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小小商店(一)(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这节课是学生认识人民币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教材以学生的购物经验和已经学习的关于加、减计算和人民币的有关知识为基础,分为两部分安排教学内容。第一部分让学生在提供的购物情境中收集信息,回答几个问题;第二部分让学生进行模拟购物活动,经历购物过程,积累购物经验。
[教学目标]
1.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活动,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培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的意识,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1.情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今天是我们的好朋友小叮当最开心的日子,因为他的叮当百货商店正式开门迎客,来,让我们一起去瞧瞧。(课件演示:小叮当站在店里高兴地接待顾客,身后是许多的商品。)
[评:由学生喜欢的形式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愉快的画面将学生带进了一个趣味性很浓的购物情境中。]
2.提出、解决问题。
谈话:这里有这么多商品,让我们来看看它们的价钱。
指名口述柜台上各种物品的价钱。
课件演示,引出下列问题:
(1)唐老鸭:小叮当,我想买一个地球仪和一个铅笔盒。
提问:谁能帮助小叮当想想要收多少钱呀?指名回答。
(2)加菲猫:小叮当,我要买一本字典和一个书包,可我今天带的都是十元人民币,我大约要付几十元?
引导学生对此问题进行讨论。
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大约要付50元钱的?
引导学生根据这个问题提同样问题并请同桌同学进行解答。
(3)白雪公主:小叮当,我就带了30元钱,我想买一个小熊猫和一个布娃娃,够不够?学生思考后回答,要求说说是怎样想的。
提问:谁能像白雪公主这样提个同样的问题让大家动脑思考一下?
分组活动,提问题并解答。
(4)海尔兄弟:小叮当,我们有50元钱,买货架上的物品,最多能买几件?
谈话:我看,这是聪明的海尔兄弟故意要考考小叮当,同学们,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帮小叮当解答这个问题,好吗?
学生讨论,教师参与到学生中去。
提问:谁还能像他俩一样,根据这些物品的价格提几个小问题吗?
学生自己提问题,然后教师再请学生解答。
[评: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购物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解决购物时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编制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参与情感,为后面学生购物活动做好铺垫。]
二、组织学生进行购物活动
1.进行分工。
谈话:刚才同学们帮助小叮当解决了那么多的问题,现在小叮当想请一些同学到他店中当小售货员,帮他卖货,谁想试试?
教师将学生分成售货员和顾客,并为售货员佩带上标志。
2.明确购物程序。
谈话:刚才我们看了一些小伙伴是怎样购物的,想想我们在购物时,应该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办?
3.学生进行活动。
学生到课前准备好的玩具柜台、学习用品柜台、日常用品柜台进行购物活动,教师也要参与到活动中,整个活动要体现出开放性。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问题),如果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和小伙伴或老师商量、讨论。教师一方面要注意观察学生提出了哪些问题,同时引导顾客向售货员提出不同的问题,也帮助售货员向顾客提一些问题,另一方面要在学生碰到困难时给以适当的帮助和提示。
4.汇报讨论。
活动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汇报,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
(1)教师先请几位学生汇报一下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都是怎样解决的。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不是最好的。
(2)请几位顾客进行汇报:你原来有多少钱?买了哪些物品?一共用了多少钱?现在还剩多少钱?让同学判断算得对吗?
(3)请小售货员汇报结果:一共卖出多少东西?收入多少钱?
[评:创设分柜台购物的真实情境,让学生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充分体验如何取币、付币、找币,学会与人合作,体验交易的过程,同时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自然、融洽,通过汇报,使学生深深地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对学习的好奇心,引发更强烈的求知欲望。]
三、活动总结
谈话:今天小叮当百货商店可真是生意兴隆。听听小叮当说些什么?
课件演示小叮当的话:谢谢大家,通过今天发生的事,使我懂得以后要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好学好问,这样再也不会被别人提出的问题难倒,你们说对吗?
提问:现在谁想说说自己今天都有哪些收获?
通过学生发言,教师做简短总结:今天通过实践活动,我们发现原来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生活中,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认真观察,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数学知识和找到更多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四、实践作业
谈话:今天我们进行了有趣的购物活动,回家以后,请大家运用学到的知识和爸爸妈妈
一起去商场购物,好吗?
[评:使课内的学习活动得以延伸,再一次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享受成功的乐趣。]
[总评]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有如下特点:
1.注重合作,师生互动。
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学生讨论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一些比较困难的题目,通过师生互助也顺利完成,达到教学目标。
2.问题巧妙,由浅入深。
教师设计的问题环环相扣,由易到难巧妙自然地过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解答问题的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善于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3.多媒体教学,发挥最佳效果。
传统的教学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在学习中会感到单调、枯燥。多媒体集音、像、动画于一体,以生动的卡通形象,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寓教于乐。
总之,整堂课以购物活动为主线,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成功的喜悦,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充分体现了教师崭新的教学理念。
第2篇:比一比(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比长短、高矮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页的例题,第5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经历对客厅场景观察的过程,体会比较长短、高矮是生活中的数学。
2.联系生活实际认识长短、高矮的含义,了解长短、高矮是比较的结果。初步建立比较的意识,学会比较的方法,用自己的语言较完整、正确地叙述比较的结果。
3.初步运用简单的推理、判断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请一个小朋友上台和老师比身高,请学生说一说比的结果。(根据已有经验说)说明:高和矮是比较的结果,长和短也是比较的结果。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到小红家的客厅参观,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比一比物体的长短和高矮,好吗?揭题。
二、联系生活比一比
1.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长短、高矮。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从左往右或从上往下观察主题图,说说客厅里有些什么东西。
(2)指导学生用画○和画√的方法自己比较两根吸管、两件衣服的长短,比较饮料瓶、玻璃杯的高矮。
(3)同桌交流比较的结果,相互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为全班交流做准备。
(4)交流反馈,说说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重点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盆花草的高矮,通过学生间的汇报交流,体会比较的方法,感受长短、高矮都是比较的结果。
(5)以吸管为例,引导学生用谁比谁长(高)或谁比谁短(矮)表述两个物体的比较结果,其余3幅图请学生在四人小组内相互说一说,再指名回答。
2.过开放性地找一找、比一比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比长短、高矮的方法。
(1)提问:图中哪些物体之间还可以比一比长短与高矮?
(2)组织小朋友先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搜集讨论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导交流。
(3)要求小组内推选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较物体,说说自己是如何比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较的结果。如桌子高,板凳矮;桌子比板凳高;板凳比桌子矮。
3.组织讨论,加深学生对长短、高矮是比较结果的认识。
教师出示一枝铅笔,组织学生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没有比较就没有长短、高矮之分。要讨论这枝铅笔是长还是短,必须再拿一枝铅笔来比一比才能确定。教师拿出不同长度的铅笔分别与之比较,使学生明确长短、高矮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三、综合运用,发展学生的比较意识
1.想想做做”第1题。
(1)“爸爸和孩子好像一样高”这种说法你有意见吗?
(2)引导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比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正确意见。
(3)适时进行关心和帮助残疾人的思想教育。
(4)读题,指导学生在书本上完成练习。
2.想想做做”第2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独立完成,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进一步体会比较的方法和策略。
3.想想做做”第3题。
(1)读题,学生自主练习。
(2)巡视,搜集学生的反馈信息。
(3)学生交流,说明自己的想法。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4.“想想做做”第4题。
(1)明确题目要求。
(2)学生按要求在书上练习。
(3)提问: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学生体会最高、最矮的含义。)
四、课堂延伸
1、拿出两根长短不同的绳子,让学生比一比谁长谁短。
怎样比?(一顶端对另一根绳子的顶端)比较得出谁长谁短。
①我们拿这根绳子和另一根绳子比较,可以说:这根绳子比那根绳子长。如果我们是用那根绳子和这根比较又怎样说?(那根绳子比这根绳子短)
②我们用一根短绳子和一根长绳子比较(出示两根绳子),我们说这根绳子短,那根绳子长。如果拿另一根更长的绳子与这根长绳子比,我们就说更长的绳子长,而前面比的长绳子就短了。
提问:所以,单独一根绳子能不能说它是长还是短呢?只能通过比较才能得出长短。
2、怎样比较两个铅笔的长短呢?(学生说、比)可以怎样说呢?
3、教室里哪些东西可以比出高矮呢?
五、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1)提问:今天在学习中,你比较了哪些物体,比的结果怎样?
(2)学生自由交流。
(3)要求学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体,比一比他们的长短、高矮。
课后记:
第3篇:认识=、>、<(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21页的例题,第21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材简析]
教材在认识1~5和0这两段内容后面,安排了“=、>、<”,使学生认识表示数的大小关系的这三个符号,并加深对已学的数的┤鲜丁*
比较两个事物的多少,基本方法是一一对应。教材以“森林运动会”上的动物为素材,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并把比较的结果用=、>和<表示。先从兔子和猴子的只数一一对应的比较中,认识“同样多”,理解“=”的意思、读法和用法;再把松鼠和小熊一一对应起来,通过观察认识“…比…多”、“…比…少”,联系比较的结果,理解“>”和“<”的意思、读法和用法。教材中还分别安排了=、>和<的写法。
“想想做做”根据数的大小进行判断,使学生会用=、>或<表示两个数的关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会用=、>或<表示两个数
第4篇:分一分(苏)(苏教国标版一年级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例题,第8~9页“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培养整理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习惯。
3.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获得数学活动的积极体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小朋友,你们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样过的?下面一起来看看小兰的星期天是怎样过的。
学生观看动画片《小兰的星期天》:小兰早餐后在认认真真地做作业。一会儿,小兰完成了作业,当她整理东西时却犯愁了……
提问:哪些东西应该放在文具盒里?哪些东西又应该放在学具盒里呢?你能把它们分出来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怎样把东西有规律地分一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寻求“分类”的策略。
(1)同桌讨论: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评价。
2.动手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