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1
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
教学目标(难点):在把握文章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1、我以展现预习成果为突破口,学生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在全文中去找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我希望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研读与合作探究交流,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课堂的气氛比较活跃。
2、情境采访,深化认识:教师作为记者采访“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学生很自然地对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总结,并加入自己个性化的理解。
3、我为周瑜、鲁肃、曹操说两句,学生也有自己的观点,基本达到了我预设的目标。
4、作业设计,拓展延伸:讲完时,我布置学生课余时间再读《三国演义》,把课堂延伸到了课外,让学生在文学名著中去学习和积累,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整体来说这节课还算顺利,我却从这节课中看到了不足。例如:虽然说在我的引导下,学生认识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但这并没完全达到我的要求。课堂看起来比较活跃,可是缺少思想的孩子会让课堂显得没有灵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善思考,会思考是摆在我面前的一大课题。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2
《奇谋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 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同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能力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 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 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 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通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 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
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3
教学目标:
认读9个字。默读课文,看注释,了解课文内容。写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和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
教学过程:
1.资料简介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故事起于刘、关、张桃园结义,终于王濬平吴,描写了东汉末年和整个三国时代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对当时**的社会状况有所反映,暴露了董卓等封建统治者的某些罪恶。书中的许多描写,为了解封建社会中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提供了生动而丰富的材料。文字用浅近的文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情节曲折,是我国历史小说中的著名作品。
公元1494年(明弘治甲寅年),蒋大器(庸愚子)第一次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序时说,此书写成之后,人们“争相誊录,以便观览”。弹指五百年过去了,该书已越出中国,溢出亚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珍视。这不能不使我们为祖先贡献了这样一部杰作而感到骄傲。
《三国演义》之所以能在几个世纪中得到不同民族,乃至不同阶层人们的热爱,自有其奥秘。它作为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描写的是一个风云变幻、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它又是“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巨制,它用一种雄浑的旋律和悲怆的音调,歌颂了英雄,歌颂了智慧。内容涉及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外交方略、巫医方术、科技发明、伦理道德等许多方面。有的人在这里汲取政治、军事、外交斗争的思想材料和一般做人应世的本领,有的人从书中找到一种国家统一、民为邦本、君明臣良、安居乐业的寄托,当然,也有的人只是把它当做一件艺术品加以欣赏或消遣。因为它在艺术上也确有其迷人之处:其结构宏大而布局严谨,头绪纷繁而脉络分明,情节曲折,妙趣横生,像三顾茅庐、单刀赴会、群英会、借东风、火烧赤壁、空城计等故事,都写得引人入胜,精彩非凡。至于它所刻画的400多个人物中,如诸葛亮已成为智慧才略的化身,曹操是奸诈权术的代表,其他如关羽、刘备、张飞、周瑜、鲁肃等都写得形神俱足,在我国乃至亚洲许多国家都已妇孺皆知。这就难怪它一直拥有大批的读者。
2.课前查找资料,了解内容。
3.课后练习2——借箭成功的条件
认真分析,找出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难就难在孔明借箭成功的条件是多方面的,可以概括地表述也可以详细地解说。
首先,要使学生明确“找出借箭成功的条件”的要求。一是指借箭过程中所必需的条件,它们都是实际存在的,而不是借箭计划实施之前孔明的计划和准备;二是指不可缺少的条件,即没有这个条件借箭的计划就不能成功。
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从而得出孔明借箭成功的必备条件是:江上有大雾(气象自然条件);鲁肃提供的船队、束草、军士(物质条件);诸葛亮对草船受箭的精心安排;曹军只射箭拒敌而不出战(军事策略条件)。这四条缺少任何一条借箭的计划都不可能成功。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
一.在正确的读音后打“√”
二.在错别字下面“_____”线,把正确的字写在()里。
1.周喻说:“这是工事,希望先生不要推确。”()
2.我得吩附军匠们,造剑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
3.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二十多里,追也来不急了。()
三.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计谋高明,很有预见性。()
2.大声喊叫助威。()
四.给下列句子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只有……才……
只要……就……不仅……还……
1.()江上雾很大,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2.曹操()知道自己上了当,()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三天造不好十万枝箭,()会受到周瑜的惩罚。
4.周瑜()对诸葛亮的想法一无所知,()以为诸葛亮上了自己的圈套。
五.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幸运的小树
湖畔有两棵树,一棵粗如熊腰,一棵细若手臂。给湖底清理yū()泥时,它们被锯掉了。从此,岸上就多了两根树桩。
冬天过去,春天来临,湖边的树开始抽芽没多久,已是满湖春色。也许是灾难过于深重,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灭顶之灾,总之,对岸边的热闹,两根树桩没有一丝的回应。游人都以为它们是两根死了的树桩,园林处的人也都认为它们活不了了。
一天,来了一个花木工人,要挖掉它们重新植树。这时一位散步的老爷爷走过来,说:“大的不敢保证,小的一定会活。”花木工人看了看树桩,没有动,收起工具走了。
就在夏天将要到来时,小树桩果然如老人所言,拱出一粒嫩芽。它立在截面的边沿,如满脸怒气的壮士,粗粗的,紫紫的,显得威武有力。那根大的,也拱出了嫩绿的芽,绿芽密密地围成一圈,就像一个绿色的圆。
花木工人开始浇水,开始加固围栏,他希望它们重新长成大树。
一年过去了,小树桩上的嫩芽长成手指粗的枝条,大树桩上的嫩芽长成了一丛灌木。花木工人希望大树桩上的嫩芽也长出枝条来,他砍去多余的枝条,留下最有希望的一枝。可是,一点儿都没有用,你掰去多余的枝条,它又会长出来。你今年掰,它明年长,你明年掰,它后年长。被有意留下的那一枝,则永远不长,它总是在一尺左右高的时候就枯萎,第二年再留,它依然枯萎。
就在花木工人打算把它捆扎起来,仅露出一根枝条的时候,那位散步的老爷爷经过这里说:“没有用,它太老了。”果然,三年后,这根拱过多次芽的大树在最后一根枝条枯萎后,悄无声息的死了。
有一天,散步的老爷爷又来到这儿,园林工人遇见了他,特别想解开心中的迷hu()。老人说:“书和人一样,凡是早年遭受cu()折的人都是幸运的,他们还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可以鼓起勇气,不忧不惧的重头再来,最后成为有用之材。到了四五十岁才灾祸临头,就真正可怜了,他已没有从头做起的时间和精力,现在,那棵小树桩()”
1.查字典,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汉字。
2.结合短文内容,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灾祸——枯萎——依旧——
3.两棵树被锯掉后命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不同的命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____”画出文中一个打比方的句子,自己再写一个这样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课文内容,在()内填上合适的结尾。
教学反思:学生读文较困难,大部分同学不能正确流利的读文,理解文章内容较吃力。需要教师讲解文章大概意思。学生通过小组交流,能知道孔明借箭能够成功的条件。学生练习速度较慢,需要加强限时练习的训练。
《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4
《用奇谋孔明借箭》这篇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回首本课的教学,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时间在学生的引导上,偏重分析课文内容,学生的批注过多,整整说了一节,由于本课是文言文课文有很多语句不好理解,我又在教室电脑上找到翻译成白话文的内容,通过屏幕让学生仔细读了两遍,学生们顿时茅塞顿开,已不像开始初读课文时接连不断的向我询问词句的意思。
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我在朗读方面花的时间就显得少了。教学中没有较好地落实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加深对文章理解的。如果我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到学生充分地朗读上,使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领悟人物形象,可能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第2篇:用奇谋孔明借箭
《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照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课文中文言文词语的意思。2、联系课文内容,把握诸葛亮、周瑜、鲁肃等课文人物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1、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学习,提出疑问,共同想办法解决问题。
2、在了解课文故事背景的基础上,了解“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理清文章的线索,练习复述这个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品读故事,能对故事中的人物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2、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拓宽阅读视野。教学重点:
借助课文注释和查阅资料读懂课文内容,感受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人物的不同性格。在读书交流活动中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的视频资料。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名著引入。
1、师: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你一定知道关于他的许多故事。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故事。(学生应该会说出“空城计”、“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故事。)
2、这些故事都出自我国哪个名著呢?(《三国演义》)师:今天我们学习的《用奇谋孔明借箭》就是节选自我国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3、板书课题。
二、咬文嚼字,初读课文。1、借助注释,读懂课文。师:在预习过程中同学们一定感觉到了,这篇课文和我们原来学习过的课文有很大的不同。这种文体叫做文言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古文。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五千年的历史,可以知道许多精彩的故事。文言文语言简练典雅,抑扬顿挫,读起来琅琅上口。希望同学们能在学习上有收获。
2、学生分小组学习。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理解课文的文言文词句。3、集体交流。
三、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提问: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师: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因此展开。
2、学生概括出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四、品读故事,了解人物特点。
1、提出中心话题:诸葛亮、周瑜和鲁肃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课文中相关的句段,画下来,和同学交流。
2、学生展开学习。3、集体交流。
师:诸葛亮这个人物让大家印象深刻,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他,你会用哪个词呢? 学生应首先想到“神机妙算”一词。师进而提问,“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他算到了什么?又是怎么做的?
1、诸葛亮算到了三天后天有大雾。
2、诸葛亮算到了曹操的性格多疑、谨慎,在浓雾中不敢轻易派兵出击。
3、诸葛亮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
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想象诸葛亮胸有成竹的神态,有感情的朗读相关课文。并针对学生的回答做相关板书。
师: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方面的因素他都考虑到了,基于这些周全的考虑,一一做出了巧妙的安排,这就是“神机妙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有何感叹?
指导朗读:周瑜当时会是怎样的心情?那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师:那么,你认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呢?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如果我们换一个立场来看待周瑜呢?(站在东吴的立场)对于鲁肃呢?你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回答
五、发散思维,创造性学习。
1、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从人物的语言描写中感受到的。)
师:对,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2、分角色朗读课文。3、情境采访,深化认识。(1)采访“孔明”。
师: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现我佩服不已,请问您在向周瑜立下军令状时,怎会有如此把握?
生:因为我了解周瑜的为人,知道他对我有忌害之心,面对他的忌害,只能智取。再加上我还准确把握了曹操的心理,同时,我还懂天象、识地理,在心中对这件事有一个完整的谋划和安排,所以才会有如此大的把握立下军令状呀!
师:(以记者身份评价)您在借箭后曾对鲁肃说:“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晓阴阳,不知奇门,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广泛地学习,深入地思考,大胆地实践,这也许就是全部的答案吧。
(2)采访“周瑜”。
师:都督,您才华横溢,名冠江南,面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您有何感叹?(3)采访学生。
师:在座的各位同学,对于故事中的人物,你们也许有更多的话想说,把你们的最想说的用一句话表达出来,送给故事中的他们,也送给今天的我们。
六、总结全文,拓展阅读。师: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的形象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结论)《三国演义》中的许多人物和故事将会让你们过目难忘,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的期望。
第3篇: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专题
反思一: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反思
《孔明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教学时我深刻领会教材,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新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往往落实的不尽如人意,现总结得失如下:
一、充分把握文章留白处,感知人物形象
1、我以复习旧知为突破口,让学生弄明白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小说的三要素不外乎:情节、人物、场景。我把重点放在了人物上。先从结尾周瑜的感叹入手,抓住神机妙算一词,在学生并不完全理解词义的情况下,不急于查字典,而是直接让学生在全文中去找诸葛亮神机妙算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为什么你觉得他这么做很
第4篇:用奇谋孔明借箭教学设计
用奇谋孔明借箭
九台区师范附属小学 朱晓东
一、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奇谋孔明借箭,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读课题:用奇谋孔明借箭
师:上节课我们对文中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一起来回顾一下。
课件出示:文中的四个人物 生:齐读
师:这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明的神机妙算更令人叹服。(板书:神机妙算)课件出示:周瑜的话 生:读出叹服的语气
过渡:“神”和“妙”意思相近,是高明、巧妙的意思;“机”和“算”意思相近,是指计谋。“神机妙算”是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计谋。诸葛亮神机妙算,他到底算准了什么?请大家拿出导学案,把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二、与孔明对话“知天”的智慧
师:咱们现在交流一下,孔明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
1、通天文
句子1:课件出示:课文第三自然段
生:亮于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