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古代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廉政故事
陈寿:“三不喜”
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三国志•魏书》
陈寿,字本仁,原籍江西新淦(今江西新干)人,因其祖父戌卫辽东,遂入籍宁远。历任户科给事中、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南京刑部尚书等职。
早在他少年时期,有一次拾到金子,但他分文未拿,坐守一个晚上,终于将金子交还给失主。1472年,他考中进士,授官户科给事中,从此登上官路,他一生做官四十年,直做到尚书,他都始终坚持清正廉洁,他有三不喜:一是不喜随意弹劾官吏;二是不喜为子弟亲友争功或谋取好处;三是不喜金钱财物。
他初为官时任给事中,给事中是言官,纠劾百官是其分内的事情,可是陈寿却从不弹劾朝廷官吏,他的这种做法让人感到奇怪,他为此解释说:“吾父戒吾勿作刑官,易枉人。言官枉人尤甚,吾不敢妄言也。”
弘治年间,他到陕西做官,当时的陕西地区经常遭到边地少数民族的骚扰,他到之后,整顿了军务,使地方上安定了下来,有一次,各部族首领率众来战,派出少数骑兵来诱敌,有些明朝将领不知道是计谋,准备出击,陈寿却不准,他独自来到帐外,与数十名骑士坐在凳子上吃东西,敌军见了,怕有埋伏,连忙退却,陈寿乘机下令出击,结果大获全胜。当他向朝廷保捷报时,有人说让他在捷报上写下战士的名字,他说:“吾子弟不事弓马,安得以欺朝廷?”他的公正无私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护和爱戴。
陈寿从小便不爱财,至有守夜还金之举,当官后不改初衷,清正廉洁到底,他当了右副都御史那样的大官,因为得罪了专权的太监刘瑾,被命罚米二千三百石,布一千五百匹,陈寿平时清廉不取,除去俸禄外,一无所有,被命罚米布,贫苦不能偿,只好上书自诉,刘瑾也知道他的清贫,只好免去了处罚。
陈寿自己从不爱财,同时他对贪污的官吏也敢于严厉惩办,得到了老百姓的拥护,在他调任南京兵部侍郎时,在陕西要离开时,整整一天,车轿也没能前进一步,史书上记载说,“军民数千人,拥集抚台,泣留公(指陈寿)。公曰:君命也。出城之日,号呼之声震地。”
陈寿为官四十年,为官清廉,家无余钱,以至于家贫无家可归,只得流离失所,住所不蔽风雨,甚至在死后也无钱下葬。但他“三不喜”却永远的留在了后人的心中。
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
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入京》
于谦,字廷益,明代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与岳飞、张苍水并称“西湖三杰”。他为官清廉,关心百姓,不畏强暴,刚正不阿。著有《于忠肃集》。
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古瓦剌部围攻北京,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任兵部尚书,主持军事,成为“救时宰相”。此后一直主持朝政。天顺元年(1457年),“守门之变”后被害。
宣德初年,他受命巡抚按江西,他到任后,平反冤狱,打击富豪,为民请命,安抚流离,政绩卓著,很快便得到明宣宗的重视,亲自手书于谦之名授与吏部,任命于谦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当时他年仅三十三岁。
正统六年,于谦上书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物。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下诏令照此执行。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计里数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奏请另设御史管理。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他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
于谦居官三十五年,一直兢兢业业,不贪私利,将一世清白留在了人间,深为后人称颂。当时,官场腐败,贿赂公行。尤其是英宗即位后太监王振把持朝政,勾结内外贪官污吏,擅作威福,大臣进京,必须馈送重金厚礼,否则后果难堪。然而于谦一身正气,决不随波逐流。他每次进京,只带随身行装。好心人怕他遭殃,劝说:“你不带金银入京,也应带点土特产品送一送啊!”他举起袖子笑笑说:“我带有两袖清风!”于谦身居兵部尚书大任后,“口不言功”,“日夜分国忧,不问家产”,“所居仅蔽风雨”,常被“错认野人家”。他曾作诗形容他的床“小小绳床足不伸,多年蚊帐半生尘”。他遭诬谄被杀,抄家时,竟“家无余资”。抄家者见正屋紧闭,还上了锁,认为必是钱财藏其内,打开一看,原来都是皇帝赏赐的物品。
于谦死后,石享的党羽陈汝言代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贪脏累计巨万,英宗召集大臣去看,变了脸色说:“于谦在景泰受重用,死时没有剩余财产,陈汝言为什么那么多。” 石享低下头不能回答,天顺三年(1459年),石享被关进监狱,第二年死在那里。天顺五年,曹吉祥谋反全族被处死,于谦的冤案才真相大白。
他曾经在16岁那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正表明了他一生为官的原则:不与世同流合污,坚持自己的理想,清廉刚正,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孔子:“节用爱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始祖,被尊称为“圣人”和“万世师表”。
孔子自幼家境贫寒,3岁丧父,是母亲颜氏将他抚养长大。后做小官,官职最高到主管鲁国的司法,此后便周游列国,晚年回到鲁国,进行讲学授徒,整理典籍,他的言论被其弟子收集于《论语》中。
孔子的思想精华在于“仁政”和“德治”即“节用爱人”。在《论语•述而》中记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集中体现了其廉政思想。
孔子在《论语•学而》中说:“温、良、恭、俭、让”,把“俭”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之一。“节用”,即不奢侈,是指生活上革奢务俭,经济上节约财政开支,宽厚民力,使民以时,不掠夺农民,奖励生产等。“节用”的经济思想也是治国施政的根本基础,因为为政奢侈,必导致伤财,伤财必害民,故爱民必先节用。节用之后,实施仁政才会有丰厚的经济基础。“节用”是薄敛的前提,孔子反对官府对民众过多的压榨,要求他们“惠民”、“敛以从薄”,这样百姓才能“近者悦,远者来”,国家也才能“足食、足民、民信之”。
孔子认为,“君子不可以小知而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孔子指出,做官的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爱人”二字是孔子以德治天下廉政思想的高度浓缩。“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直接把“仁”与“爱”结合,反映了孔子要求执政者从自身做起的思想,“政者正也,子帅不正,孰敢不正”。孔子还具体指出了做官者应当具备的五种美德:一是施民以实惠而自己不贪求;二是使民劳作有度而不生怨言;三是行仁政;四是安泰自若而不傲慢;五是容貌威严但不让人生畏。同时应该摒弃的四种恶政是:“虐、暴、贼、有习(小气)”。
孔子的“节用爱人”思想是我国古代廉政思想中的宝贵财富,我国历代廉吏无不以此为其廉政的基本出发点,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古代廉政思想的内涵,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曾激励了许多从政者廉洁自励,拒贿反贪,对后代臣民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铁面无私丹心忠——包拯
拒礼为开廉洁风。包拯为官30多年,视廉洁为做官之根本,清心寡欲,刚正不阿,即便是皇上所送生日礼物也一概退回,表现出了他的崇高节操和无私品格,千古传为美谈,至今仍给人以深刻的教益。包拯60岁寿辰,提前叮嘱其儿包贵一律不收任何寿礼。未曾想到,第一个送礼的竟是仁宗皇上。包贵在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请代皇上送礼来的太监写几句话,劝父亲收下这份特殊礼物。太监觉得言之有理,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礼送,拒之门外理不通。”包拯看了这首诗后,当即复诗一首,并将礼品退了回去。他在《拒寿礼》诗中这样写道:“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不可贪叨功。操劳本是分内事,拒礼为开廉洁风。”好一个“拒礼为开廉洁风”!竟然拒到了皇帝头上,真乃难能可贵。包拯拒收皇礼并非作秀,他的《书端州郡斋壁》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包拯传世的诗只有《拒寿礼》和《书端州郡斋壁》两首,可谓弥足珍贵。康定元年(1040年),包拯出任端州知州。端州以产端砚(贡品)著名,历任端州地方官员趁进贡之机,向砚工额外索取数十倍以中饱私囊,或以遗权贵,作攀附进身之资。包拯到任后,为了表明心态,即作《书端州郡斋壁》为箴,郡斋即郡守的府第。壁箴曰:“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木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诗中虽只字未提端砚,却为端砚有感而发,表明了包拯刚正无邪、对贪官污吏憎恶如仇的严正心绪,既是个人居官之箴,也对后来到此为官者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据史载,他在端州知州任上,只以朝廷规定的数量制作端砚,按实际数目征收,深受百姓欢迎。直到离任时,仍是“不持一砚归”。包拯深刻认识到“廉洁之官,乃民之表率;贪赃之吏,害民之贼。”治国,他曾上疏《乞不用赃官》;治家,他更是以身作则,训诫严明。为将清廉之风遗传后世,曾作《家训》刻于石碑之上,立在庐州故居。《家训》全文如下:“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仰工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犯赃滥者,生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于大茔,非为包氏子孙,寥寥数语,措辞严厉,态度清风两袖朝天去。
“两袖清风” 明代吴应箕
“两袖清风”,《辞海》上解释为“居官廉洁,除两袖清风外别无所有。”明代吴应箕在《楼山堂集·忠烈杨睫传》中这么说:“入计时,止于两袖清风,欲送其老母归楚,至不能治装以去。”至明代于谦,“两袖清风”与为官清廉紧密相联在一起。都穆《都公谭纂》卷上曰:“于少保(谦)尝为兵部侍郎,巡抚河南,其还京日,不持一物,人传其诗云: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首《入京》诗,意谓绢帕、蘑菇和线香,本来是老百姓的所用之物,如果搜刮奉官就会造成祸殃;两袖清风,不持一物进京城,可以免去老百姓说短道长。这样,“两袖清风”或“清风两袖”渐成为官清廉的固定评语。
“况青天”的苏州知府况钟
无独有偶,明代曾被称为“况青天”的苏州知府况钟,任满赴京考绩时,群众送的礼物他一律拒收,并作诗云:“清风两袖 朝天去,不带江南一寸绵。惭愧士民相饯送,马前洒泪注如泉。”鲜明,子孙岂敢有悖乎!
慎独鬼服神钦的李汰、叶存仁
不畏人知畏己知。慎独被古人看作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礼记·中庸》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郑玄注:“慎独者,慎其闲居之所为也。”慎独的关键在于正心、诚意、寡欲、克己,不搞“暗箱操作”,不持侥幸心理,无论私居独处之时,还是在心曲隐微之地,都能做到“暗室不欺”、内省不疚。在慎独方面,载入史册的堪称明朝李汰和清朝叶存仁。李汰因在文章上很有功夫受到朝廷重用。有一年,他去福建主持秋闱考试,考试前一天夜里,有一名书生推门而进,从怀里掏出一百两白银放在案桌上。李汰厉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书生倾吐苦衷:“李大人,这非本人意愿。穷人家孩子读书不易,中举人更难,听人传说,科场中不走这条路,再好的学问也行不通。”李汰联想到以往考生行贿通路子、国家选才不当的弊端,便斩钉截铁地对书生说:“这一回由我主持考试,金钱是打不开通路的,你把银子收起来,回去把心思用在考试上罢。”第二天,在考场的门上,高悬着一幅大匾,上面题诗一首:“义利源头识颇真,真金难换腐儒心,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清朝雍正年间的叶存仁,先后在浙江、安徽、河南等地任教官,历时三十多载,毫无苟取。有一次离任时,僚属相送,船却迟迟不发,待到月明星高时,方见划来一叶小舟,原来是送馈赠的。叶当即题诗婉拒:“月月风清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表现出了钱财难移其志,慎独鬼服神钦的高尚情操。视金子如粪土——清代学者戴远山
官到能贫乃是清。清贫乃淡泊、俭朴、寡欲、知足,“视金子如粪土”。清代学者戴远山曾撰过一副对联:“诗堪如画方为妙,官到能贫乃是清。”能贫就是安于贫穷,以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为荣,以铺张浪费、奢侈挥霍为耻,不为金钱所惑,不为物欲所动。
北魏三朝元老长孙道生
北魏三朝元老长孙道生,坚持俭朴自恃,不慕奢华。他的府第矮小简陋,与朱门连街的华宅高院相比,简直残如破庙。他的儿子觉得有失体面,多次劝说父亲修缮未果,只好趁父亲出征之机,对原有住宅进行大规模改建,筑成四周带有廓屋的堂庑和高大华美的门楼。长孙道生得胜归来,看到修建后的府第,动用家法严厉惩罚了儿子,并拆毁了新建的堂庑和门楼。还有春秋时期的鲁国大夫季文子,曾辅佐过鲁国三代国君,从政为官三十四年之久,但临死时,竟然家无藏金,室无重器,就连备葬的私人积蓄也没有。在“淫侈之风日日以长”的封建社会,位居一人之下,能够不入流俗,安居陋舍,不讲享受,甘愿清贫,实属难能可贵。
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
官罢囊空两袖寒。古代为政清廉者,深知“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之道理,“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做到“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与子孙谋。”被誉为扬州“八怪”之一的清代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在乾隆年间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由于他深深体谅民间疾苦,因此在为官上非常清廉。后因呈请赈济灾民而惹怒上司,被强加一个子虚乌有的罪名而罢官。回到扬州以后卖字画为生,对贫苦穷人慷慨解囊,而自己过着十分贫穷和清苦的生活,以至于女儿出嫁而难置一点嫁妆。他在赠女儿嫁奁诗中写道:“官罢囊空两袖寒,聊凭卖画佐朝餐,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
“廉石”故事——陆绩
早在三国时期,还有一个流传颇广的“廉石”故事。在东吴孙权治下做过几年郁林太守的陆绩,任期满后奏准返乡,全部家当不满一小船,因怕船轻遇风翻沉,只好压了一块七八百斤重的大石头,陆绩用巨石压船返乡之事成为美谈,几个士人把那块大石头收藏起来,取名“廉石”,吟诗赞颂。
明朝宰相李春芳
明朝嘉靖年间,宰相李春芳回兴化老家过生日,庆贺七十大寿。被当时皇上旌表为“东海贤人”的“江淮高士”韩乐吾自然被李宰相作为社会名流邀请至李府参加祝寿。
韩乐吾接到请柬思索了良久,即让伙计找来两个大瓦罐,两块红布,一副担子,划着小木船日夜兼程往兴化城而去。
韩乐吾家居兴化最东部的韩家窑,离兴化城有100多里路。一路上,他们昼行夜宿,划桨拉纤,十分的辛苦,好不容易行至离兴化城不远的乌巾荡。韩乐吾挺立船头,极目远望。他理了理被湖风吹乱的悠长胡须,便叫伙计停下船来,将两大瓦罐分别灌满了湖水,然后用红布封口扎好放在船头。灌水的伙计莫名其妙,问了几次,韩乐吾也未吱声。
船一靠码头,韩乐吾就让伙计将那两罐湖水挑着。他在前面走,伙计后面跟。他们终于在第二天日暮时分赶到了张灯结彩、喜气盈门的李宰相府。
韩乐吾一行刚进门,登记礼单的账房先生就迎了上来。那账房先生一看堂堂贤人韩乐吾只送了两瓦罐“酒”,眉头一皱,心中不快,但又不好说什么,只好强作欢颜造单登记了。
待韩乐吾进了大堂喝茶拜会李春芳的当儿,账房先生就悄悄地解开瓦罐上的红布,用指头蘸了蘸,又尝了尝,而后兔子打顺风般找到李春芳。
账房先生和李春芳咬着耳:“老爷,那东乡里的韩乐吾胆大包天,他竟敢用两瓦罐子水进贡您,这,这简直是„„”
李春芳还未等他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摆摆手阻止他不要再说了。帐房先生不由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晚宴上,满堂高朋。李春芳让师爷安排韩乐吾坐在他的身边作陪。一个当今宰相,一个乡下庶民,鲜明的反差让参加祝寿的人们百思难解。
散席那天,李春芳叫来账房先生让他把各地进贡的所有金银财宝全部如数退了。但他特别嘱咐要把韩乐吾的两罐清水留下,贡奉在家神柜上。
道别时,李春芳和韩乐吾手携着手,他慢步把韩乐吾送到水码头上。码头上,他们并肩远眺,一阵阵清新的湖风不住吹来,使得他俩心旷神怡,神清气爽。
第2篇:古代名人故事
古代名人故事
成功的过程,是曲折的。其实世间上有许多的成功,都是经过了不断地阻碍才能获得的。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放弃,在遇到困难的时刻,坚持便是进步。 有多少让我们艳羡的人,他们人生的道路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中的曲折有时候更是我们无法想象到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关于古代名人故事,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岳飞学艺》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1 理想不是一只细磁碗,破碎了不有锔补;理想是朵花,谢落了可以重新开放。
2 理想就在我们自身之中,同时,阴碍我们实现理想的各种障碍,也是在我们自身之中。
3 理想是力量的泉源、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
《文天祥少年正气》
南宋末年著名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少年时生活困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一次,文天祥被有钱的同学误会是小偷,他据理力争,不许别人践踏自己的尊严,终于证明了自己的清白,而且通过这件事,更加树立了文天祥金榜题名的志向。
《玄奘苦学佛法》
玄奖是唐代一位高僧,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万里跋涉,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叶天士拜师谦学》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明白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一再羞辱,隐忍不发,随着大嫂的变本加厉,终于忍无可忍,出走离家,欲浪迹天涯,被哥哥追回后,又不计前嫌,阻兄休嫂,在当地传为美谈。终有一老着,慕名前来,免费收徒授课,学成后,辅佐刘邦,成就了一番霸业。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诸葛亮喂鸡》
诸葛亮,字孔明,东汉三国时期徐州琅琊郡阳都县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不会忘记诸葛亮。至今,诸葛亮的智慧一直被后人所传颂,许多人甚至把他当作了智慧的化身。可是你知道吗,在诸葛亮的小时候,为了上学,发生过一些故事,好玩极了!
《李清照少女填词》
宋代女诗人李清照才思敏捷,一生留下了许多千古绝唱。她个性爽直、自由、不羁一格,从小就表现出过人的文学天赋。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她触景生情,即兴填词的故事。
《杨禄禅陈家沟学艺》
杨禄禅受到乡里恶霸的欺负,他不甘心受辱。一个人离开了家,到陈家沟拜师学艺。拳师陈长兴从不把拳法传外人,杨禄禅也不例外。不过,杨禄禅的执着精神终于感动了陈长兴,终于学到了拳法,惩治了恶霸,也开创了杨式太极拳。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大书法家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己也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献之三四岁的.时候,母亲就教他背诗诵诗,到五六岁的时候,就能够出口成章,顺口吟出几句诗来。和他的哥哥王凝之相比,越发显得机警聪敏,而且还特别喜欢习字。王献之家有一只大水缸,本片的故事,正与这个大水缸密不可分!
《朱元璋放牛读书》
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从小连私塾都没有念过,但是他聪颖过人,勤学好问,终于成为建立明朝的开国皇帝。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从小就显示出在书法方面的过人天赋,他写的字远近闻名。他也因此有些骄傲。不过,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没有手的老人,竟然发现老人用脚写的字比用他手写的还好。从此,他时时把“戒骄”记在心中,勤奋练字,虚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张三丰创太极》
张三丰,名全一,又名君实,号三丰,又号元元子,因不修边幅,又名张邋遢,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人,明朝英宗时被封为“通微显化真人”。关于他的传奇故事当时曾经广泛流传于民间,甚至把他看成了神仙。我们大家都知道太极拳吧?太极拳最大的特点就是柔中带刚!你知道张三丰到底怎么创造的太极拳吗?本片要说的,正是这个故事。
《匡衡凿壁偷光》
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 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屈原洞中苦读》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王十朋苦学书法》
王十朋从小聪颖过人,文思敏捷,可是书法却不如人意。于是,他痛下决心,一定要练好书法。终于,宝印叔叔的指点下,他终于悟到了书法真谛,成为一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
《王羲之吃墨》
被后人称为“书圣”的王羲之,小的时候是一个呆头呆脑的孩子,每天都带着自己心爱的小鹅悠悠逛逛。王羲之每天刻苦练字,却被老师卫夫人称作是死字,王羲之很是苦恼,在小鹅的启发下,王羲之在书房写成了金光灿灿的“之”字,但却误将馒头沾墨汁吃到了嘴里,留下了王羲之吃墨的故事。
《范仲淹断齑划粥》
范仲淹从小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省吃俭用。终于,他的勤奋好学感动了寺院长老,长老送他到南都学舍学习。范仲淹依然坚持简朴的生活习惯,不接受富家子弟的馈赠,以磨砺自己的意志。经过刻苦攻读,他终于成为了伟大的文学家。
《车胤囊萤照读》
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今湖北省公安市)人,从小家里一贫如洗,但读书却非常用功,车胤囊萤照读的故事,在历史上被传为美谈,激励着后世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囊萤照读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从我们要给大家讲的这个有趣的故事,你一定会明白。
《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是个贪玩贪睡的孩子,为此他没少受先生的责罚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谆谆教诲下,他决心改掉贪睡的坏毛病,为了早早起床,他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园木头作了一个警枕,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第3篇:古代爱国名人故事
古代爱国名人故事
名人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古代爱国名人故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文天祥宁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次严辞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死,还说什么鬼话!”
文天祥面向南方慷概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的《正气歌》。
陈天华遥寄血 书
革命家陈天华,在日本留学时,听到沙俄军队侵占满洲,腐 败无能的清政府又要同沙俄私订丧权辱国条约的消息后,他悲愤欲绝,立即在留学生中召开拒俄大会,组织拒俄义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