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人琴俱亡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兄弟之间的至爱亲情。
2、感受作品之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3、对作品之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
4、体味其简洁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课程类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课堂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对《世说新语》有何认识?了解哪些?(通过提问:
1、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2、有利于更好的掌握这一方面知识
(穿插问题: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小说之中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有哪些?)
这样可以把学生带回到初中以来学过的经典现代小说中,更好的与原始文言小说形成对比!
下面,我们从抽象到具体,通过研读《世说新语》中的《人琴俱亡》其是否体现了一些现代文学原理中的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读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复读书培养语感,为翻译,背诵奠定基础)
1、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纠正字音:
笃(dǔ)都(dū)丧(sāng)(sàng)了(liǎo)舆(yú)调(tiáo)恸(tng)
2、体朗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注意在范读期间,容易读错的字音要重读)
三、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学生活动:学生读出他们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
教师补充资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子敬: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东晋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赋》
四、扫清字、词、句等障碍(使学生能掌握作品大意,为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小组活动:
1.以平时要求的四人为一小组活动。
2.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
3.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互动性,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检测一: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错: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了:完全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改错:(子猷)径直坐在灵床上。
2、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晋书列传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两个语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语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性,请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个性的语句体会子猷的形象,并说一说这些语句与语段二之中哪些语句相照应。
3、子猷对弟弟有深厚的情谊,但弟弟死后他一开始并没有哭,这是为什么?你能从语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吗?
(教师通过对此题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人用“人琴俱亡”一词表达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六、小结:
课文内容结构
俱病笃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奔丧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琴弹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月余亦卒
在此结构之中,小说的雏形依稀可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业已具备。叙事较为完整,情节波荡起伏,首尾呼应,实为一佳作。在整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试背文章,完成大纲要求。
2、语法现象:宾语前置
如:何以都不闻消息?(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在前文有:1.吾欲辱之,何以也?
2.王曰:“何为者也?”
3.王曰:“何坐?”
七、布置作业:
拓展思维:根据《人琴俱亡》写一篇亲情故事,更好的体味其中的情感。
第2篇:人琴俱亡优秀教案
人琴俱亡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兄弟之间的至爱亲情。
2、感受作品之中的人物和事件,引起对自己家庭生活的回忆和共鸣。
3、对作品之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
4、体味其简洁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世说新语》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2、《人琴俱亡》之中,初具的小说艺术特色。
3、子猷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
课程类型:讲读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课堂提问:同学们通过预习对《世说新语》有何认识?了解哪些?(通过提问:
1、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2、有利于更好的掌握这一方面知识
(穿插问题:1、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小说之中刻画人物的重要方式有哪些?)
这样可以把学生带回到初中以来学过的经典现代小说中,更好的与原始文言小说形成对比!
下面,我们从抽象到具体,通过研读《世说新语》中的《人琴俱亡》其是否体现了一些现代文学原理中的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读书(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对作品有大概的把握,反复读书培养语感,为翻译,背诵奠定基础)
1、学生朗读作品,教师纠正字音:
笃(dǔ)都(dū)丧(sāng)(sàng)了(liǎo)舆(yú)调(tiáo)恸(tng)
2、体朗读课文
3、师范读课文(注意在范读期间,容易读错的字音要重读)
三、对文中主要人物的把握:
学生活动:学生读出他们课下找到的相关资料
(一)子猷:王徽之,是王羲之之子,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在《世说新语》中对其生平逸事有大量记载。
教师补充资料:
1、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闻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踞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
2、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二)子敬:王献之,王羲之之子。东晋著名书法家。主要作品《洛神赋》
四、扫清字、词、句等障碍(使学生能掌握作品大意,为理解作品中心思想奠定基础)
小组活动:
1.以平时要求的四人为一小组活动。
2.结合工具书、课下注释读课文。
3.读懂课文,把握大意,全班交流。
要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成为课堂的主体,调动其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增加互动性,调动课堂气氛
课堂检测一:找出下列翻译的不当之处。
1、原文: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
翻译:子猷向左右问:“为什么总听不到子敬的消息。”
改错:左右:近旁的人,这里指近侍
2、原文:语时了不悲。
翻译:说完话后根本就不悲哀。
改错:说话时完全不悲伤。了:完全
3、原文:便径入坐灵床上。翻译:(子猷)从小路上走向灵床。
改错:(子猷)径直坐在灵床上。
2、比较阅读:(分析人物形象)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伤逝第十七》)
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晋书列传十五》)
1、子猷、子敬兄弟感情深厚,在上面两个语段之中都有反映
2、在语段一之中人物形象刻画很有个性,请你摘抄其中充分展示子猷个性的语句体会子猷的形象,并说一说这些语句与语段二之中哪些语句相照应。
3、子猷对弟弟有深厚的情谊,但弟弟死后他一开始并没有哭,这是为什么?你能从语段二之中找到答案吗?
(教师通过对此题的分析,使学生更加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以及后人用“人琴俱亡”一词表达对死者无限哀悼之情的主要原因)
六、小结:
课文内容结构
俱病笃子敬先亡
人亡
问左右奔丧不哭
手足情深
人琴俱亡取琴弹不调掷地
琴亡
恸绝久月余亦卒
在此结构之中,小说的雏形依稀可见。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形式业已具备。叙事较为完整,情节波荡起伏,首尾呼应,实为一佳作。在整理结构的同时,让学生试背文章,完成大纲要求。
2、语法现象:宾语前置
如:何以都不闻消息?(
注意:疑问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在前文有:1.吾欲辱之,何以也?
2.王曰:“何为者也?”
3.王曰:“何坐?”
七、布置作业:
拓展思维:根据《人琴俱亡》写一篇亲情故事,更好的体味其中的情感。
第3篇:《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教案
教学设想:
《人琴俱亡》是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古文。本单元的中心内容是”至爱亲情”,这其中包含了融注在《背影》中的深深的父爱,蕴含着母爱的《甜甜的泥土》,而《人琴俱亡》则用极为简洁的语言,刻画了王子猷的独特形象,表达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
《课程标准》对文言文的要求是: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文章简短、字词难度不大,感情却很深厚,从中我们更能读出魏晋时代独特的士人心态及其情感的个性化表达。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指导学生自学文言文字词的基础上,要侧重于对文章情感内涵的理解,并通过反复
第4篇: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人琴俱亡》这篇课文被安排在亲情单元,在学习这篇文章之前,我们已经学了两篇分别表现父子情深和母子情深的文章了。(〈背影〉和〈甜甜的泥土〉),这篇文章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来表现手足之情。
教学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感受作品的真情。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文言知识,因此通译全文时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工具书进行自学,找出不会之处,合作解决。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探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因此定下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的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课文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鲜明的个性特点,感受手足之情。
二、教学步骤
(一)、导语
以解释成语“情同手足”
第5篇:《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部分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笃、索、舆、径、素、卒、而、了、既、俱等。
2、感受本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了解人物的形象说出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设想:
1、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世说新语》的资料;扫除字音障碍,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2、课时数:一课时
3、教法:引导、点拨,给以适时地帮助。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感悟生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假如你最心爱的一件物品不幸遗失或损坏,你会怎样呢?假如你最喜欢的一位朋友或亲人不幸离开了你,你又会这样呢?
2、师有感情的讲述:人类的情感很多,但最能打动人心的、传为佳话的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感情,今天我们就来体会一下感人肺腑,而又催人泪下的'兄弟之情。
板书:人琴俱亡
二、落实常规展示预习
1、交流搜集到的有关《世说
第6篇:《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琴俱亡》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人琴俱亡》教案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积累文中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及用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与合作探究感受人物事件,了解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兄弟间的至爱亲情。
教学重点:反复阅读课文,能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子猷独特的悼念方式。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成语填空练习。(出自《世说新语》)
望(梅)止渴 (鹤)立鸡群
口若(悬)河 应接不(暇)
大家知道这些成语出自哪本书吗
第7篇:人琴俱亡教案.
人琴俱亡
教学设想:
教学目标:
1、学习基本的文言文字词
2、体会文中深厚的兄弟情谊
3、朗读成诵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说到亲情,我们总说它血浓于水,并常用紧密相连的身体器官作为比喻,如母子连心、骨肉相连、手足情深等等,亲情是割不断的血肉之情,它是世间最宝贵最真挚的情感。虽然我们也曾听闻曹植悲歌“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但更多的还是见证了血肉相连的深厚,一如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人琴俱亡》。
二、作者、作品简介
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侄儿,世袭临川王。《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志人小说。全书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个门类,较为集中地反映了魏晋时期的社会面貌和士大夫的思想性格。《人琴俱亡》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三、初读(读准句读、字音)通过朗读初步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