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马谡的歇后语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6-25 07:12: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关于三国时期马谡的歇后语

关于三国时期马谡的歇后语

马谡是三国时期蜀汉将军,马谡在诸葛亮北伐时,因违背诸葛亮作战指令,而导致街亭失守,所以留下了挥泪斩马谡的典故。关于三国时期马谡的歇后语,我们来看看。

在人们心目中,马谡几乎成了“言过其实”“纸上谈兵”代名词,马谡是三国里颇有争议的人物,据史载:“马谡自幼熟知兵法,才气过人。”陈寿评价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的确,马谡是个军事发烧友,爱看兵书,爱研究战术。诸葛亮十分敬重他,行军打仗,二人常常促膝常谈,彻夜谋划。被诸葛亮称为“旷世奇才”的马谡,却被刘备认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如此评价不在少数,大家对马谡的能力也是褒贬不一,那么,马谡到底是个庸才还是能人?马谡失街亭又是怎么回事?这一切都要从马谡的生平开始。

运筹帷幄 深得孔明赏识

马谡,字幼常,襄阳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初以荆州从事身份跟随刘备入蜀,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马谡一共有五个兄弟,每一个都恭谨谦和,才华过人,因此在当地十分有名气,被称作:“马氏五常”。马谡和马良曾同为荆州从事,刘备入川时,马谡跟随大军同行,因为其擅长谋略,而深得诸葛亮的赏识。汉高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人各有其才,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方面,马谡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谋士。天下人很少有人能够在运筹帷幄和能战善战之间平衡,因为我们难以做到能够带兵打好仗,又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很难的,当马谡在这两者之间无法平衡的时候,且两方面都不是特别突出时,是很容易吃败仗的。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三个国家的势力大小和实力我们自然有数,当时,蜀汉的人口九十几万,曹魏四百多万,东吴两百多万,蜀汉的人口数量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及东吴的一半。当时还是人多力量大的时代,人口几乎就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战斗力,蜀国实力之弱,可见一斑。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只要有好的统帅,羊羔也能训练成狮子,但问题在于蜀国没有这样的统帅:绝对才能不低,相对才能不高。吴蜀实力弱,唯一办法是蜀吴两家联合。这一点诸葛亮认识清醒,将之定为基本国策,甚至早早地与吴国定下了瓜分魏国的计划。尽管后来两国一直保持着联盟关系,但无法真正协调立场,作为部署军事斗争的基础。两国协同攻魏,行动从来就没有成功过。依靠合作不行,只能在人才上与人家争一下。

于是,马谡就成为了诸葛亮钦点的'一名能人,深得诸葛亮的赏识,但是他的老板刘备不怎么喜欢他,甚至还在临终前告诉诸葛亮,马谡这个人不靠谱,后来证明诸葛亮也没怎么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依旧重用马谡。马谡没有失街亭之前,诸葛亮与马谡合作得如鱼得水。比如在讨伐雍闿、擒获孟获这件事情上马谡功不可没。建兴三年,诸葛亮率军讨伐雍闿,虽然诸葛亮自己也是个聪明人,但在他出兵之前,他依旧征询了马谡的意见,针对南人难以驯服的特点,马谡提出了“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攻心策略。短时间内难以收服南人,只有收取其心才能使南人真正归顺于你。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意见,不久,诸葛亮斩杀雍闿,并且他赦免了孟获,这一策略被诸葛亮实施为“七擒孟获”,从而保证了南方边境的安宁。针对蜀国“兵马疲蔽”,民怨沸腾,马谡适时提出“只宜存恤,不宜远征”的休养策略。北伐前夕,依靠马谡的计谋,诸葛亮成功地离间魏国曹睿、司马懿君臣,为北伐奠定了胜利基础,才使得诸葛亮败夏侯,收姜维,破羌兵,灭王郎,紧接着连克南安、安定、天水三郡,曹魏举国震惊。

刚愎自用 马谡街亭失守

这样说来,马谡是个军事人才,诸葛亮的很多智慧里,都有着马谡思维的火花,但是马谡唯一的缺点就是,他理论很充分但是实践经验却很少,这让他对大局的掌握程度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他的理论也缺乏实践的检验。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兵前往祁山北伐魏国,诸葛亮率军出击,而他选择马谡作为先锋,当时很多人都建议诸葛亮选择有经验的老将,但诸葛亮还是坚持自己的选择,任命马谡为先锋,统领各军前行。

魏明帝曹叡得知蜀汉来伐后,派大将张郃驻守军马在街亭阻挡马谡。马谡上了战场后,仅凭着自己在书上学来的知识和少量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思路来部署军队。由于马谡违背诸葛亮的作战计划,放弃了水源地而将军队设置在山上,军队的调度也显得很混乱,这时,马谡的手下王平就已经察觉这个布阵存在很大的问题,多次劝谏马谡,马谡不听,我行我素。曹叡的军队自然抓住了这个好机会,这边张颌切断了驻守山上的马谡军队的水源,发动进攻并大败马谡,马谡的军队在山上溃不成军,四散而逃,而当诸葛亮知道了马谡溃败的消息,想要回来支援马谡,却没有办法在马谡所驻扎的地方找到据点,无奈只得绕道,而这一绕道不仅浪费营救时间,还损失了不少军力,可谓得不偿失。因为街亭失守,马谡获罪入狱,被****,而且由诸葛亮亲自斩首,在处死马谡时,诸葛亮也是不舍的,要知道曾经他是如此倚重他,现在犯下大错,又不得不杀掉马谡,以命谢罪,马谡死的时候才仅仅三十九岁。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善待其后人。

失去马谡诸葛亮是痛苦的,因为马谡是他的朋友、知己、战友,他们一同图谋,共事一君,相谈甚欢。在马谡死后,诸葛亮很长的一段时间心情不怎么好,因为他失去了一个能够和他一起商议,因为少了心腹马谡参与,晚年的诸葛亮食少事繁,每一件事都要自己亲自上阵,这样大的工作量换谁都承受不了吧。没了马谡诸葛亮,好像用兵打仗远不如以前了。毕竟,孔明已老,少了一个得力助手,区别还是很大的。要说诸葛亮杀掉马谡这件事也颇受人议论,“胜败乃兵家常事”,道理我们都懂,况且马谡本来就年轻,缺少的正是实践的机会,偶尔失败一次并不可怕,任何一个成功的军事家,都是从幼稚到成熟,这个阶段是需要过程的,不是谁上战场就一定会赢,况且,马谡做前锋也是诸葛亮的提拔,他一意孤行,让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机关兵担任先锋军总司令,似乎也是欠妥的行为,这样追究下来,双方都有责任,这街亭之失的黑锅怎么就马谡一个人背了?

而马谡也并不是一个言过其实,刚愎自用的庸人,谁也无法否认马谡是个人才。看他献平南之策时,可以发现他对战争的惊人洞察力;看他献反司马懿和曹睿之计,又看出他算计之工巧。而败后,马谡知罪伏法,丝毫不强调客观原因来替自己洗罪,也没有利用与孔明私交甚厚来循私,堂堂正正地受刑,没有一丝怨言。

可以说,马谡是个人才,而且是个可以培养和器重的人才,连临死之前的诸葛亮都发出了“吾遍察诸将,皆无人可授”的悲叹,又怎么能否定马谡的才能,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次失败就毁了自己的一生,这是诸葛亮的无奈,更是马谡的悲剧。

第2篇:三国歇后语

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曹操败走华客道——不出所料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一样(比喻人不同,性格也不相同)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草船借箭——满载而归草船借箭——坐享其成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貂蝉唱歌——有声有色

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董卓进京——不怀好意

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董卓戏貂蝉——死在花下

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关帝庙夫人——慌了神

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比喻直截了当,不绕弯子)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关公进曹营——单刀直入 关公开凤眼——要杀人

关公射黄忠——手下留情 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关胜战李遣——大刀阔斧 关羽卖肉——没人敢来

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关云长刮骨疗毒——若无其事

关云长刮骨下棋——若无其事 关云长卖豆腐——人硬货不硬

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刘备的江山——哭出来的(比喻来之不易)刘备三上卧龙岗——就请你这个诸葛亮(比喻请的就是你)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张飞吃豆芽—盘小莱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张飞抓耗子--大眼瞪小眼

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张飞绣花—粗中有细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张飞抓耪子—大眼瞪小眼

周瑜打黄盖——两相情愿 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

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周喻打黄盖——装样子

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三国演义》中的成语 1煮豆燃萁 比喻曹丕曹植兄弟二人同胞手足自相残杀。后世用以比喻骨肉相残,2才高八斗

谢灵运赞赏曹植的才华,称他占天下才十分之八,是溢美之辞。后以“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极高。

3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高贵乡公曹髦眼看皇权旁落,曹魏江山毁败有日,气愤不已地说出这句话,意在告诉亲信,司马昭篡权之意昭然若揭,义当共谋之。后以“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或野心。

4言过其实

“言过其实”本谓马谡之为人言辞浮夸,超过其实际才能。引申之,则泛指一切夸饰之辞。

5穷兵黩武

穷,尽。穷兵,用尽兵力。黩,滥用。黩武,滥用兵力,好战。

6三马同槽

据传说三国时曹操曾作了一个梦,梦见三马同食一槽。魏正始后,即出现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把持曹魏军政大权的局势,详见《晋书•宣帝纪》。后以“三马同槽”比喻几人同掌大权。

7生子当如孙仲谋

曹操与孙权相持于溽须,曹操攻而不能破,且见吴军阵容整肃,孙权英武异常,深为羡慕。于是就发出了“生子当如孙仲谋”的赞语,这又是一句骂署之言。后人常以此比喻希望晚辈英贤。

8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全部作好,等待行动。

9覆巢之下岂有完卵

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字面意思是鸟巢既倾覆,其卵当皆破。用来比喻一人罹祸,全家老少不得幸免。

10士别三日,便当刮目相待

三,表示起码的多数。三日,即使是三两天。刮目相待,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这原是鲁肃夸赞吕蒙学有长进的话,后以形容对人重视,另眼相待。

11老牛舐犊

舐,舔。犊,小牛。老牛舐犊比喻年老的父母爱怜自己的子女。曹操杀了杨修,杨彪惨愧自己不能象汉武帝时的金日磾一样有先见之明,如今对儿子杨修仍不能忘怀。这含有对曹操委婉讽刺之意。

12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之事表现出曹操的聪明才智,他能在大军绝水源、士卒渴难忍的危急情况下,提及甘酸的梅子,不仅使士卒引起条件反射、暂解干渴之苦,而且也鼓舞了士气,“得及前源”。后以“望梅止渴”比喻虚偿所愿。

第3篇:三国歇后语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做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曹操用计--又奸又猾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

张飞妈妈姓吴--无事(吴氏)生非 [飞]

诸葛亮用兵--神出鬼没

曹操败走华容道--走对了路子

诸葛亮的锦囊--神机妙算

曹操诸葛亮--脾气不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三国歇后语

百度知道百度

三国演义歇后语大全 2011-05-22 | 分享

10分钟内有问必答 前往下载 满意回答

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张飞贩私盐--谁敢检查 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曹操作事--干干净净 张飞卖秤锤--人强货硬 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曹操杀华佗--讳疾忌医 张飞卖肉--光说不割 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曹操用计--又奸又滑 张飞战关公--忘了旧情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曹操战宛城--大败而逃 张飞吃豆芽--一盘小莱 诸葛亮要丑妻--为事业着想 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诸葛亮招亲--才重于貌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三国时期马谡的歇后语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国时期马谡的歇后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