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故乡的味道的散文
故乡的味道的散文
前几天,平时很少出门的我特意去了一趟在华容做生意的叔叔那里。叔叔生日,我跑去凑个热闹。到了叔叔家里,他们一家人很是高兴,又是搬凳,又是泡茶的,弟妹泡茶给我喝时,问我要不要放花椒,我说要。从小时候起,我就爱在泡茶时放几粒花椒。这也是故乡人的习惯。
嫁到异乡,自然得随乡入俗。这里的人不喝放了花椒的茶,我也就不放了。父母在世的时候,我回去了还是喜欢在茶杯里放花椒。尽管渐渐习惯他乡的生活习惯,还是不忘故乡的味道,只要有机会接触故乡的东西,依然不改最初的深爱,所以当婶婶把她的花椒分给我一大半时,我毫不客气地收下了。在回来的路上,我丢几粒花椒到嘴里,舌头明明在发麻,心里却很享受这种感觉。我知道,这就是故乡的味道!
想起去年有一次去进货,在供货的老板店里看到来自故乡的豆腐干,当时,我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尝都没尝就认定了这种豆腐干好吃,也不管价格偏高可能不好出售,也进回来,心想卖不掉就留着自己吃。结果就是我本人吃掉的比卖掉的要多。而平时在超市看到别的更有名气的豆腐干时,我并没有想过要去买一包两包的。我自己明白,我这不是在吃豆腐干,而是在回味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腊肉是那种挂在梁上被柴火冒出的烟熏得漆黑漆黑的腊肉。黑黑的外表看似脏兮兮的,但味道独特。无论你是炒着吃,还是炖着吃,都是肉香四溢,让人还未品尝就早已垂涎欲滴。
异乡的腊肉不兴烟熏,都是挂在太阳下晒,这里也没有我们家乡山里的柴火,没熏过的腊肉看起来干净些,却没有我们家乡腊肉的味道。父母在世时,每年正月只要我回家了,母亲就要父亲从梁上取下几块腊肉让我带回我的小家。父母去世后,姐姐和弟弟也去了他乡谋生,我再也吃不到故乡的腊肉了。故乡的腊肉,那种味道我也只能在记忆里回味了。
故乡的茶叶是我一直魂牵梦绕的好东西。又嫩又香的绿茶经故乡山区纯净天然的井水冲泡,茶香弥漫,茶水清亮而又甘甜,简直就是玉露琼浆,让人喝到肚子滚圆也不愿放下杯子。
母亲在世时,尽管被疾病折磨得苦不堪言,但她总是要拖着病体为我们做些什么。每到茶树长出嫩叶的采茶季节,她就要到屋后的茶山佝偻着腰采摘茶叶。母亲一辈子爱干净,很讲究,所以经她制作的茶叶细嫩而又没有半点杂质。我回家后,母亲总给我一些茶叶。她知道她的女儿爱喝自己家乡的`茶,所以不顾腰痛也要为女儿准备。现在想来,那茶叶,凝聚了母亲多少爱啊!
自从母亲去世后,我也很难喝到故乡的茶叶泡的茶。喝不到不等于早已遗忘那种味道,每当回忆起来时,还能感觉那种令人心旷神怡的茶香在嘴边萦绕,记忆也就随着茶香飘到久远的过去,那一片绿绿的茶山,那散发着清香的茶花,还有满怀着一腔柔情采茶的母亲……
吃不到故乡的花椒,故乡的腊肉、故乡的茶叶……似乎已经无所谓。但总有某个时刻,在看到故乡的某种东西时,眼睛出奇的晶亮,血液,就在那一刻沸腾!
故乡的味道,早已烙印在心灵的深处,无论有多久没有品尝,依然记得那香甜至骨髓的味道!
第2篇:散文《故乡的味道》
故乡的味道
离家多年,故乡之于我除了是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画。更是一缕缕醉人心魂的味道。每每想起那个美丽的地方,便有种种熟悉的味道悄然潜入心底,似浓似淡,挥之不去。
故乡的味道是春天的泥土。清明节才刚过去,家家的耕牛以下了田。每到这个时候,个夏天的父亲送饭就成了我每天雷打不动的任务。早春的天气已经回暖,天空水洗过一样,树枝有了稍微的绿,向阳的山脚下有不知名的小小花朵早开了。冬的残雪融化下渗,空气湿润而清新。新翻的泥土黑油油的,波浪般的涌向远方,土地发酵出的气息四处弥散,沁人心脾。这是春天的气息,也是生命的气息。
故乡的味道是夏天的玉米。那时候,我们一有空闲就得去野地里割草。等到一走出大人的视线,我们就迫不及待地扔下筐子,一头钻进高高的玉米地里。折一枝嫩嫩的玉米杆,细细地嚼,清甜的味道爽爽的,比大人老不给买的水果糖好吃多了。我们折啊吃啊,直到落日的余晖染红天边,远处想起母亲的呼唤,才不得己爬起来,随便扯几把草,一溜烟回家去,不久,田里的玉米穗打蔫(niān)了,掰下第一茬玉米棒子,煮熟,那鲜美的味道更是人间少有,回味无穷。
故乡的味道是秋天的落叶。老屋旁边种着一排树,杨树、柳树,还有几课这里不多见的竹叶青。秋风刮起时,黄黄的叶子一片片飘落,院子里经常是金灿灿的一层。傍黑的时候,父亲从田里劳作回来,顺手拿起墙角的扫帚把落叶扫拢,点燃。青青的烟雾四散开来,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燃烧的味道,像太阳曝晒过的麦秸,干爽又清香。而这时,屋里就会亮起一盏灯,母亲的晚饭也烧好了。多少年过去了,每每不经意间问到落叶燃烧的味道,我就会格外想念故乡的老屋,还有已逝多年的母亲。
故乡的味道是冬天的烤土豆。漫漫长夜里,我们把炉子捅得旺旺的,拣几个小点儿的土豆埋进炉坑下面的柴灰里。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终于闻到香味了,我俩抢着拉开炉门,用火钳扒开柴灰,黑黑的土豆滚了出来。小心翼翼地剥掉外面那层烤焦的皮,轻轻一掰,一股白气冒了出来,屋子里立刻弥漫起烤土豆的香味。在那些漫长的冬夜里,是香喷喷的烤土豆驱赶着寒冷,温暖着我们枯燥无趣的假期。
故乡之于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感受,那里埋藏着多少难以忘怀的事,恐怕我们说也说不清楚,可那里始终留着我们祖先的根,烙着我们终生的印记。我们每个人都忙着离开乡村,走进城市,为了一份希望,也为了一份骄傲和尊严,可又有谁能真正走出故乡,逃离感情的牵引呢?
1.本文的结构是
;②③④⑤自然段之间是
关系 2.为什么人们离开故乡后对故乡的气息似浓似淡,令人挥之不去? 答案:
1.总分总 并列
2.故乡始终留着我们祖先的根,烙着我们终生的印记。
第3篇:故乡的味道网络散文
故乡的味道网络散文
每当夜幕漱漱降下,华灯初上,此时此刻,饥肠辘辘、身处异乡的我总会想起母亲做的面条。在窗外凛冽的寒风中,在母亲欣慰的笑容里,我坐在桌旁大快朵颐。热气伴着幸福与温馨在整个小屋里徜徉。
母亲做的面条总是让我回味。当夜晚黑色的风带给我思念的讯息,我总是仰望星空,希望我的目光可以追随满天星光,来到母亲的身旁。看着母亲在清香四溢的面条上,加上一个半生的煎鸡蛋,再加上几滴醋。我用筷子轻轻地一触,蛋液与面汤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喝一口汤,醋的酸爽顿时将我的胃打开了一条通路。端起碗,狼吞虎咽,汗珠从我的额头和脊背吐了出来,我满足地擦擦嘴,幸福,不过如此。
每当我想到母亲做的面条,想起那熟悉的味道,我就会热泪盈眶。因为这是故乡的味道。
此时此刻,我饥肠辘辘,身在他乡!
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的食物
第4篇:故乡的味道现代散文
故乡的味道现代散文
睁开眼睛看不见故乡,可闭上眼睛,故乡仿佛就在眼前,清晰、熟悉、迷人。
好些年没有触及故乡的味道了。记忆中白马啸的呼声,是儿时的向往,下游清澈的昕水河岸是妇女洗衣晾晒的天然衣架,每当夏日来临,孩童们光着腚在水中嬉戏,妇女们挽起裤腿,坐在青石板上,右手挥舞着木槌击打衣服,左手不停地翻转,脏衣在她们娴熟的一打,一搓,一揉当中恢复了原有样,宽敞的青草地和鹅卵石一时间披上花花绿绿的衣裳,这里也就成为故乡一道迷人的风景了;鬼门关地势险要,水流湍急,让人望而怯步;始建于清末年的张家民宅那是儿时捉迷藏的去处,每当夜幕降临,袅袅炊烟升起,慈母一声声的召唤,游戏才从不舍中散去;故乡那轮满月被蚂蚱声、蛙声和墙角清脆的蟋蟀声催逐着挂上了头顶了,月色是那么的柔和而明亮,儿时香甜的梦也许是在笑咯咯中沉浸的
第5篇:故乡之秋天的味道散文
故乡之秋天的味道散文
席慕蓉的《乡愁》里说:“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题记
我的故乡坐落于华东平原的一隅,之于我,不管离开多少年,总有很多的牵念与眷恋,梦萦魂牵。特别是故乡的秋天,还有秋天里那些让我铭心刻骨的味道,一直在心底历久弥香。
一、玉米熟了
平原的壮美,自是与别处不同,只一眼,就可以望到天地相接;平原的秋天,更是与别处不同,只一眼,可以望见秋野里全景式的收获;秋天的味道,自是浓烈的可人,只一吸,可以醉煞小村的人。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农村还没有包产到户,那时我年纪也还小,只记得秋收的时候大人们会忙成一团,马欢牛叫,车来车往。掰玉米可是个劳累的活,不像现在这样用机器收割,那时都是人工收割,人们整天没黑没白地忙碌着。
这时候,妈妈会整天在集体的生产队里忙活着,也无暇顾及家和我。
第6篇:故乡的味道网络经典散文
故乡的味道网络经典散文
一、拾地软
六盘山的冬季,草枯了,叶落了,大自然裸露出本来面目,空旷冷清,萧瑟荒凉。在这少见生机的季节里,地软便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神秘礼物。地软附着在地面上枯草的间隙。在干燥的山坡田埂,它紧缩干枯,色泽为黧黑;在潮湿的田野地面,它松软,呈淡青色。
小时候,我只知道满山遍野的地软是一种能吃的,只有在冬天才能见到的东西,对它的成因及其它情况不甚了解。
“拾地软去,拾地软去……”。在不太寒冷的晴天或阴天,我拎上一只篮子,约上几个伙伴,愉快地去田野上拾地软。少年的时光无忧无虑,我们说说笑笑,打打闹闹,离开了村庄,一路上欢笑声、叫骂声飘荡在空阔、枯寂的原野上。走到地软多的地方,我们散开,开始蹲下身子,一只手拎着篮子,一只手在地面上捡拾地软。在比较干燥的地面,我们得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捡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