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反思1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我觉得除了要充分感受雾凇的美之外,还要由衷地提出保护自然奇特景观的内心需求。课文中雾凇的形成过程是说明性的文字,科学性很强。那在教学中如何有机的结合,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都觉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经过一番研读后,我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但学生生活在江南,从未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
3、品词、品句,体会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语文素养。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认真研读教材,我的心里有了底,在设计整个过程时,就以赏析为主,通过朗读字、词、句体验文本的神韵美。
创设意境,激发情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出示了雾凇的相关图片。学生一下子被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画面所感染,我适时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赞雾凇,学生愿意说,也愿意想,回答得流畅说明了雾凇已然成为学生的思维对象而有所感悟。接着抓住“奇”字让学生感悟雾凇的美与多。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带着问题:1、雾凇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备这样的条件吗?默读、品味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但其中还存在着不足。虽然,读书要求很明确,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时我没能及时有效评价加以引导,学生虽然有所感悟,但读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学中拓展延伸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只得下节课完成。
脑袋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化文本,超越文本。学生兼容并举,多种感官参与,以自读、自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语言不够简练。
3、由于紧张没有全神贯注地在学生身上。
4、时间掌握不够到位。
我们常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反思2
我在教学《雾凇》这一课时,知道学生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所以,课堂中必须提供丰富多彩的图片,营造宽松优美的情境,发挥学生多种感官的作用,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感悟雾凇的独特美丽。
感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本课教学的难点,需要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在一定的思维空间里,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再让学生找找关键的词句,在文中划一划,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词句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原因。紧接着,我出示重点句子,问学生:从这些句子里,你发现了什么?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准确?引导学生把带有“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的句子和不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对比读一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学习,使学生懂得“渐渐地”、“慢慢”、“轻轻地”写出了雾气越来越浓、雾凇的形成是逐步的过程。再引导学生读好“最初……逐渐……最后……”,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通过读说结合、合作探究,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了。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雾凇》教学反思3
《雾凇》这篇课文是篇写景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这一自然奇观。在文中不仅能欣赏到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的雾凇奇观,还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抓住雾凇的景色之奇,及形成之奇两个方面,让学生动笔去画出它的景色之美。结合自己的想象及给出的图片,学生能够很好地感受到雾凇的美。简单的语言,学生背诵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兴趣就上来了。
但在学习它的形成之美时,由于没办法亲眼看见它的形成,所以理解起来很空洞。所以我就结合了可乐,学生似乎理解了一些。但在背诵上还是很有难度。我觉得有可能还是要让学生亲自试验下过程,才会有更深的印象。
感悟课文语言,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体会“情动而辞发”的写作奥妙,品词语之精,赏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也正是我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让学生观看雾凇视频,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并通过第一自然段学习“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等词语,让学生图文结合,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美。再通过“我们这有吗?别的地方有吗?”这些问题,让学生理解“奇观”一词的真正含义。“奇”即是指吉林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正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
教学第二课时时,在感悟雾凇形成的原因时,我设法引导学生去阅读课文。很快,学生找到了这一句总写雾凇形成的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围绕这句话,我让学生找出雾凇形成的两大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通过对“水汽其实指什么?”“过于饱和又说明什么?”让学生对“过于饱和的水汽”能够充分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在文中找到说明“过于饱和的水汽从哪来”的句子。这样“弥漫、笼罩、淹没”等词进入了学生的视线,细细品味,正是对“过于饱和水汽”的有力说明。
雾凇的形成过程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教学中,我抓住“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词,抓住“最初……逐渐……最后……”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结合学生的读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过程的缓慢,美中不足的是在悟读方面做的还不够到位,学生在体会“缓慢“一词时有些困难。接着,是以三幅“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引出最后一句话,再让学生配合图试着来背背最后两句话,这个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背诵的要求有些高,背诵的时候很吃力。
课文第三小节,通过引读,出示“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忽略了对重点词语“梨花”的解释。最后,通过“描绘一幅雪景”的小练笔结束整堂课。
教学中我本想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雾凇的美丽与神奇。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由于担心学生不能理解,使得整个课堂,教师的讲解多于学生的朗读。其次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对词的品析不够到位,忽略了“凝结、随风飘荡、笼罩、淹没”等词的理解。教学语言不够简练,生活化。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发扬优点,对于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第2篇:《雾凇》教学设计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水汽”、“霜花”、“雾气”、“雾凇”等词语的意思。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4.透过文字,补充资料,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品读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美,学习用清新明快的语言来描绘雾凇奇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引入情境,初识雾凇景观美
1.谈话: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学生自由回答)
2.揭示课题:是啊,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板书课题--23雾凇,生书空)(指名、齐读课题)
3.出示雾凇图片。
在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如果你来到吉林的松花江畔,沿着堤岸望去,你会发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柳凝霜挂雪,披银戴玉,如朵朵白银,似排排雪浪,蔚为壮观,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齐名的全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有着“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美的雾凇。
想到那里去看一看,探个究竟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篇课文吧!
【设计意图:由谈旅游感受、看雾凇图片、教师语言渲染,自然地将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变抽象为具体,直观地向学生展示了雾凇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初读课文,感知课文整体美
1.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主学习课文。
(1)标上自然段号,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
(2)边读边思考: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哪些句子或段落中体会到的?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
(1)课文都读好了吗?文中有几个词语看看同学们能否读正确。看谁能能读懂它们的意思。
江畔缀满镀上长堤凝结雾气缭绕
淹没模糊笼罩弥漫摄氏度琼枝玉树
①指名朗读,教师相机强调下列生字的读音:畔、缀、镀、堤、凝、缭、琼。
②说说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疑。
镀上:用电解或其他化学方法使一种金属附着到别的金属或物体表面上,形成薄层。
雾气缭绕:雾气弥漫,雾很大。
琼枝玉树:指披上冰雪的树木。
相机出示:
弥漫()A.遍;满B.填满;遮掩C.更加
小结:我们理解词语通常有三种方法--借助词典、结合生活、联系上下文。
(2)课文共三个自然段,请三个同学来读一读,看看谁能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作者用了一些琅琅上口的四字词语,把雾凇写得很美,把这种美变成了有节奏的音符。(课件出示)读读这些四字词语,读出雾凇之美,读出节奏美。
十里长堤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闻名全国
银松雪柳琼枝玉树千姿百态雾气缭绕情不自禁
你能用上这些四字词语,说说本文的主要内容吗?
3.感知课文大意,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一部分直接描写了吉林雾凇奇观?奇在何处?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直接表达吉林雾凇奇特景观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相机板书:奇观)
(2)清早,面对奇观,人们有什么样的感受?用什么方式表达这种感受的?
(补充了解一下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唐代曾岑写的一首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面四行是这样的:“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是把满树的白雪比作盛开的梨花,而这篇课文中是引用这句诗,赞美十里长堤上的雾凇奇观就像千树万树盛开的梨花一样美丽动人。)
(3)那你觉得这剩下的第二自然段主要讲什么内容?(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根据课件上的文字与板书进行小结: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先描绘了吉林雾凇奇特壮美,接着写了雾凇的形成过程,最后写了人们欣赏雾凇后发出的赞叹。首尾照应,尽显作者对吉林雾凇的喜爱之情。
4.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分类重点指导。
上下结构:雾、零、幕,雨字头、草字要扁,中间的撇捺要舒展,注意关键笔画一横。三个字均以竖中线对称。
左右结构:堤、俗、摄、淹、模。五个字都是左窄右宽,其中“提土旁”短小一点,“三点水旁”呈弧状分布。
左中右结构:凝。两点水旁沿横中线对称,右侧点与撇穿插避让,紧凑而不拥挤。
独体字:氏。注意第一笔为平撇,斜钩略带弧度而不能过于弯曲,否则会显得无力。
(2)学生在习字册上描红、临写。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主要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生字词,明确理解词语的几种方法;指导学生利用提供的词语概括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握段落大意,整体感知课文,初步感受雾凇的美和多。】
三、研读体悟,品味景观遣词美
的确,走在松花江畔,到处都能感受到雾凇的美。那么作者又是如何向我们描写这风姿绰约的雾凇美景的呢?让我们走进文本,细细品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自读要求:
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能体现雾凇美的句子,细细品味,写写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感受雾凇美。
出示语句:
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
闪烁,美丽动人。
(1)自己读读看,哪些词语写出了雾凇很美呢?
(2)预设:“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色泽美;“缀满”写出了雾凇之多;“十里长堤”写出了壮观。
(3)指导朗读: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难怪江泽民爷爷在1991年去吉林视察期间恰逢雾凇奇景,欣然写下了这样的赞颂之词--(出示: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齐读。
过渡:这一段写出了吉林雾凇奇在壮观和美丽,它的形成条件也很奇特!一起去看看吧!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从“体会表达”入手,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作者是如何向我们介绍雾凇的美景”的,使学生把读书探究的重点由传统的“写什么”变为“怎样写”,学生能结合重点词句深刻地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四、合作探究,了解雾凇形成美
(一)鼓励学生质疑:如果你是小小旅行家,看到如此美丽奇特的景观,你会产生哪些疑问?
预设: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对于雾凇的形成过程,老师也想和同学们一起来探讨探讨。
(二)出示探究话题。
1.默读课文,吉林雾凇形成的条件和过程是怎样的?
读读第二自然段,先画出雾凇形成条件的句子,再认真读读雾凇形成的过程,边读边圈画出重点词句,细细品味,感受吉林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
2.品读课文,体会本文清新而富有层次性的语言风格。
(三)学生根据学习提示自学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组织全班同学交流。
1.探究雾凇的形成条件。
出示语句: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1)找出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雾凇的形成原因。
2.探究雾凇的形成过程。
(1)吉林有“饱和的水汽”吗?
①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语句: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②教师点拨: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4摄氏度的水会结冰吗?(不会)师引读:“所以,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③这阵阵雾气就是--饱和的水汽。
(2)有了饱和的水汽,它能够遇冷吗?
①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语句: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
②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便形成了--雾。
③这是一场怎样的雾?(又大又浓)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
(引导学生说出:涌、笼罩、淹没、模糊。)
④你们看,这些词语就准确地描写出了雾气的变化程度。说明性的文章用词要准确!
(3)这又大又浓的雾气凝结了吗?
①学生交流,相机出示语句: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②其实这两句话写的就是雾凇的形成过程,你觉得这是怎样的过程?(缓慢)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
预设:“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③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相机出示画面: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④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读出雾凇形成时的奇特与美丽。
(4)试着用“水汽、雾气、最初、逐渐、最后”这几个词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着重引导学生品读文本语言,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读、交流,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雾凇奇景之神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整个过程是简简单单,水到渠成。】
五、交流感受,操练语言表达美
1.出示图片:清早,当人们看到这一夜间变幻出来的“银松雪柳”时,会不由自主地赞叹道--(出示语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许多人以为这句诗是写春天的,你认为呢?放在这合适吗?
2.作者还用了哪些优美的词语来夸雾凇的?
千姿百态玉树琼花
过渡:作者虽然高明,但犯一个小小的失误--对千姿百态的雾凇写得不是很详细,就让我们来帮一帮他吧!
3.出示组图:分为远景和近景,仔细观察、边看边想象。
小练笔:
我漫步在松花江边,欣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远看,好像;宛如;犹如……近看,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4.展示、点评。
5.选出优秀的共同赏读(配乐)。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我故意制造出一个矛盾点“作者虽然高明,但犯一个小小的失误--对千姿百态的雾凇写得不是很详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欣赏组图,放飞想象,在创造性的练习中个性表达,在赞美中升华感情。这样的读写结合既能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想象力,也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六、总结升华,宣传雾凇之美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欣赏了美丽无比的雾凇奇观,了解了其奇特的形成过程,并且为之发出由衷的赞叹。这让我又想到了1998年江爷爷赋诗日--(出示: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让我们为我们的伟大祖国拥有这样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而感到骄傲!
你愿意用一句话来结束今天这堂课吗?请你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简洁而富有特色的广告词!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要求学生为吉林雾凇设计广告词的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拓展了学生学生发散性思维,更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七、布置作业,迁移应用,提高读写能力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
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
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板书设计
饱和的水汽
雾凇奇观
遇冷凝结
第3篇: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是小学一篇写景的课文,大家在教学之后,要总结出需要改进的地方,这样才能进步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雾凇教学反思,一起看看吧!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一、在朗读中感悟 体验雾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
第4篇:《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雾凇》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雾凇》教学反思1
听了张老师执教的《雾凇》一课,我受益匪浅。雾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一、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体验雾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着手点。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着重让孩子体会雾凇的美,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老师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另外,在教学中张老师好以“读”为主
第5篇:《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雾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雾凇》教学反思1
《雾凇》这篇课文是篇写景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这一自然奇观。在文中不仅能欣赏到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的雾凇奇观,还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抓住雾凇的景色之奇,及形成之奇两个方面,让学生动笔去画出它的景色之美。结合自己的想象及给出的图片,学生能够很好地感受到雾凇的美。简单的语言,学生背诵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兴趣就上来了。
但在学习它的形成之美时,由于没办法亲眼看见它的形成,所以理解起来很
第6篇:雾凇教学反思
雾凇教学反思(锦集15篇)由网友 “kingsion” 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雾凇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雾凇》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为了更好地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我决定 ⑴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合作的能力。
在初步感知雾凇美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品读课文1、3自然段,抓住里面的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雾凇的美,引导学生对“洁白晶莹、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