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论文
水资源综合利用与人类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社会和谐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人水和谐又是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要内容。目前,人类面临严重人与水不和谐问题,所以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与措施,实现和水的和谐共处,构建人水和谐关系,以达到社会和谐。
关键词:社会和谐;人水和谐;措施;水文化;节水型社会
1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人水不断和谐的过程
1.1 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从原始人类的进化到人类文明社会的产生都与水有着不解之缘,整个自然进化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约300万年的人类历史中,人类选择自然所迈出的第一步是逐水草而居,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偎依着一条河流。回顾中国的历史,水正是中国文化产生的渊源。人类的生存与健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前提,而人类的生存又需要人与水的和谐关系作为支撑,因此,人水和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水孕育了人类的文明。
1.2 人类治水的四个阶段
人类治水历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人类利用河流并听命于河流的自然阶段,大致相当于原始社会时期,虽有保护居民区的护村堤埂,但人们对水的自然状态无力加以明显的改变,不得不听命于大自然的主宰。
二是人类利用河流并抗御河流的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人们有能力一定程度地控制洪水的威胁,也有条件兴建较大型的灌溉和航运工程,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有限,严重的旱灾或水灾还常常成为改朝换代或重大社会动荡的直接原因。
三是改选河流为人类服务的阶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和生产力的迅速提前,人类支配河流的能力远远超过历史水平,但也带来对河流健康的伤害。
四是人类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当主要依靠工程技术措施治水出现困境时,人们重新认识到,人类与河流的关系应该是既要改造和利用,又能主动适应和保护,人类要由河流的征服者,转变为河流的朋友和保护者,把人类的治水实践推进到人与河流和谐发展的阶段,即人水和谐。
1.3 人水不和谐问题
一是洪涝灾害,我国季节性,地区性洪涝灾害十分严重,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严重影响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健康、持续和快速的发展。本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曾先后发生过近40次特大洪涝灾害,洪涝发生频次与灾害损失都在逐年增加,每次都导致上万人的死亡和千百万人的流离失所。
二是地下水超采与地质灾害。对地下淡水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导致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形成大面积的降落漏斗,从而引起地面沉降,危害地下管线和建筑物。如西安市地下水的超采,致使地面连续沉降。现有大的地裂缝9条。天津、上海、北京等城市也存在同样的情况,其中上海、天津市累计沉降幅度己超过2m。
三是水土流失,据遥感普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不包括冻融侵蚀面积就达355.56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7.42%。由于水土流失,每年损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t之多,水土流失危害严重,在许多地方造成耕地减少、肥力下降、江河泥沙淤积、水源涵养缺乏、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恶化等不良后果。
四是不安全饮水,2008年11月21日,卫生部监督局局长赵同刚在第三届国家环境与健康论坛上透露,中国有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其中有5000多万人饮用水氟、砷含量超标。
五是水资源短缺、水污染,目前,全国有超过一半的城市缺水,而水污染又使缺水形势更为严峻,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严重地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2 促进人水和谐的对策及措施
2.1 改变传统治水思路
“98洪水”之后,水利部与时俱进,创新理念,提出了现代治水新思路,并不断补充完善,成为系统的思想理论体系。资源水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治水新思路的核心。概括地说,就是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2 积极发展水文化
人与水之间的关系很大程度取决于人们对水的认识,而人们对水的认识属于水文化内容。水文化是人类水观念的外化。反映了人类对水的认识程度,水文化的重要内涵是人与自然的相处哲学,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水的和谐相处,保持生物多样性及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是水文化概念提出的初衷。水文化意识有助于人类平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种意识是人类长期以来和自然共存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它是基于人类对于水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系的深刻理解,以及水与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的理解之上的。此外。还应大力宣传,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了解、熟悉水法规,形成依法治水、管水、爱水、节水的意识,努力实现从人类向大自然无节制地索取,随意开发利用水资源,转变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和调配水资源。
2.3 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健全和谐的用水体系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水资源短缺最根本,最有效有战略举措,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一要搞好节水宣传,要以媒体为手段、以活动为载体。向领导和群众宣传水危机、节水知识、节水典型,唤起全社会惜水、节约水,保护水的强烈意识。二要抓好制度建设,要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编制全市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提出取水许可总量控制,制定工业、农业、生活等各项用水的定额标准,对各行业、各部门、各单位实行年度用水问题控制。三要逐步建立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增长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4 加强依法治水
建立健全和谐的管水体系,构建人水和谐社会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上承各级政府,下连千家万户,牵动社会各界,涉及各方面。因此。只有动员全市人民的共同参与,才能使人水和谐的目标变成现实,要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贯穿于人水和谐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最大限度地让人民群众享受人水和谐的快乐。
2.5 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制度
要探索建立水权制度和转让制度,完善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取水许可制度。抓好国营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利经济的增长,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按照“谁投资、谁受益、谁所有”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通过组建农业用水者协会等有效形式,全方位加快农村小型水利体制改革的步伐;实行城乡防洪、排涝、蓄水、供水、用水、节水、水资源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体化管理。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结合水利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方针,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本部大开发战略的大好机遇。加强对水资源基础研究和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的领导,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和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第2篇: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摘要:针对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水环境污染的现状,指出了以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护水环境 为基础的循环经济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并积极探讨了以循环经济为核 心理念的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通过采取基于循环经济各种切实可行的有利措施和先进 技术,可以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从而有效地解决水环境污染及水资源供需矛盾等问题。
关键词: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新模式
水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也是人们生存、生活不可替代的生命源泉。但是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个国家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水资源危机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建立循环型社会是 人类永续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循环经济的实质是以“3R”原则作为最重要的行动准则实现资源与能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人类对水资源的健康循环利用正是一切资源循环利用之首。创建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建立循环型社会所必需的基础。
水资源循环经济方式,即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构筑水资源循环圈,实现水资源的减量化、再使用和再循环。通过多渠道增水和综合采用各种节水措施,大幅度降低需水量,逐步形成循环经济与水循环的耦合关系,最终实现需水量的零增长目标。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水资源循环经济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是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化工业发展道路以及全面建设可持续性经济发展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也是今后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思路,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一、建立节水型社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的全过程中具有节水意识和观念[7],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逐步杜绝用水的结构型、生产型、消费型浪费,使有限的水资源保障人民饮水安全和生产的供水;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合理安排生态用水,创造良好的水环境。
二、加强水的立法与水资源循环经济管理机制
要以立法的形式为发展循环经济铺平道路,用法律的手段为循环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依法促进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利用化等。根据循环经济的理念健立健全水资源开发利用与水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完善国家有关水环境保护和水资源综合利用的相关政策。建立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的政府激励机制及水资源循环经济评估体系,有效地评估水资源循环经济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推行清洁生产,循环利用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加强农业节水
在各行各业促进形成循环型清洁生产;充分发挥城市污水收集管网设施,高效回收处理城市及工业污水,坚持城镇用水与工业用水相结合,实现再生水的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在城市中大力推广使用”中水”;大力推广家用节水器具的使用;实施农业节水灌溉,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新措施,有效节约农业用水。
四、广开水源及跨流域调水
采用雨水储存,劣质水优化利用,海水淡化利用,拦截雨水回补地下水,储备洪水变成生态水等各种方式广开水源;跨流域调水在某种程度上也缓决了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和水资源短缺的危机,南水北调工程不仅解决了我国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还成为优化农业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也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维护了社会稳定,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五、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和服务职能
发挥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积极探索水资源循环经济新模式。政府是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整合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推动者,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体制、观念和制度的配套创新,政府要优先设计制度框架,明确水环境因素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要素的地位。同时政府要在发展循环经济中,明确各利益实体的权责,要兼顾效率与公平原则。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即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职能,又要把循环经济发展与政府业绩考核相挂钩,为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体制后盾。
六、引入先进科学技术确保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
水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关键是要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对水资源实行综合勘查、综合评价、综合开发、综合利用[9],鼓励和支持水资源的高效利用。通过引入先进科学技术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污水、废水、中水利用,减少水资源的重复浪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绿色工业,加强节水技术在生活生产等各方面的应用。
根据我国水资源日益短缺的现状和未来的开发利用态势,发展循环经济能从根本上缓解我国水资源不断减少和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并且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我国水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以循环经济为理念的水资源可 持续性发展新模式,是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乃至污水、废水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以及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水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我们的生产、生活、经济发展才能相得益彰、更加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人类今后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故发展水资源循环经济新模式具有深远意义和积极影响。参考文献:
[1]陈雄健,向来生.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对策[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9):14-16.[2]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9):20-22.[3]诸大建,朱 远.生态效率与循环经济[J].复旦学报,2005,(2):60-62.[4]冯之浚,论循环经济[J].福州大学学报,2005,(2):7-8.
第3篇:我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我国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现状,并就水资源污染加剧和浪费严重方面具体分析了造成我国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况和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情况,论述了水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并根据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和具体国情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字:水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水资源现状
1.1 水资源简介
水资源是指可被人们利用有一定数量和质量保证并能在一定的时期内得到恢复和更新的天然淡水资源。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及空中水。地球上目前和近期人类可直接或间接利用的水,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天然水资源包括河川径流、地下水、积雪和冰川、湖泊水、沼泽水、海水。按水质划分为淡水和咸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被人类所利用的水增多,例如海水淡化,人工催化降水,南极大陆冰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