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史记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史记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史记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狗马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上常衣绨衣①,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帏帐不得文绣,以示敦朴,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上召贵尉佗兄弟,以德报之,佗遂去帝称臣。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然令边备守,不发兵深入,恶烦苦百姓。吴王诈病不朝,就赐几杖。群臣如袁盎等称说虽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张武等受赂遗金钱,觉,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以愧其心,弗下吏。专务以德化民,是以海内殷富,兴于礼义。
后七年六月己亥,帝崩于未央宫。遗诏曰: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当今之时,世咸嘉生而恶死,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无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临,以离寒暑之数,哀人之父子。伤长幼之志,损其饮食,绝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谓天下何!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赖天地之灵,社稷之福,方内安宁,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过行,以羞先帝之遗德;维年之久长,惧于不终。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诏御史:孝文皇帝临天下,通关梁,不异远方。除诽谤,去肉刑,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以育群生。减嗜欲,不受献,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诛无罪。除宫刑,出美人,重绝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识。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亲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泽施四海,靡不获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②然后仁。善人之治国百年,亦可胜残去杀。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③乡改④正服⑤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呜呼,岂不仁哉!
(选自《史记孝文帝本纪》,有删改)
【注】①绨衣: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②世:古代以十年为一世。③廪廪:犹庶几,渐进。④乡改:更改历法。⑤正服:更改服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示敦朴,为天下先 先:做榜样
B.朕闻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不有死 靡:倒下
C.以离寒暑之数 离:遭遇
D.德厚侔天地 侔:比得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匈奴和亲,匈奴背约入盗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B.上乃发御府金钱赐之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C.专务以德化民 不赂者以赂者丧
D.善人之治国百年 邻之厚,君之薄也
1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B.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C.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D.诚哉是言/汉兴/至孝文四十有余载/德至盛也/廪廪乡改正服/封禅矣谦让/未成于今
1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帝注重休养生息,反对大兴土木。他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上百斤黄金,就自动停止了。
B.文帝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他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甚至严格限制慎夫人穿衣用度,为民做节俭的榜样。
C.孝文皇帝有着比较进步的`生死观,他认为死是事物的自然归宿;对侍丧葬也主张节俭,反对厚葬等奢侈攀比的习俗。
D.孝文皇帝功德显赫,恩惠遍及四海。他去世后,后人给予他很高的历史评价,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无溢美之词。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 (5分)
(2)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朕之不明与,嘉之,其奚哀悲之有!(5分)
答案:
9.B(没有,不)
10.D(D项结构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介词,和/动词,结交;B项于是,就/才;C项介词,用/连词,因为)11.B
12.D(D项中没有哪个皇帝堪与他比错,应为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13.(1)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承受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高台干什么呢?(判断句、产、奉、羞、何以台为,每点1分)
(2)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每句1分)
参考译文:
孝文帝从代国来(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宫室、园林、狗马、服饰、车驾等等,什么都没有增加。但凡有对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废止,以便利民众。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来工匠一计算,造价要值上百斤黄金。文帝说:百斤黄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继承了先帝留下来的宫室,时常担心有辱于先帝,还建造露台干什么呢?文帝平时穿的是质地粗厚的丝织衣服,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为天下人做出榜样。(文帝规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银铜锡等金属做装饰,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节省,不要烦扰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为武帝,然而文帝却把尉佗的兄弟召来,(加官进爵)使他们显贵,用恩德回报他们,尉佗于是取消了帝号,向汉朝称臣。汉与匈奴相
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愿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痛苦。吴王刘濞谎称有病不来朝见,文帝就趁此机会赐给他木几和手杖,(以表示关怀他年纪大,可以免去进京朝觐之礼)。群臣中如袁盎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把他们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文帝专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后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宫逝世。留下遗诏:我听说天下万物萌芽生长,最终没有不死的。死是世间的常理,事物的自然归宿,有什么值得过分悲哀呢!当今世人都喜欢活着而不乐意死,死了人还要厚葬,以致破尽家产;加重服丧以致损害身体。我认为很不可取。况且我生前没有什么德行,没有给百姓什么帮助;现在死了,又让人们加重服丧长期哭吊,遭受严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为我悲哀,天下的老幼心灵受到损害,减少饮食,中断对鬼神的祭祀,其结果是加重了我的无德,我怎么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保护宗庙,凭着我这渺小之身依托在天下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依靠的是天地的神灵,社稷的福气,才使得国内安宁,没有战乱。我不聪敏,时常担心行为有过错,使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蒙受羞辱;岁月长久了,总是担心不能维持始终。如今没想到能侥幸享尽天年,将被供奉在高庙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贤明,却能有这样的结果,我认为就很好,还有什么可悲哀的呢!孝景皇帝元年十月,下诏给御史:孝文皇帝治理天下,开放了关卡桥梁,处处畅通无阻,边远地区也是一样;废除了诽谤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赏赐老人,收养抚恤少无父母和老而无子的贫苦人,以此来养育天下众生;他杜绝各种嗜好,不受臣下进献的贡品,不求一己之私利;处治罪犯不株连家属,不诛罚无罪之人。废除宫刑,放出后宫美人,对使人断绝后代的事看得很重。我不聪敏,不能认识孝文皇帝的一切。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亲自实行了。他的功德显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广施,遍及四海,没有哪个人不曾得到他的好处。
太史公说:孔子曾说治理国家必须经过三十年才能实现仁政。善人治理国家经过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残暴免除刑杀了。这话真是千真万确!汉朝建立,到孝文皇帝已经历了四十多年,德政达到了极盛的地步。(孝文帝)已逐渐走向更改历法、服色和进行封禅了,由于他的(谨慎)谦让,(改制)至今尚未完成。啊,这难道不就是仁吗?
第2篇:史记练习题及答案
史记练习题及答案
一、(每小题3分,24分)
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 )
A.召有司案图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
公子与侯生决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国人哀之,故见龟策
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
C.侯生果北乡自刭
三年不蜚又不鸣
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
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
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骓不逝兮可奈何
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诸侯皆喧哗,疾晁错
韩厥许诺,称疾不出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魏王豹谒,归视亲疾
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公子闻之,往请
请数公子行日
我身自请之而不肯
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
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
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
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
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
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
执法在傍,御史在后
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
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
所击者服,未尝败北
晁错,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
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
D.吾不忍为之民也
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 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赵襄王郊迎甘罗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
B.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
若幸而男,吾奉之
C.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
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
怀其璧,从径道亡
武安君南挫强楚
D.昔下宫之难不能死
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
公子乃自骄而功之
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
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
B.即不灭,若无声
君不若引兵直走大梁
虞兮虞兮奈若何
若朋友交游,久不想见
C.臣乃敢上璧
嬴乃夷门抱关者也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乃敢引兵遂下
D.如姬为公子泣
外为诸侯报仇
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臣尝为秦昭王伐赵
6.下列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 )
A.君何以知燕王
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
必为二子所禽矣
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以勇气闻于诸侯
C.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
乃封甘罗,以为上卿
我何渡为
D.何功之有哉
淳于髡说之以隐
窃载与之齐
北有甘泉、谷口之固
7.《史记》在文末总是用“太史公曰”对所传人物进行评价,下列评价对应的人物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信陵君
B.“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泰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蔺相如
C.“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 ——张良
D.“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 ——项羽
8.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二十四史”是指清代乾隆年间编定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前四史”是其中的前四部史书, 即《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
B.古代不同朋友之间称谓不同。以平民身份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贫贱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而廉颇与蔺相如的“刎颈之交”则是共患难朋友之间的称谓。
C.中国古代座次有别。官场以右为尊,“以相如功大,位在廉颇之右”即是明证;信陵君“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虚左”则说明左边的位子非为尊位。
D.“五音”,即我国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羽五个音级。“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中的“变徵”是角、徵二音之间接近徵音的声音,声调悲凉。
二、(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赵悼襄王元年,廉颇既亡入魏,赵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庞暖破燕军,杀剧辛。后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走秦将桓齮。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让李牧 让:责备
B.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 起:起来
C.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委:丢弃
D.赵使人微捕得李牧 微:暗中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臣如前,乃敢奉令 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
B.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C.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 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
D.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 君王能与共分天下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李牧军事才能的一组是( )
①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 ②匈奴每来,出战
③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 ④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⑤匈奴小入,详北不胜 ⑥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①③⑤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牧驻守雁门,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及赵国边防兵认为他胆小怕事。
B.李牧不肯迎战匈奴,赵王不满,让别的将领取代他,匈奴来犯,伤亡损失很多。赵王再请李牧出山,李牧觉得这个决定太急促,闭门不出。
C.李牧到任后,按照原来的规章办事。当匈奴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将士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时,李牧巧妙部署,大败匈奴。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了李牧并杀害了他。秦国乘势攻打赵国并灭之。
三、(24分)
13.把下列各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分) (《廉颇与蔺相如》)
(2)此天亡楚之时也,不如因其机而遂取之。今释弗击,此所谓“养虎自遗患也”。(5分)(《垓下之战》)
(3)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6分)
(《孙膑》)
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个小题) (10分)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 。 (《廉颇与蔺相如》)
生当作人杰, 。 (李清照《绝句》)
(2) ,时不利兮骓不逝。 (《垓下之战》)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
(3)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 。 (《淳于髡》)
兵法不曰: ,置之亡地而后存。 (《井陉之战》)
(4)人固有一死, ,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报任安书》)
桃李不言, 。 (《飞将军李广》)
(5)江东子弟多才俊, 。 (杜牧《题乌江亭》)
史家之绝唱, 。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6)其身正,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飞将军李广》)
,良药苦口利于病。 (《史记·留侯世家》)
四、(12分)
15.贺岁大片《赵氏孤儿》即将上映,电影宣传海报上关于影片内容的文字还没有拟定,请你代拟一份。(不超过20字) (3分)
16.仿照画线的句子在下面的横线处续写两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4分)
项羽是影视剧中热衷演绎的悲剧形象,这一形象之所以为后人议论纷纭,在于其人格魅力、英雄气概和儿女情怀诸方面所表现出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从人格魅力来看,项羽虽然德才兼具却盲目自信; ; 。此三者,铸就了项羽荡气回肠的悲剧诗篇。
17.语文课上,就信陵君窃符救赵一事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正方的观点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值得肯定”,反方的观点是“信陵君窃符救赵之举必须否定”。请你选择一方的观点参与辩论,准确鲜明地阐述理由,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80字) (5分)
五、(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历史的母本
余秋雨
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这很自然。因为文人毕竟只是文人,他们或许能写出不少感动人的故事,自己却很少有这种故事。
有时仿佛也出现这种故事了,例如有的文人舍己救驾,有的文人宁死不降,但这又与文化史关系不大。他们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以忠臣或守将的身份进入了政治史和军事史,而不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
既能够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我们泪眼的人物在哪里?
还有比墨子和屈原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吗?
有。他叫司马迁。
我早就确认他是中国文化史上第一让我感动的人物,却一直难于表达感动的程度。
我认为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有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司马迁让所有的中国人成了“历史中人”。
《史记》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一鸣惊人,成为今后两千多年一代代编史者自觉仿效的通例。因此,是他,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兴趣、历史使命和历史规范,成为世界上罕见的始终有史可循、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本人虽然早已去世,却是全部《二十五史》的总策划。他使书面上和大地上的两千多年历史变成同一部通史。
他使历朝历代所有的王侯将相、游侠商贾、文人墨客在做每一件大事的时候都会想到悬在他们身后的那支巨大史笔。他给了纷乱的历史一副稳定的有关正义的目光,使这种历史没有在一片嘈杂声中戛然中断。中华文明能够独独地延伸至今,可以潇洒地把千百年前的往事看成自家日历上的昨天和前天,都与他有关。
第二,司马迁以人物传记为主干来写史,开启了一部“以人为本”的中国史。
这是又一个惊人的奇迹,因为其他民族留存的历史大多以事件的纪年为线索,各种人物只是一个个事件的参与者,招之即来,挥之即去。司马迁把它扭转了过来,以一个个人物为核心,让各种事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写的那些著名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衍生久远,最终组成中国人集体人格的重要部件。
这种轻事而重人的选择,使司马迁这位史学家能够“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因而同时具备了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素质。
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种选择使早已应该冷却的中国历史始终保持着人的体温和呼吸。中国长久的专制极权常常会采取一系列反人性的暴政,但是有了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念,这种暴政实行的范围和时段都受到了制衡。人伦之常、人情人品,永远实实在在地掌控着千里巷陌,万家灯火。
第三,他在为中国文化创建“以史立身”、“以人为本”传统的时候,自己正承受着难以启齿的奇耻大辱。
他因几句正常的言论获罪,被处以“宫刑”。当时他三十八岁,作为一个年岁已经不轻的大学者,面对如此奇祸,几乎没有例外都会选择赴死,但是,就在这个生死关口上,他决定活下来,以自己非人的岁月来磨砺以人为本的历史,以自己残留的日子来梳理中国的千秋万代,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以自己失性的躯体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
而且,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我想,说到这里,我已经约略勾画了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
(节选自余秋雨《寻觅中华》,有删改)
18.阅读全文,概括司马迁最艰深的感人之处。(每条不超过4字)(4分)
19.分析文中加粗的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6分)
(1)在中国文化史上,让我佩服的人很多,让我感动的人很少。
(2)他一一做到了,他全部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
20.结合全文,谈谈你对题目“历史的母本”的理解。(4分)
21.作者在文中说,司马迁是以文人的身份推进着文化史。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和《史记》谈谈你的看法。(4分)
六、(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诗人说:满树的花朵,只源于一粒小小的种子。
哲人说:在创造人时,上帝很公平地在每个人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农民说:有了种子,也不一定能丰收。
......
请就以上材料,围绕“种子”,展开联想,自定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4分)
1.C(A.“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B.“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 D.“骓不逝兮可奈何” 无通假字) 2.B(请求/探望/请允许我/告诉A.痛恨/疾病/嫉妒/疾病C.宠幸/侥幸/宠幸/幸运D.进献/弹奏/向君主进言或上书/进献) 3.D(A中“成事”,B中的“沉湎”,C中的“败北”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4.C(A.使动用法/名词做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 B.名词活用作动词/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C.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名词活用作动词/名词做状语 D.为动用法/名词作状语/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 5.A(来,目的连词/因为,连词/按照,介词/用,介词. B.你,代词/如,动词/你,代词/如果,假设连词 C.才,副词/是,判断副词/只,副词/才,副词 D.对,介词/替,介词/认为,动词/替,介词 6.B(宾语前置兼主谓倒装/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 A介词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不需调整)/定语后置 C.状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不需调整)/宾语前置 D.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省略句(不需调整)/定语后置 7.C(韩信) 8.D(A.前四史为《史记》 《汉书》《后汉书》 《三国志》 B.“刎颈之交”是生死之交 C.古代车制以左为尊)
二、(12分)
9.B(起用) 10.C(都是转折连词。A.才,副词 /竟然,副词 B.把,介词/因为,连词 D.给,动词/跟,介词) 11.D 12.B(坚持说自己有病,闭门不出)
三、(24分)
13.(1)我们之所以离开父母兄弟而来侍奉您,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所以”“去”“亲戚”,每错一个扣1分。共3分。 (2)这正是上天亡楚之时。不如趁此机会把它消灭。如果现在放走项羽而不打他,这就是所谓的“养虎给自己留下祸患”。“罢”“因”“释”,每错一个扣1分。共5分。 (3)善于作战的人能够根据形势的发展向有利的方向引导,兵法上说:行军百里与敌争利会使上将军挫败,行军五十里而与敌争利只有一半的军队能赶到。“因”“趣”“蹶”,每错一个扣1分。共6分。 14.(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死亦为鬼雄 (2)力拔山兮气盖世 风萧萧兮易水寒 (3)一鸣惊人 陷之死地而后生 (4)或重于泰山 下自成蹊 (5)卷土重来未可知 无韵之离骚 (6)不令而行 忠言逆耳利于行
四、(12分)
15.评分要点:①内容与《赵氏孤儿》相符;②有鼓动性;③字数每超过2个扣1分;④语句不通酌扣。 参考示例:①一个小人物的牺牲成就一段历史传奇。 ②他不为复仇而生,却必须接受复仇的命运。 16.参考示例:从英雄气概来看,项羽虽然勇武盖世却目光短浅;从儿女情怀来看,项羽虽然重情重义却英雄气短。 17.参考示例:正方:信陵君窃符救赵是约纵离横败暴秦。赵存,使魏不孤立而有屏障。救赵的成功,消除了魏王尊秦为帝的幻想,减少了魏对秦的畏俱,提高了魏在东方各国的威信。 反方:信陵君窃虎符杀晋鄙,只为怜姊救赵求虚名,而置魏国安危于不顾:他已经走了,留给魏王一个烂摊子,还杀了魏王大将,这无疑是将一个人的大动脉剪断后又往心脏上戳了一刀。
五、(18分)
18.①以史立身(1分) ②以人为本(1分) ③身残志坚(或“忍辱负重”,意思对即可,2分) 19.(1)作者用这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是点睛之笔;(1分)“感动”一词,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1分)同时,在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照应文章开头,回答了司马迁“让我感动”的原因。(1分)采用反复手法,强调自己对司马迁的成就的高度评价;(1分)“一一”“全部”“真的”,层层深入地表达了作者对司马迁取得如此成就的惊奇和赞叹之情。(1分) 20.“历史的母本”是作者对《史记》及其对后世影响的高度评价,(2分)“母本”是指《史记》的体例成为后人自觉效仿的通例,(1分) 《史记》中的人物,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原型”,也就是一种精神模式和行为模式。(1分) 21.答案略。学生回答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给分。(4分)
六、(60分)
22.建议采用综合分等打分法评分,45分为起评分。
第3篇: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荆州刺史。彦光少岐嶷(幼年聪慧),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
魏大统末,入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武帝时,累迁小驭下大夫。母忧去职,毁瘠过礼。未几,起令视事,帝见其毁甚,嗟叹久之。后为御正下大夫,从帝平齐,以功授开府、阳城县公。宣帝即位,拜华州刺史,进封华阴郡公,以阳城公转封一子。后拜柱国、青州刺史。属以帝崩,不之官。
隋文帝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宫监,甚有惠政,嘉禾连理,出于州境。上嘉其能,下诏褒美。后
第4篇:《史记》选段文言文练习题
《史记》选段文言文练习题
朝鲜王卫满者,故燕人也。自始全燕时尝略属真番①、朝鲜,为置吏,筑鄣塞。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②为界,属燕。燕王卢绾反,入匈奴,满亡命,聚党千馀人,魋结蛮夷服而东走出塞,渡浿水,居秦故空地上下鄣,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命者王之,都王险③。
传子至孙右渠,所诱汉亡人滋多,又未尝入见。元封二年,汉使涉何谯谕右渠,终不肯奉诏。何去至界上,临浿水,使御刺杀送何者朝鲜裨王④长,即渡,驰入塞,遂归报天子曰杀朝鲜将。上为其名美,即不诘,拜何为辽东东部都尉。朝鲜怨何,发兵袭攻杀何。
天子募罪人击朝鲜。其秋,遣楼船将军杨仆从齐浮渤海;兵五万人,左将军荀彘出辽东:讨右渠。右渠发兵距险。左将军卒正⑤多率辽东兵先纵,败散,多还走,坐法斩。楼船将军将齐兵七千人先至王险。右渠城
第5篇: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练习题及答案
室 语
清·唐甄
唐子夜饮酒,妻执壶以酌,相与笑语。唐食鱼而甘,问曰:“是所市来者,必生鱼也?”妻对曰:“非也,是鱼死未久,即市以来,又天寒,是以味鲜若此。”
于是饮酒乐甚。忽焉拊几而叹。妻曰:“子拊几而叹,其故何也?”唐子曰:“溺于俗者无远见,吾欲有言,未尝以语人,恐人之骇异吾言也。今食是鱼而念及之,是以叹也。”妻曰:“愿子试以语我。”
曰:“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妻曰:“何以谓之贼也?”曰:“今也有负数匹布或担数斗粟而行于涂者,或杀之而有其布粟,是贼乎,非贼乎?”曰:“是贼矣。”
唐子曰:“杀一人而取其匹布斗粟,犹谓之贼;杀天下之人而尽有其布粟之富,而反不谓之贼乎?三代以后,有天下之善者莫如汉,然高帝屠城阳,屠颍阳;光武帝屠城三百。吾不忍为之臣也。”
妻曰:“当大乱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