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7-01 07:12:1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宋史》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宋史》文言文阅读及译文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以荫补官,辟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除直秘阁。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因进言曰:“陛下上念宗社之仇耻,下闵中原之涂炭,惕然于中,而思有以振之。臣谓此心之发,即天理之所存也。愿益加省察,而稽古亲贤以自辅,无使其或少息,则今日之功可以必成,而因循之弊可革矣。”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

会史正志为发运使,名为均输,实尽夺州县财赋,远近骚然,士大夫争言其害,栻亦以为言。上曰:“正志谓但取之诸郡,非取之于民也。”栻曰:“今日州郡财赋大抵无余,若取之不已,而经用有阙,不过巧为名色以取之于民耳。”上矍然曰:“如卿之言,是朕假手于发运使以病吾民也。”旋阅其实,果如栻言,即诏罢之。

知阁门事张说除签书枢密院事,栻夜草疏极谏其不可,旦诣朝堂,质责宰相虞允文曰:“宦官执政,自(蔡)京、(王)黼始;近习执政,自相公始。”允文惭愤不堪。栻复奏:“文武诚不可偏,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而所用乃得如此之人,非惟不足以服文吏之心,正恐反激武臣之怒。”孝宗感悟,命得中寝。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

栻为人表里洞然,勇于从义,无毫发滞吝。每进对,必自盟于心,不可以人主意悦辄有所随顺。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栻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

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选自《宋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间以军事入奏 间:不久

B.下闵中原之涂炭 闵:怜悯

C.然今欲右武以均二柄 右:崇尚

D.孝宗感悟,命得中寝 寝:停止

5.对文中画浪线部分的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B.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C.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D.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栻以荫补入官列,担任直秘阁;同时又少年老成,才能卓异,应对得体,使幕府的人都自叹不如,因而深得皇上信任。

B.发运使史正志推行皇上支持的“均输”方案,张栻和士大夫们都极力反对,且言辞异常激烈。

C.宰相虞允文任命张说担任签书枢密院事的职务,张栻坚决谏阻,并责备虞允文,终使虞允文的任命得以终止。

D.张栻担任公辅时很有名望,可惜英年早逝,孝宗皇帝深感叹息。他去世时,贤士大夫和江陵、静江的百姓都很伤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栻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5分)

(2)然宰相实阴附说,明年出栻知袁州,申说前命,中外喧哗,说竟以谪死。(5分)

参考答案

4.A(间:偶尔)

5. B

6.D(张栻没有担任过“公辅”,应是“有公辅的声望”)

7.①张栻当时很年轻,在内帮助秘密谋划,在外参预诸多事务。他的全面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不如。(得分点“时”、“赞”“内外”)

②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栻出知袁州,重申张说原来的命令,朝廷内外一片喧哗,张说最后因为遭受贬谪而死去。(“阴”,“中外”,“竟”)

【参考译文】

张栻字敬夫,是丞相张浚的儿子。以父荫补入官列,被征召为宣抚司都督府书写机宜文字,拜直秘阁。张栻当时很年轻,在内帮助秘密谋划,在外参预诸多事务。他的全面谋划,幕府众人都自认为不如。偶尔向皇帝禀奏军事,于是他进言曰:“陛下上念及国家的仇恨和耻辱,下怜悯中原之地遭受涂炭,心中警惊,想着有所振作。我认为这种心思的萌发,就是因为天理的存在。希望陛下更进一步内省俯察,研习古事,亲近贤人来自相辅助,不要使它稍有止息,那么当今的功业一定能够成就,而因循守旧的弊端就可以革除了。”孝宗对他的'话感到惊异,于是就定下了君臣关系之宜。

这时史正志担任发运使,名义上是均输,实际上是夺走州县的资财赋税,远近为之骚动。士大夫争相论说它的害处,张栻也为之论说。皇帝说:“史正志说只是取之各州郡,不是从百姓那里收取。”张栻说:“现在州郡的资财赋税大体上没有富余,如果取之不止,而经费不足,那就不过是巧立名目来从百姓那里侵取罢了。”皇帝听了惊愕地说:“如你所说,这是我借发运使的手来使百姓困苦了!”随即查核实情,果然像张栻说的那样,于是立即下诏书罢免了史正志。

知阁门事张说拜官签书枢密院事,张栻连夜草拟奏疏极力谏说不可以,早晨到朝廷去,他责备宰相虞允文说:“宦官执政,从蔡京、王黼开始;亲信执政,是从相公您开始。”虞允文听了,羞怒难当。张栻又上奏说:“文和武确实不可偏废,但现在想崇尚武功来均衡文武,可是任用的竟然是这样的人,这不只是不能使文臣心服,恰恰恐怕反而会激起武臣的愤怒。”孝宗为之感悟,命令得以中止。然而宰相实际上暗地里附和张说,第二年命令张栻出知袁州,重申张说原来的命令,朝廷内外一片喧哗,张说最后因为遭受贬谪而死去。

张栻为人表里如一,光明磊落,他见义勇为,没有一丝的迟疑。每次入朝论对,都一定要说心中想说的话,不会因为主上高兴就顺从其意。他病重临死的时候,还亲手写奏疏劝导皇帝亲近君子远离小人,防止以一己的偏见去信任他人,要用天下的公理去秉持好恶之心。天下人都流传诵读。张栻有三公辅相的声望,去世时四十八岁。孝宗听说他去世后,深感痛悼,各地的贤士大夫都泪洒悼念,而江陵、静江的百姓哭悼得尤其伤心。嘉定年间,朝廷赐他谥号“宣”。

张栻的言论是:“为学没有比分清义和利更重要的。义,是本心所应当做的,不是有所为才去做的;有所为才去做的,都是人欲,而不是天理。”这是张栻论学的要领。

第2篇:《宋史·上官正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上官正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上官正字常清,开封人。少举三传,后为鄜州摄官。雍熙中,召授殿前承旨,屡遣鞫狱,迁供奉官、閤门祗候、天雄监军。淳化中,转作坊副使、剑门都监。李顺之乱,分其党趋剑门,时疲兵数百人,正奋励士气以御之。会成都监军宿翰领兵投剑门,与正兵合,因迎击,大破贼数千众,斩馘殆尽。奏至,太宗嘉之,诏书奬饬,并赐袭衣、金带,超正为六宅使、剑州刺史、充剑门部署,翰自供奉官擢崇仪使、领昭州刺史。数月,正被疾,请寻医,至阙。疾愈,入对,上劳问久之,复遣还任所,赐以金丹、良药、衣带、白金千两、马三匹,授以方略,令招抚残孽,慰勉遣之。

初,川贼甚盛,朝议深以栈路为忧,正以孤军力战挫贼锋,自是阁道无壅,王师得以长驱而入。贼众三百馀,败归成都,顺怒其惊众,尽斩之,然自此沮气矣。后贼既诛,馀寇匿山谷,恃险结集,剽劫为患。王继恩百计召诱不至,正谕以朝廷恩信,皆相率出降。未几,加峯州团练使,与雷有终并为西川招安使,代王继恩。

正木彊好凌人,自谓平贼有劳,受人主知,无所顾忌。数面攻两川官吏之短而暴扬之,众积怨怒,多上章诉其不法者。太宗谓近臣曰:“人臣可任用者,朕常欲保全。正婞直而失于谦和,每谤书至,朕虽力与明辩,然众怒难犯,恐其不能自全。”乃赐手札戒谕曰:「言者,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不可不慎也。夫遇事辄发,悔不可及。傥自恃无瑕,而好面攻人之短,岂谓喜怒不形于色耶?当以和辑远民为念,斯尽善矣。」正上表谢。

真宗即位,改庄宅使。是秋,广武叛卒刘旴啸聚数千辈,逐都巡检使韩景祐,略汉蜀邛州、怀安永康军。正与钤辖马知节领兵趋新津,抵方井,击败之,斩旴,平其党。迁南作坊使,赐锦袍、金带。咸平初,召还,擢拜东上閤门使、勾当军头引见司,俄权户部使。二年,出知沧州,徙高阳关副都部署,真拜洺州团练使。车驾北巡,以为行营先锋钤辖。

寻知青州,未行,会王均叛蜀,命为峡路都钤辖,移知梓州。又历沧、瀛、镇、贝四州,高阳关部署。以足疾,求知磁州,手诏慰勉。会邢州地震,民居不安,徙正典之。移潞州。景德中,以河北新经兵革,慎择守臣,以正知贝州,迁洺州防御使,复知沧州,移同州。再表引年,授左龙武军大将军、平州防御使,分司西京。寻以本官致仕,赐全奉,仍以见缗给之。四年,卒,年七十五。子璨至内殿崇班。(《宋史》节选)

译文

上官正,字常清,开封人。年青时考中三传科举,后来在鄜州临时任职。雍熙年间,被朝廷授予殿前承旨,后多次受差遣审理冤狱,升迁为供奉官、阁门衹侯、天雄监军。淳化年间,转任作坊副使、剑门都监。李顺作乱,分派党徒攻打剑门关,当时守候的士兵仅数百人,且疲惫不堪,上官正鼓舞士气抵御叛军的进攻。恰逢成都监军宿翰率领手下支援剑门,双方合兵,迎击叛军,叛军数千人被斩杀殆尽。奏折上,太宗大为赞许,下诏书予以褒扬,并赐给二人袭衣、金腰带,破格提拔上官正为六宅使、剑州刺史,担任剑门驻军首领,宿翰从奉官提升为崇仪使、兼任昭州刺史。几个月后,上官正染病,为寻找医生而来到京师。病好后,面见太宗皇上,太宗慰问时间很长,再次派遣他回到剑门任所,赐给金丹、金丹、良药、衣带、千两白金、三匹马,教授他治理的策略和办法,命令他寻找、安抚残疾人、孤儿,安慰勉励之后方派他赴任。

刚开始时,四川叛军非常强盛,朝廷议论非常为出蜀的'栈道担忧。上官正孤军奋战,挫败叛军锋芒,从此剑阁通道没有阻滞,朝廷军队得以顺畅入川平叛。攻打剑阁的叛军三百多人,失败后退到成都,叛军大为震惊,李顺暴怒,将他们全部斩杀,然而正是从此之后叛军情绪开始低落。后李顺被诛杀,残余躲藏于山谷,依靠险要地形啸聚在一起,因抢夺、劫持成为地方之害。王继恩多次设计引诱而不归顺,上官正向他们宣扬朝廷的恩德和信誉,一起全部归降。不久,兼任峰州团练使,接替王继恩,和雷有终同时任西川招安使。

上官正质直刚强,喜欢以势压人。自认为平定叛乱有功,又为皇帝所信任,因而没有任何顾忌。正多次当面指责两川官吏的短处且公开宣扬,众人怨气和愤怒集聚,很多人上奏折控诉其违法行径。太宗告诉亲近的臣子说:“大臣可以任用的,我常常要保全他们。上官正刚直但不够谦虚温和,每次控诉他的奏折上报,我都要尽力进行明白的辩解,然而众怒难犯,恐怕他将来不能全身而退。”于是亲自手写书信赐给正,告诫说:“语言,是君子的中心的机密所在,言语一出,荣耀与羞辱具来,不能不慎重之。如果看到任何事情都发表言论,后悔都来不及。”倘若认为自己没有任何缺点,而喜欢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难道这就是喜怒不形于色吗?应当以和众人团结和睦为惦记,这样才算尽善之人。”正上表表示感谢。

真宗皇帝即位,正改任庄宅使。当年秋天,广武叛军刘旴聚集数千人,驱逐都巡检使韩景祐,占领汉、蜀、邛三州,怀安、永康二军。上官正与钤辖马知节率军赶往新津,到达方井,击败叛军,斩刘旴,平定其属下。升迁南作坊使,赐锦袍、金腰带。咸平初年,召回朝廷,擢拜为东上阁门、勾当军头引见司,不久代理户部使。第二年,出任沧州刺史,改任高阳关副都部署,实授官职洺州团练使。真宗巡视北方,正为行营先锋钤辖。

不久任命管理青州,尚未上任,适逢王均在四川叛乱,上官正被任命为峡路都钤辖,调任管理梓州。。后又历任又历沧、瀛、镇、贝四州刺史,高阳关部署。因为脚疾,请求任职磁州,真宗亲书诏书以示安慰勉励。恰逢邢州地震,百姓惶惶不安,迁正主持邢州事物。又迁任潞州刺史。景德年间,以河北地区刚刚经历战争,朝廷选择知州非常谨慎,上官正任贝州刺史,升职为洺州防御使,复转沧州刺史,又改任同州。两次上表要求养老,授予左龙武军大将军、平州防御使,分司西京洛阳。不久以分司正式退休,朝廷以任官之礼,赐给全部俸禄,仍旧以现钱给与。真宗四年,离世,终年75岁。其子璨,官至内殿崇班。

第3篇:《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沈括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

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迁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后皆施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仓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挻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宋史上官正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宋史上官正传》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原文 :

上官正字常清,开封人。少举三传,后为鄜州摄官。雍熙中,召授殿前承旨,屡遣鞫狱,迁供奉官、閤门祗候、天雄监军。淳化中,转作坊副使、剑门都监。李顺之乱,分其党趋剑门,时疲兵数百人,正奋励士气以御之。会成都监军宿翰领兵投剑门,与正兵合,因迎击,大破贼数千众,斩馘殆尽。奏至,太宗嘉之,诏书奬饬,并赐袭衣、金带,超正为六宅使、剑州刺史、充剑门部署,翰自供奉官擢崇仪使、领昭州刺史。数月,正被疾,请寻医,至阙。疾愈,入对,上劳问久之,复遣还任所,赐以金丹、良药、衣带、白金千两、马三匹,授以方略,令招抚残孽,慰勉遣之。

初,川贼甚盛,朝议深以栈路为忧,正以孤军力战挫贼锋,自是阁道无壅,王师得以长驱而入。贼众三百馀,败归成都,顺怒其惊众,尽斩之,然自此沮气矣。后贼既诛,馀寇匿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宋史》文言文阅读及译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宋史》文言文阅读及译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