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物体(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8-11 07:12: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认物体(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的例题,第27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先通过学生合作搭积木,感知不同立体图形的实物,再从这些不同的立体图形实物中区分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感知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想想做做”主要通过对图形的识别和联系生活中的物体,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中第1题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例得到进一步巩固;第2题通过分、数不同物体的个数,进一步认识每一类形体的特征;第3题结合旧知进行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学生的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知道各自的名称。教学难点是联系生活加深对各形体特征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蓖ü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和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2备兄平面与曲面,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思想方法。

3迸嘌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出示一组建筑物的图片:故宫、赵州桥、东方明珠电视塔、凯旋门、世贸大厦。

讲述:这些壮观美丽的建筑都是设计师和建筑工人的杰作,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

你们羡慕吗?想不想也造一幢?我们来做一回小小建筑师,造一幢你喜欢的房子,好吗?[评:通过引导学生鉴赏生活中一些美丽的建筑,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初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探索,体会领悟

1贝罨木。

讲述:取出你们的积木,小组合作搭一搭。注意哪些容易搭牢,哪些不容易搭牢。

小组完成后推荐一个展示作品,并说说用了怎样的积木块拼搭的。

2狈忠环帧*

讲述:我们的小设计师真棒!如果老师请你把这些积木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分呢?小组合作分一分。

学生合作探索,边分边把自己的想法跟同学交流。

提问:小朋友把它们分成了几类?说说为什么这样分呢?

学生交流分的结果及想法,逐步达成共识,分成四类。

3笔缎翁濉*

引导:我们来看一看、摸一摸这些积木,(一起感知长方体)我们把这一类形体叫做“长方体”,(出示立体图形)请你拿出长方体的积木。

学生认识长方体的名称和图形,取出相应的积木。

引导:你想给另外的几类积木分别取个名称吗?

学生大胆猜想并认识“正方体”、“圆柱”、“球”。

讲述:闭上眼睛在脑子里画一画这四个图形。现在老师说一个名称,请你拿一个积木,行吗?

学生动手拿一拿、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相互试一试。

教师检查学生交流的情况。

[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形体的过程,感受四种形体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欣赏了数学的美。]

4毙〗帷*

今天我们一起玩了积木,你能告诉大家你从积木中得到了什么新知识吗?顺着学生的回答得出课题“认物体”,并渗透美育。

三、巩固认识,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第1题。

讲述:南瓜博士觉得小朋友非常聪明,给我们带来了一道题,就是书上“想想做做”的第1题,请你帮它们找朋友,连一连。另外,南瓜博士还提了一个问题:“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它们的朋┯崖?”

学生完成后再交流,联系自己的所见所闻举出各种形体的实物,比比谁说得好。

讲述:看来,积木有不同的形状,我们周围的好多物体都是它们的朋友呢!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会有更多的发现。

2“想想做做”第2题。

讲述:这儿有一堆积木,看看都有些什么形状?(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逐步出示表格)请同桌合作,找一找、数一数分别有几个,填在书上。

同桌一起完成,交流时教师演示分类,学生一起统计验证。

3“想想做做”第3题。

讲述:看了这一排积木,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统计一下正确的人数。

4币橐灰椤*

如果再让大家搭一幢房子,你比较愿意选择哪些形体的积木?为什么呢?

学生结合形体的特征、外观等各抒己见。

[评: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连线、举例、分类、统计,进一步加深对四种形体特征的认识,从而初步建立各类形体的清晰表象。同时,运用激励性的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

四、总结评价

今天大家的设计非常棒!将来肯定会是个好建筑师。请你谈谈这节课又知道了什么新知识,增加了什么新本领,好吗?パ生交流懂得的知识和自己的心得。

[评:让学生自己总结,可以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让学生交流可以及时反馈,同时也给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评]

这堂课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主动地经历对简单的几何形体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第2篇:认物体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识这些形体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积木玩具、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合作交流。

1、 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上意思。

2、 分一分,帮助学生把积木按形状分成四类:

3、 假如学生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分在一起,圆柱和球分在一起,要先肯定是对的,然后再引导可以细分。

4、 看一看,摸一摸:感知每类形体的特征,在这基础上再抽象出相应的立体图形

5、 教学各形体的名称。

6、 感知认识:(1)可以由老师说名称,学生拿出相应的形体。

(2)也可以由老师拿出形体,学生说出名称。

二、 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1题。

(1) 通过实物和图形的连线,联系生活中的物体,加深对不同形体的认识,并通过举出实例得到进一步的巩固。

(2) 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和它们相似的朋友。

2、“想想做做”第2题。

观察图里的物体可以分成几类,再独立地数一数、填一填,然后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第(1)题,可以填一填,再相互交流。

第(2)题,只要求口答,不必进行书面回答。

三、 总结拓展

四、 能力检验:练习与测试

有趣的拼搭

教学目的:

1、 过学生的实践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 让学生体会平面与曲面,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请四位小朋友表演小猴、小狗、小猪、小熊)

1、 小猴和小狗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正方体、长方体奔跑。小猪和小熊分别选择用乒乓板托圆柱和球奔跑。

提出问题:为什么圆柱、球这么快就掉下来?

2、 揭题板书(有趣的拼搭)

二、 实践操作

(一) 滚一滚

1、 猜测:如果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这四种物体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哪些物体滚的快呢?

2、 提出活动要求,请一小组示范,强调从“同一高度”同时“往下滚”。

3、 分组体验

4、 交流验证。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二) 摸一摸

1、示范摸;2、同桌互摸;3、组织评价。

(三) 猜一猜

1、提出要求;2、学生互编互猜;3、师生评出最佳谜面。

三、 拓展应用

(一) 堆一堆

1、 提出问题:把四种分别向上堆,想想哪一种物体最难堆?

2、 分组体验

3、 交流验证

4、 总结归纳,引入生活

(二) 搭一搭

1、 提出问题;

2、 分组体验;

3、 汇报交流

4、 师生评出最佳作品

(三) 数一数

在搭的基础上数一数。左边两图中只含有正方体,容易数;右边一图中含有四种形体,要让学生认真观察,分别输出四种形体各用了几个,数好一种填一种。

四、 活动小结

第3篇:认钟表(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76~77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的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3.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概括能力和合作意识。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和大约几时。

教学难点

了解一天钟面上的时针要转两圈,也就是上午几时和下午几时。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学生猜谜语。

谈话: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认钟表。(板书:认钟表)

二、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1.初步认识钟面。

引导:小朋友,在钟面上都有些什么?

认识钟面上有1-12这些数,还有一长一短两根针。

引导:这两根针的名字叫什么呢?谁是分针,谁是时针呢?

请学生在自己的小闹钟上指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四、认位置(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单元教学要求:1、使学生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的顶物体的方位。2、使学生能按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比较正确地用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单元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基本含义。能够在具体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的位置。单元教学难点: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位置,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在行列的相对位置。单元课时安排:共2课时认上下、前后1课时认左右1课时认位置(前后、上下)教学要求:1、在具体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能比较准确地确定物体的上下、前后的方位。2、能按上下、前后的方位要求,解决生活里的简单问题,初步学会用上下、前后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发展初步的位置观念。3、在分组学习中培养小组合作的学习意识。教学重点:能确定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认钟表333(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钟面,会看钟面上的整时数和大约几时。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使学生建立初步的时间观念,从小养成有规律作息和珍惜时间的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愿望

1、有哪位小朋友知道你早上是什么时候起床,晚上什么时候睡觉?

2、那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3、小结:有的小朋友是爸爸妈妈看了钟表告诉你的,有的小朋友是自己看了钟表知道时间的。看来,钟表在生活中作用还真不小。你们愿意和它交朋友吗?那今天我们就来“认钟表”。(板书:认钟表)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钟面

(1)瞧,一家钟表店开张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看,这儿有一个钟,请小朋友们观察一下,这个钟面上有些什么呢?

(2)说的真好,钟面上有12个数,还有两根针,一根长针叫分针,短针叫分针。

2、初步认识整时

(1)那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认物体(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物体(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