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水调歌头(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感受词的内容,熟读成诵。
2、学会在品读重要词句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想象与拓展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前:《但愿人长久》的伴奏音乐中进入课堂准备,创设课堂古典的情境氛围。)
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开个月饼店不成问题。说得很有道理,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
那么请大家回忆,在我们背过的诗词中,有哪些是描写月亮(师生一起举例总结)写这些诗句的诗人,常通过月亮或月光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思念、苦闷、孤独、惆怅等)。
今天,我们走进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课题:<<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2:简介作者。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选配古筝曲目《春江花月夜》,以及投影字音内容)
2、听配乐范读,学生小声跟读,然后,全班模仿配乐范读有感情大声跟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
3、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三:赏读诗歌。
1、 内容感知:
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① 解读小序,从“兼”字入手,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
② 品味上阕,要点:矛盾心理:表达对“天上”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和解脱;对人间生活的热爱(思想归宿)。
③ 品味下阕:回到现实,积极心态,互相祝福,表达对兄弟子由的思念之情。
2、 概括总结:
① 上下阙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内容是怎样联系起来的?(提示:古代诗词常常先写景,后抒情)
情感:(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上阕:饮酒问月----------------追求美好生活.
下阕:难眠怀弟----------------探求人生哲理.
情景交融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
3、细腻品味
现在请大家饱含感情地朗读一遍。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 走进音乐,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再创情境。
四:延伸拓展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第2篇:《水调歌头》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河南省罗山县彭新中学陈宝铭
教学目标:
1、 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2、 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 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教学板块设计:
一、朗读词文,整体感知;二、借月抒情,走进词境;
三、名句重读,读懂词情;四、拓展体悟,读透词心。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师: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于是千里婵娟是月,云破弄影是月,芦花深处是月,小楼吹笙是月,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
二、诵读品味
1、字正腔圆地读。注意“阙”“不胜”“绮”等字音的准确。
2、有板有眼地读。体会声音形式的有板有眼,提醒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
3、有情有味地读。这一环节中,学生先听录音朗读感受,然后自由读,要求读出味道与感觉来。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是在理解词境理解词意之后。
教师预设穿插问题:
①解读从小序入手,问词中借月亮来抒怀作者怎样的情怀。读懂怀子由的思念之情,赏析并诵读上阙中的前几句。(补充作者与子由兄弟情深的资料与词作)
②重点理解“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含义。
以“不关我月,是君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对应“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句的对话练习,来充分理解怀子由的离愁别绪。
③“兼”字告诉我们作者举杯对月,还另有一番感慨在其中。小序中没有介绍,下面老师也给大家读一次《水调歌头》,你从词中去发现。(配乐朗诵)
④赏析上阙,抓住“不知”“归去”读懂词人借月怀的内心祈愿,从“欲”“恐”的矛盾中,理解作者的抱负及遭遇,从而体会“寒”字背后的愁苦与幽愤。
⑤作者是否一直陷入这样的幽愤与伤感中?从哪些词句中可读出来?(古难全;但愿)
重点读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刻意蕴和旷达情怀。
(理解:人生的聚散离合如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这是人生无法摆脱的遗憾,既然如此就不必伤悲,在这里作者用形象化的语言表达出一种普遍而深刻的道理,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同时表达了作者的旷达胸襟和乐观精神,以及美好的祝愿--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三、体悟拓展
1、出示李白的《把酒问月》和《月下独酌》给大家。
比较诗句:1、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2、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问:比较中发现了什么?
(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原来《水调歌头》的问月、舞月、愿月是从“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诗中继承而来,借月亮来抒怀的词作中它确是属于顶峰之作了。)
2、同学们,这让我想起评论家周啸天的一句话:“向上看一首诗的继承,可知推陈出新之妙;向下看一首诗的影响,则可见其衣被百代之力。”衣被百代中的被是动词,该读披,披及的意思,换一个成语就是--流芳百世的魅力。想过它为什么会有流芳百世的魅力吗?
(从苦闷的悲观中走出来,到了豁达乐观的人生境界,一位从失意矛盾中走向胸怀坦荡的达观的文人留给后人的温暖与美好,慰藉着千年来普天下不得意与离恨的人,超脱的灵魂装着美好的东西就会永世活着。)
3、词读到现在,你肯定相信一种评价了--清代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千古绝唱的中秋月词作,用你共鸣感悟到的情感有情有味地再来读读这首东坡词--《水调歌头》,能背诵就更好了。(配乐朗诵)
五、结束语:
优秀的作品优秀的人值得我们一生用心去读。东坡的这首词,从千年前的宋代向我们飘来,它的芳香,还将向遥远的未来飘去……以后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能再一次与它相遇,让我们都能从心底生发出一个真诚的声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下课,同学们再见!附:板书设计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怀子由离愁别恨
叹人生失意矛盾
悟真谛超然高格
古时月
第3篇:《苏州园林》教学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民族实验中学北校区预习导学案
___八__年级__语文____学科授课人_________授课时间_2009_年_____月_____日
课题苏州园林 课型新授 课时2 【教学过程】(三模块:自学感知、研讨探究、反思拓展.六环节:课前预习交流、课堂自学感知、分组合作交流、个人反思环节、当堂检测环节、拓展延伸环节)
1、导语
人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西湖美,苏州什么美?
“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真是令人神往。的确,凡是游览过苏州园林的人,没有不为苏州园林典雅别致的造型,处处入画的设计赞叹不已的。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22岁之前一直生活在苏州,他不仅对苏州园林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有着深入的研究。这节课我们就跟随叶圣陶先生的介绍,一起走进苏州园林。
2、先朗读课文,
第4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课文题目:《水调歌头中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苏轼的有关文学常识及本文写作背景。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引导学生理解本文主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掌握重点实词,并能准确翻译课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方法:
讲授、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思路:
一、导入。
二、复习:
1、课题。2、作者。
三、介绍写作背景。
四、初步感知:
1、正音。
2、指导朗读。
五、疏通全文:
1、小序。
(1)重点词语讲解:达旦子由
(2)指导翻译。
(3)作用。
2、上阕。
(1)重点词语讲解:把天上宫阙何年琼楼玉宇
不胜清影何似
(2)指导翻译。
3、下阕。
第5篇:《窗》(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提高朗读、复述等口头表达能力。2.学习阅读小小说的基本方法。
3.深入剖析人物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美与丑。4.进行创造性阅读,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重点】
1.了解小小说的结构特色。
2.品味语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形象。
2.展开想像,拓展思维空间。【教学方法】
1.直观,诵读。2.启发,引导。3.合作、探讨。【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世界是五彩缤纷、美丽丰富的,有位诗人说过:“打开窗户,阳光不只一种颜色。”“窗户是房屋的眼睛,眼睛是灵魂的窗户,我们看见外界,同时也让人看到我们的内心。”是呀,多彩的世界在每个人的眼里都是各不相同的。那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打开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笔下的《窗》,走进两位病人的内心世界。
二、检查预习
第6篇:《海燕》教案(鲁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一
淄博新元学校孟薇
(板书课题作者)
一、导入:
多媒体展示,教师朗读:
他俄国文坛一颗光芒夺目的明星
他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者
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导师
他用书籍为人类奠定了进步的阶梯
他用海燕之歌奏响了向革命进军的号角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颗文学宝库中的瑰丽明珠,感受铿锵有力的时代强音。
二、教学过程:
(一)自由读,感诗情
1、引导:首先,让我们先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首散文诗的魅力。为了让大家读得更好,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以下的几种形式
多媒体展示
一个人朗读、多人分角色朗读、边表演边读、领读合诵结合等多种形式
引导:解释一下,“等”指的是大家还可以使用自己喜欢的其他形式,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方式,老师期待你们的精彩表现。
2、学生展示同时引导点评
引导:下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