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观《牡丹亭》有感作文
观《牡丹亭》有感作文
翻开这书前,我还一直没有分清主角是杜丽娘还是杜十娘,就像幼时把《长门赋》当成《长恨歌》一样。但待我读后感叹同为佳人,杜丽娘的命诚然比陈阿娇和杨玉环好些,柳梦梅没像汉武帝那样因鬼神之事冷落丽娘;杜丽娘纵然因感伤柳生离魂,总好过马嵬坡赐死。
纵观丽娘游园、离魂、惊梦、还魂……这系列多舛的经历,才子和佳人到底求成正果,至最后柳生高中,杜宝阖家团聚,也算个完满的结局。戏曲的编者在安排人物角色时就隐隐决定了最后结局。柳生才华横溢,风流随意,以致张榜报喜的人们找状元郎左右不得,却发现他正被杜相吊起痛打,令人忍俊不禁。陈夫子腐朽村儒,降于敌寇又以宋使身份招降敌寇,彻头彻尾尴尬好笑;杜老相顽固倔强,痛打状元女婿,抵死不信女儿死后还魂;杜老妇人仁慈爱女,早早与女儿团聚,共享天伦。万事皆因丽娘游园因春感思,花神引柳生入她梦境开始,以二人佳偶天成做尾,环环相扣。
死后复生这种事在古代戏曲小说中并不少见,《长生殿》中就可见一二,它看上去就像网络小说里的穿越。两种创造出这类奇特情节的作者都有他的无奈,试想杜丽娘作为一位侯门绣户,连后花园都不让逛的千金小姐;柳生作为一个无权无势的.岭南秀才,纵使他们缘定三生,二人相识、相会,以及后来喜结良缘都是不可能的事。在封建礼教的层层束缚下,除了这种特殊情况,发展出来的极端产物(死后还魂),一个作者无论再怎么妙笔生花,也无法让柳生和丽娘的爱情深得人心。如红楼梦里史老太君看戏时曾批道:那些故事原本滥俗,满纸富贵人家,书香门第的小姐,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如何见了人家男子便不顾父母,私奔而去。况何曾大户小姐,身边只一个丫头,便是我们这样人家也不至如此。
不过,王实甫写的就比网络小说一干人等想过百倍,游园感伤,斯园,斯柳,无可奈何之时,“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逝水流年,是答儿闲巡遍,在闺阁中自怜”,比之“一道闪电,当XX再度睁开眼睛,她的世界已完全颠覆”何其太韵,同为男女主角相逢做引(一离魂,一穿越),但前人丝毫不应付读者,寥寥数笔,带出千古绝句。今人却只想草草交割,赶紧进入正文。细节决定成败,在开头,已大势已去。
词句纵妙,但原本认为元戏曲杂剧,明清小说已过了它的朝代鲜有人问津,不过,看众篇穿越文,都少不了都套用《牡丹亭》、《红楼梦》原句,为人物润色,他们文章好坏还在其次,看有很多人也和我一样喜爱,甚是开心。
经典不管过了多久,仍是风华正茂,如秋霜中一枝傲菊,独立不败之地。
第2篇:读《牡丹亭》有感
读《牡丹亭》有感
在上国学精粹课的时候,读到一篇戏曲,《牡丹亭》,原名《牡丹亭还魂记》,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一共五十五出。故事是说一名贫寒书生柳梦梅,有一次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一位佳人,从此之后经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宝有一个女儿,名叫杜丽娘,从小就在老塾师陈最良读书。她读《诗经·关雎》而引发对爱情的向往,课后,在梦中与一书生幽会于花园的牡丹亭畔。丽娘醒后,整日思情感怀,最后郁郁而终。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下。他的父亲升任淮阳安抚史,委托陈最良葬丽娘并修建“梅花庵观”。三年后,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画中人就是梦中的佳人。丽娘魂游后园,再度与梦梅幽会。梦梅掘墓开棺还魂,令丽娘起死回生。两人一齐到了京城应考。之后送家书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丽娘父亲囚禁,发榜后,梦梅考中了状元。但丽娘父亲仍不承认两人婚事,纠纷闹到皇帝面前,在皇帝的支持下,两人终成眷属。以大团圆作结局。
看完这戏曲,我的感受是,两人的爱情真的令人羡慕,但是丽娘的做法却不提倡,为了爱情,不吃不喝不睡,最终郁郁而终,这警惕了我们。我们应该好好地生活,为了遇到另一半,更要把自己弄得好好地,这样不会令家人收到伤害。
第3篇:读牡丹亭有感
读牡丹亭有感
读牡丹亭有感1
一上午,口干舌燥、白沫四溅地和朋友们聊起了《牡丹亭》。其实,我只是想使他们和自己弄懂一个问题——为何要读这本书。所有的行为都带上了一层功利色彩,更多时不是享受阅读而是完成工作而已。如果只是盲目的、冲动的,反而倒胃。记不得是朋友还是老师说过一句话:艺术产品不会使人完美,但使人趋向完美。我,听的很入神。
很惭愧我对《牡丹亭》的原始意识停留在美艳的戏服、绚丽的妆容、清雅的曲词,从未思考过白先生指向的方向。我以为要理解《牡丹亭》首先要理解汤显祖,其次理解罗汝芳,再次理解李贽,最后理解十六世纪明代史(最好读《1648年世界史》、《万历十五年》),唯有这样才能理解48岁的汤氏营造的“满园春色”。作为明南戏如果不是在一个货色时代,失却了东南半壁富贵江山的支撑,遇见了一个道士皇帝,拥有
第4篇:读《牡丹亭》有感
有一本书最好在静夜里读,那便是《牡丹亭》;有一首曲最好在高阁上唱,那便是《牡丹亭》;有一段爱情最好在生离死别中吟,那还是《牡丹亭》。
悄悄然折起最后一页的书角,我问自己:梦到底是什么?于丹说,梦只关乎情怀,只关乎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汤显祖却道:“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而我想说:“梦很简单,就是走出深闺大院,恍然间,看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拾起那份遗落的本真。”直言罢,“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附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这便是我对《牡丹亭》最深的怀想。
杜丽娘,那位生于官宦之家的深闺女眷,被《诗经》中《关雎》一章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所打动。梁梦中,见一书生柳梦梅持柳求爱,从此共度良辰,幽会牡丹亭畔。然而天妒佳眷,杜丽娘因夜有所思,情无所寄,一病不起,抱憾终身。死后,其
第5篇:读《牡丹亭》有感
读《牡丹亭》有感(集锦20篇)由网友 “一个浪cp的小透” 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读《牡丹亭》有感,以供大家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读《牡丹亭》有感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与《紫钗记》、《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故事写的是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冲破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认出是此女子便是那个曾在梦境中与他在牡丹亭畔幽会的女子。夜里杜丽娘向柳生说出原委,并求柳生三天之间挖坟开棺。柳生依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杜丽娘的教师陈最良看到墓地情况,柳生又不辞而别,就往临安向杜宝告发柳生盗墓
第6篇:读《牡丹亭》有感2000字
读《牡丹亭》有感2000字
书香广院
一上午,口干舌燥、白沫四溅地和朋友们聊起了《牡丹亭》。其实,我只是想使他们和自己弄懂一个问题——为何要读这本书。所有的行为都带上了一层功利色彩,更多时不是享受阅读而是完成工作而已。如果只是盲目的、冲动的,反而倒胃。记不得是朋友还是老师说过一句话:艺术产品不会使人完美,但使人趋向完美。我,听的很入神。
很惭愧我对《牡丹亭》的原始意识停留在美艳的戏服、绚丽的妆容、清雅的曲词,从未思考过白先生指向的方向。我以为要理解《牡丹亭》首先要理解汤显祖,其次理解罗汝芳,再次理解李贽,最后理解十六世纪明代史(最好读《1648年世界史》、《万历十五年》),唯有这样才能理解48岁的汤氏营造的“满园春色”.作为明南戏如果不是在一个货色时代,失却了东南半壁富贵江山的支撑,遇见了一个道士皇
第7篇:读《牡丹亭》有感-读后感-高一
读《牡丹亭》有感-读后感-高一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体会,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牡丹亭》有感-读后感-高一,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坦。”读懂《牡丹亭》,读懂汤显祖,更读懂了新旧时代的矛盾和斗争,新生力量反抗旧制度旧思想的坚强意志和渴望美满生活的热情。
这书,似乎更适合独坐清辉之下,在墨香萦绕的案几前,看窗外落花如雨,飞云过尽,为书中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还魂复活的斗争的力量所震撼、感动。
杜丽娘在当时封建统治的严格管制下,在官衙里住了三年,连后花园都没去过。唯一可以接触的男人是她的老师——年过六十,满脑仁义道德,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学究陈最良。
在《寻梦》一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