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原文和译文
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原文和译文
原文: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咸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①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曰:“朕西决矣。”拜兴为谏议大夫。
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兴闻而谓嚣曰:“《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②,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间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嚣竟不称王。
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嚣病之而止。
侍御史杜林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宜侍帷幄,典职机密。”乃征为太中大夫。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节选自《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译文:
郑兴字少赣,是河南开封人。少年时学习《公羊春秋》。晚年精通《左氏传》,并通晓它的意旨,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
更始皇帝登基,郑兴担任长史,奉命迎接皇帝迁都。更始皇帝的众将领全是崤山以东的人,都劝说皇帝留在洛阳。郑兴劝说更始皇帝说:“陛下从荆楚起兵,权力政令还没有施行,只是刚刚建立朝号,崤山以西地区的豪杰就争着诛杀王莽,打开关门在城郊迎接您.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天下人都受王莽暴政的苦,而思念高祖旧日的恩德。现在老百姓很久没有得到安抚了,我担心百姓会离心离德,盗贼又重新起来闹事。现在反对的人想先平定赤眉军,然后才入关,这是不懂得把握根本而执着于细枝末节。我担心这样做国家的防守就会转移到函谷关,那么,我们虽然睡在洛阳,又怎能睡得安稳呢?”更始帝说:“我向西进发的心意已定了。”便任命郑兴为谏议大夫。
恰巧遇上天水地区有人造反,攻入郡城,杀掉郡守,郑兴受牵连被免了职。当时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郑兴只好向西归附隗嚣。隗嚣非常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认为屈身于他是耻辱的',就称病不起。隗嚣喜欢夸耀自己,常常把自己看成是周文王再世,于是与手下将领商议自立为王。郑兴听后对隗嚣说:“《春秋传》说‘口中不说忠信的话是奸诈,耳朵不听五音的和声是聋子’。空闲时众将领聚在一起,恐怕也不说忠信的话吧;将军的耳朵恐怕连阿谀逢迎的话也察觉不出来吧?过去周文王继承积德的遗风,加上聪慧圣明,尚且还侍奉殷王朝。汉高祖连年征战,还用沛公的名义号令军队。现在您美好的品德虽然突出,但世代都没有像周文王那样得到朝廷的恩赐;您虽然威势大振,但还没有建立像高祖那样的功业,却要做那不可做的事情,显然会招致祸患,这恐怕不行吧?希望将军明察。”隗嚣最终没有称王。
后来隗嚣便大量地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的地位。郑兴叉劝阻他说:“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等官职都是由皇上设置的,不是人臣可以设置的。孔子说:‘车服和爵号是不能借给别人的。’不能借给别人的东西,也不可以向别人借。您这样做,对实际没有好处,又有损于名声,这不是您的本意啊。”隗嚣感到不妥就不再广设官职了。
侍御史杜林向皇上举荐郑兴,说:.“我看河南郑兴,坚持道义,适宜侍奉皇上,掌管机密。”于是皇上任命郑兴为太中大夫。郑兴喜欢古文经学,尤其精通《左氏传》、《周官》。人们说起《左氏传》,大多采用郑兴的说法。
第2篇:《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阅读答案及译文
《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阅读答案及译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也。玄少为蔷夫,得休归,常诣学官,不乐为吏,父数怒之,不能禁。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融门徒四百奈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日:“郑生夸去,吾道东臭。”
玄自游学,十奈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莱.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乃党事起,乃与同郡孙嵩等四十奈人俱被禁锢.递隐修经业,杜门不出。
灵帝末,大将军何进闻而辟之。州郡以进权戚,不敢违意,遂迫胁玄.不得已而诣之。进为设几杖,礼待甚优。玄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一宿逃去。后将军袁隗表为侍中,以父丧不行。国相孔融深敢于玄,屣履造门。
时大将军袁绍总共冀州,遣使要玄,走会宾客,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绍客多豪俊,并有才说,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竞设异端,百家互起。玄依方②辩对。咸出问表,莫不嗟服,时汝南应劭亦归于绍,因自赞曰:“故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玄笑曰:“仲尼之门考以四科,回、赐之徒不称官阀。”劭有惭色。绍乃举玄茂才,表为左中郎将,皆不就。公车征为大司农,给安车一乘,所过长吏送迎。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节选自《后汉书·张曹郑列传第二十五》)
【注】①乡蔷夫:乡中小吏.掌管诉讼和收赋税。②方:法,这里指儒家正统学说。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玄日夜寻诵 寻:探究
B.乃延升上坐 延:邀请
C.因自赞曰 赞:夸耀
D.回、赐之徒不称官阀 阀;门第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因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十余年乃归乡里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①进为设几杖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国相孔融深敬于玄 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8.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现郑玄志于治学和淡泊名利的一组是
A.①遂造太学授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 ②玄日夜寻诵,未尝怠倦
B.①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 ②不受朝服.而以幅巾见
C.①玄最后至,乃延升上坐 ②玄乃以病自乞还家
D.①见玄儒者,未以通人许之 ②国相孔融深敬于玄,屣履造门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玄自幼好学,无意仕途,一心寻师问道,研究学问,先后从师于第五元先、张恭祖、马融等人.终于学有所成。
B.郑玄游学十多年后回家,因为家境贫穷,只好到东莱为别人佣耕,即便这样,追随他学习的学生也有成百上千了。
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不得已应召,但他只是以普通儒生的身份拜见何进,且住了一夜就逃跑了。
D.郑玄被袁绍举荐为茂才,并被上表推荐为左中郎将,他都没有就任;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他却借口有病自请回家。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山东无足问者,乃入西关。(3分)
(2)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3分)
(3)玄依方辩对,咸出问表,皆得所未闻,莫不嗟服。(4分)
参考答案
6.C(赞:引荐)
7.A(都是介词,经由,通过。B项,①副词,才;②副词,竟然。C项,①介词,替给,⑦介词,向。D项,①介词,对;②介词,被)
8.B(A项.①②都表现郑玄志于治学。C项.①是说因郑玄才高而被袁绍请到上座·没表现志于治学。D项,①陈述的是袁绍宾客对郑玄的印象,不表现郑玄志于治学)
9.C(“郑玄因为大将军何进是当权者的外戚,不敢违意”错,应为州郡长官因为不敢违背何进的意旨.就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
10.(1)郑玄认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人关。(3分。重点词语——以:以为,认为,翻译成“因为”也可;无足:不值得;西:往西,向西——每处1分)(2)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3分。重点词语——质:询问,请教;疑义:疑难问题;辞:告别——每处1分)(3)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4分。重点词语—辩对:答辩应对;出:超出;表:外,这里指比同题本身更深广的内容;嗟服:慨叹佩服—每处1分)
【参考译文】
郑玄,字康成,北海高密人。郑玄年轻时在乡里做掌管诉讼和收赋税的小吏,每逢休假回家,常常到学校里读书,不喜欢做官吏。父亲为此多次发火,也不能制止他。郑玄于是到京城太学去学习,拜京兆人第五元先为师,开始掌握《公羊春秋》,《九章算术》。后又跟从东郡人张恭祖学习《礼记》、《左氏春秋》、《古文尚书》等。因为在山东没有值得求教的人,于是他往西人关。避过涿郡的卢植,拜扶风人马融为师。
马融有门徒四百余人,而能够进入厅堂听他亲自讲课的仅五十余人。马融平素骄傲自负,郑玄拜在他门下.三年都不能见他一面,马融只是让自己的高材生给郑玄授课。郑玄日夜探究、诵习,从未有过丝毫懈怠厌倦。有一次遇上马融召集门生研讨图纬,听说郑玄善于计算,于是在楼上召见他。郑玄趁机向马融请教各种疑难问题,问完之后就告辞回家。马融很有感触地对学生们说:“郑玄现在离开了.我的`学问到东方去了。”
郑玄独自出外游学,十多年才回到家乡。学生已经有成百上千了。家境贫困,郑玄在东莱为人佣耕,这时跟随他学习的他就和同乡孙嵩等四十多人都被禁止做官从政。于是郑玄就埋头研习经学,闭门不出。
汉灵帝末年,大将军何进听说郑玄很有才能便征召他。州郡长官因为何进是当权的外戚,不敢违背他的意旨,于是逼迫威胁郑玄,郑玄不得已前去应召。何进为他准备了几案和手杖,礼遇十分优厚。郑玄没有接受朝服,只穿戴普通人服饰来拜见何进。住了一夜就逃走了。后来将军袁隗上表推荐他担任恃中,他因为父亲去世没有就任。国相孔融非常敬重郑玄,急急忙忙到他家拜访。
当时大将军袁绍在冀州统领大军,派使者邀请郑玄,袁绍大会宾客,郑玄最后才到,就被请到上座。袁绍的客人大多是俊秀豪杰,各有才气而善辩,他们看见郑玄是个儒生,不认为郑玄是个学识渊博的人,大家竞相设置一些怪异的问题,各种学派的观点交替提出。郑玄依照儒家学说答辩应对,内容都超出了问题本身,大家都得到了闻所未闻的知识.没有人不慨叹佩服。当时汝南人应劭也归顺了袁绍,他自我引荐说:“前泰山郡太守应中远,想做您的学生,怎么样?”郑玄笑着说:“孔子的弟子,要考(德行、言语、平事、文学)四种科目,颜回,子贡这些学生向来不称自己的官衔和门第。”应劭面露惭愧神色。于是,袁绍举荐郑玄为茂才,上表推荐出任左中郎将,郑玄都不去就任。后来朝廷征召他为大司农,送给他一辆安车,(规定)郑玄经过的地方主管官吏都要亲自迎送。郑玄却借口有病请求回家。
第3篇:《后汉书·班梁列传》原文及译文
《后汉书·班梁列传》原文及译文
原文 :
汉将班超少子勇。勇字宜僚,少有父风。永初元年,西域反叛,以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因罢都护。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
元初六年,敦煌太守曹宗请出兵匈奴,报索班之耻,因复取西域。邓太后召勇诣朝堂会议。勇上议曰:昔孝武皇帝患匈奴强盛,兼总百蛮,以逼障塞。于是开通西域,离其党与,及至永平,莫不内属。会间者羌乱,西域复绝,北虏遂遣责诸国,备其逋租,高其价值,严以期会。前所以时有叛者皆由牧养失宜还为其害故也今曹宗徒耻于前负欲报雪匈奴而不寻出兵故事未度当时之宜也夫要功荒外,万无一成,若兵连祸结,悔无及已。况今府藏未充,师无后继,是示弱于远夷,暴短于海内,臣愚以为不可许也。旧敦煌郡有营兵三百人,今宜复之,复置护西域副校尉,居于敦煌,如永元故事。又宜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