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风俗的习作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8-08 07:12:2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节日风俗的习作

节日风俗的习作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每一个节日都有传说,更有深入人心的习俗,下面是节日风俗的作文,欢迎参考阅读!

【篇一:节日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他在千百年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一些习俗,并且有许多流传至今。

一饺子

真正过年前的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千里之外的游子必须赶回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过年。因为“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欢和;又取更岁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之意。

二放鞭炮、贴对联

这个习俗来自于一个神话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个叫“年”的怪兽,一到大年三十儿这一晚就出来伤人,人们都害怕极了,于是就决定在这一年的大年三十儿藏起来,正在人们要藏起来时,天上飞下来一位老人。他对人们说:“这个叫‘年’的怪兽,他怕响声,还怕红色。他来了你们只要穿上红衣服,门窗贴上对联,放着鞭炮,敲着锣,打着鼓,他就会被吓跑了。”人们按这位老人说的去做了,没想到还真的吓跑了“年”。从此以后,放鞭炮、贴对联这个习俗就流传了下来。

三烧大红草

烧大红草要在门口烧,寓意是祝贺全家这一年红红火火。

听,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拜拜喽!大家们!我要去拜年啦!

【篇二:节日习俗】

春节即将来临,按照过年的习俗,大家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春节才基本结束。其中春节有许许多多的习俗,比如:贴对联、年画、包饺子……我最喜欢贴对联和放鞭炮。

贴对联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从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一诗中可以看出。大年三十的上午,我和妈妈准备好新对联、凳子、浆糊。我们先要把旧对联清理掉,妈妈清上面,我清下面,然后,妈妈把新对联打开、压平,我把浆糊均匀的涂在对联背面,最后,我和妈妈一起把对联贴在了门框上。我看着新贴好的对联,咦?“福”怎么是倒着的?我立刻去叫妈妈,妈妈说:“把福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着贴说明福倒(到)了!”哦,原来是这样呀,我恍然大悟。

大年三十下午,我们准备吃年饭的时候,外公说要先放鞭炮,才能吃饭,我就问:“为什么”?外公就告诉我了原因。原来放鞭炮和贴对联一样,也是一种历史悠久年俗传统。传说在遥远的古代,有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除夕的夜晚,“年”就出来掠食吃人,但是人们发现了“年”有三怕:怕声、怕光、怕红色。于是,人们就用砍来的青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和光,又在家的门框两边贴上红色的木板,上面写着字称为桃符,才把“年”吓跑,得以平静,随后人们也继承了放鞭炮这个习俗。

同学们,今年我对过春节习俗的收获非常大,可我不知道你们的收获,若有更新奇的,一定要告诉我哦!我先在这里祝你们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篇三:节日习俗作文】

居住在中国台湾省的高山族,他们在过春节时则是另一番情趣。除夕晚上,一家老少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叫做“围炉”。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示吉利。“围炉”时吃的蔬菜不用刀切,洗净后带根煮熟,表示祝愿父母长寿。如果家里有人外出,也要空出一个席位,把这个人的衣服放在空位上,表示全家人对他的思念。

傣族过年习俗

傣族人民的新年,按照傣历大约是农历清明节以后的第七天。节日期间,傣族同胞举行热闹非凡的泼水、赛龙船、放高升活动。泼水活动是傣族人民过年的最高-潮,也是傣历年中最精彩的场面,因而通常称做历年节为“泼水节“。

白族过年习俗

白族过年的活动饶有风趣。除夕前,各家都把屋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不让灰尘留到新的一年。除夕晚上,全家团聚,守岁过年。午夜以后男女青年争相挑水,以象征勤劳和幸福。初一大清早,全家老幼都喝泡米花糖水,以示新的一年能过上花蜜般的甜日子。节日期间,白族人民有耍灯龙、舞狮子、跳舞蹈等传统文娱节目。白族人民过新年,还开展一项传统的活动——“放高升”:取一根整棵的大竹子,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把整棵竹子射向天空,高达一百多米。这项具有千余年历史的活动,带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反映了白族人民勇敢向上的强悍性格。

【篇四:节日习俗】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很是热闹。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篇五:节日习俗】

客家人过中秋吃月饼、赏月等习俗与全国其它各地大致相同。客家人称八月节或八月半。

每逢中秋圆月升起时,客家的人们早早便在庭院、楼台,或屋前的禾坪对着月亮升起的地方,摆出月饼、花生、柚子等果品,准备“敬月光”活动。

拜过月后,一家大小在外面赏月、吃东西。赏月是大人们的事,小孩子一般不会端端正正的坐在那里赏月,而是在皎洁的月色下追逐嬉戏,此时是他们的天堂。而吃东西则是有些讲究的。家长往往先让大家吃这些祭过月神的祭品。在华夏祭祀文化中,有这样的传统,就是在神主享用后,祭者常常会把祭品分吃掉,这样整个祭祀礼仪结束。我们分吃过程,一方面接受了月神的赐福,一方面履行了传统的祭祀文化。梅县人的说法是,吃了这些祭品更“乖”,吃了有福气的,吃了会更吉利。

在梅州,除了月饼这个传统的、带有普遍意义的中秋食品外,柚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食品,品种有金柚(沙田柚)、蜜柚或水晶柚。而吃柚子也是有一定的含义的。“像剖柚子叫‘杀柚’,带有驱邪的意思在里面。也有说剥柚子皮是‘剥鬼皮’,寄寓了驱邪消灾的愿望。”

客家地区的月饼,除普通月饼外,有“五仁月饼”,还有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大小不一的圆形糕。虽社会经济不断进步,但客家人始终继承传统饮食文化又在发展民间饮食文化,而中原遗风始终不变。

【篇六:节日习俗】

以前过年,只是和大人凑热闹。今年过年我知道了不少和春节有关的风俗习惯。

大年三十的上午每家每户都要贴春联,以示迎春之意。外公每年都要挑选一幅称心如意的好春联。今年选的上联是:喜气洋洋财旺旺,下联是:好运多多福连连。横批是:吉星高照。这足以预示新的一年里的幸福生活。

年三十午夜吃饺子,也是每家必不可少的。老人们都说吃饺子好。吃饺子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意义。饺子谐音交子,就是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因饺子的形状又像金元宝,故又象征团圆和财富。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意思是人们要走出家门进行户外活动。这天上午我和外公外婆沿着河堤,从将军码头一直走到新华码头。这里是滑冰场,男女老少人头攒动,人们身着五颜六色的节日新装,好像给冰场上装点了盛开的鲜花。人们有的在滑冰、有的在打冰车。还有的在冰道上从高处往下放冰车,大家玩的.真尽兴!大人、孩子和老人,一片欢歌笑语……

这不正是太平盛世的真实写照吗?

【篇七:节日习俗】

春节是辞旧迎新的日子,也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新年节来啦,让我们共同了解春节的习俗吧。

春联

春联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春节增加喜庆气氛。

爆竹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而且阴历腊月二十三,要做火烧馍,祭灶神;腊月二十四,要大扫除,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腊月二十五,古代家家户户都要磨豆腐,

大年三十,要熬夜守岁,祈求来年的平安、幸福。大年初一,晚辈要给长辈拜年。大年初二,家家户户相互拜访。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

【篇八:元宵节的习俗】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佳节,也是过年的最后一天,正月十五闹花灯,每到这一天,人们都会以吃元宵、逛花市、赏花灯、观礼花、猜灯谜,舞龙舞狮,来寄托对春天最美好的祝福。

我们一家刚吃完团圆饭,爸就说带我去看花灯,我非常的高兴。傍晚,一轮明月已早早的升上了天空。几颗星星顽皮的向我眨眼睛。银白色的月儿随我一起逛花灯。我们一家随着热闹的人群来到花市。我认识的“小鱼儿”被爸爸顶在脖子上,她手里拿着荧光棒,头上带着红牛角,穿着红色的外套。脸上带着开心的笑容。

街道上,到处都张灯结彩,各式各样的电子花灯,简直叫人目不暇接,随着一阵阵锣鼓喧声,两条蛟龙,在人群中间交叉飞舞。

这时,几声巨响,美丽的礼花接二连三地在空中开放,有的像菊花,有的像六月的雪,有的像满天的星辰,还有的像七彩的花朵。

夜深了,赏花灯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满足,幸福,惬意的神情离开了。

第2篇:节日风俗

节日风俗

金陵灯会

时间:每年农历大年三十至正月十八 地点:夫子庙一带

介绍:亦称秦淮灯会或夫子庙灯会,是广泛流传于南京地区的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现每年春节至元宵节期间南京夫子庙都会举办的大

型灯彩展览会,是中国最著名的灯会活动之一。

初八上灯,十八落灯。元宵节是金陵灯会的观灯最高潮。春节观灯是南京的传统习俗之一,南京人有句俗话:“过年不到夫子庙观灯,等于没有过年;到夫子庙不买张灯,等于没过好年。”旧时讲究“上灯元宵落灯面”,是南京人灯节期间的食俗。南京国际梅花节

时间:每年2月底至3月中旬 地点:梅花山

介绍:是南京最热闹的节日之一。届时东郊的梅花山上几千棵梅花竞相开放,有成千上万的南京人或外地游客涌向梅花山赏花、观景。万里人海花香,蔚为壮观。赏梅期间,并推出众多节庆活动,如开展梅花书画作品展、大型歌舞演出、梅文化知识讲座、“牵手梅花山”小天使游园活动、“我选梅花当国花”签名活动等。爬城头 时间:正月十六 地点:中华门

介绍:每年这一天南京人都要和家人或三五好友登城览胜,俗话叫“走百病”、“踏太平”。过去游人主要登三山、石城、聚宝(中华)、通济四城门。现在只有聚宝门(中华门)可以爬上。正月的南京,天气回阳,外出走走,换换新鲜空气,焕发精神,对身体不无好处。上巳节

时间:农历三月初三

介绍:南京有民谣道“三月三,荠菜花赛牡丹,女人不戴无钱用,女人一戴粮满仓。”这天人们采荠菜花煮鸡蛋,传说可治头痛。上巳节始于六朝东晋,人们把荠菜花挂在门头、锅灶上或床上,妇女则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藉以消灾灭难.中国南京夫子庙灯会 时间:2 月 地点:夫子庙

“ 百年高淳 ” 民俗文化展示节 时间:2 月 地点:高淳老街 佛文化艺术节 时间:2 月 地点:栖霞山风景区

“ 江上人家新春乐 ” 旅游节时间:2—3 月 地点:江心洲 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 时间:2—3 月 地点:梅花山 旅游时尚节 时间:3 月 地点:湖南路狮子桥

中国温泉之乡-汤山温泉文化节 时间:3 月 地点:江宁区汤山镇 汤泉苗木节 时间:3 月 地点:浦口汤泉镇

雨花 “ 春牛首 ” 踏青节 时间:3—5 月 地点:文莱风情园 将军山茶文化节 时间:4 月

地点:将军山旅游风景区 妈祖文化民俗节 时间:4 月

地点:静海寺天妃宫历史文化景区 江宁横溪西瓜节 时间:5 月 地点:江宁横溪 端午节国际龙舟大赛 时间:5 月 地点:莫愁湖公园 郑和宝船旅游节 时间:5 月 地点:宝船厂遗址 溧水采摘节 时间:6—9 月

地点:溧水傅家边、白马镇 江心洲葡萄节 时间:7—8 月 地点:江心洲

中国南京长江国际旅游节 时间:9 月 地点:滨江 南京农业嘉年华 时间:9 月 地点:白马公园 中国南京雨花石艺术节 时间:9 月 地点:雨花台风景区

中国南京 “ 固城湖 ” 螃蟹节 9时间:—10 月 地点:高淳县 茉莉花文化旅游节 时间:9—10 月 地点:六合金牛湖 龙袍蟹黄汤包节 时间:9—10 月 地点:六合龙袍镇 莫愁烟雨文化节 时间:10 月 地点:莫愁湖公园 灵谷桂花节 时间:10 月 地点:中山陵 阅江楼文化艺术节 时间:10 月 地点:阅江楼 江鲜美食节 时间:10 月 地点:江心洲

中国南京八卦洲芦蒿节 时间:10—11 月 地点:八卦洲丽岛

中国南京秋栖霞红枫艺术节 时间:11—12 月 地点:栖霞山

“ 迎新年听钟声 ” 活动 时间:12 月 31 日 地点:栖霞寺

第3篇:七夕节日风俗

七夕节日风俗

七夕节是我国历史十分悠久的,普天下有情人们在这一天互诉衷肠,单身人祈求真爱到来,各地民众在这一天要进行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既歌颂了美好的爱情,又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与向往。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七夕节日风俗,希望有所帮助!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婚育恋曲

传统文化里,爱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连。在七夕的节物风俗里,这两件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作为古老的汉族节日,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习作:家乡的风俗

习作:家乡的风俗

一、在阅读中学习方法

(一)年糕

尤 今

新年食品当中,我独爱年糕。

它们圆滚滚、亮晃晃的,一看到它们,我心中便自然而然地生

出喜庆之意、圆满之感。

小时候,我曾有一段时间,寄居在祖母家。每年岁暮,喧喧腾

腾地准备过年的当儿,我最爱的,便是看祖母做年糕。

尽管市面上有现成的糯米粉出售,可是,祖母担心那些糯米粉掺进别的杂质,所以,每年总买大包大包的糯米回来,自己磨。她一面转着那古老质朴的小石磨,一面虔诚地喃喃自语:

“年糕年糕年年高。”

把愿望寄托在传统食品里的这种美好的情愫,深深地触动着我的心。

磨好了的糯米粉,像白雪一样,高高地堆着。祖母在糯米粉中加入水、椰糖,搅匀;然后,在圆形的铁罐里妥妥帖帖地铺上剪成圆形的蕉叶,小心翼翼地倒入拌好了的糯米粉,再把铁罐一只一只地搁在炭炉上面的蒸笼里,蒸上几个小时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节日风俗的习作word格式文档
下载节日风俗的习作.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