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中华文化心得体会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7-16 07:12: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弘扬中华文化

敬爱的党组织:

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正如xx大报告指出的这样,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更多的国民需求从物质需求转向文化需求,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的日新月异,使外来文化不断进入中国社会,并日益对中国社会尤其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和青少年产生重大影响。

近几十年来,外来文化已深入中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一些角度上看这此外来文化是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文化,繁荣了社会经济,但从深层次讲外来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远不至这些,外来文化的主要影响是表面看不见,反应在国民的心里,如这几年外国的一些影视作品尤其是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火爆中国,而这其中有一些作品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而国内许多观众并不完全了解历史真相,这就为这此外来文化误导观众提供了方便,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任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不断蚕食,就会从根本上动摇民族的文化基础,从而威胁国家赖以生存的国民精神支柱。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排斥所有外来文化,其根本在于如何弘扬我们固有的传统文化,使之具有旺盛的生存力和战斗力,在与外来文化的竞争和斗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xx大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来自www.daodoc.com)首先要使国民正确全面的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从面培养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我们在学习、研究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时一定要坚持正确的方向。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历史文化需求的增长,文化市场空前繁荣,普遍民众对历史知识的渴望开始显露出来,书店里有关历史的图书开始畅销,有关历史的各种讲座开始受到喜欢,媒体开始谈论“国学”,小学里开始讲授《论语》,连广告词里也出现“上善若水”的字样……。这些现象证明历史作为精神财富是一个文明社会所不可缺少的。

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也要反思传统文化。在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的同时,也要正视传统文化的严重缺陷和不足。也就是说,要清醒地认识到文化传统有优秀与不良两种性质,我们要弘扬的是优秀传统,对不良传统则必须舍弃。区别优秀与不良两种文化传统,主要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和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实质上来说,也就是看其是促进社会的进步还是阻碍社会的进步。但这两种传统的存在往往不是纯粹独存、绝对对立的,而是交叉互渗的。我们在继承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扬弃不良传统思想文化时都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及其产生过的历史作用。而不是简单的去划分哪些传统文化是优秀的哪些文化是不良的,而是要用辩证的发展的眼光去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而不是简单的取舍。

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中华各民族的智慧和汗水,弘扬传统文化的前提就是要全面正确了解中华各民族的发展历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也是我们国家的骄傲,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中华民族保持自尊心自信心的思想前提,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生命力的思想基础,也是今后中华民族屹立世界各民族之林的根基。

汇报人:xiexiebang

第2篇:弘扬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共建和谐社会

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而和谐文化,根据我个人的理解,它应该是从祖国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简言之,中国的和谐文化就是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的中华文化。因此,要构建和谐社会,就必须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既包括武术、八卦、儒家、茶艺等等文化精髓,又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等民族精神;既涵盖了数学、天文学、医学、建筑、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服饰、饮食等各方面的内容,又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愚以为,“中”,即“中庸之道;“华”,即“精华所在”,这是对“中华文化”最直接、最本质的理解。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庸之道”的理论指导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使人们通过自觉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

古人特别讲究修身,觉得修身是一切成功的基点。它作为一种传统,实为当代社会所需要,具有其时代性,可惜却被许多人忽视。修养是指一个人的品质,道德、气质,对生命的领悟等,经过锻炼和培养达到的水平。对于一个有修养的人,我们会乐意与之交往;相反,修养较差的人,一定不会是能够获取别人真心、诚意的对待的人。修养常常与个人的文化水平有关,有文化气息的人,在谈吐举止之间,自然地流露出一种高雅的气质。我们在形容一个世代文人之家为书香门第时,其实也包含了对其修养的肯定。当然,修养也包括举止、仪态、谈吐等等。但文化气息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文化素质高的人,嘴里吐出的一般不会是脏话,而是学识;受过文化熏陶的他们,在举手、投足之间,展现的一般不会是粗俗的乡巴佬,而是一个文质彬彬的文人形象。大学是我们大学生获取知识、开阔视野的最好的象牙塔。但是不少在校大学生却摆脱不了虚荣的诱惑,天昏地暗地忙于甚至连他们自己都还没有辨别清楚好坏的各类兼职。他们是“没有时间上图书馆看书”的“大忙人”,却也是个人修养久久没有提高的“粗俗人”。若要提高个人修养,除了要有学识之外,还应该从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当不少国人在公共场合拼命拥挤、大声喧哗时,“文明礼让”的中华传统已被遗忘;当不少年轻人在公交车上看着老人、孕妇在人群中无力挣扎却熟视无睹时,“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也已被抛之脑后。甚至在大学校园里,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打饭不排队、一生气就说粗话、正式场合也不修边幅的现象,这些都说明,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我们从细微处着眼,以点带面,共同努力。

中华文化的另一层含义体现于它的民族性,即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中华文化经过5000年的演变和发展,直至今天仍保存了下来的便多是精华。可是细心的人会发现,随着外来文化的日渐入侵以及国人对自身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弱化,中华文化的保护正在面临着挑战。当西方情人节越来越走俏、传统春节越过越没有气氛,当进口货充斥国内市场、国货却无人问津,当“学外语”日渐成为一种时尚、学生们的语文作文里却错字连篇的时候,中华文化的传统地位正在发生微妙的弱化。西方文化那潜移默化的诱惑,就像一枝枝在节日里盛开的殷红的玫瑰,香艳而氤氲。每逢此节,必有痴情人抽身相守、海誓山盟,或者再来个颠鸾倒凤、以示其忠诚;也必有“多情者”不惜钱财体力,把玫瑰花漫天送将出去。因此,鞭炮声萧疏了,萧疏的是中国传统;玫瑰花涨价了,涨价的是西方文化。中华文化被“外来者”入侵,中国人又甘愿“趋之若鹜”,这又是有什么办法的事呢?而当韩国人竟然宣称“汉字是古代韩国人发明的”时,文化流失的警钟再次向我们敲响。有一位西方汉语研究者曾经说道:“骄傲贯穿着所有韩国人的血脉,如果中国人有那么一点,就可以变成比现在更伟大的民族。中国人应该提升对本民族的自信,不要让韩国人和日本人拿走那些本来属于他们的荣誉······”的确,我们应首先反思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才能寻回我们文化的“魂”。假使有一天中华文化变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了,那么“和谐”从何谈起?“和谐文化”从何谈起?“和谐社会”又从何谈起?

使人们通过自觉修养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的理想境界,即达到了“中”;像爱惜自己的母亲一样爱惜和保护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即达到了“华”。那么,我们距离和谐社会还会远吗?

前提 古人描绘的美好生活,龙凤成祥,仙鹤长鸣,神鹿奔跃,日月轮回,世代不息。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东方文化美德几千年长盛不衰,文化是民族的生命,文化与民族共生共存,只有民族文化的复兴,才有完整意义上的民族伟大复兴。道德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灵魂,也是民族的价值观,更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传统社会的美德教育往往最初从亲缘关系开始,靠的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幼儿从小就感受到亲情的薰陶:

中华传统美德,是世代相传并不断调整和更新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她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她作为文化的基因,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中国人和自己的后代。

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既是对民族传统的继承,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重在弘扬”、“重在培 育”,但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尤其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继承是前提,创新才是根本,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永恒动力。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的传承是远远不够的。惟有创新,才能发展;惟有创新,才能不朽。历史没有止步,创新就不应该停止,民族精神也就不会终结。中华民族精神是与时俱进的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它始终是发展的、前进的。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会孕育出新的民族精神。无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还是建设和改革年代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等等,都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

正是这种闪烁着时代光辉的民族精神,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先进思想并顽强奋斗精神的杰出人物:林则徐、谭嗣同、瞿秋白、方志敏、鲁迅、雷锋、王进喜、焦裕禄、孔繁森,他们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推动了历史发展和民族进步,深刻地改变着时代的面貌,他们高扬着鲜明的时代精神,挺起了坚强的民族脊梁。这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力量。

汉唐气象,时代华章。与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雄健步伐相伴,一种昂扬向上、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正在神州大地激越弘扬。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肖金镇米王小学魏雪桂

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有没有优秀的民族精神,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大事。因此,我们一定要切实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民族精神的教育,努力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

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成长和发展规律的研究,结合青少年的学习、社会参与、休闲娱乐、课外活动等多层次需求,提供具体有形的服务,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自主心、宽容心、诚信之心以及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仁爱、尚义、敬业等公共精神和公共美德。同时,还要注意从小培美学生勇于担当责任的意识,友爱互助的团结意识和坚毅自信的强势人格。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善于面对困难和危难,在困难和危难面前,要不仅不怕,还要能从内心激发一种力量去战胜困难和危难。这就不仅要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浩然之气,还要培养其处变不惊,知难而上的坚强品格。

一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正是一部浩气长存正气磅礴的绚丽诗史,在这个历史长河中,不断有正气人物,正气故事出现。在我们宏伟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英雄人物、英雄事迹也是层出不穷的,在他们的身上真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美德和社会公德,也张扬着浩然的民族正气和民族精神,这些是我们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民族精神教育的生动教材。因此,我们要善于运用历史上的正气人物、正气故事来教育青少年学生。特别是要善于运用我们革命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培养起来的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抗洪精神、抗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来教育青少年学生。这些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培养出来的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我们应该将其归纳整理,写入教材,对青少年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只有不断弘扬和培育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精神,并用它来哺育下一代,我们的民族振兴才会有希望。

从无私奉献做起江苏油田二厂施朝阳

奉献作为一种真诚自愿的付出行为,是一种纯洁高尚的精神境界。奉献精神是全社会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奉献精神是永恒的,没有奉献,就没有人类社会的今天。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奉献精神的民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千古流传的名句,是奉献精神的生动写照。奉献既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也是一种平凡的精神,既表现在国家和人民需要的关键时刻,也渗透在人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之中。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一定要倡导奉献精神,这样才能弘扬美德,使人充实,使人高尚。作为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和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认为,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要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无私奉献做起。

无私奉献应当成为每一名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永恒追求,共产党员的先锋队性质决定党员是一块特殊的材料,弘扬奉献精神,共产党员既要平时看得出来,更要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平时看得出来,就是要做到既身置群众之中,又走在群众之前;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就是要求每个共产党员在事关国家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关键时刻,勇于挺身而出。在1998年那场特大洪灾中,许多党员站在抗洪第一线,带领群众用血肉之躯筑成了钢铁大堤。在抗击非典斗争中,冲在最前面、站在最险处的,是共产党员,成为抗击非典的中流砥柱,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关键时刻站得出来,有赖于平时看得出来,又是对平时看得出来的检验。这就要求每个党员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不仅要身先士卒,而且要持之以恒,不懈奋斗,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一名党员干部,要保持先进性,光自己扛着“旗”跑,只满足于自身先进不行,还要把身边的群众带动起来一道前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无私奉献也是同样的道理。自己做到了无私奉献还不够,要用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把方方面面的力量都动员起来,在全社会形成奉献为荣的风尚,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无往而不胜。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是我党的光荣传统,同时要更好地把每个党员带动群众的责任感激发出来,实现由个体先进向群体先进的跨越,切实做到自己的事踏实干,别人的事争着干,份外的事乐着干。

祖国大厦的擎天柱农行吉林省珲春市支行张世军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升,不知有多少人为此而流下激动的热泪。就像看到“神州五号”飞向太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亲的怀抱,看到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女排二十年后重新登上奥运冠军领奖台时一样,心朝澎湃,热血沸腾,泪水再也无法忍住。这仅仅是平凡的泪花吗?不!她是一种化身,一种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力量的化身,她有一个崇高而伟大、流芳百世传颂万年的名字——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纯真的爱国主义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

人民对自己祖国的感情时刻蕴含在心底,如同与父母家人的感情一样,永远割不断。这种真挚的感情使多少海外游子常常心怀一腔乡愁,盼望落叶归根;这种感情又使多少身在祖国的人们,深感热土难离。一代伟人邓小平对祖国怀有一腔朴素而深厚的感情,他一生“三落三起”,在蒙受冤屈时,从不怨天尤人、心灰意冷,而是沉着坚韧,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和热爱。他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此乃炎黄子孙之铁骨柔肠!

爱国是中国人发自心底的激情,又是心中坚定的信念,这种信念植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那种不甘耻辱、不屈不挠、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烈士夏明翰面对敌人的屠刀视死如归。是无数夏明翰式的共产党员用血肉之躯把我们多难的民族拖出了地狱;无数优秀中华学子,身在异国他乡刻苦钻研,为国争气,学成之后不为国外荣华富贵所动,毅然回国投身祖国的建设事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与同代人相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于世界之时!”这是何等远大的志向、何等坚定的信念啊!……是的,无论何时何地在中华儿女心中价值的天平上,祖国永远是最重的砝码。如今,在中华民族精神的滋养下,爱国的激情、爱国的信念发芽、长大,并结出累累硕果。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的历史、一部民族自强不息的历史,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永远伴随着我们远行。

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中华子孙的美德,爱国更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生动的诠释。而中华民族精神则是中国革命胜利和建设的精神动力,是光照千秋的高尚情操,是伟大的中华之魂。

第3篇:弘扬中华文化

弘扬中华文化,提高学生道德素质

摘要:大学生是青年中思想最为活跃的群体,是党和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意识到了这一重要作用,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却是一个理论和实践上的难题,在以往的研究中教育者们试图从很多方面解决这一难题。本文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教育的过程中,要针对大学生存在的思想道德问题,有的放矢的利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挖掘教育的有效形式,以增强教育效果。

关键字:大学生 素质教育 传统文化

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公德,造就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基本目标,也是现代社会良好道德风尚形成的重要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弘扬中华文化心得体会(优质21篇)

通过写心得体会,我们能够更有条理地整理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学习笔记。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心得体会的写作呢?首先,我们需要选择一个具体的主题或事件,如一次社会实践、一次比赛、一本书籍的阅读等;其次,要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可以按时间顺序、理论归纳、问题解决或情感表达等方式进行组织;此外,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思考自身的感受和领悟,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详实的描述和分析。在总结自己的心得体会时,要注意思考所提供的经验和建议是否适用于自己的具体情况。

弘扬中华文化心得体会篇一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社会思潮纷繁激荡的新形势,迫切需要发挥中华姓氏文化的独特作用。为此,我们倡议:

一、加快构建姓氏学科体系。姓氏学科在当代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是可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弘扬中华文化心得体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弘扬中华文化心得体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