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
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
陈雪峰
(辽宁省朝阳市向东高级技工学校 朝阳 122000)
摘要: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所做政府报告中指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将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国制造的未来走向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作为传授职业活动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态度,为社会培养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必然在培育工匠精神中承担重任。
关键词: 工匠精神
职业教育
精益求精
2015年,央视《大国工匠》的片首语这样写道:“他们耐心专注,咫尺匠心,诠释极致追求;他们锲而不舍,身体力行,传承匠人精神,他们千锤百炼,精益求精,打磨中国制造,他们是劳动者,一念执着,一生坚守。”短短的几句话,每每想起都心潮澎湃,他们身上的坚韧不拔的意志,精益求精的精神也时时激励着我们。
一、工匠精神的内涵
工匠精神一般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即既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还有严谨,细致,专注,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其内涵包括精益求精,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
二、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重要性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高级能人才的重任,必须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以便能使学生养成对于学习,工作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让每一个人能够以敬畏的姿态对待自己的职业,技术人才恰恰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传承者。然而因为社会认知度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一度使工匠精神成为职业教育的一种缺少,不少学校缺乏对培育工匠精神重要性的认识,重技能而轻职业素养,因此必须及时纠偏,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重塑,并成为职业教育的灵魂。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推动这“三个转变”势必需要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人才,而要造就更多的工匠,就必须重视职业教育,注重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途径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一是要转变目前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观念,充分认识技能劳动者发挥的巨大作用,长期以来,职业教育被视为低人一等的教育,家庭和社会对职业教育也存有偏见,以至于家长,学生都认为读技校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社会仍用有色眼镜看待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就不能重拾,二是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既要培养学生有一技之长,又要让学生领悟“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精神
2、职业教育中坚持职业标准,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品质与能力 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要能够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人人平等的现代职业教育思想,改变职业教育那种只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职业教育理念,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与“工匠精神”的有机结合,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与人文素质结合起来,坚持现代职业教育的标准,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标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培养综合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现代企业要求职业工作者具备团队合作、善于创新、勇于竞争、敢于担当的能力品质,同时还要求职业工作者具有精益求精的品质与意识,在职业教育中,应该尊重企业的用人标准,并将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之一,在实践教学中严格按照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执行,不断提升学生的一丝不苟、持之以恒的精神,通过实践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循序渐进、精益求精的品质。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与职业技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突出学生的个人实践能力,特别是对学生的突出的特长进行培养,并将大国工匠的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实践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与精通一门应用型的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与知识迁移能力,根据学生的职业技能的特征,以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为导向,在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职业评价、社会实践、文化交流等方面渗透“工匠精神”的教育,不仅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教学,更要注重思想道德课程、传统文化课程的教育与学习,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人文素质的培养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与品质,改变学生原有的认知态度与思想行为,将提升自身的核心能力作为未来发展的目标。
3、职业教育中要坚持规范操作,培育学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
一丝不苟要求学生在职业行动中能够做到耐心、细致、专注、持之以恒,能够严格执行企业的操作规范与生产标准。在职业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融入到职业教育中,教师要能够关注学生的每一个行为、环节、细节,处处都能够严格按照企业的生产规范要求学生,重点培养学生的耐心、细心、专注的职业品质,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用心观察,细心操作、耐心学习,对于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要按照严格的规范操作,因为每一个细节的耐心操作和学习,在实践操作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一种专注的态度,不断的提升学生的服务意识与服务的技能,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职业精神,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素养,这些都是“工匠精神”的基本要求和具体的体现。为了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将企业的规范操作引入到课程教学,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教育,将职业精神融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提升学生的耐心、细心、用心的品质,加强工匠精神的渗透与教育。职业教育的核心不仅要注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也要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与思想道德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有效的对“工匠精神”进行传承与发展,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或者实践创业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耐心、信心、爱心、用心等职业精神,只有在日常的课程教学中,将“工匠精神”融入到学生的思想中,通过这种行为习惯的训练,最终将“工匠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一种职业意识,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敬畏工作的姿态来认识与对待自己职业,才能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与创造力。
4、职业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培育执着敬业的职业精神
在企业的生产实践中,不仅仅要求职业工作者具备坚韧不拔、耐心、细致、持之以恒、乐此不疲、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与职业情怀,还需要职业工作者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与一身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还要能够在工作的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只有具备爱岗敬业的精神,才能将“工匠精神”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才能在实际工作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能只是注重对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还要能够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与社会的实际需要,对职业院校的文化课程进行现代化职业的改造,将现代的职业、产业、行业、专业结合在一起,充分的融合到现代职业课程教育体系中,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作为职业院校的教育目标,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敬畏和专业兴趣,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精神,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工作的职业情怀。在学生的职业教育与学习过程中,将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爱岗敬业的精神、感恩之心、团队合作精神、竞争精神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培育学生对职业的忠诚度,进程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怀,教师要能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实施影响,提高学生对岗位职责的认知能力。职业院校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严格的按照企业的生产与实践规范标准来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让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躬行践履、知行合一,规范自己的实践操作,做到爱岗敬业、团结合作、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实现从知识、技能、态度到素养、精神、能力的高度融合,形成良好的职业情怀,在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真正落实“工匠精神”的培育。
四、结束语
在职业教育中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在现代社会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向社会输出更加有用的人才。文章简要阐述了我国职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并提出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这就要求学校重视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在实践教育中充分的发挥现代校企合作教育的优势,通过企业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认识与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并在校企合作的教学过程中,将企业的规范与生产标准有机的融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精神,提升学生的职业情怀,培育学生的爱岗敬业的精神,使得学生具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的业务意识与工作精神,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最终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社会的发展。
第2篇:工匠精神与制度
“工匠精神与制度”
现如今,时兴提倡“工匠精神”,然而很多人只知道“工匠精神”的美好愿景、了解它的浪漫潮流趋势,却并不知道我们不仅仅缺乏“工匠精神”,我们甚至在“工匠制度”方面都有缺失。主题模糊,造成了我们坚持和精神的缺乏。
很多生产一线的朋友也不一定懂得“工匠精神”为什么不叫“工人精神”?个人认为:因为工匠是独立人格,对自己的产品负责,同时享受精益求精的成功,所以重视细节;而工人对领导负责,不关心实际,只揣测圣意,自然会浮躁、短视、投机,这是制度的必然,无关人品。当然这仅仅是从表象来分析而得出的结论,其差别还在于本质。“工匠精神”非常不容易实现,倒不是说技术层面上不能赶超,而是从艺德方面无法轻易超越。
“工匠精神”之所以不容易实现,因为它是“德”,而不是“才”。“德”是个抽象的词语,只能主观理解,却不能客观判断,你以“德”为标准,而不是“才”为标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谁跟媒体关系好,谁跟地方政府关系好,谁就有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要求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刻,有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具体点来说,就是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把品质从99%提高到99.99%,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个简单的概念之所以在当下的中国会这么火,原因更简单,连总理都不得不承认,咱们缺乏这个东西。
其实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我们并不是做不到拥有这种精神,而是不能这么做。因为我们面临着三个非常独特的现实状况。首先是中国跑得实在太快了,其次是中国的机会太多了,第三是中国的企业家普遍没有安全感。
改革开放前,家里有台黑白电视机,十里八乡的人都来看。而三十年后的今天,家家户户都有电视看,这是过去的这三十多年来,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短短三十年中,我们有106家企业从零开始,挤进了世界500强,我们从供应短缺到产能过剩,我们眼看着自己从吃糠咽菜到健身减肥,这个速度和规模,难以想象。对于这样一个飞奔的巨人,怎么可能苛刻他必须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呢?就像博尔特跑出9秒58世界纪录的同时,你还想让他保持姿势的优雅,再认真欣赏下沿途的风景,这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虽然没有形成“工匠精神”,但是在我们的“中国制造”思维里,却把另一样东西做到了极致,那就是“速度为王”。
一个领跑者,精耕细作是维持优势的必须,但是作为一个追赶者,要忽略其他细节因素,先通过急速扩张占领市场,这个时候,在你前面的领跑者,因为组织规模过大,而市场份额急速缩小,头重脚轻,就很可能被你淘汰掉。“速度为王”,这是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现代化国家,在世界制造业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实践,这也是“中国制造思维”中的精华。
也正是由于这三十多年的急速奔跑,中国出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那就是新旧两个时代的并存。我们这一代人是注定要被历史铭记的,因为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处在新旧时代交换的地平线上,既能看到新时代的朝阳,也能感受旧时代的黄昏。就如同辛亥革命后,既有长袍马褂留着辫子的老古板,也有西装革履梳着分头的新青年,这两种人分属于两个完全不同文化,享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但是对不起,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里。
80年代你刚卖两天小商品发了财,90年代股票就起来了,你刚玩上股票,00年代房地产又暴涨了,你房子还没捂热乎,10年互联网又来了,电风扇、钢铁、汽车、飞机、电脑、手机、大数据、云计算、工业4.0、人工智能„„这样一个三十年就从工业1.0飞奔入工业4.0的大时代里,永远有新的更有价值的社会分工不断出现,而人的协作却跟不上技术的发展,制度漏洞太多,套利机会也太多,所以过去的中国是一个冒险家的乐园,而不是一个工匠的田园。社会的机会很多的时候,大家自然是追逐新机会,不可能把时间浪费在一件产出低又可能随时被替代的事情上。如果你看了《古惑仔》后心血来潮,非要跟自己较劲,耐住寂寞,十年磨一把绝世好刀,宝刀出鞘准备纵横江湖时,发现大家早跑到乐视网看《太子妃升职记》去了,逗比卖萌成为了社会主流,谁还跟你舞刀弄剑啊。
这就是过去的中国,当更好的新机会不断出现的时候,你固执的守在自己那个世界里精益求精,这不是精神,这是愚蠢。
中国的市场从封闭到逐步开放的过程中,一部分市场和价格充分竞争,另一部分市场和价格还处于垄断,这个巨大的断层形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制度套利机会。而中国的老一代企业家的崛起,普遍依赖于这种制度套利。工匠精神,“严谨”、“坚持”、“耐心”这些东西,都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一个长期确定性的未来的,如果你连自己的明天在哪都不知道,哪有心思研究这些东西。过去三十年的中国,不是没有工匠精神,而是当时根本就不能有工匠精神。
至于很多人说的,没有工匠精神是因为我们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利润低,所以不能把质量做好,个人认为不能苟同。因为众所周知,价格从来不是理由。中国制造业里没有的工匠精神,在互联网行业中却非常普遍。中国的互联网产品经理对于产品的极致追求,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每一个键每一个位置都要经过十几版甚至几十版的迭代,甚至连美国互联网界都不得不承认中国互联网产品的用户体验,并不逊于他们。但是你注意,这些互联网产品可都是免费的!所以精益求精这件事本身,跟价格和利润并没有正相关的关系,它是由竞争的标准决定的。开放的互联网行业里,用户用脚投票,你体验不好就没人用。而封闭的制造业里,评标专家们靠关系投票,你体验好不好根本不重要。
既然价格因素都不是什么理由了,个人认为产业链的位置就更不是理由。曾经看到一份报道,采访一个给人代工生产童车的老板。记者问:为什么你贴别人的牌子,价格又不便宜,你还能有这么大的销量?老板说:他们要的东西,只有我有啊。记者问:为什么牛哄哄的沃尔玛也让你说了算?一块蛋糕,由你主刀来切?老板说:他们的问题,只有我有能力解决啊。记者问:为什么只有你能解决?老板说:因为我关注消费者需求啊,因为我努力理解消费者啊。“比如那张床,我知道消费者舍不得扔掉孩子才睡了一年的婴儿床,希望能用得更久;比如那个摇马,我知道消费者不愿意婴儿车推出去是个物件,搁家里是个累赘;比如那个变形金刚般的童车,我知道消费者有时候怀里抱着宝宝,只腾得出一只手。”
现在是不是清晰了些许?其实微笑曲线从来都是个伪命题,代工贴牌并不是天然就比品牌科技低级,真正低级的是你因为自己是代工就从来不动脑子。在价值链条上,“设计”、“品牌”和“科技”可以称王,“制造”、“集成”甚至“物流”未必就不能称霸。真正能够占据价值链主导权的,一定是那个最终能为整个价值链创造增值的环节,和你价值链上的位置从来就没有关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所以工匠精神这个东西,是有背景的,在不同的时期你的需要也不同。比如说在企业早期的时候,你要快速地去了解用户、了解市场,这时候你如果不了解你的方向,你拼命地去弄工匠精神,可能铁杵磨成针,然后发现这个针根本没人用。而当企业大到一定的时候,如果你继续疯狂地生长,缺乏工匠精神,可能最后变成了快就是慢、慢就是快了。
现如今,中国的规模已经足够大了,发展速度也日趋平稳,大势所趋是该开始追求工匠精神了。德国和日本这种工匠国家,我们与其说他们有工匠精神,倒不如说是一种工匠习惯。这个习惯,是由一整套高品质高标准的工匠制度,和对违规者的严厉惩罚构成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年仅一墙之隔,西德以高品质闻名于世,而东德却乏善可陈,以主观的“德”为社会标准,人治大于法治,立法不严,选择性执法,建立不起工匠制度,就没有工匠习惯,更不可能有工匠精神。
“工匠制度”在过去的很多基层创业者手里被认为是铁规,是要求。我们不能因为这个想法不能影响主流而忽视它,因为这会破坏将来创业人的思想,代代传承之下呈几何增长。上世纪末的这些创业者们继承了数千年商界前辈吃苦耐劳的精神,攒下了人生的第一笔财富。然而,面对新老时代的交替,没有经验可循,平等、自由、民主这三个词在新中国推翻了“封建”、“帝国”等三座大山后,像一颗不甘退出的毒瘤附身在这些身处新老世代交替的商界初级创业者们。这就形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历经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业者们的地盘既没有垮,也没有壮大,半死不活的刷着存在感。这个现象到目前也有很多人弄不清楚原因。其实很简单,“工匠制度”没理解透就踏上了追求“工匠精神”的路途,肯定会渐行渐远。
当然,很多老板们针对公司、各部门、建立了或完善、或正在完善的制度。这些制度历经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理论上来说经过了实践和检验,具备合理性。但是,这些都仅仅是自己的评估,有其合理性,也欠缺那种科学性。这时很多创业者们就说了,谁说我的制度不行,我的方法不科学,我能坚持十几年、二十几年、三十几年甚至更多年发展到现在,尽管没壮大但是也没有破产,这就证明是科学的,合理的。对此,个人不愿意争执这个问题,就举个例子吧:剑客踏上征程,出剑者有可能生、有可能死;抱剑者未必生、未必死;横剑者多半生、或能死。这个例子讲述了三种创业者:勇往直前事业日渐红火的人、守成求稳事业不温不火的人、疲于应对事业日渐式微的人。
勇往直前事业日渐红火的人,身边有一个团队,在“工匠制度”下衍生出了“工匠精神”,做到了制度下的大公无私,升华成了将士用命般的精神。这些人现下都生活在镁光灯下,是创业的神话、财富的神话、是成功的典范。
现如今我们真正要学的,是工匠制度,用制度养成制造业的工匠习惯,再把工匠习惯升华为工匠精神。制度——习惯——精神,这是中国制造文艺复兴的必经之路,而这条路不能靠儒家,必须要靠法家。国内许多有识之士都在呼吁:别用“工匠精神”的浪漫,掩盖“工匠制度”的缺失,请正视自己的不足。
阚宝超
第3篇:教师与工匠精神
教师与工匠精神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些可谓是对教师的最美赞誉。其实,完全没有必要将教师职业神化。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意识到,教师不过是三百六十行其中之一行,教师不过是亿万普通劳动者之一员。因为社会需要以及分工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职业,每种职业都有其自身的特殊牲和不可替代性。教师的工作有别于其它工作,确实很重要。“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社会拒绝次品、废品和危险品。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懵懵懂懂的孩子,要把这些懵懂的孩子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学生,塑造成社会有用之才栋梁之才。离不开教师的精雕细琢,耐心打磨。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经济改革中需要培养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教师从事的培养人的工作,可
第4篇:工匠精神作文
工匠精神作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工匠精神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工匠精神作文1
小时候写作文我的理想,总会巴拉巴拉写一遍。那时候的我不去想这些理想的可能性,不会契合经济收益和生活水平,不会想自己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只一味地憧憬着我想干什么,干什么看起来是有趣的。有梦的人是幸福的,我梦想当一名人民教师。
如今,进入了耒阳,我成为了一名中职生,开始走向对口高考道路上,但不再是普高的物理化政史地生。我以为这好像是一条捷径,但现实告诉我并不是,真想把梦想与现实连起来,把梦想与工匠精神连起来。梦想产生于兴趣,执着于动力,用专业对口学习和工匠精神
第5篇:“工匠精神”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胡双钱是中国大型商用飞机制造首席钳工,他在35年里亲手加工过数十万个精密零件,没出现过一个次品。他用手工打磨出来的零件,精密程度堪比现代化数控车床加工出来的零件。王津是故宫文物钟表修复师,他修了大半辈子钟表,数百件文物在他手中起死回生。有时,修好一座钟表要花上他好几年时间,每个零件都要经过反复调校,不能有一丝一毫误差。孟剑锋是传统工艺美术錾刻师,他錾刻的“纯银丝巾果盘”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为了制作出完美的作品,他不断改进錾刻工具,反复实验,不允许有一丁点瑕疵。
这些人身上,都体现出了可贵的“工匠精神”。对于“工匠精神”,你有什么思考和感悟?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发出这
第6篇:工匠精神作文
工匠精神作文(集锦14篇)由网友 “浣熊人类” 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工匠精神作文,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工匠精神
每次一听到剁肉的“碰碰”声,我便会情不自禁地想起他来。
夏日的傍晚,忙于做菜的妈妈,发现晚餐的主角“猪肉”少了点,于是她把正埋头写作业的我派了出去,我很不情愿地出门去了。
一进菜市场,那叫卖声、还价声,一个比一个响,再仔细一看市场的买猪肉的摊档还真不少,那一排排,一列列的猪肉,真叫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我一下子犯了难,我该到那个摊档买肉好呢?这时,一个围满了人的摊档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心想,生意这么好,他家的肉准不会差,于是我便往那个摊档走去,“小朋友,你要哪块肉呀?”一个四五十岁,两鬓斑白的叔叔,笑着问我。“我……我也不知道……”我有些语无伦次,第一次一个
第7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函义
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精神是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新词。促进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更好满足群众消费升级需求。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提“工匠精神”,国务院常务会新闻通稿中首次使用“品质革命”这一提法。
工匠精神的精髓是什么
精髓则是用心活、用心干、用心经营、用心诠释人生。匠人一般是指技艺高超的手艺人,也指有相当写作水平的人。这些人往往是追求更高的技术,或艺术境界,所以一般是说一个人对某种技艺或艺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匠人精神是只要专注、踏实地做好一件物品,哪怕只是一枚螺丝钉,也能获得成功。匠人精神的第一要素是乐趣和热情。智路从九岁直到今天,除了生病以外,一天都没有休息过。他说:“我喜欢反复的日常生活。我不喜欢休日。我
第8篇: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3月5日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一词随即红遍大江南北。
总理为何要提工匠精神?因为这是“中国制造”与外国制造的差距。今年1月4日,李克强总理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上,举例说中国至今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比如圆珠笔的“圆珠”目前仍需要进口。1895年圆珠笔就已经被发明了,高铁、大飞机都造得出来,圆珠笔珠竟然还不能自行生产!中国作为制笔大国,核心技术和材料却仍然高度依赖进口,要想从制笔大国向制笔强国转变,工匠精神就是关键所在!
什么是工匠精神?
说到工匠精神,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日本制造。知乎上
第9篇:工匠精神
弘扬工匠精神
提高竞争软实力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迅速掀起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工匠精神”的工作理念,令人耳目一新、倍感振奋、发人深思。何谓“工匠精神”?简单来说就是对工作专注执着、持续改进,对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理念和文化情怀。
作为机械制造业,尤其是定位高端制造的西安煤机的员工,更需要具备追求极致的精神,具备专业、专注、一丝不苟且孜孜不倦的“工匠精神”。在煤炭市场持续低迷,煤机市场竞争加剧的经营环境下,“弘扬工匠精神,用质量去竞争”更需要我们加快培养出公司发展急需的能工巧匠,打造出具有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员工队伍。为此机三分公司在全体员工中通过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提升质量意识等措施,鼓励员工立足岗位钻研技术,
第10篇:工匠精神
篇2:读《工匠精神》有感[1500]
《工匠精神》这本书,说真的,不是我会主动寻阅的类型。迫于无奈,我翻阅了:粗看;但是很多故事链接,却吸引我细看这本书。其中最能引起我共鸣的是:用智慧驾驭自己的情绪,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敬业会让自己变得出类拔萃,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本职工作,每天不停的重复的工作说真的每个人都会厌烦,觉得工作没有一点挑战性,都是会累的,都会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这工作不归我管……从而我们会慢慢变得马虎、懒散等等,对工作不认真负责的状况屡屡发生。可是发生之后,更多的手尾等着你来跟……
作为一个海大工作三年的我,首先上述情况我亲身体会过: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份工作,无论我是否认真对待,只要不出问题就好,我一样拿相应的薪水,领导一样不知道。可是时间久了,你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