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爱情经典语录悖论
爱情经典语录悖论
1、婚姻都有其交换的目的。有人用金钱换美貌,有人用委屈换安稳,有人用智慧换崇拜,有人用权力换顺从,有人用冲动换冲动,有人用身体换物质……但世上有两种交换会成为传说:第一种是柏拉图,用精神交换精神;第二种希望是你和我,用天长地久换地老天荒。
2、相爱时,请一定要珍惜;转身时,请一定要优雅;挥别时,一定要微笑。
3、如果可以,我真想和你一直旅行。或许是某个古朴的小镇,或许是某座灿烂辉煌的大都市。我们可以沿途用镜头记录彼此的笑脸,和属于我们的风景。一起吃早餐,午餐,晚餐。或许吃得不好,可是却依旧为对方擦去嘴角的油渍。风景如何,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在我的身边。
4、不见面也有不见面的好,你永远是,那时的样子。
5、不论你多么富有,多么有权势,当生命结束之时,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留在世界上,唯有灵魂跟着你走下一段旅程。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修炼,使它在谢幕之时比开幕之初更为高尚。
6、有的路,是脚去走。有的路,要心去走。绊住脚的,往往不是荆棘和石头,而是心。所以,看起来是路铺展在我们眼前,实际上,是心扑腾在路上
7、你的好对别人来说就像一颗糖,吃了就没了;你的坏对别人来说就像一个疤痕,留下就永久在。这就是人性。我们只能把握自己内心的纯洁,记住别人给我们的糖而非疤痕。这样的世界才是我们真正想要创造的世界。
8、长大成人,就意味着要不断面临一些悲凉的心情,直到真正明白什么叫世事沧桑;长大成人,就是不断要面临失去自己最心爱的东西,直到真正明白快乐不过是悲伤中的点缀。
9、当有一日,我们经历了被伤害,懂得了疼痛和畏惧,才会明白仁慈和退让。可这时,属于青春的飞扬和放肆也正逐渐离我们而去。我们长大了,胸腔里是一颗已经斑驳的心。
10、那个让你流泪的,是你最爱的人;那个懂你眼泪的,是最爱你的人。
11、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不愿失望。
12、我要成为你最心动的相遇,最不舍的离别。
13、那年夏天,我无比憧憬大学;今年夏天,我却无比憧憬那年。
14、爱一个人到什么程度,通常是在分手时见分晓,这就是爱情的悖论。
15、真实的生活是,认真做好每一天你分内的事情。不索取目前与你无关的爱与远景。不纠缠于多余情绪和评断。不妄想,不在其中自我沉醉。不伤害,不与自己和他人为敌。不表演,也不相信他人的表演。
16、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念,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17、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这首歌,我们一起听过。我们始终都在练习微笑,终于变成不敢哭的人。
18、相信明天不会比今天更坏,如果还能再坏,那今天的糟糕就不算什么。
19、你的未来,只有你自己才能明白。你的前方从没有明确的方向,生活也不会一路绿灯把你前方的路照个通亮。你只能不停地向前,变得坚强而后足以承担起生活赋予你美好的不美好的一切。你只有不停地失败,然后某天你到了一个拐角,然后发现那里居然有着你想要看清的方向和未来。
20、人生就是一场未知目的地的旅行,更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接下来会遇见怎样的未来。只不过有时候,我们只是一味的狂奔,却忘记了旅行的意义。
第2篇:悖论
老虎悖论是博弈论中一个著名的逻辑悖论。故事
国王要处决一个囚犯,但给他一个生还的机会。囚犯被带到5扇紧闭的门前,其中一扇后面关着一只老虎。国王对囚犯说:“你必须依次打开这些门。我可以肯定的是,在你没有打开关着老虎的那扇门之前,你是无法知道老虎是在那扇门后。”显然,如果囚犯有可能在打开有老虎的那扇门前知道,就证明国王在撒谎,那么就可以活命。开门之前,囚犯进行了如下分析: 假如老虎在第五扇门,那当他把前四扇门打开后都没发现老虎,那他肯定猜到老虎在第五扇门中,因国王说过不论何时他也料不到老虎在哪扇门后,那国王的说话就错了。因此,老虎肯定不在第五扇门中。同样道理,老虎也不在第四道门中,否则囚犯打开三道门后,只剩两道门,老虎既不在第五扇门后,那就会给他料到在第四扇门后;依次类推,老虎不存在任何一道门后;囚犯这时就不再多想,冒冒失失依次推门,结果老虎从第二扇门中跳了出来,把囚犯咬死了。国王看见了说:“不是跟你说了老虎在哪扇门后总是出乎你的意料了吗?现在你就是万料不到了。”
悖论分析
如果囚犯的推理成立,那么就算国王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后,也是“料想不到”,学者们争论的重点在于:这个推理究竟错在第几步?
1.主张错在第一步
如果第一步是正确的,那么后面几步为什么是错的?所以第一步就错了。错在囚犯把国王的思路作为论据。
首先必须定义怎样算国王所谓的“知道”(或“意料”),如果投机猜测算的话,那国王不论怎样放都不能保证不被猜中,所以带投机成分的猜测不能算“知道”(国王为了自身利益也会这么定义),设“知道”定义为“在即有事实下的逻辑推理”,那么囚犯不仅要正确预测老虎,还要对其预测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才行。本例中不考虑没有老虎的情况,即囚犯已知必有1老虎。作为囚犯,他在每次打开一个门前都会进行逻辑推理,如果能推出老虎是在即将打开的门里就赢了,如果不能推出,他就只能打开这个门,如果打开后没有老虎就继续推理下一个门是否有老虎,依此类推。
然后,把问题从5个门简化为只有2个门,囚犯会在打开第一个门之前,对第一个门里是否有老虎做逻辑推理:由于囚犯要引用国王的思路,故须先考虑国王思路是否是会错。
A.如果相信国王是不会错的,那么你不可能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因为如果推测出就说明国王会错,所以在这个前提下不可能知道。囚犯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打开第一个门。
B.如果相信国王是会错的:
囚犯首先认为国王放第二个门是错的,但国王既然是会错的,他为何不会按囚犯认为错误的思路放第二个门呢?所以国王的思路就没法唯一的推测了。囚犯失去国王的思路做论据,无法推测出第一个门里有没有老虎,必然要打开第一个门。
因此,国王应且只应放到第一个门中,则国王必胜。
推广到n个门的情况,只要国王不把老虎放到最后一个门,则国王必胜,囚犯必败。
2.主张错在第二步
故事中的囚犯最后决定相信“没有老虎”。但,国王并不知道囚犯是否会这样,所以的确不可能把老虎放在第五扇门。如果囚犯决定相信“一定有老虎”,那么在前四扇门都没有老虎之后,第五扇门后的老虎的确就变成“可预料的”了。
既然老虎在第五扇门的话,它一定是“可预料的”,那么当你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时,情况是怎么样?我们可以试着写成逻辑式子:前提
一、老虎不可预料。前提
二、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可预料。前提
三、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就一定在第四扇门。前提
四、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可预料。结论:前提互相矛盾。
请注意:这时的逻辑推理中,既然前提互相矛盾,必定有一个以上不成立,那么可能性就是以下四个其中之
一、或是更多: A.老虎可预料。
B.老虎如果在第五扇门时,不可预料。
C.老虎不在第五扇门时,也不一定在第四扇门。
D.老虎如果在第四扇门时,不可预料。
二和四自身是矛盾命题,不考虑,三会导致老虎变成薛定谔的猫,也就是既存在亦非存在的状态(囚犯把老虎往前门推是错误的,因为前提中包含“已经开了三扇空门”)。所以可能性只有一个:老虎可预料。但若老虎可预料,那么显示国王说谎,如果国王可能说谎,那么老虎也真的有可能消失。
这时的正确结论是:国王一定说谎,但他的谎言可能是“老虎可预料”,却也可能是“根本没老虎”,囚犯只是偏心于一个可能性,结果帮国王圆谎罢了。
3.主张错在最后一步
如果“不可预料”并不是一种保证,而只意味“高机率”,“有老虎”才是保证,那么情况又整个改观。可以列成以下状况: 如果囚犯连猜五次“老虎不在”,则不可预料率100%,当然是最糟的状况。
如果囚犯连猜五次“老虎在”,这时应将不可预料率一样视为100%。假设国王随便放,因为平均猜错次数是两次,亦即猜错一次要加不可预料率50%才公平。假设国王随便放,这时囚犯采用的策略,以:
很明显了,这时国王的对应策略,如果把老虎放在失分最低的第五扇门,可能被囚犯豪赌赌中,所以把老虎放在失分次低的第二扇门会是最佳选择,只要把囚犯的猜中率压在20%以下,都可以毫无愧色说是有很高的不可预料率。
他应该从“老虎不存在”这个矛盾的结论,导出国王所谓的“不可预料”其实是指机率,再从机率上推测国王到底把老虎放在第几个门。
其他版本
突击测验
老师宣布下星期一至星期五其中一日之中,会有一天举行突击测验。学生认为根本不存在突击测验。若假设直到星期四还未举行测验,那么星期五就会举行,那就不算突击,因此星期五不会举行。若星期三还未举行,而星期五又不会举行,星期四就会举行……如此类推,老师不可能进行突击测验。
全能悖论
全能悖论是一组关于一个“全能”的个体在逻辑学上是否可能存在的悖论。该悖论的内容是:如果任一个体是“全能”的话,那么他就一定能够制订出一个他不能履行的工作,如此他就不会是全能的;反之,若一个“全能”的个体不能够制订出一个他不能履行的工作,如此他也不会是全能的。因此,无论他能否制订这项工作,他也不会是全能的。
伊本·鲁世德(1126–1198)是一个很早就意识到全能悖论存在的穆斯林哲学家。
简介 当代,关于该悖论的一个通俗版本是:“一个全能的个体能够创造一块连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吗?”这个问题是难以回答的。那个体要么能够创造一块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要么就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搬不动的石头。如果他能创造这样的一块石头,那么他就会搬不动这块石头,那么他就必然不是全能的;如果他不能造这样的一块石头,那他本身就已经不是全能的了。
另有一个经典悖论与此也有相似之处,即不可抗拒的力量悖论:“如果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遇到了一个无法撼动的物体会怎么样”?即“矛盾”,“全能之茅与全能之盾能否共存”?对该问题的两难回答是:如果世间真有这样一种力量,那么世上就不可能有无法撼动的物体;如果世间真有一个无法撼动的物体,那么世上就不会有不可抗拒的力量。如果承认这个两个回答中的任何一种,就势必承认不可能存在全能的个体,因此无解。全能悖论也有许多相关的引申,如全能者是否能“化圆为方”等许多可能无解或未解的问题。
“全能”一词的含义
英国哲学家彼得·积奇将该悖论中的“全能”概念作出了分类:
1.“Y完全全能”表示Y完全可以做任何事。在这种意义下,Y可以做任何可以用语言表述的事物,甚至自相矛盾的事物。也就是说,Y的能力不受人类有限的思想和知识限制。笛卡尔关于上帝的论述中支持的就是这个概念。从神学上看,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让上帝真正置于人类有限的知识和逻辑之上,坏处则是这种概念会使得上帝的诺言变得不可相信。在这种意义上,全能悖论确实是一个悖论,不过在这种意义上也等于承认了这样的悖论有可能存在。
2.“Y全能”表示只要X在逻辑上可能,Y就有能力做X这件事。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看法中持有的就是这种观点。这种意义上的全能,可以解决古典理论中关于全能的悖论,但是对于近代全能悖论是无能为力的。例如X是“制造一个连制造者都搬不动的东西”,正如哲学家麦罗德指出的,这在逻辑上是完全可能的:一个人完全可以有建造一艘他自己都搬不动的船的能力。很难想象为什么一个凡人可以很容易克服的逻辑壁垒,一个全能的神却做不到。由此看来,如果说某个神是这种意义上的全能,那么这个神就难以称其为神。
3.“Y全能”表示只要“Y可以做X”这个论述在逻辑上可能,Y就有能力做X这件事。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是,所谓的“逻辑上可能”是对Y而言的,与从其他事物的角度上看这种逻辑可能还是不可能无关。纵观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有的时候他持的似乎又是这个观点。在这种意义上,麦罗德指出全能悖论已经不存在,因为“上帝制造一块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这个行为在逻辑上是不可能的。不过,这种意义上的全能却引起道德上的麻烦。比如这类悖论:“上帝能撒谎吗?”或者“上帝能够知道他还没有发现那些事物吗?”
4.“Y全能”表示只要“Y可以做X”在逻辑上可能,那么Y就可以做X。这个意义同样可以使悖论失效,但是这种意义否定了可以改变历史的能力。此外,积奇也指出,这种意义同样使得上帝的诺言变得不可靠。
5.“Y大能”表示Y不仅比任何其他的事物更有能力,并且任何事物在能力上都是不可能赶超Y的。虽然这个意义也能消除全能悖论,但是这样上帝显然也就不是全能的了。从意大利哲学家安瑟伦的作品中看,他似乎在指出,正是因为上帝“大能”而非“全能”,才使得上帝看起来更加“全能”。
圣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写到:“[上帝]全能意味着他可以做他想做的任何事情。”这里奥古斯丁所说的全能指的是,如果Y想做X,那么Y就一定能并且会去做X。
此外还有意见认为,“全能”有偶发全能和本质全能的区别。本质全能指一个神或者其他超自然事物从根本上就是全能的,而偶发全能指神或者其他超自然事物只能在某个时候是全能的,此后又变回非全能的状态。对全能悖论中的“全能”到底是“偶发全能”和“本质全能”的不同理解,将引起讨论方式上的重大差异。
一些哲学家坚信上帝是完全全能的,例如笛卡尔在他的《第一哲学沉思录》中就强调了这个观点。同时,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把神或者其他超自然事物看做要么全能,要么不全能这种想法根本就是不正确的,因为人类理解的全能本身就分为多个层次上的全能。近代对全能悖论的研究,还注意到了语言对于全能概念表述的内在限制。如果人类的语言不能正确的表达全能的概念,那么人类在哲学上甚至有可能不能理解全能这一概念。
对悖论的回应
1.常见的哲学回应
哲学家科安认为这个悖论最重要的内容是告诉我们上帝不可能是全能的。
对于全能悖论的一种通俗回答是,既然已经规定了上帝全能,那么“搬不动”一词就没有逻辑上的含义,那么悖论也就无效了。
英国哲学家C·S·刘易斯则认为,对于研究像全能这样的概念,再去讨论一个“很重,重到连上帝都搬不动的石头”是没有意义的,就好像讨论一个“方形的圆”一样。所以说问“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连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就像问“上帝能不能画一个方形的圆”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让上帝去创造一个自己搬不动的石头意味着要让上帝同时创造一种能力和一种无能:创造石头的能力和不具备举起它的能力。这个悖论从根本上指出上帝将不再全能,因为他有不能做的事,但同时全能的定义就是没有不能做的事。(即在论证不是全能的同时,默认了上帝不是全能的)
另外一个观点是,如果上帝是全能的,那么他就必定能够暂时去除自己全能的能力。那么他就可以先取消自己的搬很重的重物的能力,造一块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然后再恢复自己的全能,去搬这个石头。这种观点承认了上帝有创造一个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的能力,但是石头搬不动这件事情却是他自己限定的,因此只要他不去让自己搬不动任何石头,他就还是全能。
我们另外可以假设,上帝全能正是因为上帝有克服各种自身“不能”的能力。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上帝确实可以造出一块很重的石头,是他暂时不能搬动的。但是他将立即获得能够搬动这块石头的能力,因此上帝似乎仍是全能的。但是这种假设的问题在于,如果上帝是这种意义上的全能,那么他就必须不断地增强自己的能力,那么他就永远不是全能的,因为他一直都在趋近于全能。
另一神学解释为,上帝能造出一块石头且他有能力决定是否要搬它,若是不搬即为全能者所不能搬的石头广义为全能者搬不动的石头。
1955年,澳大利亚哲学家马茨凯在哲学期刊《心灵》(Mind)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试图用区分第一类全能(无限的能力)和第二类全能(无限的能力来决定做什么而不做什么,获得什么而不获得什么)来解决全能悖论。他认为,如果一个全能的神同时是第一类全能和第二类全能的话,那么他就迟早会需要限制他自己的能力,从而变得不再全能。该文章发表以后引起的一些争论,矛头指向是否应该使用正式逻辑来理解全能悖论,从而规避悖论的本质。另外一种对全能悖论的回答是,全能需要被准确的定义,而不是简单地理解为“完全全能”。只要规定了全能不包括逻辑上不可能的行为和事,那么全能悖论就不再存在。近代哲学对于支持这种观念的论据主要来自麦罗德。麦罗德基本和C·S·刘易斯是一致的,他认为问上帝能不能创造一块他自己都搬不动的石头就像问上帝能不能画一个方形的圆一样,是没有意义的。
麦克斯韦妖以19世纪的苏格兰物理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命名,麦克斯韦是该悖论的发明者,旨在推翻热力学第二定律,然而牛顿定律可谓坚不可摧,而这一思想便成了一个悖论。
麦克斯韦妖是一个思维实验:一个装满不恒温气体的盒子,盒子中间一堵墙将其分为两个部分,盒子里的妖在墙上开一个洞,使运动较快的分子流动到盒子的左侧空间,这样,这只妖就在盒子内创造了两个空间,一个温度较高,一个温度较低,在热机作用下,温度较高的空间里的分子向较低的空间运动,能量就产生了。然而第二定律认为,孤立系统的熵值恒定不变。看来麦克斯韦妖就和这一定律背道而驰了。
然而,根据第二定律,这只妖不可能在损失自身能量的情况下造成分子流动,该观点由匈牙利物理学家奇拉特提出,有力地驳斥了麦克斯韦妖的理论,论据就是:那只妖在衡量分子运动速度的过程中会损耗能量,此外,这只妖在墙上开洞,以及维持自身运动也会引起盒子内熵值的增加。汤姆生的灯(Thomson’s Lamp)
汤姆生是20世纪的英国哲学家,他的最主要贡献就是汤姆生的灯悖论,该悖论主要研究“超任务”现象(要求完成无限连续任务的任一逻辑佯谬)。
悖论内容如下:一盏装有开关按钮的灯,利用按钮不停开灯,关灯,每一次开(关)灯动作用时为上一关(开)灯动作用时的一半,那么在确定时间内,这盏灯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呢? 从“无限”的本性考虑,我们永远不会知道这盏灯是开着的还是关着的,因为最后的开(关)动作永不存在,这类悖论最早由埃利亚(意大利城市)的芝诺提出,“超任务”是一种在逻辑上无解的悖论,然而有些哲学家,如贝纳塞拉夫,仍旧认为汤姆生的灯这种机器在逻辑上是可行的。“两个信封”问题(Two Envelopes Problem)
“两个信封”问题是蒙提霍尔一个鲜为人知的变体,基本理论为:给你两个装钱的信封,其中一只信封中的钱是另一只的两倍,选择一个信封,打开,此时,你可以选择拿走手上信封里的钱,或者拿走另一个信封,哪种方式获得的钱最多呢?
一开始,你拿到钱多的那个信封的概率为50%,假定你手上信封里的钱为Y,那么接下来在计算概率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1/2(2Y)+ 1/2(Y/2)= 1.25Y,如此一来,你就会不停捡起下一只信封,因为这么一算,下一只信封的钱永远会比手上信封的钱要多一些,这也是这个问题成为悖论的原因。针对这个问题,如今许多科学家们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但是没有一个答案得到多数人的肯定。“男孩还是女孩”悖论(Boy Or Girl Paradox)
假如一个家庭中有两个孩子,第一个孩子是男孩的概率是1/2,那么第二个孩子也是男孩的概率有多大呢?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是1/2,然而真正的答案是1/3。
因为这里有四种可能: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一个哥哥和一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由于必须得有一个男孩,所以排除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的可能,所以得到的结论是,另一个小孩也是男孩的可能性是1/3,有些人要反驳了:“要是两个孩子是双胞胎呢。”可是双胞胎也不是真正同时落地的呀,看来数学真是一门十分科学的“科学”。鳄鱼的抉择(Crocodile Dilemma)
这是一个关于骗子的悖论,由希腊哲学家欧布里德(Eubulides)提出,悖论如下:一只鳄鱼从母鳄处偷走一只鳄鱼宝宝,它告诉母鳄,如果你猜对我到底归不归还这条鳄鱼宝宝,我就把鳄鱼宝宝还给你,如果母鳄说:“你会把孩子还给我的。”那么一切好说,母鳄会追回自己的宝宝。问题是,要是母鳄回答:“你不会把孩子还给我”怎么办?
问题就出在这里,要是鳄鱼归还了鳄鱼宝宝,它就违背了当初的诺言,因为母鳄并没有猜对呀;但是,如果鳄鱼没有归还鳄鱼宝宝的话,它也违背了自己的诺言,因为母鳄猜对了呀。如此一来,两只鳄鱼必定会僵持不下,鳄鱼宝宝只能在鳄鱼的嘴里长大了!也有人出了个馊主意:两只鳄鱼把自己的答案透露给第三方,那么无论怎样,第三方至少能够帮它们旅行自己的诺言吧。微弱的太阳(The Faint Young Sun Paradox)
目前,我们的太阳比40亿年前明亮40%,这个悖论也就应运而生,如果这种假设成立,那么当时的地球接受的日照比现在少得多,因此,地球表面应是冰雪覆盖的世界。1972年,著名科学家卡尔·萨根(Carl Sagan)提出了这一悖论,许多科学家百思不得其解,因为证据显示,当时地球表面有几处已被海洋覆盖。温室效应可能是其中的一个原因,如此说来,当时地球上的温室气体是如今的百倍千倍不止,因此我们要找到大量温室气体存在的证据,抱歉,答案是:没有!还有一种说法是“星球进化论”,该理论认为,随着地球上生命的进化,地球本身(如空气的化学组成)也得到了进化。那么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地球只存在了几千年,哎!谁知道呢?(哈哈开玩笑啦!地球寿命都有几十亿年啦)。乌鸦悖论(Hempel’s Paradox)
乌鸦悖论是关于证据本质的悖论,悖论来自于两句话,有句话说: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还有与之逻辑相对的一句话:所有不黑的东西都不是乌鸦。一位哲学家说道,首先,我们看到的乌鸦都是黑色的,这为第一句话提供了证据,其次,我们看到的不是黑色的东西,比如一只青苹果,为第二句话提供了证据。
那么悖论是怎么产生的呢?青苹果的例子也能证明“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这句话,因为这两种假设在逻辑上是对等的,最为大众接受的说法是,青苹果(或者白天鹅)的确能够证明“所有乌鸦都是黑色的”,但是呢,由于前者提供的论据太少,因此两者的因果关系不甚明显而已。理发店悖论(Barbershop Paradox)
1894年,《头脑》(英国一家学术杂志)刊登了路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爱丽丝梦游仙境》作者)提出的一个名为“理发店悖论”,故事如下:乔叔叔和吉姆叔叔一同去理发店理发,店内有三名理发师:卡尔、艾伦、布朗。吉姆叔叔想卡尔来为自己理发,但是他不确定此刻卡尔是否在店内,理发店营业期间,店内必须有一名理发师,他们知道只要布朗没离开理发店,艾伦也不会离开。
乔叔叔声称自己能够证明卡尔一定在店内:卡尔肯定一直在店内,因为如果艾伦没在工作,布朗肯定也没工作。可问题是,艾伦在工作时,布朗也有可能没在工作,乔叔叔认为,一个假设引出两个相悖的结果,那么卡尔绝对在店内。不过现代逻辑分析家们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悖论:问题的核心是卡尔有没有在店内工作,如果艾伦也在店内,那谁还去在乎布朗呢? 伽利略悖论(Galileo’s Paradox)
大家都熟知伽利略在天文学的成就,然而他也曾涉足数学,发明了无限和正偶数的悖论。首先,伽利略认为,正整数中,有些是偶数,有些不是(没错!)因此,他就猜测,正整数一定比偶数多(好像是对的)。
但是每一个正整数乘以2都能得到一个偶数,而每一个偶数除以2都能得到一个正整数,那么从无限的数看来,偶数和正整数都是一一对应的,那么,这就说明,在无穷大的世界里,部分可能等于全体!(尽管这听起来是错的)睡美人问题(Sleeping Beauty Problem)
我们让睡美人在星期天入睡,同时抛掷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那么睡美人会在星期一被唤醒,回答硬币的朝向问题,然后服用含有失忆剂的药物后继续入睡;如果反面朝上,那么睡美人会在星期一和星期二分别被唤醒,回答硬币的朝向问题,然后服药入睡。接着,人们会在周三唤醒她,实验结束。问题就是,她会怎么回答硬币的朝向问题,尽管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为1/2,但是我们却不知道睡美人会怎么回答,有人认为睡美人回答正面朝上的概率为1/3,因为她并不知道醒来时是星期几,这便产生了3种可能:星期一正面朝上,星期一反面朝上,以及星期二反面朝上,这样一来,反面朝上情况下,她被唤醒的概率要大一些。
时间悖论 编辑
祖父悖论
例子1:A回到过去,在A的祖父结婚前杀死祖父。既然A的祖父已死,就不会有A的父亲;没有A的父亲,也不会有A。既然A不存在,就不可能回到过去,杀死A的祖父。
时间是一条发展中的线,你所做任何事情都存在因果关系。按照例1,当你第一次想要穿越回过去杀掉你的祖父,到这里是合理的。在你成功杀掉你的祖父之后,在你祖父死的那一刻,与你祖父有关的任何事情都会发生改变,你祖父认识的人,和与你祖父认识的人的好友或亲戚都将不存在,那么根据蝴蝶效应,这个世界也会因为你杀了你的祖父而消失。
先知悖论
某人到达未来,得知将发生不幸结果A。他回到现实做出了避免导致结果的行动,发生结果B。那么结果A在未来根本没有发生,他就不可能得知结果A。(即A与B不可能相遇的悖论)
所以一个人不可能向未来穿越,因为未来还没有发生。
命定悖论
A回到过去,尝试避免B的车祸,谁知却是A的劝告令B执意驾车,继而发生车祸。此悖论与自我实现预言相似。[1]
咖啡悖论
A喝了杯有毒的咖啡,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咖啡中的毒起了作用,他向过去的自己发了条消息告诉过去的自己不要喝那杯咖啡,过去的你没喝那杯咖啡。那么问题来了,你既然没喝那杯咖啡那你怎会发出那条消息?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可能得到改变。(这与“祖父悖论”和“命题悖论”相似)
第3篇:节约悖论
节约悖论是卡恩斯最早提出来的,什么是节约悖论?根据凯恩斯的公民收入理论消费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同方向变动,储蓄的变动会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但根据储蓄变动引起国民收入反方向变动的理论,增加储蓄会减少国民收入,使经济衰退,是恶的;而减少储蓄会增加国民收入,使经济繁荣,是好的,这种矛盾被称为“节约悖论”。
看上去这个理论十分让人费解,怎么节约反而会使社会萧条,浪费使社会繁荣了?
对于这次央视提出的倡导的全民节约,众所周知,节俭是一种美德。从理论上讲,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微观上分析,节俭是个人积累财富最常用的方式,某个家庭勤俭持家,减少浪费,增加储蓄,往往可以致富。然而,根据凯恩斯的总需求决定国民收入的理论,节俭对于经济增长并没有什么好处,节俭只会使收入减少,不会影响均衡储蓄。原因是在存在
第4篇:爱情语录
爱情语录
名人爱情语录
1、我渴望爱情里有这样一个人,在他心里,知道我的逞强和脆弱,给我需要的呵护和安慰,清楚我所有的缺点,然后用温暖细腻的爱来包容。
2、我跟所有人一样,开始榜样是盖茨、李嘉诚,后来发现他们不是我的榜样,没法学习,太大太强。真正的榜样一定在你附近,你做小饭馆,榜样就是斜对面的小饭馆。——马云
3、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每事肯吃亏的便是;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每事好占便宜的便是。——弘一法师
4、我不会静静地等待着自己被冰川所包裹,我会努力让自己发光、发热,让自己去融化身边的冰块。与其诅咒黑暗,不如我们自己发光。——余杰
5、我爱你就是要在开心时看得到你,生气时看得到你,你不能错过我的情绪起伏,你不能错过我的死,就是我想去当小偷,你也得陪我去当鸳鸯大盗。
6、委屈就像卡在喉咙里的鱼刺,要么倾吐出
第5篇:爱情语录
爱情语录,伤感爱情语录,爱情语录大全
爱情语录主要有伤感爱情语录,经典的爱情语录等爱情语录大全。幸福唯美爱情语录值得珍藏。
男人把幼稚的女人看作单纯,女人把单纯的男人看作幼稚02-16一个人要是真爱你,就不会嫌弃你三位数的体重02-15如果有人要跟你分手,永远别去问分手的理由02-15在一起久了,避免不了争执。有些恋人,每天都吵架02-15有人背叛你,你却想挽回。有人不爱你,你却讨好他02-15遇上爱情,也就会变得宽容。因为爱你,我更自爱02-15.不管你对多少异性失望,你都没有理由对爱情失望02-15最浪漫的爱是得不到的。最浪漫的情话02-15每个人都会犯错,你若真的深爱一个人02-15有时候,一个建议你离开的人,可能是最爱你的02-14当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