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乡镇生态文化建设的论文
乡镇生态文化建设的论文
摘要:生态文化建设是乡镇发展的重点,对现阶段乡镇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今新常态社会发展背景下,乡镇生态文化建设需要观念、主体、资源的有机统一和协调。本文依托第三届南京林业大学美丽中国行“百名博硕进百村,生态理念入万户”社会实践活动,对江苏省淮安市渔沟镇进行调查,以渔沟镇生态文化建设为例,分析当地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进一步推动该区生态文化建设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乡镇;生态文化;文化建设
一、渔沟镇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元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乡镇领导干部支持环境保护宣传工作,认为非常有必要开展环保教育讲座,并提出加大环境破坏的惩处力度及关闭污染严重的化工厂等多项建议。但乡镇生态文化建设,不仅是单纯的改善人居环境,而是要生态与文化齐头并进。现如今大多数乡镇领导已经摆脱了将经济发展作为衡量乡镇发展情况的唯一指标的旧观念,能够给予乡镇生态文化建设工作充分的重视,但生态与文化二者仍然不能达到同步走的理想效果。随着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在媒体上的广泛宣传,使当地群众对自身的生活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对于生态文化的发展,明显有认识不充分、不到位的情况。文化同生态环境一样,是一个乡镇的软实力,若运用得当,可在乡镇发展的各个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2.生态文化建设缺乏配套设施。
在调查中发现渔沟镇环保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果皮纸箱设立不足、环卫保洁车辆较少,公园数量、公共绿地量等有待增加,景观效果有待提高,文化娱乐设施陈旧,人员与场所不足,缺乏文娱活动的器材,造成文化氛围淡薄,镇属村级的图书室与文化活动室更是少之又少,之前“农村书屋”的推广,也暴露出很多的问题。
3.生态文化个性特征保护与挖掘不充分。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种状态,生态环境是乡镇的外在表现,而文化是内在,要做到内外兼修,就要将不同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氛围,发展形成独特而鲜明的乡镇景观风格和个性特征。渔沟镇作为千年古镇,有着悠久历史与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例如现存的骠马街、八角琉璃井、林川书院等历史遗迹,以及著名的雕塑家滑田友、编导吴纯一先生和作家司马中原等文化名人,然而渔沟镇对这些特色文化元素的保护和挖掘并不充分,没有在现有文化元素基础上凸显自身的特点,古建筑多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风格统一的楼房,名人遗迹也较难寻找,传统文化有所缺失。
二、渔沟镇生态文化建设的实现路径
1.提高认识,科学规划。
对乡镇一级甚至村一级干部进行集中培训,将生态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台阶,不仅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还应从乡镇固有的自然和文化景观着力,追求乡镇生态文化的价值和品牌。乡镇生态文化规划,不仅是空间形式与功能设计,还是整个乡镇环境特征与人文精神的历史延续,不仅要专门设立规划委员会,邀请专家顾问,使规划科学化、规范化,还应提高乡镇当地居民的参与度,融合乡镇所处地域的自然环境特色,注入生态文化、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元素,制定出长、短期的生态文化建设规划。
2.增加投入,有效利用。
生态文化建设对于乡镇发展而言具有超高的回报,要拓宽筹资渠道,不仅依赖政府和企业,在小数额且群众负担得起的.前提下,甚至可采取群众自愿临时集资的做法。在物资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如何发挥其最大效益,这就要求乡镇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设施建设必须具有针对性,使其能真正满足乡镇居民的多层次需求,一方面,从居民生产生活环境出发,尤其是道路沿线绿化保洁及景观河沿岸风光入手,积极构建天蓝地绿水美、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空间;另一方面,在开掘、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将其传承好、发扬好、利用好,可因地制宜建设乡镇博物馆,收集和展览富有地域特色的乡镇历史文化资料,提高乡镇文化设施的使用效益,打造生态文化古镇。
3.彰显特色,打造品牌。
乡镇之美,美在特色,依托资源禀赋,从自然、人文、建筑、乃至风俗饮食等多角度地发掘渔沟镇生态文化的个性和特色,将“无声”的乡镇特色、人文精神融入到“有形”的生态环境和物质设施中,突出自己乡镇的独特韵味,不盲目模仿。要打造、做实渔沟镇生态文化品牌,融合乡镇所处地域的自然人文特色,分门别类地制定所属不同区域或乡村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努力打造美丽乡镇的特色,借助媒体等各种宣传渠道,放大自身品牌效应和经济社会效益。
结论
不同的乡镇要通过规划调研找到自己的定位,提炼自身地域特点,在学习其他乡镇的发展的案例时,要学习发展的逻辑,而不是照搬,才能留得住自身的特点。本次调查未能充分了解分析当地社会的现状,以及生态文化涉及的各个方面,我们需要更加全面的分析之后,找到乡镇生态文化与群众现代生活的结合点,才能将当地的生态文化资源发挥百分百的价值。
参考文献:
[1]詹承场.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生态乡镇建设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4.
[2]吴子钟,刘光菊.乡镇文化生态建设的样本:资丘的调研与启示[J].中华文化论坛,2015,(02):131-136.
[3]郭世松.大力推进美丽乡村文化生态建设[J].领导科学论坛(上),2015,(04):11-13.
[4]李冬梅,黄文婷.辽宁民族地区生态乡镇建设调研报告[J].满族研究,2015,(02):19-24.
第2篇:生态文化建设观后感
生态文化建设观后感
三(3)班 张一
今天我们观看了关于国家未来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能源建设,企业事业向一体化、高端化、国际化的发展目标,社会“四有”建设,以及深入推动行政、经济、社会等领域改革创新协调发展的宣传片。其中生态文明建设给我很大的启发,看后了解了许多不为很多人知道的生态文明方面的知识,生态文明一直在我心里是一个比较陌生的概念,他和其他许多文明一样需要去了解,需要去保护,从自身做起,这样生态才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化建设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及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通过观看宣传片给我两点启发:
一是要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人类已经逐渐意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比如二氧化碳排放严重已造成全球气候变暖,长期乱砍乱伐已造成沙漠化严重等等。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增强生态行为的自律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二是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生态环境的优劣,反应着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并自觉的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及义务,同一切破换生态环境的行为做斗争。
第3篇:生态美学论文: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生态美学论文:生态美学视野下的企业文化建设
【中文摘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的更新转变。在社会形态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企业,应运而生。它对物质的生产、劳动效率的提高以及整个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它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人类由原来的敬畏自然的极为消极的生存方式转变为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积极主动从自然界发掘资源来组织生产的生存方式,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生态系统的失衡,并由此引发了全球生存现状的一系列危机。生态美学概念的提出,恰好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视角。生态美学提倡的基本理念是遵循自然生态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使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生
第4篇:生态论文
“花轮轮爱怼怼”为你分享16篇“ 生态论文 ”,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生态论文
1老子生态伦理的基本思想
1.1“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生态自然发展观
“道是老子自然哲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整个思想体系的主要源泉。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但同时,“道又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之间最理想、最和谐的发展状态,是人与自然向本真和天性的复归。
1.1.1道生万物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产生“一,“一是宇宙万物原始混沌状态。
“一产生“二,“二是哲学上阴阳,或说天与地。
“二产生“三,“三是阴阳相合而形成的和气,尽管这里对其“一“二“三的具体解读各有说辞。
但是,我们在这一段浓缩的言语中可以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