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8-01 07:12: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导语: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让小编带您学习这篇课文的教案制作。

●教学目标

一、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

2.了解本文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感受宁静的田园生活,正确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读并背诵全文。

二、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诵读能力。

2.力求学生运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细节,培养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第2篇:桃花源记教学教案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指导学生掌握、积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词语,了解古今异义现象。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理解本文记叙的顺序、详略,体会本文优美、精炼的语言。情感与价值目标 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

2.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加强诵读训练。教学难点:

认识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中应注重通过诵读来加深学生对文言字词、句子的理解。可先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再体会领悟其语言特色和思想内涵。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认真并带感情的朗读古文。教学方法:朗读法,品析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与要点:

诣太守(yì).

2、朗读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同学齐读课文。(3)读完后理出难解的字词句。

3、指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串讲课文,解释重点的文言词语和句式。(1)理解“向”“穷”“去”“交”“通”“妻子”“绝境”“无论”等古今词义变化和文言文单音节词多的特点。

(2)掌握五个表概括性质的范围副词:“悉”“并”“具”“咸”“皆”,并理解其微小差别。

(3)了解形容词词尾“然”构成形容词后的作用。(4)复习并掌握副词“复”的用法,“之”作结构助词和代词的用法,如:“忘路之远近”“渔人甚异之”“具答之”“处处志之”“闻之,欣然规往”。并学习“之”作句末助词的用法。

(5)理解意动句“渔人甚异之”和省略句“林尽(于)水源”“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的特点。

4、文章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从发现桃花源,到访问桃花源,再到离开桃花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可以通过以下问题来带动学生通读全文,了解大意。

(l)渔人是怎样发现桃花林的?

(2)在桃林尽头渔人看到了什么?

(3)渔人在桃花源作客时,和村中人作了哪些交谈?

(4)渔人离开桃花源后做了些什么,结果如何?

概括情节为:

发现桃花源(了鲜明对比。现实社会生活中,战乱频繁,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而桃花源却是一派优美、安宁的景象。作者明写桃花源,暗里却在讥讽现实,反映了作者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3、齐读1、2两段。

五、布置作业:

1.查字典,弄清下列成语的意思。

落英缤纷 豁然开朗 恰然自乐 世外桃源 无人问津

2.熟读并背诵课文。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东晋)

景奇

桃花林:鲜美缤纷

桃花源:平旷

俨然

良田 美池 桑竹

人奇

悉如外人

大惊

叹惋

语云

踪奇

处处志之

遂迷未果

与“不足为外人道也”一句相呼应。

三、探究性阅读

齐读全文,讨论总结以下内容。

1.课文在情节的安排处理上有什么特点?请具体谈谈。

情节的曲折、跌宕的表现在:①渔人迷路了,会怎样?②桃花林又大又美,是个神奇之地。③渔人“欲穷其林”,再往下走是什么地方?④渔人进入桃花源的道路扑朔迷离,引人好奇:里边到底有什么?⑤桃花源的景致为何如此幽美,人们的生活为何这般自由幸福?③渔人辞去时,桃源人嘱咐他“不足为外人道”有什么用意?①为什么人们再寻桃花源却屡屡无功而返?这些一连串的问题环环相扣、步步相生,使课文情节充满曲折离奇之感,读者也随之兴趣愈浓。(以上为理解要点。》

2.怎样评价作者描写的“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社会?(结合课后练习二)

应联系作者所生活的社会时代背景来理解。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那样一个战乱频繁、政治腐败、民生凋敝的黑暗社会里,深感痛苦和不满。但是要想改变社会现状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弃官归隐,洁身自爱,安贫乐道。作者用一个似假似真似虚似实的动人故事,虚构了一个世外桃源,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物资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的人民的理想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桃花源记》既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这只是一种空想,无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举之思,开头结尾的写法对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处,没有具体点明,人们想再访也不可得。

3、本文的详略安排有什么特色?

明确要点:课文开头和结尾都写得简略,中间写得详细。这是由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决定的。本文的主要意图是通过桃花源中的生活情状来表现作者的社会理想,所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尤其是中间部分无论是写村落的概貌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动人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地,如见其人。开头和结尾只跟故事的传奇性质有关,所以写得简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作者的寓意。

四、研究性阅读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穴中人语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鸡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谓曰:“此公欲来,能容否?”对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则必贤者矣。吾此间凡衣服、饮食、牛畜、丝矿、麻枲(xi,麻)之属,皆不私藏,与众共之,故可同处。子果来,如携金珠锦绣珍异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鱼肉,此殊不缺也。惟计口授地,以耕以蚕,不可取食于人耳。”杨谢而从之。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与老人同出。

(南宋康与之《昨梦录》)

1.下面句子中的“此”字,分别指代什么?

此公欲来

指代(杨氏)

老人肯相引至此

指代(大穴)

此殊不缺也

指代(金珠锦绣珍异等物)

2.补出下列句子中的主语。

(穴中人)又戒曰:“子来或迟,则封穴矣。”迫暮,(杨氏)与老人同出。3 .对短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桃花源》中是渔人自己偶然发现了桃花源,而短文中杨氏是经老人引导才进入山之大穴。

B.杨氏听了穴中人的话后,不愿意留在洞中,所以,临近傍晚又与老人一同出洞。

C.穴中人告诉杨氏,穴中是按人口分给土地,然后自己来耕种养蚕,不能向别人求取食物。

D.文中的穴中人与桃花源中的人一样,过着与世隔绝、自给自足、怡然自得的生活。

五、巩固性阅读

1、完成课后练习四

2、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完成练习三

3、指导背诵。

(1)集体朗读,加深理解。

(2)结合文后小知识,指导学生练习背诵。

4、随堂练习(投影显示)

(1)陶渊明又名______,字_______,是_________(朝代)著名诗人,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诗《______》,首句是“种豆南山下”。

(2)本文以________为线索,以________为顺序,写渔人_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桃花源,__________桃花源,渔人和其他人_________桃花源。

(3)写渔人看到的桃花源人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桃花源人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与世隔绝的和平安宁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5)“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这两句可以用陆游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来评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解释加点的词。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

便舍船_______________ ..②寻向所志_______ __ ___ 寻病终______________ ..③处处志之______________

寻向所志_______________ ..④悉如外人_______________ .⑤并怡然自乐_______________ .⑥诣太守_______________ .(7)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妻子: 古义:()今义:()

绝境: 古义:()今义:()

无论: 古义:()今义:()(8)作者写渔人离开桃花源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似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并不存在。)

六、布置作业。

写一篇小短文。要求:①设想你是渔人,写你进入桃花源后的见闻,不与课文同。

②4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桃花源记 陶渊明

第3篇:《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教案教学设计

一、导入:

我们初中的时候,学习过一篇《桃花园记》,作者是谁?(陶渊明)在作品中,诗人为人们虚构了一个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的“世外桃源”,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他的田园诗作的代表作品——《归园田记》。这首诗跟《桃花源记》一样,写于他辞官归隐之后,反映他清闲的田园生活,表现了他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二、简介作者: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东晋末年的伟大诗人,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桃花源记》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省泸水县第四中学 张开芳

一、 导入

谁来解释一下“世外桃源”的含义或举例说明其含义。

〈比喻理想中的生活安乐而环境优美的世界;另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生活的地方。〉

注:根据学生的解释来揭示课文。

二、 整体感知

a) 教师朗读课文,注意订正字音。

缤纷( )豁然开朗( )平旷( )俨然( )

阡陌( )垂髫( )怡然自乐( )诣( )

b) 结合注释初步翻译课文。(注:重点朗读课文和理解下列词语)。

缘、远近、异、复、鲜美、落英缤纷、之、初、极、其、豁然开朗、旷、属、阡陌、交通、黄发垂髫、怡然自乐、乃、具、要、咸、云、妻子、邑人、绝境、间隔、是、无论、延、去、不足、道、志、及、诣、遣、欣然、规、寻、问津

三、 局部品味:

1、 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

(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2、 论本段文字的相关内容。

(1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

《桃花源记》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朗读、背诵课文。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二)能力目标

1.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叙事的表现手法。2.能辩证地看待作者在文中寄托的社会理想。

(三)情感价值目标

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积累文言字词。

2、掌握文中古今异义词和省略句的用法;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3、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

学法指导:1朗读法 2想象法 3自主和作探究法 4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教具准备: 图片、录音机、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 课 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桃花源记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桃花源记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