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散文瘦墨人生
散文瘦墨人生
江南,又迎来了新春,腊后的寒梅,独秀一枝于柴院,阵阵东风拂过,暗香徐徐而来,有些朝气蓬勃。窗外的弱柳扶风还未尚许醒来,瘦枝寒尽春窗之眸不远。远黛的眉山,依旧寂然眠眠。笔下的时光,窗推绿意,心有东篱草舍,三径闲云漫步,春色抱南枝。
—————文/墨华之秋
春来了,而人生,渐渐欢喜于曲径通幽,日常的琐碎,在纸上,在光阴的渡口,更向往禅房花木深。
烟火岁月,枝头往日的青葱不见,那些绿意的多情,沉睡在旧时的春与夏中,记忆依旧搁置。
推开窗,阳光正好,多情的季节,划开一道幽壑,是庸常与世俗的组成,过滤掉繁琐,岁月就煮成了一碗清淡。
想来,人生的喧嚣闹市或山野幽居,活的是一份自在的心情,若能在心底保留一处归隐东篱投菊的美好,这世间的日子,纵然淡到极致,也有诗梦在心中开采。
木心说:“最好的生活状态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冷冷清清地保持自己的孤独,远离喧嚣;风风火火地保持对事物的热情,追求所爱。”这段话真好!人生,尘世中看烟火烹饪,每个年龄阶段的五味杂陈,体会是不一样的。年少时,追求所爱,是三月枝头上的爱情,张扬着奔放,无所顾忌,爱得彻底,亦痛到彻底;而立之年后,追求所爱的,是一杯咖啡的浪漫情调,虽有苦涩,亦然温柔,只是少了单纯,多了保留;再往后的岁月,热情和温度慢慢减少,恰如一壶岁月茶水,把世间的情分煮透,一个人时,会感觉万籁俱寂,于是,种花养草,赌书泼茶,绘画泼墨,寄情山水,慢慢的,一颗闲闲的素心,亦就习惯了享受孤独。
一个人甘于守着寂寞孤独,看世间闹里来去,擦肩往来的过客,一处驿站一段故事,兜兜转转,至真至善的稀少。看一处今天热热闹闹,或许明天就冷冷清清,人生舞台的冷暖自是寻常。
人生的风景,簇拥繁华,颜巷问路,风过耳际之时,抱守残缺一角,怎么真实就怎么活,有些东西不去装,不去虚荣对待,生活的面具就会轻松卸妆掉几层,身心才不累,一切不完美才真实。
人生,甘于平凡,学会平淡对待生活,这寻常的烟火,越品才越有味。
嘉庆年间,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曾国潘所言:“能甘于淡泊,便有几分真学问”。这里面的“学问”二字,我个人觉得,一切有为学,一切有为问,可以是师之教学,亦可为自学,都在“德”与“品”中围绕。教学之道,自学之道,莫难于养心,养一份做人的静气,与“淡”字分不开。
岑参也在送薛弁归河东里写道,“献赋今未售,读书凡几秋。”一联诗中的“凡”字用得好,生命的原我,本就一个“凡”字,一联诗中的诗骨才有清香。正因为幼年的家境贫寒与后来的经历,他的.部分边塞诗词作品充满着开扩淡远。人生是一本书,位置在高与低,能驾驭到最后,便是一个“淡”字,从本心,归自然。
瘦墨人生,“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山阔绰,路奔波,众望峥嵘纵横,花月常好,直到心境枯老时,几人豁然割舍?人心,“知足者仙境,不知足者凡境”。而日子,恰如一笔一画学落字,看满纸光阴,春有花海新雨初收,夏有绿荫凉意,秋有枫叶多情,冬有白雪临门,怀中日月,不过一床、一米、一粥,越清淡者,常寿于安康。
岁月里的每一步,走着走着,最后光阴都会堆上你额头,韶华渐老。那眉弯,你可以修来岁月的慈祥,也可以修来世俗不甘的沧桑。而心是一支眉笔,眉上清清,静中明月,眼里映入秋水,皆在这支心笔的描绘。你若只描绘生活的苦楚,它便是风雨的阴晴不定,爬上眉间,透出艰辛的不顺;你若描绘柔和,眉上光阴,它定然是美的,它是你用忍与包容住入山水之阔,一颦一笑,风清月白,最后都是升华最好的自己。
人生,清贫与富贵,处什么样的环境不重要,重要的是修好自己的心,不贪,不执,不怨,慈悲从容。
岁华渐老,于是,看云卷云舒,看一花一草,那些不张扬的风景人事,便喜落于小烟火的笔尖,研墨弄字,淡雨清风般的收藏。不觉,一个人的眉尖,就描上了岁月的平和温婉。
人生,贫与贵,闹与静,缘逢左右,所有的枝节蔓延,正如庄子、逍遥游而言:“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皆在于一个人的心能了悟多少,持慈悲,不自贱就好。
“岁月”这个词,几程山水走过,读着读着,风过处,秋水煎茶,越淡越有味道。
莫说一碗清淡无趣,那看得见碗底的清明,都是岁月入味后的精简。
看,葱绿都简了,清清有香,怎么闻都自在。
岁月深处,越走越看得清的是人情,于是,兜兜转转后,人心老了,老得简单,不会刻意去付好别人,一切但求随缘,活成自己的顺其自然与随遇而安。
岁月里的枝繁叶茂,走着走着就收梢了,于是,于人群中,于朋友交流圈中,不再爱去张扬和表现自己,你会更喜欢倾听自己的内心,将生活退至一隅清宁,做点自己的小事,怎么舒适怎么过。
若你怀间山水,眉间素月,朝夕细水长流,烟火粗茶淡饭,寻常的一窗素锦,亦在指间年华里碧云冉冉!
一辈子要看清的那个人是自己,越活通透,越放得下最多。
春来了,梅花访友,赌书泼茶对赋,况味一盏,旧年新岁滋味,去岁人千里,清风茗一樽,等闲疏影慰问秋心,欲把香归砚,诗寒独自吟。
生活,把日子描上朴实无华,闲来清凉一笔,赏心的风景,自是在笔下,在书里.....
看一程寂寥黄昏,别一场芳华落尽,唯愿老时光中有一盏闲,让我用一支笔,一砚墨,在写老的文章里看落日烟霞,一草一木,山河静好......
第2篇:挥墨人生散文
挥墨人生散文
每当博物馆或艺术馆有书法展,我就算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去欣赏那些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尽管自己写不出龙飞凤舞的字,但是,对于书法艺术的那份喜欢是从小衍生出来的。
喜欢,源自于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幼时,总是看见村民来家里让父亲给写个宅基地申请报告什么的,但更多的是父亲拿着几支毛笔和一瓶墨汁被人叫去写大字。农村里,毛笔字习惯叫大字。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胸襟开阔,从不吝啬这些纸张笔墨,我始终认为父亲这样的胸襟是与他年轻时在太湖边的吴江呆过有关。小时候,父亲和我们说起太湖有48岛、72峰,说太湖是湖光山色天下秀,其实,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太湖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当工作以后有机会站在太湖边时,我才真正的感受到太湖之美,面对着浩瀚的太湖,一幅山重水复的天然图画,仿佛自己的胸襟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当泛舟湖上,果然如诗如画,只觉得画里是一种风景,画外是一份人生。
岁月如流,几十年匆匆而过,但父亲教我临帖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当我会写毛笔字以后,父亲就教我临帖了。父亲从写字台抽屉里拿出一本颜真卿的楷书《多宝塔碑》,将字帖置于写字台前,让我仔细观察每个字的形态结构和笔划走势,并且和我强调,如果想写好字,就必须先领会每个字内在的气韵,然后才可以仿照字帖写。
每当我临帖的时候,父亲也会泡上一杯茶,然后,在我后面的八仙桌上面气定神闲地左手持杯,右手不疾不徐地研墨。
父亲那方砚与那支墨条是不容许我们使用的,由此可见它们在父亲心目中的珍贵程度。
我闻着背后的空气中那种特别的淡淡的墨香,又低头嗅嗅自己这块塑料皮的砚所散发出来的臭味,曾在心中说过,以后长大了也买一方好的`砚和能够散发香气的墨,但这句话终究还是落了空。工作之后,我就再也没有拿起过毛笔,更不要说去买什么砚与墨了。
那些雨丝斜飞的日子,父亲但凡操琴抑或写字时,母亲是不会去打扰的,记忆中,母亲总是围着灶台忙碌着她自己的那方天地。那时候,认为母亲给我们做饭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一直到后来我明白那个爱字的真正的内涵之后,我才懂得母亲的爱完全是一种奉献。母亲是一名老师,是个有文化的人,而且还会说一口流利的俄语,几年前,我问母亲,年轻时有什么爱好呢,母亲说,她的爱好就是听我爸抚琴下棋写字,看我们读书写字。母亲把自己的爱好藏在岁月的灶膛里,变着戏法奉献给我们一份份可口的饭菜。
我看书写字的那张写字台上方的窗户上,两扇窗门板上面各贴着父亲书写的毛主席的诗句 “梅花喜欢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 ,诗中不屈不挠的斗志陪伴着我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一直到后来参加工作,如今想,这才是父亲无声的教育。
我觉得父亲的字有颜体的遗风,这是我从他那本破旧的《多宝塔碑》得出的结论。父亲教我临帖时和我系统地说过颜真卿和柳公权两位大书法家字体的特点,那个时候我记得自己还问过父亲,为什么叫《多宝塔碑》。不光是我,前些年,儿子学书法的时候,也同样的这样问他爷爷呢。
“你看,颜真卿的字结构严密,一点一划圆整又端庄,一撇一捺之间是不是显得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是不是有一种飘然欲仙的感觉?他的字看上去就气势充沛,而且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豁达之气,这就是颜真卿刚强耿直、朴实敦厚的性格体现。”父亲前些年教儿子学书法时说的话,我记忆犹新。
《多宝塔碑》是颜真卿早期的成名之作,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带着一种气势,让人感觉到虎虎有生气。
父亲曾说,在书法史上,颜真卿是继二王之后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由于他博采众长,创新突变,才自成一体,所以,他的字气势恢宏,骨力遒劲、气概凛然,与柳公权并称“颜柳”,有“颜筋柳骨”之美誉。
但我认为柳公权的字受颜真卿的影响较大。因而,从某种程度上面看,柳公权的字结构更为严谨,一撇一捺的锋锐尤其明显,之所以称为柳骨,就是看上去骨力更为遒劲,洒脱之外仿佛又有法度。
记得父亲曾经和我说过,柳公权不仅字写得好,而且他在做人方面也和他的字—样,是铮铮铁骨,深得后人钦佩。
是的,“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柳公权以“心正”练成了流芳百世的“柳骨”,他的《玄秘塔碑》偏重骨力,就是明证。
在山村的日子里,父亲的毛笔字随处可见,喜庆人家的门楣上,祠堂的柱子上,田野里的稻桶上,池塘里的水车上,村子里的墙壁上,甚至连压在人们肩膀上的那根扁担两头的两只箩筐上面都可以看到父亲遒劲的毛笔字。父亲的毛笔字尽管没有颜筋柳骨那样真正的的格局,但我始终认为父亲的字已经融入了一种儒家的坚毅与洒脱,每次看着父亲写字,真的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感觉。
当我接触了书法展,认识了一些书法家以后,才明白什么叫落笔如云烟。其实,文武之道都是一样的,内行人看的是门道,外行人始终看的是一份热闹,我想,如果你不懂得一个字的书写框架,那么你肯定无法真正地体会到书法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父亲说,写字也是要打腹稿的,下笔前在心中酝酿好整体的格局,做到成竹在胸,才能一气呵成。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的再现。而父亲的毛笔字,无论婉约,还是奔放,总体上都是清新之中透出一份灵动,灵动中又仿佛隐藏有一份睿智。父亲喜欢用毛笔字写诗词曲令,按照他的话说,是一举二得,父亲说,书法与诗词的结合,是一种传承。“书法不但要传承,还要有个性,久而久之,自然形成自己一种独特的风格,因此,每个人写的字你只要挂着看就见分晓了,端庄也好,刚健也好,有成就的书法家都是善于师承而又创新的,这就是魅力。而诗词是文化的结晶,千百年来,沉淀其中的是古人的一种智慧,所以,一支笔,永远画不完锦山秀水写不尽春花秋月。”父亲的话总是带着一份睿智。
尽管我学过毛笔字,但天赋使然,我的字终究难登大雅之堂,这样的状况,自己都觉得好笑。有时候,看着自己签名的三个字,那种张牙舞爪的姿态,更是滑稽。父亲曾经取笑过我的字,说我的字仿佛是太湖的蟹在爬。在父亲而言,字是一个人的门面。
汉字有着一份独特的魅力,从甲骨文到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字,一笔一划,浓缩着华夏五千年的岁月。
有时候,去看书法作品展,看到一些好的作品,我就会情不自禁地研究起字体的密疏是否得当,前后是不是连贯,整体有没有协调,甚至连每一笔的结构都会去探索是否合理。这种时候,无声的线条,在我的眼里张扬的就是那种不拘一格的魅力。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心情又有喜怒哀乐,所以,每个字之中体现的个性和一些深邃的思想都是不同的,这就是所谓的字如其人。如同武学的门派,尽管一招一式大相径庭,但终究是万变不离其宗。
值得庆幸的是,无论去欣赏任何一门艺术,我都会置身其中,并且用心去看,看别人搏击,看别人博弈,看父亲操琴是如此,看父亲写字亦如此,只有用心去欣赏,才能真正的感受到一种神韵。
第3篇:挥墨人生的散文
挥墨人生的散文
每当博物馆或艺术馆有书法展,我就算再忙也会抽出时间去欣赏那些赏心悦目的书法作品,尽管自己写不出龙飞凤舞的字,但是,对于书法艺术的那份喜欢是从小衍生出来的。
喜欢,源自于父亲写得一手好字。幼时,总是看见村民来家里让父亲给写个宅基地申请报告什么的,但更多的是父亲拿着几支毛笔和一瓶墨汁被人叫去写大字。农村里,毛笔字习惯叫大字。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胸襟开阔,从不吝啬这些纸张笔墨,我始终认为父亲这样的胸襟是与他年轻时在太湖边的吴江呆过有关。小时候,父亲和我们说起太湖有48岛、72峰,说太湖是湖光山色天下秀,其实,那时的我根本不知道太湖是一个什么概念。而当工作以后有机会站在太湖边时,我才真正的感受到太湖之美,面对着浩瀚的太湖,一幅山重水复的天然图画,仿佛自己的胸襟一下子开阔了许多。当泛舟湖上,果
第4篇:挥毫拨墨释人生的散文
岁月会沧桑你的容颜,也会使一些人和事慢慢消失在光阴的两岸,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是你心头深处的朱砂,记忆深处的雕像,始终不会淡出你心灵深处的柔软……
如果说父母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养育之恩,那么在我生命的旅程中,有一个人却给了我希望,给了我信任,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整个春天……
他就是我口中早已习惯称呼的宋老师,原名宋文江,现担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网站总编工作。
我和宋老师结识于工作结缘于文字,而我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虽然深知自己的文笔还很稚嫩,但还是不忘为网站的繁荣而投一些稿件,也算是为单位略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那是2015年春天,宋老师给我打来第一个电话,说我有一篇文字《我与春天有个约会》让他眼前一亮,我想,一定是宋老师出于对工作的敬业和对文字的执著才拨通了我的电话,那时我就笃
第5篇:挥毫拨墨释人生的散文
挥毫拨墨释人生的散文
岁月会沧桑你的容颜,也会使一些人和事慢慢消失在光阴的两岸,但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是你心头深处的朱砂,记忆深处的雕像,始终不会淡出你心灵深处的柔软……
如果说父母给了我生命,给了我养育之恩,那么在我生命的旅程中,有一个人却给了我希望,给了我信任,给了我力量,给了我整个春天……
他就是我口中早已习惯称呼的宋老师,原名宋文江,现担任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一局网站总编工作。
我和宋老师结识于工作结缘于文字,而我作为一个文字爱好者,虽然深知自己的文笔还很稚嫩,但还是不忘为网站的繁荣而投一些稿件,也算是为单位略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
那是2015年春天,宋老师给我打来第一个电话,说我有一篇文字《我与春天有个约会》让他眼前一亮,我想,一定是宋老师出于对工作的敬业和对文字的执著才拨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