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漫长的16世纪和19世纪
———————读《五百年来谁著史》有感
学习历史,我们总会看到一个词“漫长的19世纪”,对于世界来说这主要是指19世纪初,英国受工业革命的影响开始向海外扩张,开辟了一个新时代。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走上了屈辱抗战的道路。那么为什么英国成为了这个时期的主导者,而中国一直以来的霸主地位却逐渐没落呢?
答案就在《五百年来谁著史》里,这是韩毓海教授所著的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大著作。教授上看财政金融,下看基层组织,内看我国历史,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提出了“官无封建,吏有封建”、“国家组织能力”等著名论断,有力印证了: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
韩先生的书,对于漫长的19世纪,有其精彩独特的说法。他认为,欧美资本主义发展最重要的就是金融资本,而这个金融资本其强盛的原因在于它背后是以国家为支撑的货币体制的建立。它们通过世界货币危机、金融危机来掌握世界货币体系,掠夺世界的经济,从而积累了自己发展的利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货币获取利润,把别的国家作为自己发展的养分,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处在人口和资源都贫困的孤岛,拥有货币资本的国家,来支配全世界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这样一个贫困与富饶颠倒的关系。19世纪还有一个内涵就是世界资本市场的产生。尼采曾说过,资本体制的核心在于“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近代西方世界,可以说是通过债券体制为战争融资产生的,而东方各国从来没有发展过这种金融体系,这也是中国被列强超越、被压迫的主要原因。
《五百年来谁著史》又叫“1500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形式上是借自历史学家L·S·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但在内容上还是以一个国家——中国为中心,具有浓重的中国问题意识,他意在以中国为本位去观察和描述最近500年的历史,最终目的是为了探讨深处大转折时代的当代中国的世界观。当然对于漫长的19世纪的研究离不开自1500年以来的漫长的16世纪的研究。因为19世纪中“欧美资本主义霸权的形成并横扫世界,中华民族在逐渐衰落之后走向伟大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有一个缓慢而且漫长的发展阶段。
关于漫长的16世纪的内涵,在韩教授看来,有两个重大问题需要探讨:一是官无封建,吏有封建,二是国家组织能力。
官无封建,吏有封建是指自唐代之后,役法和吏治就败坏了。一方面是官员无为和无能,另一方面是胥吏胡作非为,导致基层的共同体瓦解了。当然这是由于我国历朝历代以来一直都是封建社会,采取中央集权制,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而韩教授认为在一个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国家里,对于治水、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是需要建立在“人人参与、人人有份”的基层共同体“共治”之上的。若是基层共同体瓦解了,那么国家就失败了。
而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比拼就是国家组织能力之间的战争。在韩教授看来,西方之所以兴起而中国之所以衰落,主要原因并非在于西方采用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得到好的发育,而是因为西方建立了“军事—金融—国家”相结合的特殊组织形式,以“军商合一、军政合一、资本和国家合一”的体制培育了较高的国家能力;而中国在明清时期的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孱弱,因此尽管经济上并不落后,但国家能力非常低下。社会组织能力孱弱的表现为,皇权无法直达基层百姓;货币供应委之于国外的货币市场,逐步丧失了财政金融上的自主权;豪民与外贸商人勾结,市场垄断和土地兼并加剧;小生产者和小农流离失所,最终税收无着落,财政崩溃,无以养兵,军队不堪一击。国家组织能力逐渐被落化甚至瓦解。韩教授借鉴了“世界体系理论”,重新解释了近500年来中国的兴衰史,指出在世界殖民史中,中国兴衰的关键在于国家能力的强弱,也即社会组织能力的强弱,对基层的组织程度和跟基层的联系紧密程度。
《五百年来谁著史》一书,将中国史与世界史融合的宏大叙事,改变了以往史学著作“中国史是中国史”、“世界史是世界史”的状况。作者的兴趣不仅仅在于诠释中国,而在于解析当代中国道路的来路和去向。认为只有结合16世纪和19世界才能更加全面的了解近代西方欧美国家的强盛,东方古国的败落,近代作为古代和现代的分界线,这个分析历史的看法才会显得更有意义。而只有了解欧美资本主义霸权的形成并横扫世界和占人类1/4人口的中华民族在逐渐衰落的历史原因,我们才能更好的缅怀历史,面向未来,为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奠定基础。
第2篇: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对中国的历史命运,历来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是说辉煌灿烂,但是1840年由于西方的入侵,然后衰弱了,落后了。另一种看法是说这个文明从根本上一塌糊涂,千年来都是专制和独裁,因此必定要被现代文明所替代,抛弃。中国逐步衰落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韩毓海先生从另外一个视角对此进行了精彩的解读。
最简捷地解释这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实际上就在于“国家能力”这一点上。在西方现代兴衰的过程中起支配作用的,从根本上说是现代民族国家这种组织形式的奠定,最初就是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银行家们投资于国家间的战争,最终则是金融家通过攫劝世界货币”的发钞权,而让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乃至整个世界为他们的投资冒险埋单和作担保。下看基层组织,又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展开分析。在中国再度崛起——至少是经济上崛起——的今天,对如何反思我们的弊端,如何梳理、提炼和整合优秀的文化,都有很强的参考价值。
500年对于中华大地五千年的文化来说,时间并不长。但是这其中却蕴含了五千年文化大起大落的转折点和起伏动荡的历史阶段。而中华的五千年文明,也因清朝的衰亡而倍受中外学者的诟病。
近年来大陆学者呼吁国学恢复,实际上就是对于传统文明的捍卫和扭转世风日下的努力。在价值观和思想认识的混乱状况下,我们希望让中华大地流传五千年的文明继续繁荣,让其为新世纪的中国发展增添动力和精神的力量。要改变目前这种唯“利”是图的价值走向,文化人更应该担当起大任,应当不惜余力的呐喊。经济上,我们有了建树,但是精神上我们更应该有所建树,不然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不是被别的文化吞噬就是被欧美的经济侵略所掌控,我们将无义可守,无忠可赎,我们的价值观将立于何地,值得深思。
第3篇: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后感
公管101李乐乐
历史上一直非常遥遥领先的中国,曾经拥有22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疆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远洋船队,为什么从1840年开始,却坠入了屈辱苦难的深渊?以前我们学习中国近代史,除了扼腕痛惜之外,被告知的原因就是:由于资本主义列强的船坚炮利,和中国封建政府的腐朽无能。
而今,韩毓海,一位北大学者,却通过大量的史实,并引用近年史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建立在缜密基础上的论证,揭示了一个真正的原因,那就是“500年来中华民族衰落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在货币金融上受制于西方垄断。”洋洋洒洒29万字的《五百年来谁著史》,就是通过大量的论证告诉我们,由于中国明清两朝一直没有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的货币金融体系,而且在银储备非常短缺的情况下“鬼使神差”地确立了银本位制,从而将国家的金融经
第4篇:读五百年来谁著史
读《五百年来谁著史》
这是一本从金融与历史角度讲述明清500年兴亡的著作。作者下看基层组织,上看财政金融,外看世界大势,重新审视了世界格局中的明清兴衰。近500年来世界史的消长,其核心取决于国家能力的强弱。
本书的重点论述了“漫长的16世纪”近代思想的起源与发现的道路,论述了中国在明王朝时期又盛变衰的历史过程,论述了西方在近代历是如此从一盘散沙走向当今的“北约组织”的框架结构(当然这需要“短暂的20世纪”历史作补充),从落后的追赶者到现代引领世界的话语权。而“漫长的19世纪”最要论述西方国家内部霸权争夺的演变史和亚洲尤其东亚文明的崩溃。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经过汉唐宋历史走向辉煌到元明清渐渐衰退的历史见证,为中国的当前及未来提供了意识及思维的营养。更为短暂的新中国历史寻找了历史弊端及未来的出入。
第5篇:《五百年来谁著史》读书心得
以史为鉴 功在当代
——《五百年来谁著史》读书心得
公元19世纪以前,于经济、文化、综合国力等领域中国长期领先于世界,中华民族亦是十分自豪,称自己的国家为“中央之国”,以后遂称“中国”。然而,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兴起,长期战乱、分裂、落后的欧洲迅速超越中国,领先于世界,而中国反而走向衰落,甚至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地。这个迷一样的问题,被学术界称为“李约瑟之谜”。《五百年来谁著史》此书作者就这个问题为出发点,翻阅大量历史文献,以后代学者的眼光审视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进程,通过对中国历史的总结和对国外历史的分析,作出了对此问题的解释,并以此为契机,提出了当代中国应该如何吸取经验教训,以避免再次走入衰退。
作者从中国历代统治中发现:皇帝久居深宫,治理国家严重依赖士大夫阶级,亲睐精英阶层,与百姓阶层严重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