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全集主要是抒情言志之作,细究之,三百多篇之中有一百多篇诗作是在描写女性活动,占全集比重近三分之一,不可不说女性形象及女性意识是诗经创作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几千年的优秀文化遗产中,《诗经》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星辰之一。翻开《诗经》的内容,我们会发现其中最精彩的篇章却大多数是关于爱情婚姻题材的。透过其中的情歌,我们会发现,《诗经》中的情感是多方面的,而透过情感所表现出来的社会状况,特别是女性意识的存在,非常值得去探索。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来浅谈一下《诗经》中女性意识的显现与觉醒。
一、女性的依附意识
《诗经》中的依附意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种是思妇诗,而另一种是男女欢会的情歌。两大类诗中无不体现着女性对家庭中男性的依赖。
首先先来看男女欢会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 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 搔首踟蹰。”,将青年男子独自在城角等待恋人, 因渴望相见而焦急的不禁搔首徘徊之情态生动地刻画出来,至赠彤管,相互见面之后又有绵绵情话,无不体现男女欢会之愉。又如反映相思之苦的《郑风·子衿》, 描写一名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 独自踌躇徘徊却最终未能相见。诗在含蓄地表达女子对恋人的思念后, 娇嗔地质问:“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纵我不往, 子宁不来?”,“生命的短暂让人感到爱情的美好,爱情的体验又增加了人们的生命短暂感。”①相会之后,便又是下一次漫长的等待,便就有《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首诗一咏三叹,三章皆以“一日不见”起兴,然后便是缠绵悱恻,深情款款。
再接下来我们可以看一下思妇诗。思妇诗是在频繁的战乱和沉重的徭役这社会大背景下出现的作品。如《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原言思伯,甘心首疾。”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所爱的人不在身边,便毫无梳妆打扮的意义。如此真性情地刻画出了思妇内心的相思哀痛。“再如《召南·草虫》和《周南·卷耳》,借物抒情,细腻地刻绘出闺妇对远行征人的‘未见君子,忧心惴惴’和‘嗟我怀人,置彼周行’的忧伤焦虑和深切思念,也表露出内心深处对远行丈夫的‘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悦’的细致微妙、含蓄婉转的爱情”。②又如《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同样是睹物思人, 忧心忡忡地表达了对其生命安危和衣食饱暖的深切关怀, 真实委婉地表达出对征人的思念。
以上两大类,可以明显反映出古代女子对美好爱情的渴望以及追求,她们需要有心灵上的寄托,而这种寄托就主要表现在了对爱情的追求上,就表现在了闺中思妇的无限愁绪之中。
二、女性的抗争意识
我认为《诗经》可以体现女性的进步,从对家庭和男性的依附中,可以体现出女性在追求幸福生活和美满婚恋中的反抗与斗争。
我们不妨来看《鄘风·柏舟》“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维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维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这首诗是说一位姑娘已经有了心上人,要求婚姻自主,可是她这一做法却遭到了家人的极力反对,她怨恨母亲和老天不能体谅她的爱情,并反抗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誓死不爱他人的故事。
《邶风·谷风》中的男女主人公,“在新婚之初家境贫寒时, 同甘共苦、辛勤劳作,家境逐渐富裕后,丈夫却变得暴戾无情,不仅变心另有所娶, 还把结发妻子赶出家门。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女主人公, 在自恨遇人不淑的哀叹中”,③痛斥丈夫:“昔育恐育鞫, 及尔颠覆。既生既育, 比予于毒。宴尔新昏, 以我御穷。有洸有溃,既诒我肆。不念昔者, 伊余来塈。”全诗充满了对负心人的控诉、怨恨和责难。朱熹《诗集传》也说:“今君子安于新婚而厌弃我,是但使我御其穷苦之时,至于安乐则弃之也”④。
再来看《卫风·氓》,该诗以一个普通妇女的口吻叙述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弃的过程。全篇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在女主人公悔恨地叙述自己恋爱、结婚和婚后被虐、被弃的遭遇中,表现出刚强自爱、果断坚决的性格,抒发了弃妇的愤懑之情。诗中虽说“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但在最后终于还是忍无可忍,于是女主人公进行了激烈地抗争:“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女主人公对负心汉决绝地说了声再见。
从以上的讨论中,我们不难《诗经》中的女性是善良的女性,她们敢爱敢恨,面对不公平的待遇时,并不一味的委曲求全、唉声叹气,而是积极的去面对生活,去反抗社会的不公,这体现了古代女性的人格尊严。
三、女性的独立意识
独立意识,看来是自古以来广大女性的追求,她们不仅仅需要呵护、依赖,不仅仅是单纯的抗争,这一切都可被看作是女性为自己的独立而做的努力。
《诗经》中的《郑风·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无他人。狂童之狂也且。”这篇诗的意思大致是以为女子大胆地寻求爱侣,并且还警告爱侣,不要猖狂,有的是喜欢她的好男子。这在现代社会都是不多见的,可见如此泼辣之女子,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示爱,可见是非常自我、非常独立,也可侧面反映当时郑国的女子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周礼·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⑤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背景还是较为宽松的,有专门的节日让男女相会,再看《郑风·溱洧》:“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对于成年的“士与女”,他们对新春的祈愿只是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那么对于年青的“士与女”,他们的祈愿则更加上一个重要内容——爱情,因为他们不仅拥有大自然的春天,还拥有生命的春天——青春。于是作品便从风俗转向爱情,从“蕑”转向“勺药”。这首诗是以善于转折为人称道的,诗意一经转折,诗人便一气直下,一改前面的宏观扫描,将“镜头”对准了这对青年男女,记录下他们的.呢喃私语,俏皮调笑,更凸现出他们手中的芍药,这爱的信物,情的象征。在美好的春天里女孩和自己喜欢的男孩大胆的在一起,还喃喃私语,顿时让人觉得浪漫无比。
在这里,我认为女性敢于正面出击追求自己的爱情,便是她们独立意识的体现,便是她们女性意识的觉醒和焕发。
以上三点,便是我对《诗经》中女性意识的探究,他们不仅仅是终日辛苦劳作,她们还会更加深入地追求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婚姻爱情方面。《诗经》中的女子就是这么真性情,她们的爱情天真、纯洁,她们的反抗激烈、决绝,她们的向往迫切、强烈。“这就是《诗经》中的女性,她们美丽善良、勤劳忠贞、勇敢坚强,具有独立意识和生命活力,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者。她们能够以这样的形 象在《诗经》中出现,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应该说这些有血有肉有质感的艺术形象提升了《诗经》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⑥诗中的女性都用青春和心血,吟唱了一首首沁人心脾的生命之歌,宛若幅幅精美的画卷,应被后人所珍藏、所赞叹。
第2篇:小议诗经中女性的依附意识
小议《诗经》中女性的依附意识
Discuion on Women’s Sense of Attachment Reflected in the
Book of Songs
摘要:依附即女性对男性的依恋、留恋。中国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可谓源远流长。《诗经》所描写的先秦时代,处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化阶段,其中所折射的女性的依附意识,可谓是中国女性依附意识的根源。而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男权社会,使女人对男人的依附意识更加根深蒂固。即便是提倡男女平等的今日,我们依然随处可见女性依附意识的踪迹。本文以女性主义视角分析了《诗经》所折射的女性的依附意识,它在夫妻分离时以思妇的依恋心态表现出来,当婚姻出现裂痕时,以弃妇的留恋心态表现出来。分析《诗经》中的女性的依附意识,不仅可对加深对中国女性主义的理解,更有助于我们思考如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女性解放和男女平等。
Abstract:Attachment refers to women’s affection for men.In China, women’s attachment to men
has a long history.The pre-Qin era during which the Book of Songs was written, is a transition period from matrilineal society to patriarchal society.Hence, women’s sense of attachment reflected in this book is the source of such sense in China.And the feudal and patriarchal society lasted for several thousands years made this sense more and more deep-rooted in China.Even today when we are advocating equality between men and women, we can still find the trace of such sense almost everywhere.The author analyzes women’s sense of attachment reflected in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was expreed differently by women miing their husbands and women deserted by their husbands.Analysis of such sense reflected in the Book of Songs will not only help us to further understand feminism in China, but facilitate us to think how to realize female emancipation and equality between men & women in the real sense.关键字:诗经,依附意识,思妇,弃妇,男女平等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Sense of Attachment, Women Miing Their Husbands, Women Deserted by Their Husbands,Equality between Men & Women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但是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在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女性主义长河中,《诗经》无疑是水之源头,在305篇诗歌中,涉及女性的占三分之一以上。
所有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女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受压迫、受歧视的等级,即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女性长期以来对男性的依附是男女不平等的一个重要体现。依附:依赖;依托。依附意识,是个体对某种 或情感的强烈的依赖心理。女性对男性的依附即女性对男性的依恋、留恋。中国女人对男人的依附可谓源远流长。《诗经》所描写的先秦时代,处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转化阶段,其中所折射的女性的依附意识,可谓是中国女性依附意识的根源。《诗经》时代,女性在生活上对男性的依赖,形成依附意识,表现为对男性的依恋、留恋,受委屈时也只是隐忍。《诗经》中描写的女性涵盖社会各个阶层的女性,其中所折射的女性的依附意识,在夫妻分离时以思妇的依恋心态表现出来;当婚姻出现裂痕时,以弃妇的留恋心态表现出来。
1.思妇的依恋
《诗经》中描写男女分离时女性对男性思念的诗歌很多。思念丈夫的女子,即思妇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她们对丈夫的思念。如《卫风·伯兮》中思妇无心梳妆,《郑风·子衿》中女子等待丈夫时不停走动,《召南·草虫》中思妇幻想同丈夫见面而欣喜满足。她们思念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盼望丈夫早日归家,如《召南·殷其雷》,《王风·君子与役》。二是挂念、担心,《邶风·雄雉》中对丈夫在外孤寂生活的挂念。三是希望丈夫重德轻利,如《邶风·雄雉》。四是责备,《郑风·子衿》中责任情人失约。五是表达执着爱情,《桧风·素冠》中对白衣少年思念成疾。
《诗经》中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很常见,而男子思念女子则在婚前热恋时,可见在家庭中妻子依附丈夫。依附在夫妻分离时表现为思妇依恋丈夫,依恋反映了思妇的心态。
在思妇们眼中,丈夫是她们生命的支柱。一旦失去丈夫的关怀,她们的生活便会失去重心。这是她们主观上对丈夫主宰地位的认可,对自己依附地位的默认。这首先暴露了思妇主观上的软弱。另外,思妇们对相思之情的压制表达了她们客观上的软弱。造成这种软弱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男权社会礼制和舆论的存在。她们虽然可以通过一定行动表达相思之情,但这种行动必须要在一定范围之内,否则就为社会所不容。这是当时男权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是女性依附地位的必然结果 当时社会中男性的压力是造成思妇主客观上的软弱的根源。“自母系制社会解体,男性就开始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实现并不断地受制于男性权威,其结果就是女性自我的不断虚弱,以及随之而来的强权下的奴化”。奴化使女性主观上认为低男性一等,男性的绝对控制则从客观上确立了女性的弱者地位。女人以家为中心展开其一切活动,并在其中获得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可是家庭并无法带给她真正意义上的归属感。《召南·雀巢》说“维鹊有巢,维鸠局之”,女子在夫家如鸠占鹊巢一般,处于寄居地位。对归属感渴望和这种寄居地位的反差,使女性的婚姻充满了悲剧色彩。当女性以弱者心态理解其在家庭中的地位及与丈夫的关系时,依附意识便形成了。对丈夫的依恋是依附意识在思妇身上主动性的体现,当发生婚变时,依附意识就表现为另一种心态。
2.弃妇的留恋
弃妇,是离婚习俗的产物。“在古代社会促成离婚的种种依据中,最主要的是以夫权为转移的离婚制,既以丈夫意志为依据提出的离婚,这是产生休妻、弃妇的主要离婚类型。《诗经》表现的多是这种类型的弃妇习俗”。《诗经》所描写的弃妇可分为两类:一是被抛弃驱逐出家门。《邶风·终风》、《卫风·氓》属于这类;二是未被逐出家门,维持婚姻状态,但处于失宠状态,《邶风·日月》、《小雅·白华》属于这类。虽然遭遇不同,这两种弃妇却有相同的感受,即孤独感。古代女子出嫁称为“归”,也就是说女子未结婚前只是暂时住在娘家,嫁到夫家后,才真正找到归宿。失去归宿,她们便会产生被生活抛弃的孤独感。
她们表达孤独痛苦的形也有多种。有的回忆往日的幸福生活,如《邶风·谷风》中“德音莫违,及尔同死”的追诉;有的则感叹命运不济,如《王风·中谷有蓷》中“遇人之不淑矣”的哭诉。孤独的痛苦使她们控诉丈夫的无情。《邶风·终风》中,弃妇产生“虐浪笑敖,中心是悼”的怨恨。《卫风·氓》中,批判丈夫的善变。《王风·中谷有蓷》中,责骂丈夫“不淑”。《邶风·日月》中,对丈夫“逝不相好”的愤恨;《小雅·白华》中,指出丈夫“二三其德”的不良品性。孤独感使她们寻找新的依靠。首选目标是娘家,但“亦有兄弟,不可以据”(《邶风·柏舟》),娘家也能实现她们的愿望。她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在丈夫身上,回忆也好,控诉也罢,都是希望挽回丈夫的心。但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
当愿望无法实现,她们要么清醒的批判,要么靠回忆来麻痹自己。前者显示了她们自立自强的意识,是她们思考自己命运的表现。但这毕竟不是普遍现象。后者则是隐忍之举。隐忍,源于她们对其丈夫往日温情的留恋,实质上也是对她们生命支柱的依恋,展示了依附意识在弃妇身上的被动性特点。不管是思妇的主动性依附,还是弃妇的被动性依附,都是源于社会中男女力量的对比,即男女不平等和女性的弱势地位。可以说,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造成了女人对男人或主动或被动的依附。《诗经》中所折射的女性的依附意识仅仅是中国女人依附意识的雏形或萌芽。对《诗经》中女性依附意识的分析,可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和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女性主义。以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男权社会又使女性的这种依附意识更加根深蒂固。即便是提倡男女平等的今天,我们依然随处可见女性依附意识的踪迹。如一些女性宁愿受委屈也不离婚,只为保留一个完整的家,这是新时代女性作为男性附属品的反映。为什么历经几千年,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仍无法彻底根除,真正意义上的男女平等仍无法实现,其背后的支持力量是什么?现代女性主义能为此找到解决的出口么?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继续思考。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诗经赏析集[M],成都:巴蜀书社,1989 [2] 袁愈荌,译诗,唐莫尧,注释,诗经全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 [3] 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4] 王巍,诗经民俗文化阐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3月第1版 [5] 康正果,风骚与艳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6] 陈鹏,中国婚姻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90 [7] 孙慧云,《诗经》中的思妇、弃妇及其诗作特色[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7,第2期
[8] 林兴国,诗经弃妇诗漫笔[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86年1期 [9] 王虹,女性意识的奴化、异化与超越[J],社会科学研究,2004,(4)[10] 陈晓兰,女权主义批评面面观[J],文艺理论研究,1991,1 [11] 郑群,由“归”看《诗经》中的女性在婚姻中的角色[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3月,第20卷第1期 [12] 王燕,《诗经》女性意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6
第3篇:《诗经》中女性形象
《诗经》中女性形象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经》中女性形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中有关女性的诗篇众多,有141篇,占诗经篇目的三分之一左右,为后世诗歌所罕见。这些有关女性的诗篇中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她们为国为家贡献着力量;她们的身影活跃在桑间河畔;恋爱生活中的大胆直率;婚姻生活中的被动无奈。如此众多的女性形象进一步丰富了《诗经》的人物世界、理论内涵、艺术价值。
一、政治生活中的干练、无奈形象
《大雅.绵》中的大姜、《大雅.大明》中的大任、《大雅.思齐》中的大姒,这三位女性在大周建国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大雅.思齐》写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周武王曾“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