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内在潜力,使学生能主动学习,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教师要了解任务型教学的意义,掌握任务型教学的模式和步骤,遵循任务型教学的原则,才能使学生在不断完成任务中获得乐趣,不断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英语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悟、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目标,感受成功。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任务型学习,是外语教学法研究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大量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有重要影响的学习理论。该模式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发展,它把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模式。
任务型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语言情境的真实性原则
在设计任务时,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的,真实的语言信息、语言情境和语言形式。要尽量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的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教师要善于把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例如:在教有关冬天的单词时,我制作了幻灯片,雪人,雪花,冰„„用“the winter is coming!”的句型来介绍。再如:教授“after school,I buy a book.”将book替换成pen,pencil,pencil case,bike„„通过反复练习使其掌握。用学生们较熟悉的日常生活这种任务活动贴近学生的生活。
二、形式与功能相结合原则
英语学习要注意形式和功能结合。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要具备听、说、读、写、唱、画的基本素质,创设适合的各种情境,通过这些情境,使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使英语技能、英语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在交际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渗透。这种形式和功能的结合,有利于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他们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使学生学会自我培养掌握语言功能的能力,通过这一系列的任务的训练,来理解语言功能,并在交际中进一步强化。
三、趣味性原则
此原则的动机来源于兴趣。教师可设计小品,英语短剧,英语知识竞赛,歌曲联唱,单词猜谜等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兴趣,自信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些有趣活动的完成达到了预期目的,使学习自始至终通过完成具体任务来学习语言。
四、循序渐进原则
设计任务要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前后相连,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的过程,形成了“任务链”。使学生在不断完成教师教给的任务同时,不断获得成功的喜悦,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在设计任务时,教师要遵循因人而异、有的放矢的原则,考虑任务的难度、单词的数量,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把握好任务形式、难度和内容。
五、挑战性原则
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知发展过程,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语言和思维的积极探索者,如果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缺乏挑战性和冒险性,则会影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严重的会失去学习动力,产生厌学、弃学情绪。因此,任务设计要有新颖性,趣味性,内容的设计应该由浅及深,要有创意。
总之,任务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改变传统观念。从大纲和教学方法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设计课堂活动的创造者。从枯燥的语法讲演者转变成为能结合教学进行教学和研究的实践者。教师如果运用得当,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学生与人共处的合作精神和参与意识,实现自我价值。
第2篇: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因为符合新课改理念,并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受到英语教学的青睐。对此,我市有不少英语教师将之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有专门的立项课题。在此,收集了3篇(其中兼有理论和教学实践)有关任务型教学的论文,与大家共享。
有关任务型教学法的儿个核心问题的探讨 西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贾志高
任务型教学法是从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广为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学实践者认可和接受的一种外语教学方法,也是教育部制定的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所推荐和提倡的外语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自身的认知能力,调动他们已有的目的语资源,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目的语,在“干”中学,“用”中学。体现了较为先进的教学理念,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有效的外语教学方法。但任务教学法中什么是任务?任务的本质是什么?任务是否等于普通的课堂练习?任务在课堂上怎样组织?任务的设计原则是什么?任务教学法的特点是什么?要使任务型教学法在中学外语课堂l几得到充分和有效的应用,作为中学外语教学实践者,我们必须对这些问题有明确的认识和了解,因而也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人探讨。
一、什么是“任务”
“任务”(task)一词进人应用语言学文献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它不仅仅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方法引起应用语言学家和外语教师的兴趣,同时,„它也和大纲设计、教材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尽管“任务”在语言教学文献中是一个流行词,但使用者对这一术语的理解或解释却不尽相同。如Green认为,有助于达到语言学习整体日标的所有课堂活动都可看成是任务,包括简单短暂的语法练习以及复杂耗时的集体课堂活动。而Krahnke则将任务限定为为语言学习而进行的具有非教学目的的活动,也就是说,Krahnke将课堂任务看成类似课堂之外(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实践,具有交际目的而非教学目的的活动才能称之为任务。笔者认为,Green和Krahnke对任务的定义从教学理论和实践上看都欠妥当。如果任务只是“活动”或“练习”的代名词,其间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差别,这就掩盖了任务这一概念的积极属性,使课堂教学不能反映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和先进理念。而如果我们把任务仅仅局限在具有真实生活中所反映的交际目的的课堂活动,就会削弱任务教学法的包容性,同时降低它的可操作性。Candlin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已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完成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可区别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活动”,这一定义反映了任务的本质特点,但似乎又太学术化。笔者认为,外语课堂上任务这一概念可概括为:学习者应用目的语所进行的促进语言学习的,涉及信息理解、加工,或解决问题、决策问题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具有目标指向的课堂交际或互动活动。
二、“任务”及任务型教学法的本质
任务与传统的“练习”(exercise)或通常意义L的“活动”(activity)究竟有什么样的本质 差别呢?首先,任务具有目的性。这里的“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二是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学目的,而练习通常只具有教学目的。其二,任务通常会产生非语言性结果,而练习总是产生语言性结果。比如,根据所听天气预报的信息,决定怎样安排野炊;或根据火车和汽车时刻表,选择哪几趟车能方便准时地赶到某地开会,任务完成后所得到的结果是非语言性的,而课堂练习,如用短语造句、用介词填空等,其结果总是语言性的。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也就是说,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或途径,或者会达到统一的结果,完成任务的途径,包括应用的语言是可选择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第四,任务具有交际性或互动性。任务通常是集体性和合作性活动,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交际或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输人材料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
对任务和任务型教学法本质的认识还可从美国加州圣约瑟大学的应用语言学家Kumaravadivelu对语言教学方法的=分法中得到启发。克氏认为,绝大多数语言教学方法都可根据其关注焦点分为三大类:一是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language-centered approaches);二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learner-centered approaches);三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es)以语言为中心的教学法·(如听说法)着眼于语言结构练习,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向学习者提供以形式为主的、预先选择并分级分序的语言结构练习,学习者通过使用具体的语法和词汇项目,以模仿、重复、操练的力一法进行语言学习,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的外在形式,其语法和词汇项目预先规定在大纲中,教学沿着预定的途径,期望达到预定的目标。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法(如交际教学法)则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者需要,努力为学习者提供课堂交际机会,通过交际活动对预先选择并排序的意念和功能项目进行实践,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应用这些功能来完成课堂外的,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交际需要。其在课堂操作上可表现为一系列的交际活动,让学生关注语言的功能特征,学习者利用预先选择和排序的目的语形式、意念和功能特点,参与这些交际活动,通过既定的教学途径达到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教学目的。
而任务型教学法则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此类教学法主要关注二语教学的认知过程和心理语言学过程,力图为学习者提供机会,通过课堂上以意义为焦点的活动,参与开放型的交际任务。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在任务履行过程中,学习者注重语言交际的意义,充分利用自己已经获得的目的语资源,通过交流获取所需信息,完成任务,其学习过程是沿着开放的途径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克氏认为,这三类教学方法所表现的课堂操作程序具有内在的层级关系,即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活动涵盖了部分以语言为中心的结构练习,而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任务(pedagogical tasks)则涵盖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交际活动。因此,从教和学的角度看,教学任务比交际活动更具综合性和包容性。克氏的这一观点为任务型教学法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具有非常积极的实践意义,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任务及任务型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
三、任务的构成要素
作为任务型教学法中的课堂教学任务,至少应包含以下六个基本构成要素。
(一)目标。如同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任务一样,教学任务首先具有目的性,也就是说,它应该具有较为明确的日标指向。如前所述,这种目标指向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二是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如在“案件侦破”任务中,其非教学目的便是根据不断增加的线索进行讨论推理,直到最后找出罪犯。但设计任务所期望达到的教学目标则可能是通过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产生的语言交流感受语言,增强语言意识,提高交际能力,并在交际过程中应用诸如表示假设、因果关系,或“肯定”“可能”“也许”等目的语表达形式。作为促进学习的教学任务,教师更多地关注它的教学目的。
(二)内容。任务的这一要素可简单地表达为“做什么”。任何一个任务都需赋予它实质性的内容,任务的内容在课堂上的表现就是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
(三)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怎样做”。它包括任务序列中某一任务所处的位置、先后次序、时间分配等。
(四)输人材料。所谓输人材料是指履行任务过程中所使用或依据的辅助资料。如前面提到的“案件侦破”任务,就需要打印在若干张纸条上的一系列线索,任务就从第一条线索的推理和讨论开始,在不能得到肯定的结论时.依次增加线索,直到真相大白。输人材料可以是语言的,如新闻报道、旅游指南、产品使用说明、天气预报等;也可以是非语言的,如一叠照片、图表、漫画、交通地图、列车时刻表等。尽管有些课堂任务并不一定都要使用或依据这样的输入材料,但在任务设计中,通常提侣准备和提供这样的材料,使任务的履行更具操作性,更好地与教学结合。
(五)教师和学习者的角色。任务并非都要明确教师和学生在任务履行中的角色,但任务都会暗含或反映教师和学生的角色特点。教师既可以是任务的参与者,也可以是任务的监控者和指导者。在任务设计中,设计者也可考虑为教师和学生进行明确的角色定位,促进任务更顺利有效地进行。
(六)情景。任务的情景要素指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包括语言交际的语 境,同时也涉及课堂任务的组织形式。在任务设计中,应尽量使情景接近于真实,以提高学生对语言和语境之间关系的意识。
任务的这六个基本要素从某种意义上也反映了任务的本质。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过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促进学生思维、决策,为他们提供在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中进行交际和用目的语解决问题的机会,从而使语言学习摆脱单纯的语言项目练习,而成为有语境的、有意义的、有交际目的的语言实践。
四、任务设计的原则
任务型教学法的另一个核心问题就是怎样进行任务设计.任务设计所依据的原则是什么。概括起来,有六条原则需要遵循。
(一)真实性原则。此原则是指在任务设计中,任务所使用的输人材料应来源于真实生活,同时,履行任务的情景以及具体活动应尽量贴近真实生活。当然,“真实”只是一个相对概念,任务设计的真实性原则也不完全反对非真实语言材料出现在课堂任务中,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要尽量创造真实或接近于真实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和加工真实的语言信息,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和技能在实际生活中同样能得到有效的应用。
(二)形式/功能原则。传统语言练习的最大不足之处便是语言脱离语境,脱离功能,学生可能知道不同的语言形式,但不能以这些形式得体地表达意义和功能。形式/功能原则就是在真实性原则的基础上,将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明确化.让学习者在任务履行中充分感受语言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以及语言与语境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语言得体性的理解。
(三)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涉及任务与任务之间的关系,以及任务在课堂上的实施步骤和程序,即怎样使设计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达到教学上和逻辑上的连贯与流畅。任务型教学并非指一堂课中穿插了一两个活动,也并不指一系列活动在课堂上毫无关联的堆积。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学通过一组或一系列的任务履行来完成或达到教学目标。在任务型教学中,一堂课的若干任务或一个任务的若干子任务应是相互关联、具有统一的教学目的或目标指向,同时在内容上相互衔接。Hunan曾提出过“任务依属原则”(task de-pcndcncy principlc)}“,即课堂上的任务应呈“任务链”或“任务系列”的形式,每一任务都以前面的任务为基础或出发点,后面的任务依属于前面的任务,这样,每一课或每一教学单元的任务系列构成一列教学阶梯,使学习者能一步一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任务的顺序可多种多样,如从接受性技能到产出性技能,或从预备性任务向目标性任务过渡等。
(四)可操作性原则。在任务设计中,应考虑到它在课堂环境中的可操作性问题,应尽量避免那些环节过多、程序过于复杂的课堂任务。必要时,要为学生提供任务履行或操作的模式。
(五)实用性原则。任务的设计不能仅注重形式,而不考虑它的效果。课堂任务总是服务于教学的。因此,在任务设计中,要避免为任务而设计任务。任务设计者要尽可能为学生的个体活动创造条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互动和交流的机会,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六)趣味性原则。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便是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考虑任务的趣味性。机械的、反复重复的任务类型可使学生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因而任务的形式应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趣味性除了来自任务本身之外,还可来自多个方面,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任务履行中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
五、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
对于选择任务型教学法实施课堂教学的教师(包括大纲设计者和教材编写者),最实际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任务的难度适合于学习者当前的语言程度和水平。要把握和调整任务的难度,就不得不分析影响任务难度的种种因素。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这些因素并非都是语言性的,换句话说,语言因素并不是任务设计中确定难度的唯一因素。
以听力任务为例,我们知道,除了语言因素外,不少非语言因素,包括听话人的内部因素,如注意力、动机、对主题及相关知识的了解、对主题的兴趣等,都可能对听力理解的成功与否产生影响。Brown和Yule就曾提出影响听力难度的四大因素。其一是说话人因素,包括参与说话的人数多少,说话人的语速、语音是否标准,是否使用方言等;其二是听话人因素,包括听话人的角色(是否为参与者,或只是旁听,甚至偷听)、要求回答的信息涵盖量、听话人对主题的了解等;其三是内容因素,包括所听语篇的类型、语篇涉及的语法、词汇及信息结构的复杂度、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等;其四是辅助因素,即在听的过程之中,是否提供可以促进理解的辅助手段,如图表、关键词汇或短语等。
实际上,在Brown和Yule所列举的这些大项中,如对所包含的子项进行进一步分析,还可找出更多的影响听力理解难度的因素。仅举“语篇”这一子项为例,就包括:1.语篇信息组织和结构的复杂度;2.所提供信息的明确和充分程度(是否需要通过推理才能获得信息);3.所涉及的主题的普通程度,比如是日常生活中广为熟悉的,还是较专业或生僻的;4.语篇在信息组织中使用衔接手段的类型,是以指代为主,还是以词汇衔接为主;5.语篇是描写静态关系还是动态事件。
另外,在反映听话人目的的任务要求上也可表现任务的不同难度。所谓听话人目的,是指听话人根据任务需要对语篇进行理解和加工的方式和程度。如识别、定位、重点理解、细节理解、全面理解、推理等。如要求全面理解,或理解需要建立在推理信息的基础上,则任务的难度显然要增大;而如果只要求识别,即判断或指出语篇中的人名、地名,或某一事物的名称、广告篇章中所使用的形容词,或描述某种产品特征的词汇.则难度要小得多。对于同一听话人,由于任务要求不同,任务的难度也会有所不同。如听力任务中的定位(即确定篇章中的基本事实),确定篇章主题、篇章的体裁(是通知、新闻,还是演讲、广告)或事件参与者,就比确定篇章的感情色彩、事件发生的整个背景,或参与者的角色关系难度要小。由此可见,在任务设计中,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多种多样。任务设计者应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不同任务中影响难度的不同因素,选择搭配,同时利用或提供必要的辅助手段,将任务难度调整到适当程度,以使任务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六、结语
任务这一概念不仅仅是任务型教学法中的重要概念,也是整个语言教学、乃至许多非语言学科课堂教学理论的重要概念。教师对任务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习的目标、学习进行的方式、学生和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甚至学习成果的表现和评价方式。任务型教学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能体现语言价值的有效教学途径,包含了先进的教学原则和理念,但要将它有效地应用于外语教学课堂中,认识和了解任务及任务型教学法的本质,以及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则是我们中学英语教学实践者必须首先做到的。(摘自《课程·教材·教法》)
任务型教学教师作用初探 上海市卢湾高级中学 裘敏
在“二期课改”将全面铺开的形势下教法创新成为教师需要研究探讨的一个主要课题。于是任务型教学作为一种注重学用结合的新型教学途径日益深入人心。任务型教学途径是指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自我表达的任务通常以小组为单位r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这种教学形式让英语课堂教学全方位开放气氛活跃适用于听、说、读、写各个环节。真正做到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由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由注重教育成果转向注重教育过程从而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这一理论有三个主要特点:1相对于语言的形式结构.它更侧重语言的内容含义,使课堂语言活动更接近于自然习得。2.执行任务和任务的结果都离不开表达技能,即说和写的技能。3.任务完成的结果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的标准并能使其产生成就感。但教师在任务型教学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不同的做法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本人在任务型教学的探索中,通过摸索得出一些体会。
一、任务的设定必须符合教材实际
现在我发现有的教师在探索任务型教学的过程中设置任务太多太高。
例如有的教师在新课开始之前的预习工作中会要求学生预习课文相关的背景知识。殊不知,一些有关科技或人物的背景知识的收集与表达对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而有的教师设置任务又太低.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语法练习中一味地机械操练学生不需动脑只需换几个单词就可以得出答案。这两种情况造成的后果是:无法让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保持好奇心以及高昂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任务的设定必须到位。何谓到位呢?就是说任务的设定必须符合教材内容,切合学生实际。我认为设定任务之前,教师必须非常认真地备教材备学生。要根据教材内容充分理解教材中所渗透的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英语水平、他们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都有较为止确的了解。设定的任务应该略高于学生的水平可以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地习得语言。这样设定的任务既从教材出发,又符合学生实际情况这一类的任务最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例如在定语从句的学习中,我曾经布置过这样一个任务:请同学用定语从句写一篇Biopoem(自传体诗歌)诗歌的结构是我设定的: Name A student of Luwan High School Who is(use 3 adjectives to tellothers what kind of person you are)Who is loved by(Iist 3 persons)Who is intrested in(list 3 things)Who is afraid of(list at least 3persons or things)Who I ikes(list at least 3 things)Who hates(list at least 3 persons or things)Who needs(list 3 things)Who feels(use 3 adjectives totell others how you feel now)Who wants to see(list 3 thingsthat you want to see with your own eyes)Who hopes for(list at least 3 things)Resident of Shanghai Signature 在学生完成这一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因为它完全不同于以往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做的自我介绍。首先.它的体裁结构有了很大的改变,诗歌这种形式在我们中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中从未涉及,更别提让学生自己写。其次我所设定的内容也与以往的自我介绍有很大不同它更侧重于让学生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而不是一些条文式的介绍。最后,在学生一起交流他们的作品时因为运用了很多的排比句读起来琅琅上口,确实有几分诗歌的味道。因为设定的任务符合学生实际引起了他们的兴趣使原本枯燥的定语从句的语法教学变得生动,学生的参与意识空前高涨。
二、教师是学生完成任务的向导
我们强调英语教学中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主要目标,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就弱化了。相反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他的作用反映在任务的设定、任务的分配、任务完成的评价等各个环节。有的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后就把一堂课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但对学生的讨论缺乏必要的指导。这样的任务型教学就收不到好的效果。教师的向导作用首先反映在分配任务的时候.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和材料。这一点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尤为重要。例如在高三的课本中有一课Pollution。在学生经过调查研究.完成了一系列简单的任务后他们进入到任务Pollution is the product of civilization or non-civilization对于这样一个难度较高的任务,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我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事先为他们准备了一组图片。在图片中,学生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在给人类带来便捷、舒适的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污染。而如今一些人为的不文明行为也加剧了对地球的污染。这样的图片给了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抓手让他们在图片的启发下进一步地去思考、讨论.从而得出较完善的结论。
向导的作用也反映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并非无事可做。教师应深入到各个小组中,倾听学生的讨论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一些用词与语言表达的问题让他们的讨论得以顺利进行。所以在任务型教学形式中,教师虽然不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但仍旧是任务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教师精心设计的任务和对学生语言知识的帮助都是学生能完成任务的前提和保证。决不能随便设定任务任由学生去自由讨论一旦任务太难或太易学生并不感兴趣.那么接下来的自由讨论就是浪费时间。最后的结论也不会精彩.整个任务草草收场,这样的现象是我们教师要尽量避免的。汽、要形成一个适合本班实际的评价体系 学生完成了思考、讨论以后要在全班范围内交流他们的结论。这是学生展示他们集体智慧和讨论结果的过程需要教师对他们的成果进行评价。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如果教师仍采用比较陈旧的、传统的评价体系和评语,也许无法收到理想的效果。如果老师仍旧用简单的“Very good”“, ”“just-so-so”“, ”“not very good”„来评判学生的成果显然是不够的。我觉得这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我评价(self一evaluation)、学生相互评价(students}evaluation)、最后教师评价(teacher s evaluation)的方法对学生的展示进行综合评价。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每一位学生仔细倾听其他人的发言不会有同学窃窃私语。另外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应当切合本班实际。例如,有的班级比较活跃,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评语也可以比较轻快,比较直接;有的班级比较含蓄学生对教师比较尊重也比较有距离。这样的话.教师的评语要以肯定为主这样可以极大地鼓励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可以采用一些感情比较丰富的词句拉近师生间距离。每个同学和老师的评语写在小纸片上,最后交给发言者学生在阅读了同学和老师的评语后感觉一定非常兴奋。
下面我例举一些简单的评语: *Well done.What impreed me most is your excellent pronunciation.„Good job, excellent ideas.*Very logical.Step by step.Quite good.*Very clear speaking.*Easy to understand.另外,我也非常注意鼓励学生使用非常感性的评语,因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应该有一种非常亲密的关系,运用这样的评语对于促进感情非常有效学生看后感觉更亲近。例如在一次有关自我介绍内容的课上,我就看到了许多这样的评语: *I like your presentation very much, I like dogs, too.Maybe we can walk our dogs together some days *Your presentation is really very interesting.You said you were crazy sometimes, I wonder what you are crazy about *Very brave boy.I would like to make friends with you.以上是我在任务型教学途径运用上的一些心得体会。经过实践我认为这种任务型教学形式较好地解决了英语教学中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兴趣不高尤其是不愿开口实践等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现在英语教学强调以学生的语言实践为目标,在学中用用中学,学用结合。任务型教学通过集思广益知识互补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实践中的语言畏惧感,学生之间发扬团队合作精神通过调查研究.交换观点,语言组织等一系列步骤,最终得出解决任务的答案。它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的方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感受成功。有利于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以及充分表现和自我发展的空间,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摘自《课程与教学》)
任务型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实效性 浙江宁波市北仑区华山小学 胡小芬
任务型教学指在教学活动中设定一定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语言知识, 进而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它是以具体任务为学习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如何使任务设计具有实效性呢?
一、任务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所设计的任务应紧密联系教学目的,促使学生的注意力直接指向教学目标。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就应该钻研教材, 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景。[ 案例“]What are you doing? I‟m drawing pictuers”的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 PER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4 A Let‟stalk 任务名称: 实话实说。
任务要求: 教师多媒体出示5种职业的人物图片: teacher、driver、base-ball player、farmer、cook。图片下写有动词词组:driving a car, cooking, planting vegetables, playing base-ball,planting fruit trees, having cla。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写下来, 采访3位好朋友并完成表格。S1: Excuse me, S2: What are you doing now? S2: I‟m planting fruit trees now.S1: Ha…ha…I see.You are a farmer.S2: Yes, you‟re right.教师设计此任务目的性非常明确, 为了完成调查表格,学生必须会说句型 “What are you doing? I am drawing pictures”。而且因为询问的是自己的好朋友, 学生在使用这些新学句型时不会感到紧张拘束, 反而会更加的自信 ,更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教师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 ,学生间的友谊在完成此项任务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英语课堂的情感目标由此也有了很好的体现。
二、任务设计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表现出不同的兴趣和能力特征 ,三年级学生和六年级学生相比 ,好胜心、表现欲就更强。因此 ,教师就可以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这一特点 ,设计教学任务。[案 例“]Happy birthday”的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P EP小学英语(三年级上册)Unit6 A Let‟stalk 任务名称: 动物王国生日晚会。
任务要求: 教师在教完本课句型“This is for you.Happy birthday!Let‟s eat the birthday cake”后 ,引导学生四人小组编排一个小动物过生日的小短剧。例如 ,叮咚!叮咚!(门铃响)S1: Come in, please!S2,3,4: Thank you.S2: Hello!Rabbit.Look at the cake.It‟s for you.S1: Thank you!S3,4: Happy birthday!S1: Thank you!Let‟s eat the birthday cake.S2,3,4: Great!本任务的开展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 ,更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任务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
所谓面向全体学生是指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吸引全体学生参加 ,而不仅仅是让能力强和水平高的学生参加。教师还可以让成绩、个性、能力、文化背景、性别不同的学生在小组内合理搭配 ,每个学生在小组内都能找到自己最佳的角色位置 ,争取让每个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有着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升。[案 例“]Is this your skirt? ”的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P EP小学英语(四 年级下半册)Unit3 A Let‟s learn 任务名称: 小小作画家。
任务要求: 每大组选派一位画画最好的学生上台代表本组进行作画比赛,教师台上发令:Draw a white sweater.在台上学生进行绘画的过程中, 台下学生进行chant: Draw, draw, draw asweater.Colour, colour, colour it white.这项任务的设计 ,充分体现了任务设计要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要求。台上、台下学生均有各不同的学习任务。前者侧重于听、画的训练 ,后者侧重于听、说的训练。
四、任务设计要难易适当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 ,不要降低教学要求 ,也不能超过学生的正常语言能力。如果任务太简单了 ,学生就会随随便便 ,草草完成 ,就会觉得老师对他的能力做出的是较低的评价。如果任务要求过高了 ,一方面 ,学生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 达不到预期目的 ,另一方面, 还会严重打击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如何把握这个度呢? 让学生“蹦一蹦 ,摘果子”才是最佳的难度设计。[案 例]“Where is the science museum?”的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P 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2 A Let‟stalk 任务名称: 邀请函。
任务要求:引导学生根据Sarah的邀请信来写一封邀请函。这个任务的设计是十分符合六年级学生的能力要求的。如果教师仅仅是让学生以填充式的形式来完成邀请函 ,那么要求显然太低了, 学生会认为这像是单词或词组的听写。当教师最后还要求学生能用语言朗读一下自己设计的邀请函时 ,这个任务的难度就有了一定的提升, 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时 ,不但要运用新学的单词和句型 ,他们还需顾及邀请函的正确格式及内容。对于此类的成果学生在取得之后会很珍惜。
五、任务设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教师设计任务时 ,要充分考虑到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 ,包括自然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生活经验。学生对于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任务, 会很积极、很自信地投入其中, 并享受其中,能取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案 例“]What are you doing?”的任务设计
教材依据:P ER小学英语(五 年级下册)Unit4 B Read and write 任务名称: 小侦探柯南。
任务要求:Smith家里的电脑在下午2点钟左右被偷了 ,警察锁定了四个犯罪嫌疑人。同时呈现四人的工作、身份等资料,课件出现警察审问四人的对话。主要句型为:What do you do? What are you doing at 2∶00?Where are you at 2∶00?学生根据阅读后获得的信息进行判断谁是真正的小偷。
教师设计的这个任务就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为柯南是学生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卡通人物 ,现在有机会让他们自己来当柯南, 自然会兴趣大增、信心十足。每个同学都会认真阅读,从理解对话内容再到分析推理 ,每一个环节都不会轻易放过。在这种感觉的刺激下,学生会受益匪浅,乐在其中。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自身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3篇:浅谈任务型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丰市第二中学 陈金兰
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 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教学中应增加开放性的任务型活动和探究性的学习内容,使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英语教学中的任务指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任务的设计一般应遵循下列原则:(1)任务应有明确的目的;(2)任务应具有真实意义,即接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活动;(3)任务应涉及信息的接收、处理和传递等过程;(4)学生应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用英语;(5)学生应通过做事情完成任务;(6)完成任务后一般应有一个具体的成果。
在设计任务时,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要有助于英语知识的学习、语言技能的发展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要积极促进英语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4篇:任务型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读后感
《任务型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读后感
还记得在上学期的新教师期末反思大会上,我的指导老师唐老师在点评我这一学期的表现的时候指出我个人对于教材的分析还不够透彻,在知识点上还不能做到一个整体的把握,有时对于教学目标的把握不够明确。因此,接下里的一个寒假的时间里,在研究分析教材的同时还读了几本英语教学方面的书。这些书在一定程度上给了我很大的提升。下面我将主要说下自己在读完《任务型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一本书之后的感想。
任务型教学在近几年来被广泛地用于教学研究中。在课改中,国家颁布的《英语课程标准》中,任务型学习正式以官方为难的形式被提出。这次英语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在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可持续学习;加强学科联系,加强创新能力;改革课程内容;改革考试制度与评价
第5篇: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型教学法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吸收了以往多种教学法的优点而形成的。它作为一个新的理念,正备受英语界的关注,在英语教学中是非常有效的。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同时使学生有意识地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结合起来,牢固掌握知识,从而应用到英语学习中,获得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它给学生的英语学习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环境,启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分析和解决真实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而达到“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中用”的目的。
根据任务型教学法的重要理论可知,任务型教学法属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引导语言学习在课堂上完成任务来进行的教学。它以合理的任务组织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强化他们的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