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用典最多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6-03 07:13: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辛弃疾用典最多

辛弃疾用典最多

辛弃疾写词时喜欢运用典故来书写,朋友们又了解多少他这类的文章呢?

辛弃疾用典的词

以《摸鱼儿》为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词中的“长门事”,指汉武帝的皇后陈阿娇因嫉妒被废,迁住长门宫.陈阿娇为了想重新得到汉武帝的宠爱,送黄金(实际是青铜)百斤给文学家司马相如,请他写了一篇《长门赋》送给汉武帝,据说汉武帝读后很感动,陈皇后也因此复得宠信.词人借用此典故,表面上是写一个失去皇帝宠爱妇女的苦闷和怨愤.实际上是借陈阿娇的故事,说明自己受人排挤、打击,爱国深情无处倾诉的苦闷心情.词中的“玉环”指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安禄山叛乱、玄宗幸蜀时死于马嵬兵变中; “飞燕”指汉成帝的宠后赵飞燕,后来因被废为庶人而自杀.这两个人都以善妒而著称,且都不得善终.

词人在此是借用这两个典故来警告那些掌权的大官们,即词中的“君”,叫他们别太洋洋得意了,历史上的杨玉环、赵飞燕那样为皇帝宠爱,可都没得到好下场.

  辛词用典的特点

辛弃疾的词,几乎每一篇都用典,有时甚至一篇中连用数典,分析一下,辛词的用典有如下几个特点:

1.好任意驱遣古人,表达自己的爱和恨。

辛弃疾往往喜欢借用古代人物的形象来自况:豪情满怀时,他把自己比作“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的女娲(《满江红·鹏翼垂空》);壮志难申时,他把自己比作“貂裘敝,征尘满目”的苏秦(《满江红·倦客新丰》);老而不用,他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引廉颇以自况;被人猜忌,他痛恨“蛾眉曾有人妒”(《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借屈原以自比;他蔑视“言无可采,只知求田问舍” 的许氾“怕应羞见,刘郞才气”(《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他把一味主和的人视作清谈误国的王夷甫,谴责他们“神州沉沦,几曾回首?”(《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他更揭露敌人内部的矛盾重重:“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貍愁”――敌人并不可怕,他们是完全可以战胜的。

总之,他要古人出来代他说话,他让历史来为他作证,他对这些古人或爱或憎,或鄙视或仰慕,他把这样强烈的情感倾注于早已僵死的古人身上,重新赋予他们以生命,从而使他们个个具有了鲜活的启发、教育、鞭策和感染的力量。

2.好连用数典,曲折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好连用数典,也是辛用典的一个特色。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在这首词的上片,作者写自己登上赏心亭,由于收复中原无望而无法排遣的家国之怨,表现了自己请缨无路,不被理解的痛苦心情,可说是情深意切。既然不被理解,报国无门怎么办呢?在下片,诗人连用数典,表达了他的理想、抱负和万般无奈的矛盾心情:“休说”三句,用晋人张翰典:虽说壮志未酬,怎么能像张翰那样,一心只想着故乡的莼菜羹鲈鱼脍呢?再用三国许氾典(“求田问舍”三句):胸无大志,只想求田问舍的人,又有什么出息呢?继而用东晋桓温典(“可惜流年”三句):但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光阴虚度,壮志难酬的痛苦又怎么能忍受呢?这三个典故,孤立地看来,可说是风马牛不相及,但辛弃疾巧妙地将其连为一体,不仅深刻真挚地表达了自己欲图抱负而不能的痛苦心情,而且三个典故含意逐步加深,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使典故有了新的生命力。

第2篇:初探辛弃疾壮词用典

初探辛弃疾壮词用典

导语:辛弃疾是一位有着远大抱负,志在恢复中原领土的爱国诗人。而他的创作多次用到典故的手法。下面是小编分享的初探辛弃疾壮词用典,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宋代词家中,辛弃疾可谓用典高手。他常常将生活经历、现实处境、思想主张和内心情感等通过以典言事、以典遣怀、以典明理等形式,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辛弃疾壮词用典恰切,蕴涵丰富,形成了旷达而不粗率、刚健而不生涩的“豪艳相映,刚柔相济”的豪放词风。

一、单典独用

这种用典形式不唯辛弃疾壮词独有,在古代诗词作品中普遍存在,是诗词创作中较为常见的表现技巧。辛弃疾壮词中,作者为了创作的需要常随时借用古人、古事表情达意。例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了作者老而思用的耿耿报国之情;“可惜消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借用东晋大将军桓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年华虚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慨和苦闷。

二、类典合用

辛弃疾的壮词常把内容相似或相关的几个典故合用在一起造出强烈而充沛的情势和语势,从而达到言情明理之目的。例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合用孙权和刘裕这两个曾在京口建功立业的英雄的典故,强烈地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和希望收复中原的坚定信念;《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借“玉环”“飞燕”的故事警告了离间者和嫉妒者;《破阵子·为范南伯寿》上片中的“掷地刘郎玉斗,挂帆西子扁舟”连用“亚父”范增“将玉斗拔剑撞而破之”的故事和范蠡灭吴后不受越封复取西施乘舟游五湖而不返的故事,以同姓范增、范蠡比好友范南伯,希望他能成为“二范”那样才智出众、有胆有识的人物,竭诚尽智地为光复祖国大业作出贡献,并劝范南伯“千古风流今在此,万里功名莫放休,君王三百州”,下片中的“燕雀岂知鸿鹄,貂蝉元出兜鍪。却笑泸溪如斗大,肯把牛刀试手不”连用陈涉“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的典故、南齐将军周盘龙回答周世祖戏问“貂蝉元出兜鍪”的典故、南朝宋大将军宗悫怒叹“得一州如斗大,竟遭到典签的慢待”的典故、孔子“杀鸡焉用牛刀”的典故,委婉地表达了他当时复杂而矛盾的心理:一是建议范南伯多积累战功,争取占据参预朝政的.要位;二是惋惜范南伯虽然有宗悫一样的才华,却以大才而屈居小小的泸溪且行动不能自主;三是鼓励范南伯要努力争取“牛刀初试”的机会,而不应长期 “牛刀杀鸡”。此外,《贺新郎·老大那堪说》和《念奴娇·我来吊古》中也有类似的用典现象。

三、一典多用

主要是指同一个典故在不同作品中反复出现,以表达作者某种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抱负。例如,有关三国陈登与许汜的典故,辛弃疾的词作中就出现过三次,分别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的“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和《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的“似而今、元龙臭味,孟公瓜葛”。这是因为,在天下大乱的三国时期,陈登忧国忘家,心怀“吞灭江南之志”,手无一兵却助曹操消灭了一代枭雄吕布,而许汜在天下大乱之时却只知道求田问舍,在陈登眼中就是个“睡下床”的角色。辛弃疾反复使用这个典故,一方面表达了他要像陈登一样忧国忘家,心怀天下,而绝不像许汜那样不顾国家与民族的安危去“求田问舍”,钻营个人私利,并暗含了他对不顾国事、钻营私利、投降卖国的许汜之流的批判,以及对风雨飘摇中的国家的无限忧虑。

有关孙权的典故辛弃疾的词作中也出现过两次,分别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辛弃疾之所以喜欢使用孙权的典故,是因为辛弃疾所处的时代与孙权所处的时代在政治环境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孙权自然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偶像。辛弃疾引用孙权的典故,一方面表达了他对英雄的仰慕、崇敬、向往以及对英雄难觅的慨叹;另一方面也表达了他收复中原、抗敌心切的报国之情。

四、正典反用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反用晋人张翰因思念家乡莼羹鲈脍弃官隐退的故事,表达了他面对南宋危机四伏的处境而耻于弃官归隐的决心和坚持御敌报国的雄心壮志。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中的“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辛弃疾借陈皇后千金买得司马相如《长门赋》失而复宠的故事,委婉地说出了他虽入“长门”但想像陈皇后一样通过《长门赋》重新得庞已无可能,进而表达了他对自己受人排挤、怀才不遇的无比愤懑,也充满了对妒才嫉能者和国势日下的南宋朝廷的无情讥讽。

《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中的“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辛弃疾借温峤过武昌时“犀照牛渚”洞察幽微的典故,表达了他虽想挥军北伐却遭到诸多“妖魔鬼怪”的掣肘,以至于陷于力有不逮、进退维谷的艰难处境,进而曲折地斥责了那些偏安江南的权臣的投降误国的行径。

《贺新郎·老大那堪说》中的“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辛弃疾借“大宛汗血马”“伯乐遇千里马”“燕昭王收骏骨求贤”等三个典故,真实地写出了他和陈亮等有志之士虽有宝马良驹之才且足以驰骋疆场,却在抵抗金兵、收复国土中只能像千里马汗血拉盐车一样膝折尾溃,进而深刻地揭露了南宋王朝只是表面上摆出一副像燕昭王花五百金买骏骨的爱才姿态而实际上却在埋没人才与压制爱国志士的社会现实。

清人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不善学之,流入叫嚣一派。”辛弃疾是继苏轼之后豪放词派的杰出代表,因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和个人遭际等具有特殊性,所以其词用典较多,词旨曲达,读之只有细味典意才能深入其“沉郁”的意境。

第3篇: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

分析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

引言:辛弃疾,南宋词人,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以下是小编对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与词的用典的分析,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风打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全词大意: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却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关于诗词用典

关于诗词用典2007-11-22 12:12

用典是用词问题。在组词成句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时候,有时不是直接使用词,而是使用古书中记载过的古人的事迹或语言,使读者由于这些材料的启示发生联想,因而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就是用典。

在古书中使用典故是经常有的,在现代散文中一般中不再使用这种办法。但是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在现代诗人写的旧体诗词中,有时还出现这种表达的方式,因为在诗词中适当地用典,有时还很有必要。

在诗词这种特殊文体中用典的好处。

1、诗词的语言是最精炼的,要用最少的字表达最丰富的思想感情。使用一般的词,说少了可能不达意;说多了,可能罗唆。况且诗词的字数有限,不容多说。如果用典,可以利用大家熟知的材料,使读者联想,就可以节省语言做到精炼。

2、诗词“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要含蓄,要“含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用典

一、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逢山开道,遇水搭桥。”

讲话情景: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出席美国副总统拜登及国务卿克林顿举行的欢迎午宴 讲话原文: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建设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双方只能如邓小平先生所言:“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如克林顿国务卿所言:“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中国有首流行歌的歌词这样唱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习近平说。

出处: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

二、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

讲话情景: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和美国副总统拜登共同出席中美企业家座谈会

讲话原文: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当前,中美都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两国经济议程高度互补和契合,合作空间广阔。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辛弃疾用典最多word格式文档
下载辛弃疾用典最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