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关于古镇建筑景观设计论文
关于古镇建筑景观设计论文
文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古镇作为旅游的新兴目的地而得到了社会分广泛关注,古镇的客流量明显增多,对古镇建筑、景观的设计、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更好的保证古镇景观质量、实现古镇可持续发展,就需要立足于生态设计文化理念,深入研究古镇建筑景观设计的相关方法,才能达到提高古镇建筑景观水平的目的。
1对生态设计文化的思考
1.1生态设计文化的基本内容
与传统设计理念项目,生态设计文化更加强调自然式设计,就是尽量通过能接近自然的设计方法,通过植物群落的设计、地形起伏等,从形式上表示自然,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学术界最早将生态设计文化理念应用到实践的是美国,著名学者奥姆斯特德在设计纽约中央广场时,根据当地的地形、水系特点等,设置了一个长达3.4km,宽800m的广场。该广场在建成之后,为紧张忙碌的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并为纽约市创造了一定的生态效益,推动了城市的良性发展。
1.2生态设计文化的应用原则
在应用生态设计文化过程中,需要尊重以下几点原则:
1.2.1尊重场地历史原则
尊重场地历史原则主要是指在设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必须要尊重场地的历史,在不破坏场地原有历史文化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有计划的设计。例如,在广东佛山粤中造船厂旧址改造中,俞孔坚教授带领团队将其改造成为著名的中山岐江公园。在该公园设计中,尽量的保留了场地的原始生态元素与文化元素,包括厂房的烟筒、龙门吊等都经过改造成为了公园的特殊景点,并且对于原场地的部分驳岸形式不做任何处理基本保留,对某些地带的植物群落全部保留为公园景观所用。这种改造方法尽可能的尊重了原有景观,避免对场地做过多的修正。
1.2.2生态优先原则
在景观设计中,要尽量使生态环境不会受到人类活动而产生变化。这种设计原则更多的体现在湿地、滨水公园等场景中。例如,美国学者在设计查尔斯顿滨水公园时,留用沿河一侧的河漫滩,并尽量扩大其范围。这种设计方法不仅保证了沼泽地,还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
2生态设计文化在古镇建筑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思路
2.1合理布置水体景观
与现代城市相比,古镇的迷人之处就是古街所呈现的宜人尺度,在这个“尺度”中,水景观往往能配合古镇的街道、建筑共同构建一个优美的景观,“以水景带动街道”已经成为古镇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生态设计文化下,所设计的水体景观应该充分考虑到古镇的及拿住特点,为了缓解游客局促、压抑的感觉,尽量布置一些相对活泼的水体,包括溪流、喷泉等。对于古镇的水源,考虑到历史小城镇的选址多为依山傍水之地,因此在选择水体源头时,应该借助这一自然优势,将自然中的活水引入到景区内,在古镇内建立一个“活”的水体景观,提高古镇环境质量。
2.2营造生态驳岸系统
为了进一步提高古镇生态质量,在建筑景观设计中要避免选择浆砌石、混凝土等僵化的驳岸方式,虽然这种驳岸方式有助于提高防洪水平,但是会明显降低景观的与类型。因此在驳岸处理中,可以按照下列方法进行改进:①尽量减少对岸边环境与水体的影响,采用简化处理方法,避免过度处理;②采用具有良好渗透性的材质作为护坡,并利用粗糙的石块表面,为生物创造栖息空间;③在岸边种植一定数量的水生植物,为其他水生生物提供其空间。这种设计方法不仅能净化水质,还能美化滨水环境,呈现景观的自然风貌。
2.3利用废弃材料创造历史景观
古镇作为历史小镇,其具有丰富的文化的内涵,并且体现了历史、时间的色彩。因此在设计中,要尽量还原古镇的历史文化,让“时间”的特色能体现在古镇装饰中。在景观设计中,设计人员采用一些青砖灰瓦,毛石材等装饰性弱的“旧”材料,可以体现景观的历史感,有助于历史印象的加强;在对城镇景观进行更新中,尽量使用残砖、枯井等景观装饰古镇景观,更好的展示古镇风采。
3结论
生态设计文化在建筑景观设计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对相关人员而言,在景观设计中,必须要尽量还原古镇景观,让古镇所具有的自然文化气息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古镇景观的可观赏性,还能保证古镇环境,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李璐.公共建筑室内景观设计生态化分析[J].建筑知识,2015(06):72~73.
[2]陈可石,李静雅,朱胤琳,等.文化景观视角下“四态合一”的古镇复兴方法与路径———以黔东南下司古镇概念性城市设计为例[J].规划师,2014(05):48~53.
[3]冯光澍.基于生态文化构建的景观规划设计———以黄姚古镇相思林、荷塘景区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广西城镇建设,2013(12):101~105.
第2篇:古镇景观设计模式探讨论文
古镇景观设计模式探讨论文
青城古镇在历史上曾是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汇聚商家墨客、贩夫走卒。既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随着古镇旅游业的逐渐开发,古镇景观的保护与设计也被提到日程上来。因此青城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避免雷同做出新意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城古镇概况
1.青城古镇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青城又名条城(东西长,南北窄),地处榆中县北部,总面积约138km2。距离兰州市约100km、白银市约25km。区域靠近109国道。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区内为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地势南高北低。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穿境而过,“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尽显其中。2.青城古镇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条件。青城据《榆中县志》记载:“秦修长城、汉广屯田、唐建堡碉、宋筑城墙”。“青城”的名字便是为纪念平定西域叛乱的狄青大将军。到明朝时期修筑明长城以防外敌来犯;青城范围后随青城人过河北移扩展于明朝末年。青城镇是农业大镇,由于经济水平欠佳,二三产业并未发展起来。但青城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以旅游带动第三产业创造了良好根基。早年青城人口流失正使青城的生命力与文化活性受到威胁。因此让文化资源重新带动古镇经济十分重要。
二、青城古镇景观设计构成要素
1.青城古镇空间景观。青城由于其特殊的历史,故而格局上整齐划一,是形似于棋盘的军事防御布局。主街开阔,呈东西走向,小街则较为狭窄曲折,北对河南面山。“丁”字形的连续交错街道,以示“不泄风水”。青城古镇的节点空间由核心节点空间,如城隍广场、不明确主题意义功能或边界限定的宽阔空间以及可以使古镇空间拥有特殊魅力的小尺度空间构成。2.青城古镇古建筑装饰景观。砖雕装饰——以青城书院的'《教五子图》和刘家大院的《福禄寿》为代表。木雕装饰——高氏祠堂及多处民居中的木雕都是经典之作。石雕装饰——碑刻书法风格多样,装饰、技法、表现形式及选材也各具特色。3.青城古镇民俗景观元素。剪纸艺术——题材源于生活,材料随意,独树一帜西厢调——清光绪年间成曲,唱腔优美,情真感人英雄舞鼓——源于民间传说的最受喜爱的民俗表演活动。民间游戏——柴山、道台狮子和火狮子。
三、青城古镇景观设计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使用对象生理心理、功能精神的集中感受地方性原则——特色建设的基础生态设计原则——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场所精神——地域空间设计的内在文化展现。
四、青城古镇景观设计内容
1.空间格局。青城自发形成的“中心”和由此“中心”向外辐射的空间秩序可概括为“一轴、一带、六节点”。“一轴”即从校场路进入,与后街形成空间主轴。“一带”指青城的全部景观内容。“六节点”在古镇核心保护区内,分布于入口、罗家大院、城隍庙、青城书院、高氏祠堂和城隍广场。例如入口点可设置具有古建筑风貌的入口广场,做紧急避难区起到保护与疏散游客的作用,同时也做引导游客作用。2.道路空间。青城的街道作为景观的骨骼和风貌的基本骨架,主街面用人工青石板铺成,一些窄小街巷则以碎石板铺地,青城的历史也在这磨破的石板路中被人知晓。青城的街道尺度怡人,因此设计应保留原尺度,增种枝叶繁茂的行道树,在主街巷空间栽植具有特色的本地树种,可造四季景观。一些小巷道也可做落叶景观,营造意境美。3.空间环境点缀、装饰的艺术。处理点景小品、艺术装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会直观或潜移默化地体现古镇的形象。如灯饰、垃圾桶、休闲座椅、销售站、指示牌、雕塑等艺术品都有所展现。随着城市化进程,应增加古镇的公共服务设施、媒体宣传设备以及观赏、纪念性工艺品。在这一部分设计内容中,装饰艺术设计的地方性、民族性、宗教性以及民众的参与性都必须体现出来,使其形成具有青城地域特色的文化审美。4.古镇视觉形象的确立。古镇的视觉形象包括建筑、环境、居民以及社会形象,是一种取决于古镇历史、风俗习惯、文化特征的综合评价和印象。通过对青城方方面面形象内容的综合处理,可塑造特征鲜明、极具吸引力和亲和力的青城景观形象。5.古镇景观如诗如画的意境创造。目前青城还鲜有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观赏功能的景观,因此运用人文思想与科学技术,配以诗、书、画意境和想象,将空间、古建筑、碑林等遗址遗迹、神话、戏曲、民俗活动、传统技艺等与环境相结合,进行师法自然又非简单模仿的意境创造。又或者将青城的地形地貌、水体、奇石等采用对比、隐喻、夸张变形等手法进行意境设计。通过设计的独到处理,将青城景观的意境营造出来。综合上述内容关于如何解决青城古镇景观设计方面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可以通过把握景观设计核心,从历史、文化、环境三个方面基于青城特有的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以科学可持续的角度分析古镇景观发展前景。同时制定相关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使景观设计落到实处。由于时间和篇幅原因,本文只对古镇景观设计进行了简单的初步探讨。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新的问题出现,许多具有前瞻性的新观点值得深入探讨。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浅析,能够对青城古镇景观设计有所贡献。
参考文献:
[1]吴傲蕾.文化营造视角下兰州青城古镇保护与更新改造研究.兰州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04.
[2]徐澜婷.探索四川古镇景观设计——以安仁古镇景观设计为例.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4]王丹玲.青城古建筑装饰解读.西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杨揖舟.《青城记》.省委党校印刷厂,2003.
[6]韩效.景观建筑学对中国景观设计发展状况的思考[J].四川建筑,2004(2):17-18.
[7]俞孔坚.以土地的名义:对景观设计的理解[J].建筑创作,2003(7).
[8]俞孔坚.追求场所性:景观设计的几个途径及比较研究[J].建筑学报,2000(2).
[9]马健,杨志刚.青城民俗文化综述.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博物馆,2007.
第3篇:古镇景观设计模式探讨论文(优秀)
青城古镇在历史上曾是交通要塞和物资集散地,汇聚商家墨客、贩夫走卒。既是“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随着古镇旅游业的逐渐开发,古镇景观的保护与设计也被提到日程上来。因此青城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避免雷同做出新意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青城古镇概况
1.青城古镇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青城又名条城(东西长,南北窄),地处榆中县北部,总面积约138km2。距离兰州市约100km、白银市约25km。区域靠近109国道。属于四季分明的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区内为黄土高原山地丘陵地貌,地势南高北低。黄河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穿境而过,“依山傍水、藏风聚气”的风水观尽显其中。2.青城古镇历史人文和社会经济条件。青城据《榆中县志》记载:“秦修长城、汉广屯田、唐建堡碉、宋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