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闲话过年散文
闲话过年散文
时间过得真快,春节这几天家人的聚会初五晚上终于结束了,自古以来人生聚少离多,春节其间,令我最开心、最快乐的仍是在哥哥,姐姐家陪伴母亲“搓麻将”,这感觉和往年差不多,但是又有些不一样。因为有了侄孙女妞妞,屋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侄孙女的老太太和几个舅爹爹、姑奶奶、叔叔,小姨们,轮流逗着她玩,别看侄孙女妞妞只有1周多,表情很丰富,会发明创造一些“鬼脸”,还有很多自己的语言.妞妞高兴时会将鼻子和眼睛挤在一起,撅起小嘴,逗我们大家开怀大笑。面对我们大家的表情,妞妞也会学着你哈哈大笑,跟着你学各种动作,大嫂说:她的孙女妞妞一直都很乖、很好带,她很少有哭闹的时候,当妞妞用哭闹声来表达她不满时,是提醒她的奶奶自己该睡觉了,总之,笑是侄孙女妞妞每天生活的主旋律。
按我家惯例,节日期间兄弟姐妹几个轮流陪母亲打麻将。我们都感觉到母亲乐在其中。当然在节日期间除了“搓麻将”这堂家庭“必修课”外,春节假期给我们全家大小二十一口人创造了更多的欢聚与交流机会,尤其对我们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来说,这样的机会更应珍惜、珍惜、再珍惜......
每个家庭的情况各异,内容也不尽相同,各人有各人的生活方式、方法;各人有各人的嗜好、爱好甚至隐私,绝非千篇一律。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父母亲都希望儿女们常回家看看他们,他们在意的`不是物质上的东西,而是陪他们玩玩,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
初四、初五这两天娘家、婆家让我在锅、碗、瓢、盆中演绎出的一首动人心弦的歌,虽不动听,但却有着独特的韵味在里面。在锅、碗、瓢、盆中感受到了亲情的温馨和快乐!初五下午厨房交响乐终于结束了,家人离去了,望着满地的脏,外加一桌锅、碗、杯、盘狼籍的油腻,老公和女儿么,肯定指望不上了,这时候,多想休息,但还是要强打精神收拾锅、碗、杯、盘狼籍的油腻。收拾完锅、碗、瓢、盆之后,休息。晚上还要去我姐家拜年。其实我不盼望过年了。越不想,就觉得时间过的越快,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每当这个时候,心里就发寒,既要购置各种缺一不可的年货,又要忙于来自各方面的应酬,的确越来越不喜欢过年,也许是年龄关系,也许是现在年味本来就寡淡了,再加上自己休力跟不上了,失去了企盼过年的心境。
其实我们过年不能只顾了自己吃喝玩乐和应酬,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还能陪伴多久,如果父母可以健康地活到90岁的话,我们可以在这些有限时间里能为父母做些什么?多陪陪父母,就是对父母的一份孝道。
初七大家将要奔赴各自岗位,开始蛇年的第一天工作,在此恭祝老公、女儿、大哥、二哥、嫂子、姐姐、姐夫、弟弟、弟媳、侄子、侄女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万事如意,永远幸福快乐每一天!
第2篇:闲话回锅肉散文
闲话回锅肉散文
一直以为会做饭的男人就是好男人,所以我固执的学会了做饭,经过十几年的挥铲如雨,厨艺依旧是不敢恭维,炊烟袅袅,青春渐逝,在唇齿间的回忆里,只有那一手回锅肉让我有了几分自信。
有人说有味道才会有爱情,印象中的四川男人个个都有一手回锅肉的绝技,厅堂之上,阡陌之间,一铲一铲的叮当声里,到处都是回锅肉的味道,用四川话来讲,那是很巴适的。
所谓回锅肉,网上众说纷纭,版本众多……
其实往简单的来说,就是把一块煮熟的肥肉切成片,再往锅里烹制一回。
说来也奇怪,经过锅碗瓢盆的一番忙碌后,原本死气沉沉的肥肉,竟然在刹那间,化腐朽为神奇,不仅香气四溢,而且口感肥而不腻,一下鲜活起来了。
无论是深宅大院,还是茅舍农家,在四川,回锅肉就是一道谁都可以吃,谁都能够吃得起的菜。
翻开那些与回锅肉有关的文字,我更喜欢巫昌友在巜绛溪笔谈》里的说的那一句话,“生活就是一盘回锅肉,爱情就是一盘回锅肉”。
对于这样很“生活”的'比喻,我是既懵懂又感觉新鲜的。
想一想,如果生活是一潭死水了,我们只要学会了回锅,那又该是一幅生龙活虎的场景了。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如春风吹皱了一池春水。
记得碧玉曾经在日记里说过,初见刘老师,自己就被碗里的回锅肉打动了。
说实话,我是不怎么懂少女情怀的,人面桃花也好,杏腮带羞也罢,一个老男人仅靠一盆回锅肉就俘虏了少女的芳心,还是让我悄悄艳羡了二十余年。
艳羡归艳羡,不过我更想知道刘老师的那盆回锅肉究竟是什么样的味道?
究竟是蒜苗回锅还是青椒回锅,一直都是一个谜,刘老师没有说,碧玉也没有说。
在玉成乡下,相亲一般都是在玉成桥上完成,听河水叮咚,看黄角树滴翠,一对陌生的男女就在桥的两端,开始了最初的相识。
如果彼此有意,女方就会接受男方的邀请,在桥头方老太婆的茶馆里喝茶。
喝茶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中午男主角要为未来的丈母娘做回锅肉才是真正的考验。
在老人们的谈笑中,不知道有多少俊男才子因为一顿回锅肉,而饮恨情场。
巫昌友曾经说过青春是不堪百度的,回头看看刘老师与碧玉二十年的爱情长跑,因为周老师的一盆回锅肉,这个故事温暖美丽了许多。
玉成桥不长,回锅肉却别有一番滋味。
玉成桥清浅,倒映的不过是青春年华。
看了太多一见钟情的电视桥段,叹了多少无端分手的现实,我对郎才女貌的肥皂剧早已深恶痛绝。
每天离婚的人那么多,每天的海誓山盟可笑得离谱,难道爱情只是一个童话般的传说?
直到我见证了碧玉与刘老师的爱情后,才相信拴住了女人的胃,也就拴住了女人的心。
光阴渐去,谁都会有自己的那一盘回锅肉。
记得刘老师曾经说过,爱情就是要不断的回锅。
我若有所悟,如果没有当初的那盆回锅肉,碧玉会等刘老师二十年吗?这是一个不该有的假设,也许连碧玉本人都无法回答上来!
冬天渐冷,我似乎又闻到了回锅肉的味道
可能是受到刘老师与碧玉老少恋的鼓舞,我的厨艺竟然像蜗牛一般的在提高。
第3篇:闲话文化人散文
闲话文化人散文
从小喜欢就看书,也敬佩那些有文化的人。那时,我家住在佳木斯站前一个大杂院,院里住的除了像父亲一样的邮电职工外,再就是铁路工人和一些蹬三轮车的出苦力人。这些人别说看书,恐怕连报纸都很少看,当然没有什么文化了。要说整个大院没有一个读书人,也不正确。我家平房对面的小红楼里就住着一个铁路工程师,还有一个在中学教书的老师。可这两个人只是上过大学,并不会写书,当然不能令人太佩服。
参加工作后,一个北京知青曾告诉我说,教他的老师都很有本事,经常在报纸或者刊物上发表一些文章。有位老师曾写过一本书,并且用一首诗开头:天上的`星多月不明,河里的鱼多水不清……听了那个知青的话,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自怨自艾地想,怎么我就没碰到那样的老师呢?
在农场教学后,学校有一个姓石的老师,此人志向高远,发奋苦读,用了一
第4篇:闲话品茶散文
闲话品茶散文
我对茶的初认识,可以追溯到好多年以前,那时我还是毛头小伙,二十刚出头,有机会在信阳学习几个月,结束时,朋友介绍我带回当地特产茶叶,由此我与茶结下不解之缘。
茶在乡下,就是招待亲朋好友的日常品、上等品,农村人红白喜事,除厨艺安排外,设专人供茶水。娘家的老舅来了,妈就讲给你舅熬茶。姑家表兄来了,爸也说快给你哥泡茶。正月外甥看不了舅舅,至少要捎去好茶。而我,乡下的父母喝茶就是一个习惯,一生不喝酒、不抽烟,但喝茶是必须的,泡着、熬着喝了一辈子。
茶在城里上了档次,宾馆、饭店茶水是首要的,因茶,又多了茶馆、茶社、茶锈,喝茶上了品位。许多年前,我外地的同学偶回故乡,请我喝茶,我颇感新鲜,如今细细想来,比起喝酒喝得醉话连篇,喝茶更能品味生活的原真。
我曾到外地茶庄的亲戚家第一次做客,早餐是一大把茶叶泡
第5篇:闲话淡忘散文
闲话淡忘散文
何谓淡忘?简述词意,指印象逐渐淡薄以至于忘记。上升到理论层面,即是在人之内心的记忆库里,有些信息资料正处于遗忘的过程中,这一时刻的状态,便被称之为淡忘。从祖先造字更可以看出其中奥妙:用水浇灭火焰,灰烬下是一颗死亡的心!无论是顺着时间的延续自然的淡忘还是主观意识刻意的淡忘,曾经的肝胆欲碎、刻骨铭心,都在成熟的思维里被羁押在灵魂的深处,轻易不想再对人提起了。
七滴离人泪——是我自创的淡字的谜面;盲目消费留后患、一点心思系云端——这两句都是忘字的谜面。如果用淡忘一词作谜底,那么,我给出的谜面就是——磨灭!磨灭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逐渐消失——只有用时间来磨灭,用意志来磨灭,才能够达到淡忘的效果,可见这样的淡忘,是多么来之不易!
一日我在新华书店,翻看一本叫《谁将淡忘谁》的小说,有这样感人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