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优秀议论文:善读无字书
优秀议论文:善读无字书
南宋的一个夜晚,在越州山阴陆家宅院的书房里,74岁的南宋诗坛领袖陆游,正以自己一生的读书体验教育自己最小的儿子陆子聿。诗人教子,出口成诗,于是留下了这首至今传诵的诗篇《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告诉儿子,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浅薄,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躬行实践。这就是古人提倡的'理论联系实际。
人获得知识有两条道路,一是实践,一是读书。实践就是行万里路,就是要去读懂社会这本“无字天书”,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求知渠道。司马迁、李白、沈括、徐霞客,数不胜数的先圣先贤都是行万里路而有成就的例子。
古语有云:书看无字书,话听言外意。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有一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些说的都是“无字书”的妙用。尤其是清人张潮,关于“无字书”的论说已经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他在《幽梦影》第一四二条写道:“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九十六条说:“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第一八一条又说:“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这种读书是达到了化境的读书,无字之书得于自然,见于心性,这样读书才“能会难通之解”,“可参最上禅机”。张潮的朋友黄交三称赞说:“山老(张潮,字山来)之学,从悟而入,故常有彻天彻地之言。”读书到这份上,当然书便是胸中山水,山水便是胸中之书了。
然而古往今来,似这般善读“无字书”的毕竟不多,更多的人则以为只读有字之书便可以了,正所谓“读书破万卷”。可惜一些人有字书读了不少,最后却变成一个无所作为的“两脚书橱”。《南史·陆澄传》记载:澄当世称为硕学,读《易》三年不解文义,欲撰《宋书》竟不成。王俭戏之曰:“陆公,书橱也。”死记硬背,不求甚解,更别说理论联系实际了,像陆澄这样死读书读死书,就难怪写不出书来。同样是姓陆,陆澄和陆游比起来,在读书的见识上显然有霄壤之别。
面对世人“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现象,明朝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不无惋惜地说:“人解读有字书,不解读无字书;知弹有弦琴,不知弹无弦琴。以迹用不以神用,何以得琴书佳趣?”是啊,只知运用有形迹的事物,不懂得领悟无形的神韵,这种庸俗的人又如何能理解音乐和读书的真正乐趣呢?
第2篇:《读无字书》阅读答案
《读无字书》阅读答案
小编整理了《读无字书》阅读答案以供各位同学学习和练习,希望对于大家学习《读无字书》原文有素帮助和裨益,同时希望大家的阅读水平更上一层楼,关于《读无字书》阅读答案大家一起来分享和交流吧!
读无字书
书能无字吗?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
历史上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长叹者。据载梁元帝是个耽书的人,兵临城下还在龙光殿讲《老子》经义,灭国前悔恨不已,焚尽所藏图书,哀叹为书所误。当时人和后世人都觉得荒唐。惟有王夫之见解独特:“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亦未尝非读书之故也。”他认为梁元帝没有从书中得到有关 “身心”“伦物”“政教”等等切实有用的教益,耽书便成了“玩物丧志”,与耽酒、耽色并无两样,所以也可以说因书致亡。他沉重地指出其症结所在:“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王夫之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善读的问题。
如何善读?王夫之作了回答:“辨其大义,以立修己治人之体也;察其微言,以善精义之神之用也。”然而,“大义”“微言”往往不在字面上,须从字句外去解读。我以为这便是读无字书的一种模式。
读无字书还有另一种模式,即周恩来联语所云,“从无字句处读书”。
书是知识的载体,但知识并不仅仅存在于书中,真理往往更在字句之外。毛泽东强调实践出真知,诚是至理。周恩来的联语与之暗合。这一点似乎古人早就发现了。张潮说过:“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自然,张潮妙舌如环,说的是慧业文人的话。事实上,生活上任何一个领域都有书在,官场是一本书,商海是一本书,文坛艺苑也是一本书。最叹为观止的,一个人便是一本书!在恒河沙数般的“人书”中,有的.书好懂,有的书难猜,有的书清奇,有的书恶俗,有的书引人入胜,让人爱不释手,有的书云山雾罩,不知伊于胡底。而真知总在这些书中,或微或著,或隐或现,待读书人去探求。
我想起武则天的“无字碑”来。碑何以无字?古往今来蠡测纷纭,无非围绕一个“功”字立论。一说功大得写不下,二说无功可写,三说不知该如何写,四说留待后人去写。我以为第二种似可排除,武则天分明有功,这是事实,她自己也断不会如此“谦谦君子风”!第三种低估了武则天和上官婉儿们的文学才能,又把武氏想象得太迂,难道她迷惘于功首罪魁“对半开”?如斯大林式过和功“三七开”?或不如斯大林式的“二八开”?抑或“九个指头与一个指头”的“主流支流”的定性说?第四种似觉有理,却令人疑惑是现代人将高境界作慷慨赠与。看来第一种仿佛差近,但也难定论,说不准哪天出土文物揭开了秘密,那无字碑仅仅由于时间促迫不及镌刻!
哎呀,读懂一块无字碑已非易事,读懂天下无字书不是更难吗?除非不读。
《读无字书》题目:
1.“无字书”指的是什么?
2.文中讲梁元帝耽书亡国的故事用意是什么?
3.作者认为读无字书有哪几种模式?
4.(1)文中举武则天的“无字碑”用意何在?
(2)第二段与第三、四段是什么关系?
5.文中“周恩来的联语与之暗合”一句中的“之”指代什么?
6.概括本文的中心思想。
《读无字书》参考答案:
1.(1)“微言”“大义”(2)社会生活
2.借以提出“善读”的问题。
3.(1)须从字句外去阅读 (2)从无字句处读书
4.(1)读懂天下无字书并非易事
(2)总分关系
5.毛泽东强调实践出真知。
6.读懂一块无字碑已非易事,读懂天下无字书自然更难,因而要善读,一要从字句外去解读,二要从无字句处读书。
这篇由YJBYS文学网小编收集整理的《读无字书》阅读答案供大家练习,希望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有所提高。
第3篇:读无字书的阅读答案
读无字书的阅读答案
书能无字吗?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
历史上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长叹者。据载梁元帝是个耽书的人,兵临城下还在龙光殿讲《老子》经义,灭国前悔恨不已,焚尽所藏图书,哀叹为书所误。当时人和后世人都觉得荒唐。惟有王夫之见解独特: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亦未尝非读书之故也。他认为梁元帝没有从书中得到有关身心伦物政教等等切实有用的教益,耽书便成了玩物丧志,与耽酒、耽色并无两样,所以也可以说因书致亡。他沉重地指出其症结所在: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王夫之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善读的问题。
如何善读
第4篇:读无字书阅读附答案
读无字书阅读附答案
导语:无字书,在现代的解释中是一种没有文字的书。但是在古代,却是另一种意思。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读无字书阅读附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读无字书阅读附答案
书能无字吗?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
历史上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长叹者。据载梁元帝是个耽书的人,兵临城下还在龙光殿讲《老子》经义,灭国前悔恨不已,焚尽所藏图书,哀叹为书所误。当时人和后世人都觉得荒唐。惟有王夫之见解独特: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亦未尝非读书之故也。他认为梁元帝没有从书中得到有关身心伦物政教等等切实有用的教益,耽书便成了玩物丧志,与耽酒、耽色并无两样,所以也可以说因书致亡。他沉重地指出其症结所
第5篇:议论文:事物无善美
议论文:事物无善美
古时,烽火传军情、鱼传尺素、风筝通信、鸿雁传书。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通讯工具层出不穷。
今二十一世纪,网络通讯技术日益发展,网布天下。光年百万的距离,也仅需分秒时。然而事不善美,利弊相依。网络通信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渐远。
所谓社交,则谓与人之交,交情、交心,方能长久。而今之网络社交,虽有功能之速快,但也使人之感情逐渐淡化,适得其反。
如今,便捷的网络可将异时异地的人于一室谈论面述,无论何时何地,人们永远不会有时间和空间的间隔。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等工具闲聊愈加失色,人们厌恶了这种整天对着机器说话的感受,就不再闲聊于网络,这种做法则使人们之间产生猜疑,心理的变化则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逐渐淡去,从而造成见面时也无只言片语,无情述怀,二人招呼则止。
第6篇:读无字书阅读附答案【精选】
读无字书阅读附答案【精选】
书能无字吗?依正向思维,无字便不成书;若从反向思维,确有无字书在。周恩来曾撰联: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可见,无字书一词并非笔者无端臆造。
历史上有关读书的故事很多,每有令人扼腕长叹者。据载梁元帝是个耽书的人,兵临城下还在龙光殿讲《老子》经义,灭国前悔恨不已,焚尽所藏图书,哀叹为书所误。当时人和后世人都觉得荒唐。惟有王夫之见解独特:帝之自取灭亡,非读书之故,而亦未尝非读书之故也。他认为梁元帝没有从书中得到有关身心伦物政教等等切实有用的教益,耽书便成了玩物丧志,与耽酒、耽色并无两样,所以也可以说因书致亡。他沉重地指出其症结所在:无高明之量以持其大体,无斟酌之权以审于独知,则读书万卷,止以导迷,顾不如不学无术者之尚全其朴也。王夫之在这里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善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