗人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作品既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的含蕴更为深远,又不因运用典故而使诗句失去真淳的情意,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1、作品原文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①下,草盛豆苗稀②。
晨兴③理荒秽(huì)④,带月荷(hè)锄⑤归。
道狭⑥草木长⑦,夕露⑧沾⑨我衣。
衣沾不足⑩惜, 但使愿无违⑪。
2、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①南山:指庐山。
②稀: 稀少。
③兴: 起床。
④荒秽:形容词作名词,荒芜,指豆苗里的杂草。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⑤荷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⑥狭: 狭窄。
⑦草木长:草木丛
第4篇:《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注释
1、南山:指庐山。
2、稀: 稀少。
3、兴: 起身,起床。荒秽:指野草之类。形容词作名词。秽:肮脏。这里指田中杂草。
4、带:一作“戴”,披。荷(hè)锄:扛着锄头。荷,扛着。
5、狭: 狭窄。草木长:草木丛生。
6、夕露:傍晚的露水。沾:打湿。
7、足:值得。
8、“但使”句: 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但,只。违,违背。
《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赏析
初看,此诗平淡无奇,淡到几乎看不见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