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知识与技能
1.初步学会分析记叙文章中的叙事论理及其详略安排,学习描写心理活动的方法。
2.了解课文中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记叙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我”学会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心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正确对待困难,在困难面前不馁不躁,一步一个脚印来沉着应付的精神。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把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生活哲理,能正确地面对困难和运用恰当的方式去战胜困难。
难点
学习文中运用的伏笔和照应手法,感受文中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境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学生
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
老师
多媒体课件。
1课时
1945年1月,在英格兰的沃顿空军基地,一个上尉飞行员接受了一项任务,驾驶没有任何武器装备和防护设施的蚊式双引擎飞机深入到德军本土执行侦察任务。他觉得几乎无法完成任务,想象着飞机坐舱被炮弹击中,自己鲜血飞溅,连跳伞的力气都没有。
第二天,他驾机滑行在跑道上,他告诫自己,现在,只是起飞,飞起来就行。升到两万五千米高空时,他又告诫自己,现在所要做的,是在地面无线电的指导下,保持这个航向20分钟,就可以到达荷兰的素文岛,这个,不难做到。
就这样,他不断告诫自己,下面只是飞越荷兰,这并不难,然后是飞临德国,根本不需想更多的事。而且,还有后方的无线电支持。就这样,一程又一程,这位上尉终于完成了任务。当他接受盟军的奖励时,他说,我之所以成为孤胆英雄,完全是因为我小时候一段经历的启示。
今天,让我们走进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了解他的这一段经历。
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心理学家,早年曾在空军服役,莫顿亨特是一位擅长写励志类文章的作家。
1.朗读课文。
(1)朗读要做到读音准确;(2)朗读要注意表达语气;(3)朗读时要体味作者的感受。
2.默读课文,提取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一个酷热的七月天
地点:悬崖上
人物:“我”,内德、杰里等小伙伴,父亲
起因:无聊、寻求新花样来玩
经过:冒险、遇险、脱险
结果: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1.通读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课文内容来看,课文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
联系课文结尾的议论句来理解: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开来,分解为一小步一小步,困难就不大了。
(2)课文结尾“悬崖上的那一课”指什么?
从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2.默读课文,画出写心理活动的语句,并归纳“我”的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加以分析。学生自主阅读,作旁批,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组织课堂交流,点评。
(1)当“我”爬上悬崖以及被弃于悬崖,文章用了“犹豫不决”“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怦怦地跳动”“阵阵眩晕”“一股无名的力量好像正在逼迫我掉下去”“我听见有人在哭泣,呻吟;我想知道那是谁,最后才意识到那就是我”“天旋地转”等大量词句刻画主人公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委屈、羞辱、迷惘、悔意,以及强烈的恐惧感。
(2)概括出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我”在父亲的指点下,终于征服悬崖的过程中,作者详写了“我”的心理变化:最初是毫无信心(“我不行!……我会摔死的”),继而是信心萌发(“这看起来我能做到”),随后是(“再一次,我做到了”),这使“我”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最初 毫无信心继而 信心萌发
随后 信心大增最后 巨大成就感
3.文中多次写“我”哭泣,当“我”走下悬崖,“抽噎了一下”,与前面有什么不同?
表面都是哭泣,其实截然两样:前面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4.分析人物。(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
(1)父亲为什么不直接孩子抱下来?从中看出这是一位怎样的父亲?如果是母亲来的话,她又会怎样做?你能想象一下吗?
父亲角度:这是一位真正爱自己孩子的父亲,他不像别的父亲,爬山石架把儿子抱下来,而是让作者自己走一步,再走一步地下去。这是为锻炼孩子的勇气和毅力。如果他对孩子百依百顺,那只会让他更加娇气,一生一世都软弱无能。这是一位明智、教子有方的父亲。父亲完全可以凭自己的实力抱孩子下来,但他不这样做,而是引导孩子凭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地克服自己。其实,父亲这样做是想给孩子一份经验,一次锻炼,一个成就感,一份不怕任何困难的勇气。这是父爱的一种明智的体现,是真正的父爱。
母亲角度:母亲一直告诫我不要冒险。在母亲的庇护下,“我”变得非常懦弱。如果杰里通知的是母亲的话,可能她会声嘶力竭地叫我别动,叫一大帮人来,之后母亲可能不允许我跨出家门半步。
(2)杰里算是“我”真正的朋友吗?他为什么抛下我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杰里感到左右为难,一边是最要好的朋友,一边是更多的朋友。杰里也不想被嘲笑,不想失去这几个玩耍的朋友。所以杰里虽然“看起来很担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天越来越黑了,见“我”没回来,杰里的良心不安了,便告诉了“我”父亲,寻求大人帮助,把“我”从危险的边缘救了回来,杰里还是“我”真正的朋友。
(3)其他四个小孩子的行为你欣赏吗?如果你是其中的一位,你会怎么做?
(各抒已见)
5.本文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开头的说明和末尾的点题是略写。当中攀爬悬崖和爬下悬崖的回忆是详写。在写攀爬悬崖过程中,详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其他小朋友的活动则略写。写“我”爬悬崖的过程详写,好友杰里回家领父亲来的过程则略去不写。以后则详写“我”怎样在父亲的指导下爬下悬崖。本文写作上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文章写的是一次攀爬悬崖的过程,寄寓的是怎样去对待困难和克服困难的道理。可见,凡是能充分表现中心的材料详写。
本文这种用亲身经历的一件小事说明道理的记叙方法是一种以小见大、以实寓虚的写法。
6.“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种在困难面前不畏惧、分析困难、化解困难、积小胜为大胜的勇气和方法对于我们学习具有什么指导意义?举例说明。
(言之成理即可)
本文记叙“我”小时候走下悬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难怯步,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就近起步,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这样就可能积小胜为大胜,促使困难向胜利转化。
1.叙事技巧娴熟。
本文在叙事中注意前后照应,注意设下伏笔,使得文章记叙周密。“我”的病弱在文中前后照应。文中几处提到杰里,笔笔都有匠心,杰里叫我“别做胆小鬼”、不放心都为下文埋下伏笔。
本文采用倒叙的笔法,简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用笔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收与正文浑然一体。
2.描写准确恰当。
本文成功地运用了语言、动作、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
文中人物的语言准确地反映出人物各自的性格。如“我”的胆怯、父亲的耐心细致,都在文中有恰到好处的描写。
“我”的动作、心理使得整个事件真实而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景物描写起交代、渲染、衬托作用,突出了中心。
3.小中见大,哲理深刻。
这篇文章虽然语言平白,但仍耐人品读。就选材而言,这无疑是“以小见大”的典范。
本课的教学,正如本文的题目一样,让学生走一步,再走一步,逐渐学会欣赏课文。因此,我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路让学生自己走,一步一步地走,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好习惯,提高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李杰
第2篇:《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
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我”的脱险经历带来的人生启示,理解“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1整体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的细节和心理描写,掌握详略得当的写作技巧。
2掌握文章如何借事论理,使学生感受到正确对待困难,在面对困难时要有不馁不躁,沉着应付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方法:三段循环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生预习情况检查。
1.积累字词
(1)字音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
瘦骨嶙峋()头晕目眩()小心翼翼()陡峭()着眼()屡次()
(2)释义
训诫:嶙峋:
纳罕:啜泣:
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心惊肉跳
(3):请学生用楷书把“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抄写三遍,要工整、规范、力求美观。
(4):多音字
晕倒()日晕()吓人()恐吓()
颤栗()颤抖()闷热()愁闷()
(5):形近字组词。
炫()眩()诫()械()戒()啜()
辍()缀()询()讯()徇()峋()
2:《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国籍)作家。
二:新课教学。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老师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也许你能从中有更多人生的启示。
(二):学生合作学习,整体感知课文。
1:弄清记叙文的六要素
故事发生的时间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
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2:理清文章的结构。(括号内用词语或短语回答)
冒险-------()---------()
3.找出语段中描写“我”的动作和感受的词语。
([点拨]“我”攀爬悬崖时的动作有:爬、蹲、靠、看、伏、伸、探、踩。其中,最能表现“我”胆小害怕的动词有靠、伏。
写“我”的感受的词语有:心惊肉跳、几乎晕倒、恐惧、疲乏、全身麻木、小心翼翼、有了信心。)
展示预设(此环节不是单独的,是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步进行)
展示题
展示人
点评人
(三):小结提升(1)学生小结反思(2):教师小结。(3)小组评价。
(四):达标训练(课时达标训练)
三:布置和指导下节课的预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课前检查。
(1)给加点字注音
训诫()耸立()迂回()凝视()啜泣()纳罕()
瘦骨嶙峋()头晕目眩()小心翼翼()陡峭()着眼()屡次()
(2)解释词语
训诫:嶙峋:
纳罕:啜泣:
头晕目眩:小心翼翼
灰心丧气:心惊肉跳
(3):多音字
晕倒()日晕()吓人()恐吓()
颤栗()颤抖()闷热()愁闷()
(4):形近字组词。
炫()眩()诫()械()戒()啜()
辍()缀()询()讯()徇()峋()
(5):《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是(国籍)作家。
二:新课教学。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学生合作探究。
1:读课文,仔细分辨人物描写的方法,总结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先自学后交流)
人物描写的方法:语言描写,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肖像描写)
(1) 人物描写的方法
(2) 性格特点
2:评价课文中所涉及的人物?(选择一个进行评价,并说明理由)
3:归纳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
(1)“我”身陷困境时有什么心理?具体表现在哪里?
(2)爸爸来了以后是怎么办的?(一是,二是)
(3)概括出“我”爬下悬崖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
(4)归纳文章的主旨(中心思想)
(三) 拓展延伸。
1: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如何对待遇到的困难?如何对待遇到困难的朋友?
展示预设(此环节不是单独的,是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步进行)
展示题
展示人
点评人
(四):小结提升(1)学生小结反思(2):教师小结。(3)小组评价。
(五):达标训练(课时达标训练)
三:布置和指导下节课的预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课前预习检查。
1:写母亲的一个亲切的抚摸的细节(或典型事例)
2:写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的细节(或典型事例)
3:写朋友的热情关心的细节(或典型事例)
4:搜集有关母爱,师爱,友情的优美句子,古诗
二:写作指导。
(一):学生搜集情况交流,学生点评。
(二):写作训练:
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充溢着一些细节:母亲的一个亲切的抚摸,老师的一个鼓励的眼神,朋友在天热时送上一杯清凉的水……请你以“永远的细节”为题目,写意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1:指导学生审题,立意。
2:指导学生编写写作提纲,安排写作结构。
3:学生写作。
展示预设(此环节不是单独的,是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同步进行)
展示题
展示人
点评人
(三):教师小结,小组评价。
三:布置和指导下节课的预习。
教学反思
池玲祥
第3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a)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b)理解课文中表达的思想、人生哲理并能联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快速阅读,了解文章大意,体会作者写作意图。
2、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地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会文章中作者所阐述的对人生哲理的感悟。
2、学会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面对大的困难时,要化整为零各个突破。
【学习重点】
1、朗读时,恰当的停顿、合适的语气和准确的情感。
2、领会文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学习难点】
1、朗读技巧的训练。
2、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知识链接】
写作背景
本文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在65岁时回忆自己8岁时爬悬崖的一次经历。他从小就体弱多病,在与五个小伙伴一起爬悬崖时,好不容
第4篇:《走一步再走一步》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2.训练学生有表情的朗读诗歌。
3.通过对“梦”的讨论,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明确“山”和“海”的含义。
5.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
6.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把握本文的思想感情。
7.与《在山的那边》进行比较阅读。
三.教学重、难点:
1.“山”和“海”象征意义的体会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2.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战胜困难的决心与勇气。
四.知识分析:
《在山的那边》
1.诗中的“海”与“山”蕴含着什么意思?作者“爬山”有何象征意义?
“海”指的是理想的境界;“群山”指的是重重困难;“爬山”比喻艰苦奋斗。
2.诗歌主旨:奔向理想的人生征途是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