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诗两首教案
关于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诗两首教案
【教学构想】
借助本课两首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幸福,是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
基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特点,本堂课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突破。
1.反复朗读。
诗歌音韵美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朗读魅力。首先,我设置了教师的范读。教师准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感情,用有感情的朗读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这是诗歌教学的魅力之源。
2.感悟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创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换为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接说出来的话补充完整,从而融入诗歌的艺术世界中去。诗歌里的形象是诗人精神境界与艺术境界的凝聚和升华的艺术表现,鉴赏时把握诗歌的形象是体味诗歌意境的必由之路。
3.写出自己心灵的诗篇。
我在教学最后设计了师生共同创作一首小诗。这一环节旨在鼓励学生用这样的文学样式来表达自己,稚嫩不怕,应重在表达、宣泄。学生尝试用或稚嫩或成熟的笔触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对问题的见解、对世界的看法,当心灵的诗篇写就之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种成就感、满足感会激励学生产生阅读诗歌的兴趣。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两首诗的构思及作者对幸福的深刻理解。
2.学习透过意象,体会诗歌意境,领会作者感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3.反复诵读诗歌,品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1.学习透过意象,体会诗歌意境,领会作者感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2.启发学生调动个人体验赏析诗歌,理解“幸福”的内涵。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师:上课前,我想做个调查,觉得自己生活很幸福的同学举手。
随机请两名同学回答幸福或不幸的原因。
生活中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幸福,如何才能将幸福抓在手里呢?今天我们听听我国当代诗人李瑛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课前的小调查可以快速导入
“幸福”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李瑛《幸福》,学生完成两个任务
1.扫清字词障碍。注意圈点出自己没读准的字,正音。
瞩(zhǔ)望
茑(niǎo)萝
颤(chàn)动
眸(。móu)子
苦涩(sè)
林莽(mǎng)旷(kuàng)野
2.思考:本文副标题为“告诉我们的孩子”,在听读中,你认为作者要告诉你你们什么?
明确:作者从“幸福在哪里”的角度诠释幸福的内涵。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必苛求完整,能大致把握诗的内容即可。
(这一次的朗读旨在落实基础知识,初步感知全诗的内容。学生的回答应该能明确诗的写作角度,对于主旨的理解不做要求,留待后面再做解答。)
三、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全诗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能读准字音,力求能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
(学生初读诗歌,在要求上给出能力层级,既让学生明确朗读目标,又不给学生带来太大压力。)
2.找出作者表现“幸福”的事物(勾画出关键词),尝试为前五节诗的内容各拟一个小标题。
第1节:写收获之后的劳作者。
第2节:写静立田间的果树。
第3节:写疾飞的归鸟。
第4节:写雨中的浆果。
第5节:写劳作者团聚的温馨。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清诗歌的内容,找出诗中的意象,为下面的赏析做准备。对于学生拟的标题要给予充分肯定,尊重学生的创意。)
四、分小组活动,再现诗中的画面。
1.学生分小组承担电视诗歌的导演任务。教师招标,每一个大组承接一个诗节的任务,有两个有能力的小组将多承担一个诗节的任务。
要求:(1)从备选音乐中,挑选适合本诗节诗意的曲目作为背景音乐,也可自己推荐音乐。
(备选音乐:唢呐《步步高》、小提琴曲《沉思》、克莱德曼的钢琴曲、萨克斯《回家》、莫扎特《小夜曲》等。)
(2)细读每一节诗的内容,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将诗的内容变成画面。
2.小组讨论。
3.集体展示小组对诗的理解与创意。
要求:每一个小组推荐两名代表,一名朗读这诗节,一名代表描绘小组构思的画面。一个小组发言后,其他小组可说出不同的创意,也可以在此基础上补充自己的想法。
(诗歌的赏读离不开诵读,同时更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把握。这一环节用导演电视诗歌的方式,就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鼓励他们找出诗中的意象,大胆联想、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感受到学习诗歌独有的快乐。教师特意加入选取背景音乐一任务,一方面使用音乐营造气氛,更好地带学生入境,另一方面也可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4.诗歌前几节的最后一句都是“我想到幸福”,大家在导演的过程中,是否感受到了幸福?你认为那是怎样的一种幸福?
引导学生意识到幸福无处不在。
参考要点:收获的满足、奉献者的期待、归家的急切、成长的快乐、亲情的温馨。
(在学生充分联想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幸福的原因,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涵。)
五、品读诗歌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1.大家的任务都较完美的完成了,同学们对于每一诗节的策划既有共鸣之处,也有各自独特的见解。你们创意的灵感源自哪里?
(启发学生落实到对诗中字词的理解把握)
2.请小组代表再次谈谈抓住了哪些词展开联想,这些词用得好在哪里?
学生回答时首先要读出所品味的诗句,在美读中赏析,在赏析中品味。
例如:“丰收的镰刀”形象地点出劳动者的身份,丰收让人自然联想到丰收的喜悦。“
喘息”表明它完成了丰收过程中的艰苦劳动。拟人化的写法,把镰刀人格化,赋予其生命。
“瞩望”形象地写出摘净果子的树静默在田野那样一种无言的期待,给人极大的想象空间。
“一闪而过”突出鸟儿飞翔的快捷,自然界的生命充满了对家的依恋。
又如“淅淅沥沥的小雨”、“茑萝绿色的卷须轻轻颤动”营造了恬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红色”意味着成熟,“微笑”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出成长的快乐,对世界的憧憬向往尽在其中。
(这首诗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语言清新优美,有很多值得品析之处,这一环节的赏析是前一环节的延伸,有了前面学生的尽情想象,感悟诗意的基础,学生回到诗中品读语言就更容易了。他们自然会选择感悟最深的词句。教师要引导欣赏诗中准确、形象、富于生命力的语言,用朗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六、学习最后一节诗,领会诗歌的主旨
1.齐读最后一节诗。
2.自由提出自己不懂的诗句请求帮助或是自己畅谈对某一句的理解,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对某一句的感悟。
参考要点:幸福和痛苦是分不开的,它们相伴相生共同构筑人生。历经痛苦折磨后得到的幸福更值得细细品尝、咀嚼。
(这一环节的内容较前几节略有难度,因此教师采取这种灵活的方式,学生间合作交流,让理解能力强的感到帮助别人的快乐,鼓励稍差的同学养成求教的习愤。)
七、配乐,学生朗读全诗
(在音乐中,沉淀学生对全诗的理解,用美的朗读展现诗歌的魅力。)
八、总结学习诗歌的有关方法
赏析意象体会意境品读语言
(教师的归纳应联系本堂课的学习,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的补充要简洁明了。此一环节为下堂课学生的自主阅读作准备。)
九、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诗。
2.思考题:“我的幸福观”。
第二课时
一、学生自主学习罗洛的《幸福》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小诗。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尝试从一个方面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
1.设计本诗的朗读,用有感情的朗读感染人。
2.调动想像力,将诗歌的内容演化为生动的画面吸引人。
3.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以精彩的分析打动人。
(这首小诗线索清楚,主题明晰。因此,我设计将这首诗的学习交给学生,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落实诗的主旨和语言技巧。让各个小组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二、学生自由谈谈更喜欢哪一首诗
(这一环节将两首诗进行比较阅读,以加深对两首诗的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回答时言之有物,可提示他们从某一角度如诗歌的内涵与情感、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具体来谈。)
三、出示画面,唤起学生对幸福的向往,加深对幸福内涵的理解
1.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组照片,照片主题为幸福瞬间。
(出示照片的`目的是在两首诗学习的基础上,以直观的形象冲击学生的视觉,引发学生把目光投向生活,思考幸福的内涵。)
2.最令你感动的是哪一幅,请尝试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表达你的想法。
(在学生自由的表达中,幸福是什么将会有更精彩的诠释,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唤起学生的个人体验,师生尝试共同创作一首关于幸福的小诗
师:我们总是抱怨生活的压力太大,学习、工作、家庭,本来该是生活的快乐所在,却变成了背上的枷锁。有时我们甚至忘记了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幸福。其实,幸福很简单,如果你有爱的目光,如果你有足够的宽容,幸福真的离我们很近。当我们的教学活动接近尾声的时候,我希望和大家共同创作一首属于我们自己的诗歌,.题目为《平凡人的幸福》。
师:当手轻划过你熟睡的稚嫩的脸庞/恬静中/幸福在心中跳跃。
当笔在试卷上勾画出绚烂的红色/深夜里/幸福在心中歌唱。
如若学生觉得有困难,不妨由学生开头,甚至允许有的学生另起炉灶,形式不定,关键是让学生尝试用诗的形式表达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并在其中获得快乐。
(会感受幸福,才是一个健康快乐的人。共创的一首小诗,并不苛求它多么的完美,重要的是为了唤起学生学诗的热情和信心,为的是让课堂定格在师生情感碰撞的幸福一刻。)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两首诗。
2.练笔本上,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随感。
【教学后记】
让诗歌教学充满诗意美
诗歌教学向来被老师们视为畏途,然而在这样一堂诗歌教学后,我感觉整堂课的气氛轻松和谐,学生的热情深深地感染了我,所以我想我们的学生不是不喜欢诗歌,,而是不喜欢学习让他们以背诵为唯一目的的诗歌。成功的诗歌教学能给学生激情,能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美,获得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我们的诗歌教学也要具备诗美。
所谓教学的诗美,是指作为诗歌教学本身也应具有教学美学形态,其实欣赏的过程也应是美的,而往往美的欣赏形式更能吸引欣赏者去探求美。那么如何使诗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愿呢?
1.让诗歌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引导学生欣赏诗歌时,充分利用自己已有的“诗外知识”,描绘自己头脑中的景象。整堂课气氛极为活跃,学生热情地描摹着自己的创意,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获取新的灵感。
2.唤起学生的个性体验,写出自己的心灵诗篇。
第二节课在评述幸福的瞬间时,学生对照片的描述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他们沉浸在对幸福的回忆与感悟中。原本被他们忽略的点点滴滴此刻都变成了幸福的印记。尤其是自己做诗的环节,学生的创造实在超出了我的想象,作为教师我们需要的是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传统诗歌教学基础上,我们更应注重调动学生的审美意愿,从静态的文字走进诗人动态的内心。我们的目的不只是教会学生学诗、赏诗,更在于让他们由此了解丰富的社会和复杂的人性,进而用自己的眼光观察生活,创造人生的美。
第2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滋味》教案鄂教版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第一课《滋味》鄂教版
l、滋 味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本文写的是作者儿时生活中两件有滋味事。
两件事两种滋味:前者是无滋味的痛苦,后者是有滋味的幸福;前者是满心盼望,临了却毫无感觉的懊恼、难受、失望;后者苦熬苦等终于让人感受到新鲜、刺激、美丽。正是通过对“品尝”两种不同滋味的描写,表现了这样的中心思想:无论是感觉不到的滋味,还是感受到的新鲜、刺激的滋味,都是生活的滋味,而只有经过自己主动努力体验,获得的才是最美的快乐。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是这篇朴实的文章所表现的深刻内涵。【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自主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
2.体会文章生动的描写及简练的议论及表达效果。3.联系生活获得生活的感悟。[教学重难点] 重点:联系生活,品味关键语句,体会情感。
难点:从两件事得到的不同滋味中去思考作者要表达的深意。[教学安排] 两课时
1.快速阅读,认清思路,合作、探究了解文章重要内容。
2.品味生动的描写,联系生活揣摩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3.拓展思维,培养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
4.读写结合,根据自身情况,对“幸福”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引导学生走进八年级语文世界,走进“幸福”的单元。
1.生活是多姿多彩的,生活是美妙的,它需要我们仔细去品尝,去体味,不管是酸甜还是苦辣。体味生活的滋味,体味成长的感觉。
2.教师提问:生活中你有哪些值得回味的事?这些事带给你什么感觉? 3.整体感知文本内容:
① 检查预习,梳理字词,排除阅读障碍,不理解的地方作记号。②学生自主提出问题。
(幸福的滋味是抽象的,只有使之与生活的不同滋味联系起来感受。只有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官上的感觉,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所以,导入新课是很有必要的,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再者,检查课前的预习,既可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个性化阅读,又可提前告知教师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为后面的教学作了学情准备。)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整理学生的问题,学生讨论、合作、探究,初步解答。a.这篇文章的“我”是谁?写的事和“我”有什么关系? b.文章写了哪两件事?用简练的语言概括。
(本文写的是回忆儿时两件有滋味的事,内容生动、有趣。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容易引起共鸣。内容明白易懂,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理清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概括归纳。教学时应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能引起共鸣的语句。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或简或繁,或易或难,都是通过出声的朗读来加深印象的。朗读中圈、点、勾、画、批为后面的朗读作了准备,推动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三、进一步阅读,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1.清楚“我”是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吃杨梅的? 2.我是怎样吃杨梅的? 3.我是怎样焦急地等待放烟花的? 4.根据文中相关语句,想象“我”放烟花的动作、神态,体会“我”的心理。
(这一板块是在整体感知之后进一步挖掘文章内涵。从文本语言入手提出新的问题,为进一步品读课文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课文,感受课文生动的描写
1.自主选择品味点,进行比较朗读。学生各自交流品读语言的体会。
(方法:全班分为6小组,每组6.-8人,进行研读、讨论,要求对第一课时中圈、点、勾、画的地方认真揣摩,体会作者意图。)过程:第一步,学生自读所选择的品味点;第二步,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
2.师生共同探究,形成共识。
(学情预想:学生可能找出值得欣赏的句子,但又不能说出好在哪里,此时需要教师指导。)方法指导:
品味语言与领会主旨是一脉相承的,作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在词、句等方面来表达特定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去品味,从而体会语言的美妙。例如: ①动词的妙用。
浅——从一个孩子的眼中看出杨梅逐渐变少的动态。塞——单纯地往嘴里放,而没有咀嚼、回味的过程。滚——与杨梅外形一致,在脑海中一闪而过。举——骄傲地、兴奋地要让人看到。涌——焦急等待后的喷涌而出。
②副词的特殊作用。
“可惜”——“终于”——“终于”写出了度日如年的心情突然得以释放的兴奋。③对比的鲜明。
没吃到杨梅写杨梅的诱人。吃杨梅时的贪婪。吃完杨梅后的无味感觉。④童话式的描写。
像喷泉、金黄色的雨、金色的火焰、风中摇摆的稻穗„„ ⑤天真幼稚的内心世界。
“那些五颜六色、花花绿绿的炮仗„„” “我下决心„„让他们大吃一惊。” “恨不得马上把它点着。”
“我整天心神不定,魂不守舍。”
“总算熬到„„,草草吃几口,„„溜„„”
“我甚至觉得天已经快要亮了。”
(本板块教学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语言的表达效果。语文教学离不开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任何思维的表达都是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要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必须注重语言的品味。以上教学中结合学生实际,学生自主合作与教师方法指导点拔相结合,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中体味到语文的语言美。)
二、研读课文,明确写作意图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1.从表达方式看,本文是回忆性散文,除了叙事之外还运用了议论,画出直接表达,“我”的感悟的句子,想一想如何理解。2.从内容着墨多少比较看,为什么“放烟花”比“等待放烟花”文字反而少?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从两件事给人的感悟比较看,一是无滋味的痛苦,一是有滋有味的幸福,截然相反又为何放在一起,这表达了什么思想? 4.为什么写完放烟花后没有像写完第一件事后那样归纳?无奈的感觉相当深刻,快乐的时刻无以言表。感悟生活,体味快乐,幸福就会像童年“金色的火焰”“把周围黑暗的夜空照得雪亮”。
(本板块教学是因为学生对主旨、对作者写作意图的把握存在很大困难,但这又是文章教学的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在研读中提出问题,在讨论中解决问题,在讲解中明确问题,因势利导,明确中心。这正如文中表达的那样,没有经过自己的咀嚼体味,就不会对文本、对教材、对语文教学产生滋味,无滋味的教学是不会给人愉快的,那就更谈不上思想情感上的熏陶。)
三、教师小结
“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仅要求每一个个体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基本的阅读品质,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和探索的欲望,探求文本的含义,探求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在读书中做人,实现为学为人的统一。本次教学既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又提供了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机会。
四、结合生活,展开联想
①读了本文后,你对幸福有什么新的认识? ②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值得忆起的往事呢?把它讲给同学们听。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到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的启示。”课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能力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以及语言的有效训练。)【教学后记】
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随想
在《滋味》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深切地领悟了语文教学只有从人文关怀出发,才能真正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特点。
这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朴实无华,意蕴却相当深刻的回忆性散文,学生理解内容并不困难,但问题就在这里。阅读能力强的学生才会发现问题、表达问题,应引导他们向阅读的深层迈进。同时联系生活,由课内走向课外,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情感的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读书中学会做人,在做人中学会读书。
在整体教学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在平等对话中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遵循“整体式阅读——赏析式阅读——联想式阅读”三步骤。把握思路,明确内容。品味语言,形成风格。联系生活.内化知识。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注意了新课标三个维度的落实,注重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培养,使学生学有所得。
亿库教育网 http://www.daodoc.com
第3篇:八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期末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鄂教版语文期末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和运用。(共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蹒跚(shān)惬意(qiè)怦然心动(pēng)B.旌旗(jīng)澎湃(bài)举世瞩目(shǔ)C.浸沉(jìn)翕动(xī)囫囵吞枣(lún)D.恢宏(huī)肃穆(sù)返璞归真(pú)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凝滞 屏障 疲惫不堪 B.俨然 悋惜 一泄万丈 C.黯然 墨守 别出新裁 D.蹒跚 捷径 络绎不决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⑪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 不见了,出一种喜悦的光。
⑫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
⑬他用 的手
第4篇: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醉翁亭记》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醉翁亭记》教案
【教学构想】
《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贯彻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弄清文章中哪些是叙事,哪些是写景、抒情,三者是怎样紧密结合起来的,从而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同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特别是使用21个“也”字作句尾,韵味浓郁;巧妙地用了25个“而”字使
第5篇: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0课《诗三首》教案 鄂教版
《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2.理解诗歌中的象征意义。过程与方法
1.结合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2.通过想象理解诗歌意境。3.在比较中体会诗歌的特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诗人们挑战生活,搏击风浪的人生追求和奋斗精神。一.课题详解 [关于作者]
1.普希金(1799~1837),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普希金抒情诗内容广泛,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自由颂》、《致西伯利亚的囚徒》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和《我又重新造访》等。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青铜骑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