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智慧禅语精选
并不只有这一生,而是有前生后世的,知道人生怎么回事,也知道我们这一生应该到哪里去。
智慧禅语一
1、说出家人是逃避现实的人完全不懂佛法,也不了解真正出家的伟大。
2、一个有智慧的人,他会觉悟三大重点:第一叫做空,空。第二他会觉悟,有智慧的人会用无相的心,他不著相面对这个世间。第三叫做无愿,愿就是造作。
3、因为空的思想,是开大智慧的根本。
4、空性——佛教最宝贵的摩尼宝珠就像钻石一样,最重要的就是空性的思想。
5、佛教跟外道不一样的东西、不一样的差别就在这个空的思想。
6、因为有空的思想所以我们能够解脱,因为有空的思想所以我们能够放下,因为有空的思想所以无所执著,因为有空的思想我们能够进入涅槃。
7、空是什么?就是缘起无自性。
8、什么叫做缘起无自性?缘起就是世间都是条件所构成的,没有永恒性、没有长久性。
9、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10、因为都是因缘生的,都是因缘灭的,没有一样东西是我们的。
11、我们愈执著就愈痛苦,人并没有一个真正的人。
12、四方上下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四方上下叫做空间,古往今来叫做时间。
13、为什么会六道轮回?因为我们受时间跟空间的控制,不能够超越,不能够解脱,所以我们是凡夫,六道轮回生死的凡夫。
14、为什么我们会有六道轮回?因为受时间跟空间的控制,所以我们有六道轮回。
15、告诉自己放下,放下世间的假相,你就拥有永恒的生命。
16、佛陀告诉我们:放下了有限,你就拥有无限。
17、人类的执著,一直到断气,眼睛都没办法闭起来。
18、佛教绝对不是讲对死亡、临命终的一种依靠和寄托,佛教是讲现在。
19、内在拥有了智慧,了解因缘生、因缘灭,了解一切法不可得,执著也不可得,放下还是不可得。
20、我们心中本来具足的大智慧跟佛一样,每一个人都跟佛一样存在着大智慧,有智慧的一颗心,智慧的心就是佛。
智慧禅语二
1、佛的智慧最高超,如果我们也依照他的法来修行,我们也一样可以成佛。
2、有智慧的人跟没有智慧的人看这个世间是完全不同的世间,世间人觉得苦的,有智慧的人觉得是一种享受
3、这个智慧是被佛教列为最重要,般若思想就是大智慧才能够到彼岸,智慧才能够到彼岸,彼岸就是解脱,就是解脱。
4、怎么样才能做一个大智慧的人?就是觉悟!
5、佛的心是大智慧,我们如果认识它,启发我们内在的大智慧,我们也是佛,我们也是佛!
6、我们今天如果不认识佛的心,我们将永远没有办法成道,认识佛的心也就是每一个人我们内心的深处我们的佛性。
7、一开始学佛,一开始我们一定要彻彻底底地觉悟这个世间的无常性,无常处处的存在每一个地方。
8、众生见相,圣人见体,体就是苦。
9、圣人看到空性,花摆在这个地方,它不是每天在变,它是每一秒钟都在变,变化,每一秒钟都在变化,每一秒钟都在变化。
10、要开大智慧的,就是以无所得来做认识世间的前方便,这是学佛的开始。
11、所以觉悟,有智慧的跟没有智慧的(是)完全不一样的。
12、有智慧跟没有智慧的人,在处理事情他就会差很多。
13、存在就是希望,自杀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个是有智慧看这个世间。
14、佛教讲的是正信、正念、正法,讲的是解脱,我们一定要先认识这个才是正法。
15、佛教的正法是什么?佛教的正法是去掉内心的贪嗔痴,彻底地解脱,不著世间的假相。
16、佛教不是什么稀奇古怪的宗教,它是很平常心的,真理就在你的四周围,只要一句话你好好地思惟,你就受益匪浅。
17、世间为我所用,世间什么东西都是暂时我们用一下的,没有一样东西是你的。
18、佛陀告诉我们:我们来到这个世间我不曾经拥有过任何东西,我们也不曾经失去过任何东西,因为这个世间每一天都在变。
19、佛陀说:变化无常是世间的特质,是永恒的真理。
20、世间生死之为最,其余一切可商量。生是死的开始,是生的开端。
第2篇:充满智慧的生活禅语
充满智慧的生活禅语
1、是人就需要自由,是人就应该有慈悲心,是人就应该懂修炼,是人就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影响身边的人向善。
2、心中无欲真解脱。“无欲”并不是什么都不要,或什么都不做,而是忘我地、无我地、不为我地去要、去做。只有达到无欲的境界,才能真正做到热爱自然,融入自然,此时哪怕只是见到一片树叶,你也会感到深深的幸福和满足。
3、悟道之人如何待事?时时刻刻保持内在的觉知,对事物清楚明了,又不加以分别。事物就是事物,它没有属性,一旦你给它下了定义,就有了好坏、善恶、是非……而我们普通人则相反。
4、生活中遭遇的所有的困难与挫折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培养我们的毅力和创造力,把我们打造成完美的人。
5、生活的最髙境界是慈悲、知足、感恩。具体表现是简单、无欲、解脱、自在。
6、幸福和富有不在于你拥有多少,而在于你放下了多少。对物质世界的一切越执着,越说明你是它们的奴隶。内心一丝不挂,才是万物的主人。
7、“放下”并不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做,而是放下你对事物执着的心、贪恋的心,放下你的私心和顾虑。但是,责任心,利益集体、利国利民的心和团队精神是不能放下的。“手中有权,心中无权”“手中有钱,心中无钱”……若对财色名利世间的一切都能如此,还需要放下什么?
8、过分地追求外在的一切,心灵才会变得浑沌、污浊、空虚、彷徨。大自然是心灵真正的净化剂,万物的灵魂就是大自然。我们应该崇尚大自然,热爱大自然,融入大自然。
9、大自然是我们人类惟
一、永远的依靠,是我们真正的朋友,我们应当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惜大自然,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大自然对人类的恩宠。
10、是因为你的心没有敞开,没有读懂这个社会,接受这个社会,才会感到孤独,甚至漂泊。惟有敞开自己的心扉,才能接受一切,容纳一切,才会感到充实、宁静、祥和,与万物同一体。
11、生命的价值远远超过世间任何物质的价值。可是現在的人恰恰相反,迷失了本性,迷失了方向,对物质过分地贪求,物欲高涨,忘却了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荒芜了生命,实在可悲可叹!
12、真理不分彼此,更不分种族与宗教。圣人应众生的根基与需求,千变万化,在各个领域里演说真理。他们来到世间不是让众生崇拜,而是引导众生践行真理。过于依赖圣人,是无法与圣人相应的。惟有践行真理,才能与圣人相应。
13、很多时候购物并非我们真的需要,而是出于一种攀比和炫耀的心理,是占有欲在作怪。东西只有少,我们才会知道它的珍贵,才会懂得珍惜。人是因为心中没有崇高的理想,才会装进许多“垃圾”。
14、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爱;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事业;为了自由,我们舍弃了家庭.....其实这些都是错误的做法,我们什么都不需要舍弃,只要带着觉照,不要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本性就不会迷失。
15、懂得知足、满足的人,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否则,即便在极乐世界也是个烦恼的人、贫穷的人。无明是烦恼的根源。贪欲是灾难和痛苦的祸端。
16、人生美好的享受是安居,是沉默,是孤独,是听见自己的呼吸声,是看到自己的起心动念。
17、內心失去了与道的联系,才会不停地追赶潮流,这正说明了心灵的空虚。惟有充满自信,忠于自己的人生,才能与内在的道沟通。
18、人生的真谛是在曲线中悟道,在直线中容易得意忘形。曲线是通向灵性之门的捷径。人要学会在曲线中找到乐趣,在曲线中发现美,生活的哲理就藏在曲线中,要善于从曲线中发现人生的奥秘。
19、多行动,少言语。话多的人不可信,他的心都用在表达上。要学会无言的表达,无声的行动。
20、慈悲心生起才是“灵魂”苏醒的开始,才是自性打开的开始,也是永生的开始。
21、慈悲心是人性的美德,是佛性的妙用,是美女的身材,是男人的智慧,是社会的和谐。
22、精进努力修行不是改变自己的容貌,不是获得种种境界,也不是创造福慧,而是寻回原本的初心——赤子般的心。
23、知识是从外学习而来——养头脑,智慧是从内领悟到——养心灵。
24、开悟成就有两条路可达成:一是靠静心反观内视自己,深入心的源头,达到悟境;二是慈悲心生起,对众生充满无穷的爱,践行慈心与宏愿,使内在本有的自性开出芬芳的花朵。
25、做人要重过程,做事则要重结果。
26、我不畏惧死亡,而畏惧虚度光阴;我不畏惧事务繁多,而畏惧空耗生命;我不畏惧名利,而畏惧人生没有方向;我不畏惧他人误解,而畏惧心胸狭隘;我不畏惧爱,而畏惧心中无爱;我不畏惧人情浓,而畏惧道情淡。
27、心中毫无牵挂,一无所有时,得到的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心中装满欲望,执着种种心外之物时,即是身心被困时。为人欲得解脱自在,必须放下种种的欲望和一颗执着的心。
28、世间上还有什么力量比心灵的力量更大呢?善念善言善行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持之以恒地践行,我们的人生才会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心念决定言行,未来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取决于现在的起心动念。
29、看破是理论,放下是功夫。意识到是觉醒,做到才是升华。看到黑暗,目的是为了看到光明。认清邪法,目的是为了认清正法。
30、只有为生命全心全意地活着,临终才会对生命毫无眷恋。来时不知从何处来,但我们有权利也有能力知道临终将往何处去。
31、远离恶习,才不会被恶习所染。清空自我,智慧才会现前,灵魂才能对话。所谓的业障无明,不过是些恶习,和不切实际的想法。
33、了解真理,但不去实践真理,真理对你而言也毫无意义。自己不曾体验过的事,说出来也没有底气。口头禅终究无法让人感同身受。
34、幸福离不开生活,成就离不开工作。生活中的细节让别人去做,是丢失了幸福。自己的工作让别人来做,意味着放弃了成功。
35、因为你的存在,才让我变得细心、耐心;因为你的存在,才让我变得富贵高雅;因为你的存在,才让我变得从容脱俗;因为你的存在,才让我感受到何谓众生同一体;因为你的存在,才让我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