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读书笔记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6-03 07:13:10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读书笔记

当我读完全文时,发现《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个简短有力的句子即是文章题目,又是作者行文的线索。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四次,并且都是用了感叹号,从而使这句朴素无华的话语充满了信心与决心。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文章讲了XX年10月18日,我国打算从格尔木开始,一直到达拉萨,修一条长长的铁路,中途经过风火山,遇到了许多难题,却都在指挥人员的精心策划下一一化解,随着修建铁路工程的延伸,遇到了问题也就越来越多,但工程指挥人员毫不退缩,终于,用了一年的时间,打通了这条主干道,将铁路修到了拉萨。

当我读到“风火山隧道要穿过多年的冻土区,施工难度极大,关键是控制温度……”这段话主要写了施工时遇到的一个难题:就是无法控制温度。温度低,混凝土不凝固;增温,洞壁融化塌滑。真是左右为难!可是西部建设者们在高寒缺氧、环境恶劣、施工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利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难题,终于将风火山隧道贯通了,我做为一名新世纪的接班人,要学习西部建设者们不向困难低头,勇往直前的艰苦奋斗精神。

读了这篇文章,我明白筑路大军在修铁路时,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天气,温度,供氧不足,等等,许多难题,我们的指挥人员想尽了一切办法,终于仅此而已了一条通往拉萨的铁路,因此,我们要学习他们那种不畏艰难险阻,不向困难低头,敢于向困难叫板的精神,他们就是凭着这咱顽强的精神,成功的打通了1338米的大隧道,把铁路修到了拉萨。在学习中,我们也要学习他们那种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敢于向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对问题进行逐一思索,解决各个环节,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为了修建这条铁路,西部建设者们远离亲人、朋友,奋战在荒无人烟的高原,排出万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又有多少人为了修建这条铁路奉献了自已的青春和热血,只有他们的付出,才创下了铁路建设的奇迹。我们要学习这些建设者们的吃苦耐劳、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长大以后要成为一名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第2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

这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与决心以及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和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这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二是使学生感受到建设者们身上无私奉 1 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在脑海中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三是对西部大开发有更多的了解。

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联系上下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体会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感受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英勇气概。

教学重点:是把握主要内容,弄清建设者们是如何克服复杂冰冻土层、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这些困难的,并从中受到感染。

教学难点:是修建风火山隧道中的施工困难及科技攻关的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入课题 1.创设情景

观赏了一碧千里的大草原,游览了神秘的丝绸之路,祖国的西部真是景色奇丽,蔚为奇观。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欣赏青藏高原的雪域圣城──美丽的拉萨。(视频展示拉萨,简介拉萨概况)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中心,也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海拔3650米,全年日照时间在3000小时以上,素有“日光城”的美誉。2.揭示课题

在人们的心目中,“出国易,入藏难”。拉萨地处偏远,交通闭塞,给物资流通,文化交流带来了重重困难,为了造福广大人民,为促进各民族繁荣发展,2001年,党中央作出了指示:

(揭题,读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二、读懂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1.自读阅读提示,看看学习这篇文章有几个方面的要求。2.交流。阅读提示中共有3个要求。

(1)默读课文,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铁路。(2)建设者在修建青藏铁路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3)将收集到的有关西部大开发的资料,讲给同学听。

三、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1.听课文朗读、看视频:按阅读提示要求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作批注。

2.简要说说青藏铁路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青藏铁路是一条全世界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

3.整体感悟:青藏铁路要经过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经过海拔4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全长1142公里,经过550公里的永久性冻土区。(冻土区指一年四季覆盖着厚厚的冰层,冻土层最厚达150米、最薄处仅有8米,施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塌方。)

四、直击重点,自学探究

过渡:是啊,要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难怪西方媒体预言:中国人要在这样不良的地质上打隧道,是根本不可能的事!

五、想象情境,领悟内涵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在修建过程中,建设者都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

自读课文,勾出课文相关语句,联系实际或资料进行批注,小组交流。(学生自学勾画,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教师主要抓住以下几点随机点拨。)1.研读“困难1”高原冻土区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什么是“冻土”“海拔”。

出示资料:

冻土层最厚达150米、最薄处仅有8米,施工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塌方。风火山地区自然条件严酷,这里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年均气温-7℃,寒季最低气温达-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之为“生命禁区”。风火山隧道有部级以上科研项目7个,是青藏铁路科研项目最多的高原冻土隧道,工程难度之大前所未遇。

②联系资料谈谈高原冻土给施工带来了哪些阻碍?(3)克服困难: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道里实地考察,发现冰岩温度的变化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体验情感:从“昼夜”“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了什么?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

(4)感情朗读,激发情感。

战风雪,斗严寒,在 生命禁区的高原,这是一种无法想象的施工,当我们体会到这些,你会怎样读这段话?(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所以,面对困难,谁不知道──“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2.研读“困难2”

(1)了解困难;“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轮番向这支队伍进攻”(2)体验困难:抓住触动最大的句子,联系实际或结合资料进行想象。

(3)克服困难:

①理解词语:哪些词语体现了科技人员的艰辛? ②想象“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情景。(4)感情朗读,升华情感天气恶劣,繁重危险,多么特别,多么凶险的施工!当我们体会了这些,你又会怎样读这段话呢?(读第8.9自然段)

所以,──“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确实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六、体验成功

当建设者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的时候,他们都会好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体会此时说这句话的情景,体会此时筑路大军的心情,再次体会这句话在文中的深刻含义。

2.小结:正是建设者挑战极限,勇创第一的精神,正是建设者勇克难关,顽强拼搏的气概,才有了一次次实验,一次次攻关,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成功。突击队员和科技人员一次次呼喊出同一个心愿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在2002年10月19日,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终于胜利贯通了,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

七、拓展教学资源,丰富形象

1.拓展资源:欣赏青藏铁路沿途风景之美。激发对铁路建设者的崇敬之情。

2.联系生活,激发豪情: 这是一曲新时代的“青春之歌”,是他们奏响了生命的最强音,是他们谱写了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新篇章!青藏铁路的竣工,将引起西藏的巨大变化,我们不能忘记曾在这片冻土上挥洒血泪的建设者。希望你们长大后也能成为这样的建设者。

第3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4个生字。

【方法与能力】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情感与思想】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

【拓展与延伸】搜集资料,继续增加对西部大开发的了解。

【重、难点突破】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修建青藏铁路的重要意义,感受建设者无私奉献、乐观向上和科学创新的精神;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体会条理清楚的表达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拉萨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吗?看了题目,你们又想知道一些什么问题呢?

提示:学生对于拉萨可能了解并不太多,但关于拉萨的一些基本知识对于学习本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第一个问题,教师可以进行一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

学习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学习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来,随着这动听的歌声,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播放《天路》配乐的青藏铁路施工画面)

2.师:这就是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第一部分: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

文章记叙了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一个个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他们昂扬的斗志和无私的奉献精神让人肃然起敬。

这是一篇通讯,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作者主要采用这样几种抒情方法:一是直抒胸臆,通过8个感情色彩强烈的感叹句,充分表达了筑路大军的信心、决心,所遇困难的严峻以及克服困难、取得胜利的喜悦之情。二是运用恰当的比喻,如,“铁龙”“下马威”“逞凶一时的冻土”“巨大的拦路虎”,更加突出了建设者的豪情壮志。三是语言直白简洁,有很强的节奏感,字里行间充溢着乐观情怀。

读这篇文章,很容易让人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读后感

最近我们学了《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篇课文,经过老师的讲解,我更深刻的理解了修青藏铁路的艰辛,建设者们的伟大。这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是唯一一条修在冻土层上的铁路,相信大家都在赞颂建设者们的崇高的精神,伟大的理想吧。为了使我们的西藏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了祖国边防的更加巩固,让雪域高原与内地联接更加紧密,建设者们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的研究、辛辛苦苦地工作,在几年的时间里默默地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热血。经历了多少困难,遭遇了多少挫折,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中,建设者们从不气馁,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经验;你们为了同一个理想,同一个信念:把铁路修到拉萨去。面临世界难题,却仍然坚持不懈、义无反顾,要知道,这不是一条普通的路啊!这是天路,一条终年积雪,含有冻土层、浅埋地层等复杂地质的路。你们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学习重点

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学习难点

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青藏铁路有关资料图片,西藏风光短片、课件。教学过程

一、《天路》引读

1.师:同学们,听过《天路》这首歌吗?它深情歌唱了铁路工人修建青藏铁路的感人事迹。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青藏铁路。这条青藏铁路,1958年,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开工,但是半个世纪过去了,这条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