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一化学摩尔教案
高一化学摩尔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一化学摩尔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知识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特别是标准状况下,的基础上,掌握有关的计算。
能力目标
通过的概念和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通过有关计算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了解学科间相关知识的联系。
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通过教学过程中的设问,引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讨论] 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由学生回答)
1. 依据:和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
2.类型
(1)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气体的质量和气体中的粒子数目之间的关系
[投影] 例题1:在标准状况下,2.2gCO2的体积是多少?
[讨论] 1.由学生分析已知条件,确定解题思路。
2.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本上演算。
[强调] 1.解题格式要求规范化。
2.计算过程要求带单位。
[板书](2)气体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
[投影] 例题2:在标准状况下,测得1.92g某气体的体积为672mL。计算此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讨论] 分析已知条件首先计算气体的密度: =
然后求出标准状况下22.4L气体的质量,即1mol 气体的质量:M= Vm
[学生解题] 分析讨论不同的解法。
[投影] 例题3:填表
物质
物质的量
体积(标准状况)
分子数
质量
密度
H2
0.5mol
O2
44.8L
CO2
44/22.4g.L-1
N2
28g
Cl2.HCl混合气
3.01×1023
[练习]若不是标准状况下,可以利用阿伏加德罗定律及其推论解题。
某气体对氢气的相对密度为14,求该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由于是同温同压,所以式量的比等于密度比。
[板书](3)混合气体
[投影] 例题3:已知空气中氮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4 :1,求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分析] 已知混合气体的组成,求其相对分子质量,应先求出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如用n1、n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M1、M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摩尔质量;V1、V2……表示混合物中各组分的体积,则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可由下面的公式求得:
计算的结果是空气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9。这一数值要求学生记住,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判断某气体的密度比空气的大还是小,直接把二者的相对分子质量进行比较即可。例如:二氧化碳的式量为44>29,密度比空气的大。氢气的式量2<29,密度比空气的小。CO的式量为28,密度与空气的接近。
[小结] 概念、公式、单位
标准状况下为22.4L/mol。
第2篇:高一化学摩尔质量课件
高一化学摩尔质量课件
化学元素的摩尔质量是化学计算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物理量, 它定义为1 mol原子的质量, 量符号为M。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高一化学摩尔质量课件,欢迎阅读借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
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
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计量的基本单位——摩尔,能运用于相关的简单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2)使学生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的量概念的建构,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相互交流与讨论中,培养与人合作的品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概念,因此,
构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概念的同时,如何帮助学生理解
和应用定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
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教法分析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
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这节课时,我采用动画——曹冲称象的故事引入。“曹冲称象”的主要
思想是什么呢?将巨大的不可直接称重的大象“分解”成一块块可以称重的石头。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我们可以采用“分解”的方法,将大的分解成小的,整体分解成部分。日常生活中,我们买米、买面,如何购买?家里盖房子,建筑高楼大厦,如何买石子、沙子呢?学生很自然地会回答论斤买米,论袋买面,石子、沙子等用吨计。为什么不买一粒米、一颗石子呢?学生很自然会说米粒质量太小,不易称量,只有大量的米粒,才方便称量。这些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可以采用“集合”的方法,将小的不可直接称量的米粒集合成大量的可以称量的一袋米;即将小的集合成大的,将部分集合成整体。这样,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情景,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概念的导出
利用教材中的图片,向学生展示滴水中所含有的水分子数。显然,我们不可
能一个一个地去数,那怎么办呢?学生很容易就会联想起采用“集合”的观点,把大量的微观粒子看成一个整体,一个集合,数起来就会方便。老师趁机追问“选择数微观粒子集合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说,选择多少个微观粒子作为一个集合合适呢?”学生此时的学习兴趣已被调动上来,他们很想知道这一个集合到底是多大。
学生在走进教室之前,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带着原来的知识经验来学习的。因此,这时老师提供了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化学方程式 C+O2=CO2,这个方程式表示的意义学生非常清楚。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同一个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相同,因此,微观粒子和宏观质量之间存在着
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呢?老师提供一组数据,一个碳原子的质量为 mc=1.993×10-23克,一个氧分子的质量m O2=5.316×10-23克。通过计算12克碳、32克氧气中含有的微粒数发现,二者含有的微粒数相同,该数值大约为6.02×
1023。是不是其他物质也含有相同的微粒数呢?接着给出一组不同微粒数的质
根据这组数据,同学们可以得出结论,一定质量的物质,所含有的微粒数是一个常数,其值约为6.02×1023。接着引入阿伏加德罗常数。继续设问,你如果去“数”微观粒子,你会选择多大的集合标准,理由是什么?学生大多会选择6.02×10为标准,因为这个标准能将物质的'质量、微观粒子数联系起来,应用23
通过课本及“资料卡片”栏目的阅读,回忆复习有关长度、时间等概念,对物质的量进行类比学习,进一步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特别强调国际上是以12克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目作为标准的。
(三)巩固应用
学生已对物质的量有了基本的了解,接着返回大家熟悉的方程式
C + O2 = CO2
从微观粒子角度 一个碳原子 一个氧分子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扩大6.02×10倍 6.02×10个碳原子 6.02×10个氧分子 6.02×10个二氧化碳分子 23 23 23 23
从物质的量角度 1mol碳原子 1mol氧分子 1mol二氧化碳分子 从宏观质量角度 12克碳 32克氧气 44克二氧化碳
通过这个比较,把引入物质的量的意义很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我趁热打铁设计了一组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的正误判断题,意在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总结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应用要点,熟悉物质的量与微粒数之间的转化关系,达到概念升华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丰富。
猜猜看,它是真还是假?
1、物质的量既表示一定物质的质量,又表示一定微粒的数量。
2、1mol的苹果的说法是真的吗?
3、1mol氧中一定含有6.02×1023 个O2 分子。
4、1mol氧气中含有6.02×1023 个氧原子。
5、0.5molNH3中含有1.5mol氢原子。
6、1.204×1023H2中含有氢原子的物质的量为0.4mol。
通过以上练习,学生在应用物质的量时,可能遇到的误区,例如:摩尔可不可以用来表示宏观物体,1摩尔氧表示氧原子还是氧分子等得以纠正,更加深化了对物质的量的及摩尔的理解。
(四)拓展提高
此时,让学生独立完成下图,并交流探讨所填图的含义。经过交流探讨,学生对物质的量又有了更深的认识。物质的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定量认识物质组成的方式。例如,看到CO2这一化学式,就可以认识到:1molCO2含有1molC和2molO。
同时,物质的量也为我们提供了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视角。例如C+O2=CO2 ,我们可以认识到1molC和1mol O2 反应生成1mol CO2 ,从而进一步深化了物质的量的应用。
(五)复习小结
这时,我提出学习概念时常用的“3W”
Why(为什么要引入物质的量)?
What(物质的量是什么)?
How(物质的量如何应用)?
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师生共同完成了对物质的量这个概念的小结。整个过程,学生自己用脑子去想,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他们交流彼此的看法,相互解答困惑,在合作中讨论完成了对物质的量的建构。
(六)埋下伏笔
为进一步巩固学生的知识技能目标,并为下节课摩尔质量做铺垫,我又精心设计了以下课后思考题:
智力快车,谁能最快到达
1、1.204×1023 个H2分子的物质的量是 mol?质量是 克? 微粒数( )氢原子 氧原子( )微粒数 6.02×10个水分子 23 1molH2O 物质的量( )H )O
2、1mol O2 的质量是 克?
3、49克硫酸的物质的量是 mol,含有 mol H,S原子的数目是 。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精心创设教学情景,以生活中的现象为喻,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将抽象概念和生活经验有机结合,在发现中理解概念,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学生最终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建构。
第3篇:高一化学摩尔质量课件
高一化学摩尔质量课件
化学元素的摩尔质量是化学计算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物理量, 它定义为1 mol原子的质量, 量符号为M。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高一化学摩尔质量课件,欢迎阅读借鉴。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人教版教材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第二
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的第一课时。物质的量是化学中常用的物理量,由它可导出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物理量,这些物理量不但贯穿于整个高中化学阶段,而且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因此,物质的量概念的教学历来被认为是重点和难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
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本课时新课标的内容要求:认识化学
第4篇:高一化学必修一摩尔质量教案及练习题
高一化学必修一摩尔质量教案及练习题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化学必修一摩尔质量教案及练习题,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一化学必修一摩尔质量教案及练习题1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及标准状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与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物质的量与气体体积、气体摩尔体积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科学处理数据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3、培养学生逻辑推
第5篇:高一化学第一课教案
新的学期,新的学生,化学第一课该讲点什么,该准备点什么,经过几天的思考,最后确定了一个提纲,找了一点素材,在开学第一天(9.3),实践了一下,今天我想利用午间休息把它整理记录下来。
一、确定备课的框架
第一课时:化学开学第一课
1、化学是什么?学科特点
2、什么是化学?研究对象
3、为什么要学化学?学习目的与终极目标
4、如何学好化学?学习方法与要求
5、化学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化学学科的贡献(衣食住行通)
二、准备支撑的素材
1、化学是什么?化学是社会发展的推动者;化学是能源的开拓者;化学是材料的研制者;化学是环境的保护者;化学是美好生活的创建者;化学是高技术产业的支撑者。――周公度
国家的安全,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复兴,都离不开化学学科的发展。而化学学科的发展和繁荣需要社会的理解、支持,更需要年青一
第6篇:高一化学环境保护教案
第四节 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参加环境教育活动,学习一些环境知识,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2.通过收集、调查、发言,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科研实践、组织表达等能力。●教学重点
大气污染、水污染、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组织。●教具准备
投影仪、多媒体计算机、大屏幕、自备图片、软件资料等。●资料准备
课前按组分配,收集、查寻资料解决相应问题。1.大气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温室效应”与全球变暖 2.水污染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赤潮”与水体富营养化
3.居室污染的来源、危害及防治措施 “家宠”与疾病 4.地球人采取的行动 从身边做起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由指定学生,结合大屏幕图片,有感情地引出。“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
第7篇:高一化学氯教案
高一化学氯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高一化学必修1学案设计
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富集在海水中的元素——氯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掌握氯气与NaoH、ca2溶液反应
2、掌握氯离子的检验
3、掌握实验室氯气的制取方法
4、了解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性质
知识梳理:
一、活泼的黄绿色气体─氯气
4、化学性质
①与NaoH反应制漂白液
在常温下,将氯气通入NaoH溶液中可以得到以__________为有效成分的漂白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中的氧化剂为_______,还原剂为_______,漂白液的有效成分为_______。
②与ca2反应制取漂白粉
将氯气通入冷的消石灰中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