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苏轼词作鉴赏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6-14 07:13:0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水调歌头苏轼词作鉴赏

水调歌头苏轼词作鉴赏

水调歌头

作者:苏轼

年代:宋

体裁: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①大曲《水调歌》的首段,故曰“歌头”。双调,九十五字,平韵。

②丙辰:  熙宁九年(1076)。苏辙字子由。

③李白《把酒问天》:“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④牛僧孺《周秦行纪》:“共道人间惆怅事,不知今夕  是何年。”

⑤司马光《温公诗话》记石曼卿诗:“月如无恨月长圆。”

⑦婵娟:月色美好。

【品评】:

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开  头四句接连问月问年,一似屈原《天问》,起得奇逸。唐人称李白为“谪仙”,  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已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  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现实,热恋人世,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  来得温暖亲切。月下起舞,光影清绝的人生境界胜似月地云阶、广寒清虚的天  上宫阙。虽在尘凡而胸次超旷,一片光明。下片怀人。人生并非没有憾事,悲  欢离合即为其一。苏轼兄弟情谊甚笃。他与苏辙熙宁四年(1071)颍州分别后  已有六年不见了。苏轼原任杭州通判,因苏辙在济南掌书记,特地请求北徙。到了密州还是无缘相会。“咫尺天不相见,实与千里同,人生无离别,谁知恩  爱重”(颍州初别子由),但苏轼认为,人有悲欢离合同月有阴晴圆缺一样,  两者都是自然常理,无须伤感。终于以理遣情,从共同赏月中互致慰籍,离别  这个人生憾事就从友爱的感情中得到了补偿。人生不求长聚,两心相照,明月  与共,未尝不是一个美好的境界。这首词上片执着人生,下片善处人生,表现  了苏轼热爱生活、情怀旷达的一面。词中境界高洁,说理通达,情味深厚,并  出以潇洒之笔,一片神行, 不假雕琢, 卷舒自如,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卷三九)。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 清露下, 满襟雪。”

《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

【作者小传】: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第2篇:苏轼词作水调歌头

苏轼词作水调歌头

导语:在阖家团圆的中秋节,著名的诗人苏轼写下了脍炙人口词作《水调歌头》。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水调歌头》,欢迎阅读!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作者: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 一作:何时;又恐 一作:惟 / 唯恐)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 一作:偏向)

译文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思念弟弟苏辙。

明月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我端起酒杯遥问苍天。不知道在天上的宫殿,何年何月。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在美玉砌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寒冷。翩翩起舞玩赏着月下清影,哪像是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偏在人们离别时才圆呢?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注释

1丙辰:指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这一年苏轼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任太守。

2达旦:到天亮。

3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4把酒:端起酒杯。把,执、持。

5天上宫阙(què):指月中宫殿。阙,古代城墙后的石台。

6归去:回去,这里指回到月宫里去。

7琼(qióng)楼玉宇:美玉砌成的楼宇,指想象中的仙宫。

8不胜(shèng,旧时读shēng):经受不住。胜:承担、承受。

9弄清影:意思是月光下的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舞姿。弄:赏玩。

10何似:何如,哪里比得上。

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这个作品是熙宁九年时,他在密州,在北方,即今天山东密县当州地方官。到了中秋节,中秋节总要饮酒,而且是“欢饮达旦”,对着月亮饮酒,一直饮到天亮。“大醉”,老喝酒准就醉了,然后在酒兴当中他作了这首诗。作了这首诗,实际上也表达了他对弟弟,就是“子由”,子由就是苏辙,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一的他的弟弟。这里面,文学家中的兄弟情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苏轼一辈子跟兄弟之间关系甚好,手足情深。所以这个作品也是有兄弟情在里面。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现在我们来看正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就是喝多了后问天。现在人做一太守,没事总问地球从哪天开始,别人大概会说他疯了。平时是不大问这样的问题的,但诗人可以这样问,这表现出一种情态,这问题没有答案,但是能表现一种主观上的姿态。

接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又是一个问题,今年是熙宁九年,中秋节,看着明月,不禁想天上有同样的纪年吗,天上的世界是不是不像我们大宋?作者心里面隐隐的想可能有一个人在那儿变法之类,于是这个事情就复杂了——天上是什么年头。

由这个问题就引出下面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指我想乘风归去,上天奔月。传说嫦娥奔过月,据说月宫里面有桂树,有蟾蜍,还有吴刚,还有美酒。总而言之,关于月亮,中国古代有很多这种优美的传说。

其后“高处不胜寒”,“我欲乘风归去”,这是一个念头,我想离开这个现实,想脱离这个现实。但是,又怕琼楼玉宇太没有人间烟火。

那么接着下面说:“起舞弄轻影,何似在人间”,这个词有可能是讲的是广寒宫里面的寂寞嫦娥舒广袖,她在那儿舞蹈,却连个观众都没有,十分寂寞。所以此词这种转折,是苏轼喝多酒了之后的想象,喝多了酒了,看着那个大大的月亮所生出的感慨。

第3篇:苏轼词作《水调歌头》赏析

苏轼词作《水调歌头》赏析

千里共婵娟出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古人一般喜欢用月亮来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苏轼的这首诗词正是对胞弟苏辙的思念,虽然没有在同一个地方,但是可以一共欣赏明月。接下来小编为你带来苏轼《水调歌头》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水调歌头》简介

《水调歌头》,是诗词牌名之一,又名《元会曲》、《凯歌》、《台城游》等。上下阙,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押仄韵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歌头》即大典开始的第一章。名篇有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宋代陈亮的《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毛泽东的《水调歌头·游泳》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诗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鉴赏:苏轼《水调歌头》

鉴赏:苏轼《水调歌头》

引言:《水调歌头》这首词是苏轼创作进入全盛时期的代表作,全词酣畅淋漓,一气呵成,读起来朗朗上口,是咏月诗词中不可多得的名篇。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品读苏轼的咏月诗。

熙宁九年(1076),苏轼知密州已有两年。时苏辙在齐州(今济南)幕府掌书记,兄弟六七年未见。中秋之夜,苏轼携客人登超然台饮酒赏月(见《和鲁人孔周翰题诗二首》小引,《苏轼诗集》卷十四),通宵欢饮,豪兴大发。望月思亲,赋词放歌,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这位“坡仙”旷逸的情性和深邃博达的人生思考。

词前片写“欢饮达旦,大醉”的情状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的苏轼词作鉴赏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的苏轼词作鉴赏

●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

恩怨尔汝来去,弹指泪和声。

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

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

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

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

烦子指间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

推手从归去,无泪与君倾。

苏轼词作鉴赏

此词是根据唐朝诗人韩愈(字退之)写音乐的名作《听颖师弹琴》改写的,大约作于苏轼元祐年(1087)京师任翰林学士、知制诰时。词的写作过程是对韩诗“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也即按照词牌的格式和声律来“矫制”韩诗,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水调歌头苏轼词作鉴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调歌头苏轼词作鉴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