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读读背背要求学生积累四个描绘春天美好景象的成语: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这四条成语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暧花开,——(学生随老师一起读)师生: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色满园。(学生在一年级时候已学过四条关于春天的成语,很自然便于老师合拍)师:小草们都醒了,花儿也都开了,(课件出示:相关图片画面)在这百花齐放的季节老师带大家再学习四个描绘春天美景的成语。(将以前学到的四条成语与生活紧密相连,融生活与知识与一体,旧知的再次引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很默契地说出学过的成语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良好的`心境对下来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板书: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多媒体出示与文字相配的画面欣赏)
二、初读成语
1.自读成语要求:借助拼音读词,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领读——全班读
三、整体感知
1.师:你读懂了哪条成语的意思?
2.指名交流。
3.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前两条成语是说花开得艳,后两条成语是说花颜色的美、多。
四、学海泛舟
1.选用自己喜欢的成语说一两句话。
2.生上台交流。
3.学有余力者提出用这四条成语说一段话。
五、熟读成诵指名读—打擂台竞赛读—组与组接龙读—开火车领读
六、延伸拓展师:读了这四条成语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想让一年四季都是春天都是百花盛开……
生2:我要发明一个春天定时器,只要一按按钮,春天就会来到,让盲人也能闻到花香,让他们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脚步,让他们的生活也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生3: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要破坏环境,让聋哑人闻到花香,感受世界的美好与温暖。(此题一出学生稍加思考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举动,起到了抛砖引玉之效果,孩子们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此小的年龄便懂得把爱心送给他人,憧憬美好未来,世界将会因为有他们而更加美好。只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师生互动,课堂交与学生,就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第2篇:“读读背背”教学
还“读读背背”一片天空
读读背背”是苏教版教材在“单元练习”中独具匠心安排的一个环节,它的选材新颖别致,它涵盖了词语积累,优美句段积累,古诗文积累,对对子积累,对联积累,名人名言积累等等。“读读背背”的出现,是新理念下新教材改革的一个亮点,它打破了原有教材为考试而教为升学而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新课标的指导思想,由过去比较单一枯燥的字、词、句的训练,转为多元的鲜活的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重视了在整合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和实践语言的能力。它能让学生亲历学习的过程,从整体上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还能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和情感体验。
尽管如此,但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毫不隐讳地说,“读读背背”这部分的内容在实际教学中却并没有达到教材的编写意图。我对此进行了一些调查和思考。
一、现状分析
1、教师层面
在平时的教学中,很多老师既不研究读读背背的指导方法,也不思考教材的编写意图,有的教师忽视教材中读读背背的教学,不少教师则往往顾名思义,即先读后背,待达到熟读成诵时便结束训练,“会背”成了训练的终点。显然这种浮躁、草草的训练是不能完全收到预期效果的。
2、学生层面
苏教版小语“读读背背”内容多数是“熟记成语”和“古诗诵读”,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显得很抽象,孩子们的课外阅读量又太少,面太窄,因而学生往往因为一知半解经常出现记得快、忘得快的现象。
二、研究的意义
针对以上的现状我开始重新学习新课标,通过学习我逐步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对“读读背背”教学也有了新的感悟。
1、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读读背背”中安排的一些成语或有价值的词语,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上口,利于学生积累,增加文化底蕴;一些篇幅短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阅读材料,包括古诗词、儿童诗、古今贤文(劝学篇)、名言等,则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在让学生积累语言的同时,了解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张庆老师说过:“读书就如同布云彩,布得云彩多,在你需要的时候,不知道哪块云就下雨了”,强调通过诵读,背诵帮助孩子们积累词汇的重要性。“读读背背”正集中体现教改中语文教学的积累运用的目的。
三、具体做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在“读读背背”教学上做了如下尝试。
1、读一读
书不读熟不开讲,“读读背背”的内容也一样,首先通过集体读、个人读、小组合作读、赛读、默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能够读准字音,读出词与词之间的韵律,在读中自然地形成对词的感性认知。最终能够达到熟读成诵,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2、说一说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仅靠死记硬背的记忆遗忘最快,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识记则能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的语言材料。所以在学生熟读内容后能适时地理解它们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则能巩固学生的记忆。《语文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于是课堂上我放手让学生借助不同的途径如:借助词典,联系课文,尤其是要结合已知经验来进行理解词语训练,叶圣陶先生说:“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所以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把各种生活体验融入语言文字的理解与运用中,让他们说一说对识记内容得理解,这样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丰富了语感。如四年级下册练习二中对熟能生巧,寻根问底这一组词的理解,学生联系生活学习的实际具体而又牢固地掌握了他们。
3、用一用
教材把“读读背背”安排在“积累·运用”中,将积累与运用连在一起,实则在给教师一个提示:不能将积累与运用分割开来。积累与运用如孪生姐妹密不可分,既不存在单纯的积累,也不存在单纯的运用,而是积累中运用,运用中积累。它们在交互作用中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所以在学生理解词语之后,可以将词语串联即用“读读背背”中的好词,任选几个写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还可以采用主题拓展式,即以“读读背背”中的某个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成语、对联、歇后语为中心词或句,联系生活实际写一段话。更有难度的是引用增色式,即写一段话,适当地引用“读读背背”中的名言警句、古诗名句、成语、对联、歇后语等,使语段更具文采。这样既可以检测学生对“读读背背”感知或理解的准确程度,又创造了运用好词佳句的训练机会,交流评议后,又可拓宽积累运用的视野。只有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课堂,才能点燃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才能让读读背背的内容内化为学生的积极库存,进入学生头脑的周转站,把积累的东西运用到阅读写作中去,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去。才能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能力。学习第三单元白医天使,救死扶伤这一组词语时,我让学生联系汶川大地震中那些抢救伤员的医生,用上我们所学的词语为他们写一段话,学生写很自然流畅。我班彭一洋写到:在汶川大地震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的解放军叔叔在奋力救人,我们还看到了很多白医天使,他们和解放军叔叔一样处变不惊,他们面对危险舍死忘生,我想只要我们中国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战胜所有的困难。
4、拓一拓
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不应再局限于教材,照本宣科。教师应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促进者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者,拓宽教材的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读读背背就像一眼清泉,唯有不断的流动,才会永不停息的涌出。如果没有流动,就会成为一潭死水,最终枯竭。如果我们的读读背背只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基础上,那学生犹如一个知识的容器、仓库。教材中的“读读背背”只是抛砖引玉,我们要善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比如学习了练习四的《三字经》中的一段文字,可以让孩子们在多读一些《三字经》中的其他内容。学习练习五中的写鸟的成语,可以让学生们再多积累些其他写鸟的词语。“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学生的积累只拘于课堂上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应该把学生引到课外阅读和社会这个大课堂里边去,向生活拓展,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汲取更多的知识养料,在讲到对联时,我让学生广泛搜集民间谚语,抄录过年春联,学生翻资料,问家长,这样不但增大了学生的积累量,使知识真正化为能力并形成习惯,也拓宽了积累运用的渠道,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一些收获
1.孩子的背诵兴趣在不断增强,诵读速度在明显加快。识字量增加了,语言表达能力也有所增强。
2.学生在说话写作中,能用上一些背过的好词佳句。而且,不少同学学习能力增强了,乐于课前预习,有些词语自己能主动查词典,并养成了良好的积累习惯。不少学生还主动地把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紧密地结合起来。
五、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特质告诉我们语文教学既要抓“语”,又要抓“文”,“意”“文”兼得,不可偏废。在阅读教学中,每一篇课文都有内在的灵魂深度,学生在捕捉和品析语言文字中能够调动情感的心弦,受到情感的熏陶。而读读背背则偏重于知识性,如何在相对独立的语言环境中进行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呢?
2、苏教版教材编者在读读背背的选材上可谓匠心独具,他们充分考虑了儿童的年龄特点,编排的读读背背,虽在单元练习中单独出现,但并没有游离于单元之外,而是与课文,与其他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何将读读背背的内容与课文相得益彰,还需多实践优化整合方式。
总之,在鲜艳夺目的语文天地中,读读背背像一串串流光溢彩的珍珠,散落在五彩缤纷的语文大花园中。等待我们去拾取。我们语文教师应满怀豪情,用创新与智慧巧妙地带着学生去颉取这些珍珠,和学生一起去收获有助于他们生命成长的文化营养。我想如果我们都能加强积累,读写结合,带着科研的意识、态度、方法走进课堂,把每节读背课都当作研究课来上。就一定能让读读背背在课堂上时刻闪烁智慧的光芒。让我们一起还“读读背背”一片广阔的天空。
第3篇:读读背背
苏教版1-12册语文教材“练习”中的“读读背背”(请老师们认真校对后才使用)第一册 红日东升秋高气爽窗明几净书声琅琅
一月大,二月平,三月大,四月小,五月大,六月小,七月大,八月大,九 月小,十月大,十一月小,十二月大。《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第二册
1.欢声雷动欣喜若狂 载歌载舞 灯火辉煌 2.春暖花开春色满园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3.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百折不回勇往直前 4.骨肉之情痛痒相关情深似海恩重如山 5.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日积月累温故知新 6.漫山遍野绿叶成阴天长地久树大根深 7.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有备无患防患未然 8.临危不惧多谋善断从容不迫方寸不
第4篇:读读背背
学海无涯:学海:知识。指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语出明·张岱《小序》:“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唐·韩愈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书山有路:指书像一座山,有路可以上去。出自:唐·韩愈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九牛一毛:九条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数量中极微小的数量,微不足道。出自: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
沧海一粟:粟:谷子,即小米。大海里的一粒谷子。比喻非常渺小。出自:宋·苏轼《前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苍海之一粟。”
孜孜以求:孜孜:勤勉的样子。不知疲倦地探求。
全力以赴:赴:前往。把全部力量都投入进去。出自:清·越翼《廿二史札记·五·东汉尚名节》:“盖当时荐徵辟,必采名誉,故凡可以得名者,必全力赴之,
第5篇:读读背背的教学设计
读读背背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诵读8个成语,读准字音了解成语的意思;通读《古今贤文劝学篇(上)》的内容,大体了解句意。
2、 能运用8个成语概括《卧薪尝胆》的主要内容;根据具体的语境,恰当使用的名言警句。
二、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语境下恰当使用名言警句。
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练习了,练习中的成语你还记得多少呢?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生背诵。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8个成语,看谁记得快,记得准。
(二)教学成语
1、出示成语,自由练读,注意读准“辱、屈、存、薪、催”等字的字音。
2、指名读成语,正音。
3、读读这些成语,你发现什么了?
(预设:这些成语与《卧薪尝胆》课文有关系。)
4、那你能把这些成语带到课文中说说它们的意思吗?可以选择2——3个试
第6篇:读读背背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诵读8个成语,读准字音了解成语的意思;通读《古今贤文劝学篇(上)》的内容,大体了解句意。
2、能运用8个成语概括《卧薪尝胆》的主要内容;根据具体的语境,恰当使用的名言警句。
二、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语境下恰当使用名言警句。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练习了,练习中的成语你还记得多少呢?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生背诵。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8个成语,看谁记得快,记得准。
(二)教学成语
1、出示成语,自由练读,注意读准“辱、屈、存、薪、催”等字的字音。
2、指名读成语,正音。
3、读读这些成语,你发现什么了?
(预设:这些成语与《卧薪尝胆》课文有关系。)
4、那你能把这些成语带到课文中说说它们的意思吗?可以选择2——3个试着说一说,如果你能用得更多那就更
第7篇:读读背背 教案教学设计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练习中的成语和名句;
2、 能大致了解这些成语和名句的意思,强化语言积累。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练习中的成语和名句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
2.准确认读。
(2)教师范读正音。
3.了解大意。
(2)教师重点讲解分析以下三条成语的意思:
以身许国:把自己献给国家。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
浩气长存:盛大、刚直的正气或精神永远留存。
4.熟读成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成语。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读正确,读通顺。
教师正音
3.了解大意,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
(2)指名试说,教师相机点拨。
(3)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边读边体味这两句名言所蕴含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第8篇: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继续练习用部首查字法。
2.初步学习选择字的义项的方法,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3.通过学词、看图想象、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抚。
4.学习成语,理解成语的意思。
☆
教学重难点
1.进一步复习巩固部首查字法。
2.学习成语,丰富积累。
☆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新华字典、背景音乐的磁带。
☆
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标准把“能用部首查字法,学习独立识字”作为低年级识字与写字中的一个教学目标,而且《标准》十分重视课外阅读,在每个学段都规定了阅读量,而学生在阅读中肯定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如何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呢?基于这一点,我把“合作交流,习得方法”作为主要形式。学生已经学会了部首检字法,在此练习中,我就采取小组竞赛的方法,提高学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