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800字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800字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书笔记,记录收获与付出吧。到底应如何写读书笔记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8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真的是理解不行吗,为什么看这些作品的时候都感觉写的一般般?
压根就没有那种让人幡然醒悟的感觉。
这本书我从年初的时候就看了一部分,然后实在看不下去就放下了,直到前几天才看完。我都不知道到底是我无法理解王小波的作品,还是他其实写的就是一般般。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本扫盲贴,里面说的都是一些关于文化啊、道德、科学之类偏社会性的问题。
然而我觉得他写的就像是正确的废话,这些道理我都懂啊,都是些常识性问题和道理。
但我觉得可能跟我现在所处的时代有关系,因为这本书大部分讲的是文化革命那个时期,那时候受过教育的人比较少,而我们现在普遍教育程度肯定是比以前高的,且随着时代发展,整个社会素质和思想也是提升的。
所以现在倒回去看这本书,就感觉写的很普通,不够惊艳。但是倒回到1997年,那个这些言论见解可能就会看起来比较有创造性。
他写了两个自己经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也很好的'反应了那段时期的一些现象。
有一次发大水,村里的一个电线杆被冲到河里去了,然后就有一个水性比较好的年轻人跳下去捞,没想到电线杆没捞到,自己却被淹死了。
然后就有一些人讨论,用一条人命去换一个电线杆不值得。
以我们现在的看法当然是人命最重要了,但是那个时期不这么认为,那些说不值得的人都被批评了,因为那时候有个说法,只要是国家的东西就一定要想办法救,一切国家性质的东西的就要坚决维护。
还有个例子,有一次他的朋友犯了阑尾炎,去医院看病,那段时期真正医生都到农村“学习”去了,而留在医院的都是工农兵。
有做过阑尾炎手术的应该知道,一般这个手术现在十几分钟就搞定了,然而那些工农兵医生动手术的时候,找了半天都没有找到盲肠,从中午一直找到晚上。
然后他的朋友就问医生,“你们有经验吗?”
那些工农兵医生低着头,边捞肠子边说,“我们要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其实对历史比较了解的同学,应该知道,这两个例子都反应了当时文化革命的一些现象。
整本书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意思,王小波先通过自己的一些经历,反应出那段时期的一些荒诞行为,再说出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见解。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因为没有这样的经历就没有太大的感悟,而且他说的一些见解,现在也变成了社会的一些基本价值观了,所以就让我觉得一般般了吧。
第2篇: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1
作者说西方学者的观点,认为人趋利而避害,趋乐而避苦,这是伦理学的基础。而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大不相同,认为礼高于利,义又高于生,他认为前一种想法更对。
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电线杆或木头掉进河里,要不要跳下去捞回来,甚至不惜生命为例,解释了那个特殊时代里,礼,利,义,生的关系。
要逆转人性,必须有两个因素:无价值的劳动和暴力的威胁。还有第三个因素,那就是人性的脆弱。
弗洛伊德对受虐狂有如下解释: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的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些。对这个道理稍加推广,就会想道:人是一种会自己骗自己是动物。我们吃了很多无益的苦,虚掷了不少年华,所以有人就想说,这种经历是崇高的。
在生活中,以及各种新闻和影视作品里,我们见惯了人性的脆弱。人都是脆弱,自私的,我们害怕伤害,逃避痛苦,在不如意的现实面前,我们选择自我安慰,自欺欺人。这些脆弱和自私似乎比较容易被谅解!
但也有些意志特别坚定的人,他们不愿意自欺欺人,不愿意逃避,不愿意屈服,而是直面真相,正视痛苦,这些都是值得敬佩的人。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2
一开始见到这本书,是在学校的图书公益活动上,一眼被封面与标题吸引,快速的把它攥在手里带回了教室,被同学借去读完后刚好赶上忙碌的日子,闲置了很久。最近重新翻阅,但还是没有读完,只能写一写并不完整的读后感了。
还没看这本书前,我觉得作者王小波先生,是想写一写现如今遇事避事的大多数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可能是想在王小波对大多数的批判中寻求一点伸张正义的勇气,我买下了这本书。可是当我慢慢读完每一页,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正序中,作者谈起了伦理问题(尤其是社会伦理),在他眼中,伦理问题的是与非,不在于一己之言,因为世界上没有能顾及所有人的圣人。正如书中萧伯纳笔下的安德谢夫老爷子对自己的儿子所斥:“这件事难倒了一切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一个明辨是非?”
明辨是非不易,因为伦理是大家的事。其实,不懂明辨是非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觉得自己已经能明辨是非实则一无所能的人。正如安德谢老夫子的儿子,但不是每个自以为是的人都有像安德谢老夫子这样清醒的父亲,能给出逆耳的劝诫。这也就造就了愚蠢甚至恐慌。
很多人害怕成为这样的捣乱者,沉默似乎成为一种明哲保身之举。但是,在这本书中,作者并没有批判那些沉默者,而是把过去的自己归入其中甚至成为代表,向读者静静讲诉自己沉默的选择与原因,自己决定不再沉默的`契机与感悟。
谦逊,是作为发声者的态度。我想,正如书中作者想表达的,把自己的观点是非坦坦荡荡的交付公论。把判定是非的权力从一个人扩散到公众;把发声者的角色从决定者转化为建议者、传递者。这样发出的声音,才能长且远。
再来说说这本书不容忽略的一大方面,俄国文学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沉默的大多数》有一个不容忽略的背景——七十年代,一个让无数中国学者耿耿于怀的年代。
奇妙的是,王小波先生笔下的那个充满血与泪的年代,却是平淡的。他用诙谐自嘲的笔触,写下那个时代“无趣”的书籍、“无话可说”的伙伴,以及“无味”的思维。他亲历痛苦却能思考痛苦,在他的笔下看不到仇恨与控诉,读者能直面那个时代所发生的,在叹息时又能真切的感受到,那些在枷锁中保持独立思维的少数人的可贵;然后去思考——是什么造就了那个时代。
直面过去,直指未来,才是这本书最珍贵的。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3
作者王小波,众所周知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作品描写和叙述都很生动,甚至是充满了露骨的真实。由此在我看来,与其说他是一位小说家,不如说他是一名斗士,为自由而战的斗士。
《沉默的大多数》这是一本杂文集。作者自身对名字是这么解释的——大体意思是这样的: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现在的中国似乎任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真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
我们都知道杂文的精髓在于批判,而“胆子”似乎是很关键的一环。本书的开篇《沉默的大多数》,给我们讲述了他的动机,但看起来更像一杯壮胆的烈酒。他说自己因为“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这在我看来是一个对我们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的隐喻。
我们如今是一个浮躁的社会,便捷的互联网、通信设备和交通工具,在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也逐渐消磨着我们的耐心,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耐烦,同时我们内心又常常空洞肤浅,沉默地对待周围的人,同时在虚无的网络中寻找虚无的知己,在现实的社会中面对封闭的自我。
不得不承认,我也属于那沉默的大多数,对于生活中很多事都抱着不敢说、不能说、不必说的心态。在我周围,像我这样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龙应台女士曾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在外国住了很多年,几乎变成了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她把保持沉默看做是懦弱,是不对的。是一种错误生活方式!“她举了好几个连续的例子说明了各种各样的”沉默“。这样的沉默,其实是一种逃避,是一种”各扫自家房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冷漠。
沉默不一定是坏事,但在需要声音的时候保持沉默就是一种懦弱,一种对生活,对困难的逃避,对人类的冷漠。也许有人对王小波的看法并不赞同,但你不得不承认,他敢于质疑善于批判的态度是绝对值得尊敬的,这是一个群体精神进步的源泉。我们需要像王小波一样的斗士,需要斗士一样的战斗精神。
最后我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做到像王小波书中所写的那样——当一切开始以后,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什么让我害怕的事情了,只希望我们以后面对生活,面对生命的时候,不再害怕!
网友社区管理对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的评价:文章简炼,平实。当然你还可以在刀豆文库搜索更多其他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范文。
第3篇: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沉默这件好事
——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有感
(评论员 黄倩)
福科先生曾说:'话语即权力'.他认为,不说话的人不仅没有权力,而且会被人看做不存在,因为人们不会知道你。殊不知,沉默其实是件好事。因为没有沉默,就不会有孕育、震荡和突破。正如蛾在沉默了一冬之后,能把飞的梦幻变成现实;海在沉默了一时之后,能把惊涛的壮观推出地平线;每一个优秀的人,都需要一段沉默的时光。
中国人一直都有一种通病——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龙应台女士曾对这种现象大发感慨: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或许是因为龙应台女士在国外住了很多年以后几乎变成了一个心直口快的外国人,所以她将保持沉默视为怯懦。然而,王小波认为这是不对的。
在《沉默的大
第4篇:《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
《沉默的大多数》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便产生了共鸣,应为自己也是属于这种性格的人,因为我平时也不喜欢怎么讲话,或者不喜欢在公共场合发言,套用书中一句话就是“在公共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是妙语连珠。”现在的社会中,总有一些人干什么事都比较积极,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生怕自己的才华被淹没。福克先生说过,说话即权利,可见他们和乐忠于这种权利。但我喜欢听他们说完,自己在内心思考,而这种思考对于大家是否知道都是次要的,王小波说这是大部分人的通病。王小波说,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或许是从沉默中才能得到更多地思考。
从王小波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以及在此隔阂下的互相抨击。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时代,充斥着太多的诱惑,不同的思想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有
第5篇: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优质16篇)
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书中的主题和核心观点。7.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对书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语言表达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请看以下读者的感受,相信这些读后感会给你带来新的思考角度。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篇一
之前就百度过王小波,由于我的心不细,只看到他去世的日子(1997年),就以为他是一位年龄较大的学者。所以我一直以为,他写《沉默的大多数》的时候,已经到了暮年。
很惭愧,到这本书的中间部分,我才知道,他很年轻,而且很早逝。当我知道是这么一回事的时候,我浑身冷颤,可惜啊,可惜啊,如果他多活30年,得又有多少好的作品啊。
这本书是在微博上看到,说是推荐9本书高分书籍,其中有5本我看过,都是好书,便相信其他4本,也是好书。
我看很多书在一开头都很困难,因为对作者的思维还不够熟悉,便有冲突感。其
第6篇: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有感3000字
读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有感3000字
流浪小二黑
《沉默的大多数》一书大多在揭露人性和谈论艺术,不论是东西方的思维方式还是东西方对幸福的理解,不论是看待艺术的高格调低格调还是读者的高雅低俗,王小波的观点总能让人眼前一亮,细细品读,甚是痛快!
话说不管是文章还是艺术,能做到雅俗共赏才是大家,如果说王二风流史是“俗”的话,思维的乐趣便能算作是“雅”,因为在这个章节里既没有龟头血肿,也没有陷进发酵过的屎坑里淹死的知青,能看到的只有渴望书籍而不得的无奈和对这一代人没有思维的担忧,要说雅俗共赏,不得不佩服说相声的郭德纲,雅时太平歌词信手拈来,俗时于谦房顶拉屎,能够做到谈俗而不变色,当为艺术家也。虽然我不是文学家,却也有和王二一样的担忧,要是几天不看书吧,觉得人生了无乐趣,想想我才活了人生的四分之一,若是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