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之我见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8-12 07:12: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之我见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说“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我主要从以下面五方面谈一谈粗浅的认识和做法。

(一)努力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

文学鉴赏只有在师生对文学作品从情感上产生强烈共鸣的情况下,才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其美的内涵。因此,教师应致力于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和谐、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来升华课文的美感,熏陶学生。

关于情境教学,我认为不应拘泥于生硬地再现文中的情境。有位教师在教学朱自清的名篇《背影》时,扔下书本,直奔讲台,以手扳住讲台,双脚努力向上缩起,来模仿文中父亲攀爬月台的笨拙模样。在教学《散步》时,更要背上个学生方显中年人负重前行的艰辛处境……

人的审美,总是与自己的审美情境,审美情趣,审美经验有关。同样的自然景物,由于以上的差异,产生的美感也不同。青年人与老年人同在湖边欣赏山水的美,产生的美感是不相同的。人的心情舒畅和沉郁痛苦,对自然景物的情感出迥然有异。在审美过程中,学生是审美的主体,教师大可不必越祖代庖。要相信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去感受和想象,从而得到审美体验,使得作品的意蕴融于胸中。过多依赖上述事例中直观而浅薄的形象展示,不仅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忽视了学生是审美主体的地位,如若教师的表演又不幸拙劣了些,那么就真的是弄巧成拙了。

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重视情感的诱导,善于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创设一种与被感知对象相似的、熟识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从而过渡到对认知对象的审美体验上。

如老舍的散文《济南的冬天》,文字很优美、浅显、动人。作者紧紧抓住济南冬天“温晴”这一特点,描述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的冬景。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们像老舍说的那样“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呢?即使是没有见过雪的南方人,这时眼前也仿佛出现了一片白茫茫的大地,手中仿佛触摸到了那冰凉的雪花。让学生随着文章提供的意象展开联想,具体地感知情境。这样的情感诱导,易于将学生带入文本创设的意境之中,较自然地获得审美感受。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设置教学情境,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将学生引入教材所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这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而且它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在学习内容中所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都能清晰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在使学生获得大量感性的知识信息的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朗读中感受作品的语言美。

朗诵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我认为: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应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一文中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景,写出了春草的柔嫩、春花的烂漫、春风的温暖柔和、春雨的细密、人们的喜悦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又是通过触觉、视觉、听觉、味觉表现出来的,这是一幅幅充满春天气息、充满春的活力的画面。朗读时,对学生在停顿、重音、节奏、语速、语调上加以指导,就会让学生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春天交响曲,眼前仿佛看到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古诗词是讲究韵律的,有平仄、对偶、押韵等,读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音乐美。感受这种语言美的方法之一就是朗读。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很多优美的古文,其用语的准确、生动、凝练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朗读,方能使他们体味其语言的优美。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就应该注重朗读的作用。

(三)在分析中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当学生有了审美感受,获得审美愉悦后,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和评价能力,它包括对审美对象的真善美的识别,对审美客体逐渐加深理解、并能给予审美评价,得到新的领悟。在分析课文时,教师要注意挖掘作品的形象美。

在教授《背影》时,先让学生听录音,跟读,从“直觉”上有个整体感知,再让学生走进父亲的背影中,师生一起随着低缓抒情的去赏析、体味具体事件中的背影,感受深沉的父爱;最后进入“移情”关,学生先互相交流,然后上台口头表述:我读《背影》,要求联系自己与亲人的生活实际,或论述:我看到父亲的背影流泪的理由。结果学生多半选择了前者,因为前者更有现实的基础,他们更有话可说,也更乐意讲述亲人与自己亲密的关系,有些学生讲到平日里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自己的无理取闹导致父母伤心时,情不能自已,泣不成声。所谓的“移情”是互相的,既可是文本对读者的感染和改造,也可是读者对文本的二次创作,形成独具个性的经典。

教学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抓住“三美”,即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咀嚼品味。这首诗从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入笔,塑造了朦胧、迷离的意境;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情,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深深思索“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如此良宵美景,人生不能虚度,但游子思妇,天各一方,满腹的离愁别绪只有借月亮来抒发“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启发学生挖掘作品中的意蕴美,达到意美以动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悦目,那么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得到了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也就逐渐地提高了审美能力。

(四)在整体感悟中体味作品的思想美。

我们阅读文章应该准确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可以使学生在对作品产生体验的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到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背影》中真挚深厚的父子亲情;《热爱生命》中对生命的珍惜和执著追求;《我与地坛》中作者大自然的感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对母爱的深刻体验……无不体现鲜明的时代精神,给人以美的享受、美的启迪、美的熏陶。通过对作品思想美的体味,获得人生的启迪和顿悟,学生会自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五)在鉴赏中领略作品的艺术美

美感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美感欣赏活动有表层的心理特征和深层的心理特征,而艺术本身也有物质实在层、形式符号层、意向世界层和意境超验层等不同的层次。审美是艺术的核心功能,艺术的鉴赏过程是个阶段性的过程,需要观、品、悟的不同阶段,以达到对作品的把握。文学作品的审美范畴包括崇高、优美、悲剧性、喜剧性和丑。文学作品的艺术美不是显现在表层的,这就要有一番鉴赏的功夫才能领略到它的实质。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作者心上一直压着“焦虑和悲痛”,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焦虑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文章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通感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那“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的“淡紫色”的“瀑布”;那“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每一朵盛开的花,“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毫不活泼热闹”的比喻,写出了花的繁稠;那笑着嚷着的“我要开花,我要开花”的拟人写出了花的活泼和繁盛;那“浅紫色的”“香气”等通感的运用,使花的色与花的味联系了起来。但是,这仅仅是表层的美,通过与“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的”“一大株紫藤萝”却“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的“从来都稀落”的紫藤萝花的对比,却使作者明白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通过鉴赏才能领略到艺术的美。

曹雪芹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教师若能在每个教学环节中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在或喜或悲、或爱或恨、或乐或哀的审美体验中感知作品的语言美、形象美、思想美、艺术美,就会使学生进入审美意境,陶冶情操。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教师引导学生在文质兼美的课文中充分吸取营养,才能不断丰富美育内容,扩大知识视野,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高尚的情操。

此外,我们运用多媒体教学,活跃学生的想象力,进一步来创造美、欣赏美。制作多媒体课件,有声音,有画面,还可以配上歌曲,把学生带入课文的优美的意境中去。让学生通过看、听、写的方式,理解教学内容,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创造出新的美的艺术境界。

总之,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我们应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它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使自己心灵得到净化,感情得到升华,情操得到陶冶,这样,才能造就成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的人才。

天涯孤客

第2篇:培养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之我见

培养中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之我见

逯家寨学校武海凤

新一轮课程改革顺应时代的发展,用口语交际取代了传统的听说,即“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表述的变化“这不仅是提法的改变,首先是认识的变化”。但是认识的进步与教学实践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初中生口语交际的现状不容乐观:说的能力差,或口齿不清、不能说明白;或表达无条理,不能准确、简明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或说话无礼貌,举止不符场合等等。如何拉近实践与理论的差距是所有一线语文教师迫在眉睫亟待解决问题,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就如何培养中学生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能力提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能切实实现初中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一、提高教师素养,引航口语交际

要想培养出有较高口语交际能力的学生,语文教师不仅要改变一些陈旧观念,而且要具备相关方面的知识修养与能力素养。

(一)树立新观念

就观念调整来说,中学语文教师要从应试的语文教学的窠臼中走出来,树立语文综合素养观念,不仅重读写,也要重口语交际,让语文教学体现时代需要。中学语文教师不仅必须认识到需要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还须努力将日常生活中的口语交际实践与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活动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一个心中有新观念的语文教师,才会开展着眼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语文教学活动。

(二)拥有广博知识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与学生语文水平有密切联系。口语交际教学要求语文老师要了解与口语交际教学相关的知识。如:了解听与说的科学,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等,这是正确指导口语交际的基础;社会交际学知识,包括社会学、演讲学、辩论学等,这是由口语交际的特点——互动性决定的;另外,语文教师最好还懂一点艺术表演学、美学、表演学、配音学等等。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他的知识越丰富越专业,越能把口语教学推向最优化。

(三)提高口语表达等能力

在能力素养上,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话要标准、语言表达要得体。有文化内涵。吕叔湘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其次语文教师不仅在语言运用上要“率先垂范”成为学生口语交际模仿的“范本”,而且要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能够使语言示范与教学引导结合起来,即时挖掘口语交际课堂中生成的课程资源,充分调动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第三,语文教师要具备优良的课堂组织能力。能够设计口语交际活动、创造民主氛围、充分引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让学生在说说论论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听、说、交际的能力。

二、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如何营造现实性强、趣味性高的口语交际环境是影响学生面对口语交际任务兴趣高低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口语交际活动有效性的基本保障。

(一)情境愉悦化

民主、愉悦、宽松的课堂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产生合力,共享口语交际的“高峰体验”。比如,激发他们表达的欲望、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协助他们分析口语表达的任务等等。如当有学生对情节生动的课文尤为感兴趣时,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让学生充当不同角色的人物,置身其中演一演,学生会感觉其乐无穷。当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后,可以把分角色朗读

和表演的权利交给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长为主持人和策划者,带领小组成员分角色朗读课文,并商量故事中的每个角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共同讨论用什么样的动作和表情表演最合适,最后小组每人担任角色一次,进行表演,互相评议、取长补短。这样,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所感所想后,就会体验到说话的成功和喜悦,从而提高口语交际的欲望与兴趣。

(二)情境生活化

口语交际的开设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容易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会随着高涨。另外,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宛如置身于生活当中,易自然而然地进行交际,从而不知不觉地习得与人交际的方法。

如进行“我爱母亲”这个口语交际话题时,有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交际情境:教师用与学生生活最贴近的“母亲”为题,用充满深情的语言娓娓道来:同学们,每个人都深爱自己的母亲。无数的诗人、作家都写诗、著文赞美过自己的母亲,你爱自己的母亲吗?母亲为什么平凡而又伟大呢?请同学们在母亲节到来之际,认真观察自己母亲一天的生活和工作,然后在口语交际课上各自赞美自己的母亲,说说母亲在一天里做了什么、说了什么,是怎样挚爱着她的亲人的。交际课上学生们跃跃欲试,纷纷发言。有的说:“我以前以为妈妈没什么事,一天到晚地唠叨,真烦人。可这次通过细致观察,我发现妈妈实在是太辛苦了!”还有的说:“我原以为妈妈爱我是应该的,现在我亲眼目睹了妈妈为我们一家人付出的巨大代价,她太伟大了!我爱我的妈妈!我长大了一定要以真情回报妈妈对我的爱。”学生就这样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情境。

教师只要处处留意生活,就能在生活中发现可用于口语交际活动的好素材,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口语交际能力的提高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广辟课内外渠道,提供多方实践

(一)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学生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语言鉴别能力和语言的感受能力。如鲁迅、冰心等文学大师的文章,语言的运用都非常的考究。学生通过读可以学到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把话说得准确、得体,更富有表现力。

(二)在写作教学中开展口语交际训练

写与说同属语言的“输出”系统,语文教学素有说写结合的传统,先说后写不但有助于理清思绪,明确中心,还有利于教师指点,启发同学。现行的沪教版教材,编者把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编排在一起就是着眼于此。有经验的教师善于在写作教学中融合口语交际训练。通过口语指导,促进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比如笔者在一节“说鲁迅”的写作课上,先让学生畅所欲言、七嘴八舌而又要求措辞准确地选择鲁迅的各个方面展开口头“写作”,这样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写作打下材料的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炼字造句的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三)开展课外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

人文精神浓郁的语文学科要陶冶学生关照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情怀,为了这种熏陶,语文教师应带领或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深处,通过多方面的协调能力的发挥,让学生的交际、交流能力得到完善和提高,同时也能使学生增长见识、受到文化、审美多方面的启迪。在上海有一个叫黄玉峰的特级教师,他就经常带学生走出教室,在城市乡村的古壁旧城间进行实践活动,长期如此,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外界之间的“原生态”的交际增多了。可以说,真正回归生活本然的口语交际活动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高效途径。当然,语文教师在选择实践活动的内容时要根据学校及学生客观情

况酌情考虑。

(四)口语交际课

要让学生获得完整、系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安排一定数量课时的口语交际课,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从倾听到表达、从口头语言到体态语言,按部就班,逐步推进。这是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里涉及到教材对口语交际内容的编排,现行的沪教版教材编者在口语交际内容的难易程度上考虑较少。所以教师要在交际课上按部就班地进行训练,就需要有选择的,甚至是自主设计交际方案,重新按照从倾听到表达、从口头语言到体态语言的顺序,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安排口语交际课的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语交际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出来,培养具备一定口语交际能力的未来公民也已经成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更是落在每一位语文教师肩头的重任。希望中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能在不久的将来走出阴霾,迎来它的真正曙光。

第3篇: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声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论文

声乐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历史悠久,它具有陶冶人的心灵和节操的作用,能培养人对美的感受和认知。通俗上来说,一般人对声乐的理解就是唱歌和乐器,且认为那是艺术的体现,这就是对声乐的一种美的定义,从专业化的角度来说,声乐教学除了对声乐技艺的培养以外,还需要对人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众观现下的声乐教学,在大学之前,由于没有升学压力,不参加升学考试导致音乐这门学科得不到与其他学科平等的对待,甚至没有这门学科的开设;大学之后,声乐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的学习,但也大都凭借兴趣进行,其中不乏很多持应付的态度,抱着在声乐专业混毕业证的态度去学习,学生的表现也导致了学校对师资的投入不及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也就相对随意,诸如此类不利于声乐教学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对于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培养中学生审美能力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