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竹林深处人家》教学案例 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作者追述他于七十年代在江南竹乡作客的情形。作者在文中描绘了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竹林深处人家的生活特色和生活情趣,对村民的纯朴好客及其对国家所作贡献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与《春》、《济南的冬天》写某地的某一季节景色不同,本课主要描写了春季江南竹乡的景物,突出了竹林深邃、茂密、旺盛的特点,并借此展现了竹乡人民丰收的喜悦。因此,本文不是纯景物描写,而是有情有景,充满生机。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体验。
设计理念
文无史不厚,无哲不深。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有个愿望,那就是让我的学生通过学习成为一个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一定哲学素养的立体的人。在我的理解中,语文并不仅仅是一门工具学科。从语文学习的本质来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教学必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与人生。语文教学将变得更加开放、创新,充满活力。因此我们要有大语文教育观。语文教师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这样的教育才是符合现代人多元的、个性化的文化需求的人性化教育。教学《竹林深处人家》的课前课后,我都在深深思考这些问题。
设计思路
在课前的设计上,我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条件,但幸运的是我们的学生对竹林并不陌生。而且“感受和体验”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思想对话而视觉的固定模式反而束缚和模糊了学生的情感的个性化建立。因此,本课教学主要是通过阅读课文,联系生活实际经验,搜集关于竹子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性学习来感受、体验作者所说的意境和道理;通过共同探究、研讨的方式来掀起“感受和体验”的高潮。
教学流程
一、走进课文:
导入:作者在七十年代的某个春天,到江苏太湖的洞庭山作客,亲眼看到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那里是名茶碧螺春的盛产地,朋友抓了一把盐笋干招待他,并伴着碧螺春沏的茶来吃。由于新鲜,所以吃来觉得咸中略带甜味,有鲜嫩的新笋气味。对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这种乡土气息自然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如果你来到这一片竹海中做客会有怎样的一种感觉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竹林深处人家》体会身在竹海之中的意境,并一起分享竹子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悦。
阅读完课文后果然有一名女生率先举起了手:“读了本文后我的感受是竹林是无边无际、深不可测、密不见底的。我觉得作者用‘竹海’这两个字非常贴切,用‘深沉’更是传神。”同学们听了她的回答后,纷纷地说:“我也是这样理解的。”但这时周斌站了起来大声的说:“她的话不正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都停止了讨论并用惊异的目光看着他。我觉得机会难得,有异议就好,这样就可以使讨论更深入具体。我便笑着问他:“为什么呢?”他看见我笑着问他便受到了鼓励大声地说:“这篇散文除了写竹海之景外,还写了山村人家,写了竹农丰收的喜悦,而竹乡人家的生活却不是深沉的,所以我认为他的话不准确。”“那么竹乡人家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我又不失时机的问。他思考了一下并挠了一下头,不好意思的笑着。大家被他的憨态搞笑了。课堂上的气氛更加和谐了。于是我便请同学们继续认真阅读课文考虑并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互动1作者在竹林中穿行,为什么说“仿佛在海底隧道里通过”,又“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说明了竹林的什么特点?
王海:作者深入竹海,看见两旁高大的竹林密不见底,把路的上空盖着,丝毫感觉不到外面的猛烈阳光,因此说“仿佛在海底隧道里通过”这表现了竹林高大茂密的特点。有时看到前面一丛竹挡着去路,以为已到尽头,但是到了前面,那一丛竹忽然像机关布景似的移开,另一条山路便移了出来,所以说“很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这表现了竹林茂密、小径曲折的特点。
互动2在竹坞里,作者怎样发现竹林深处有人家?他又怎样从竹坞进入竹林深处的村庄?
胡颖:当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的海洋時,回过头來发现山麓的竹林上出現了缕缕的轻烟,说明竹林深处有人居住。于是作者便从山坞上再钻入竹海里,越过山涧,走过竹桥,爬过石路,便到达村庄。
互动3竹乡人家的生活与竹密不可分,试就课文内容说明之。
张婧:竹乡人善于就地取材,住的、用的和食的都用竹:
用作建筑材料:如房屋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
制造家具和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如子、椅子、桌子、凉床、碗柜、衣柜、茶几、摇篮、鸡笼、兔笼、斗笠,甚至用竹造接山泉的水管,用竹箬制鞋。
食物:竹笋、盐扁尖笋,用泉水和竹叶煎锅巴汤和用蚕豆煮新鮮笋饭,用竹管接来的山泉水沏碧螺春茶。
互动4这里的人民与竹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竹林丰收竹农的生活就会更丰富。那么竹乡人家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
学生归纳:富足、欢乐、祥和、劳碌、宁静、朴素。
互动5总结归纳本文的主题
学生归纳:作者刻意描绘竹林深处人家,其用意是赞扬山村居民,自食其力,过着宁静朴素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默默地耕耘,种植竹林,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二、走进大语文了解竹文化:
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我便将学生的眼光引向更广阔的文化世界了:“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在深入研究中国科技史后认为,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课前要求大家收集关于竹文化的一些资料,下面我们交流资料共同讨论一下博大精深的竹文化。”
胡颖抢先说:“我国养竹、用竹的历史悠久,早在人类蒙昧时期,《弹歌》就曾高唱‘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佘娟也说:“宋代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可见,竹进入中华民族的生活中,在各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字、科技、文艺、日常生活。”
张婧说:“竹在中国的科技发展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两千多年前的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已大量使用竹子。明代已出现一种用竹筒制作的二级火箭,名叫‘火龙出水’。”
唐云说:“竹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更比比皆是,与衣食住行有密切的关系。中国人至少在3000年前已使用竹筷,至今仍是我国广大人民的主要餐具。还发明了用竹造纸。它还是很理想的建筑材料。竹笋早在唐以前就视为食中珍品。中国的音乐与竹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古称音乐为‘丝竹’。乐器演奏者为‘竹人’。竹更是中国绘画、书法和诗文的重要题材。从《诗经》开始,咏竹的诗文历代皆有佳作。清代的郑板桥,集古今画竹之大成。”她一口气讲了许多,同学们都向她投去敬佩的目光。
看到这热烈的场面,我深受感染不由得吟出:“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外尚虚心”。竹以文静、高雅、虚心进取、高风亮节、乐于奉献的美德给人留下完美的形象,中国文化深深浸透了竹的印痕。课文中的竹农们不就是具有这种品质吗?”
胡笳说:“老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
胡帆说:“竹子一年四季生机盎然,蓬勃向上。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
王唯:“竹清淡高雅,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何键说:“竹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
真是没想到学生们的准备这么充分。我也感慨地说道:“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字是由两个象形竹叶的‘个’字组成。象征团结,象征爱情坚贞。我们写爱情生活常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词。竹,又谐音‘祝’,给人美好、幸福和吉祥的颂词。农村做新屋落成时呼彩,多用‘竹苞松茂’四个字。‘竹苞松茂’比喻家族兴盛,四季平安。那么大家还知道那些带竹子的词语呢?”
话刚出口班里便竖起了一只只小手。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竹林七贤”“丝竹管弦”“势如破竹”“哀丝豪竹”“芒鞋竹杖”“成竹在胸”“罄竹难书”……班里喊声一片。
这时下课的铃声响起,我不得不终止了这节课:“今天我们了解了江南竹乡农民的生活及有关竹的文化知识。希望大家也要像竹那样一生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学生们仍满脸兴奋意犹未尽。他们期待着下节课的到来。
课后反思
大语文教学的秘密就是启动学生那颗原本就敏感、多思的心,用审美的眼光打量我们的周围,从现有生活资源中去获取快乐和幸福,并充分地享受它从而铸就灵魂,激发创造。
这节课虽然大体上并没有偏离我的教学构思,但有很多东西是超乎想像的。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
首先,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究竟处于怎样的地位?在我给了学生大幅度、深层次参与语文教学的机会之后,我明白了他们对语文课的真正期望。那就是:让他们成为语文课的真正主人。就像今日,虽然后来的讨论与思考早已偏离了教材,但却是一次有效而生动的体验。从这一角度讲,这节课很好地完成了关于课文中意境的感受过程,这不是很受学生欢迎吗?
其次,教学中研究对象的纵深度和延伸方式取决于学习者与体验者。教师在引导了延伸方向之后,没有权力遏制学生与之相关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
再次,要更加关注学生个体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感受。一次触及心灵的体验也许会启开一扇早已封闭了的心灵之门。教师必须学会倾听,并恰当地点拨。
幸好我课前作了充分的准备,幸好有了新课标的指引。我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懂得了他们内心深处的美。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学生开掘他们的潜质。因为这一部分是他们不常展示的,很容易被埋没的,很少被人关注的脆弱的心灵之花,我有幸懂得了一些,这是我的快乐!
第2篇:《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 作者:朝阳县羊山实验中学 李树锐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理解文中的词语,学习分层递进阅读文章的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3、品析本文优美的语言,各种修辞的作用,培养与增强语感。
4、在朗读中整体感知、体会情感,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在欣赏、感受自然美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江南竹乡,远远望去,一层又一层,分不出竹枝、竹干和竹叶,绵延着这辽阔的“绿色”的海洋,再加上“海洋”深处飘来的缕缕炊烟,这是一幅多么美丽的图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散文家黄蒙田先生走进那深深的竹林,探访一下竹乡之人吧。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竹林深处人家”,顾名思义,文章要写的是江南竹乡人家的生活和江南竹乡的风景。“深处”二字可见竹林之茂盛。“人家”二字则充满了生活气息。
2、作者:黄蒙田,1919年生,广东台山人,现居香港,当代画家、散文家。曾主编《海洋文艺》,写过诗歌、小说、散文、游记等。作品有《湖畔集》、《山水人物集》、《湖光山色之间》、《春暖花开》等。
3、背景资料:作者黄蒙田在七十年代的某个春天,曾到江南竹乡探望朋友。江南竹乡的秀丽风光和山村居民的真挚、淳朴,给他留下难忘的印象。后来,在朋友家做客,吃到竹笋,想起往事,于是写下本文。
4、学习生字: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î)
屏风(píng)
.....密密匝匝(zā)
山麓(lù)
山岚(lán)
竹坞(wù)
匾箪(dān)
.....
5、理解生词。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8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总写远望、近观、居高临下所见的竹林景致,表现江南竹乡竹林茂密、深如海洋的特点。
第二部分(4——7):采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描述了自己在竹乡的见闻和感受,表现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
第三部分(8):结束了那段美好的回忆,总写江南竹乡给作者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象,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竹乡的怀念之情。
四、教师小结:
本文通过对竹林茂密的景色以及竹乡人闲适、安宁生活的描述,展示了江南竹乡的美丽富饶,以及竹乡生活的显著特点,表现了作者对竹乡景致的赞美和对人们生活的讴歌。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朋友请吃饭,有扁尖笋做的家常菜,因此引起作者的回忆。原来作者以前在江南乡下作客,那地方盛产竹材,一到收获季节,家家户户都晾着盐扁尖笋。当地的人时兴用那些盐扁笋,当作饼干糖果一样,当点心去招呼人客。像这样的风俗,在别处是没有的,因为扁尖笋是江南的特产呢?所以当作者一吃到扁尖笋,不期然的便回忆起在江南乡下作客的情形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作者的回忆是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明确:作者记得那时是春天,正确点说,是雨水节气后七天至清明节气前三天那段日子。地点是江苏省太湖县山区,那处是中国名茶碧螺春的故乡─碧螺春是产在江苏太湖洞庭山的。
2、在这一部分,作者怎样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
明确:作者从三个角度去描写江南竹乡的面貌的。
(1)、总写江南竹乡竹林茂密、深如海洋“无边无际”,写出远望时的竹乡美景。竹乡的竹子实在太多了。“远望去一连几座山头,从山麓一直到山顶···就意味着它是非常深沉的。”
(2)、近观竹林,描写“我”刚入竹林时的所见所感,这里竹林茂密。“深不可测”。“深入竹林的感觉是很特别的···真有点‘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3)、竹林的浓密,连画家也束手无策,画不出一幅画来,因为浓密到连一点层次也找不出来。但正因竹林如此浓密,就象征竹林的丰收。竹乡的竹林旺盛,对国家、社会,当时民居,都是有着重大意义的。这段写“我“在竹林居高临下的所见所闻,描写了竹林的“密不见底”。
3、作者怎样通过“远观”和“近看”来描写竹林?
明确:远观:作者远望竹乡(1)、从山麓到山顶全铺着竹。竹海淹没了房子、小径和小桥流水。(2)、风吹过时,竹海涌着起伏有气势的竹浪。(3)、竹林密得没有层次,整个大自然彷由竹林构成。
近看:作者置身于竹海(1)、小路两旁竹林高大茂密,把路的上空盖着,不见阳光,像走进竹海的海底隧道。(2)、竹林里的大路、小径、竹树都是差不多,路上没有标志,容易迷途。(3)、丛丛竹树遮挡山路,林中路尽又有路,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
4、作者深入竹林中去,和登上一处较高的竹坞去,看到的景致有甚么不同?
明确:作者深入竹林中时,觉得像走进竹海里去,而一路上密密的、高大的竹子把上空遮盖着,令人感觉不到猛烈的阳光,就彷佛是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竹林里的大路小径以至竹树都看似一样,如果没有人带着,就会迷途。这时他看到的是竹林的密。
但当走到较高的竹坞上,感觉又不相同。这时可以越过先前路上的竹树顶,看到更远、更高的地方,一座接着一座的山都全长满了竹,连山势的绵延和泥土也看不到。这时他看到的除了竹林绵密之外,还有它广阔的情景。
5、作者用了哪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
明确:作者用了下面四个比喻来描写竹林的茂密:(1)、竹的海洋 ─ 从平地到山顶全植着竹子,看不到房子小径和其它景物,像被竹的海洋淹没。(2)、竹海暗浪 ─ 风吹过处,涌起一片嫩青色和墨绿色的竹浪,像大海波涛。(3)、海底隧道 ─ 走在竹海里,竹叶密得教人仰头看不见上空,像走过竹海的海底隧道。(4)、竹的屏风 ─ 有时丛竹挡路,像个屏风。
三、合作探究:
1、画家和护林员面对竹海有甚么不同的观点?
2、作者怎样从视觉、听觉、嗅觉三方面写竹的韵致?
明确:
1、画家——竹林茂密,找不出一点层次,如果要绘画竹林景色,实在束手无策。护林员——竹林旺盛,意味着竹林和竹笋丰收,正是名副其实的竹乡,值得高兴。
2、视觉:作者从远观竹海,竹林茂密;竹浪起伏,气势深沈;登上竹坞,极目四顾还是竹子来描写,在视觉上看到竹是长得那么茂盛。
听觉:作者在竹坞里面对着辽阔的竹海,除了听到近处微风吹拂竹叶的沙沙响声,再听不到别的吵音,这是从听觉描写竹林的寂静。
嗅觉:作者沏一杯碧螺春茶,茶里面有一股清香竹的气息。甚至连空气也是充满了竹的清香。这是用味觉嗅觉描竹的气息。
四、教师小结:
这篇课文采用“移步换景”的手法,多角度描写茂密的竹林。同一竹海,从不同角度看,作者的感受不尽相同。文中先写“远望”,整体感受竹林如海。接着写“深入到竹海里去”近看的感觉,如在“竹海的海底隧道里走过”。然后再写穿过最密的竹海,来到较高的“竹坞”,可以“举目四顾”,看到的“除了竹子,还是竹子”。这样描绘的竹海丰富多彩,有层次井然。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作者在文中既写竹、亦写人家、内容是切合题目的,作者先以广阔、茂密、深沉描写江南竹乡竹子的多,形同竹海,切合了竹林的形容。作者再记述循所见炊烟,向深藏在竹海里的山村进发,深处山村有人家居住,生活与竹有密切的关系,包括房屋、器皿、饮食等,紧扣了文题。
二、作者很细腻描写竹乡人家的生活,1、山村景象─(1)、走近山村,逐渐听到鸡鸭家禽叫声。(2)、看见孩子赶着山羊回村庄。(3)、村庄的路边、空地、屋外都晾着笋干和晒竹箬(即竹皮)。
2、竹农生活─(1)、住:房子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都是竹造。(2)、用:家具如凳椅、凉床、衣柜,器皿如鸡笼、斗笠,甚至接山涧水的水管,都是用竹材制成。(3)、穿:鞋子也是竹竹箬所制。(4)、吃:吃的是盐笋干,竹叶锅巴汤和蚕豆鲜笋饭。
3、生活情调─(1)、在到处都是竹具的环境里,喝用山泉沏当地出产的碧螺春茶,吃新晒的笋干和竹香四溢的竹叶煎锅巴。(2)、村中女孩子傍晚拾完竹箬回来吃晚饭,大家忙碌,欢笑声中说丰年。总的来说:村庄人家的生活是简朴,充满乡土气息的。
4、从《竹林深处人家》一文,说明竹林深处的人家,生活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凭着上空的缕缕轻烟,在浓密的竹林中,发现竹林深处的人家。那里的人家,多数是竹农,他们是倚靠竹林的生产品而生存的。当作者一发现那些一家,就看见他们家家户户都晾着新鲜的笋干和晒着青黄色带斑点的竹箬了。竹箬的竹子的一种,叶阔而长,可以裹粽子和制竹帽。竹笋和竹箬是留在农村进行加工的,其它的竹材,外运到别处支持建设了。竹乡里的人家有一特点,就是人家里的一切用品,都是用竹制成,这包括了房屋的栋梁、天棚、板壁、地板、门窗等,无一不是用竹制成的。此外家中的日用品,如凳子、椅子、凉床、碗橱、衣柜、茶几、摇篮、鸡笼、斗笠等,都是竹制的。甚至接山上的泉水,也是用竹管送到各家的灶头的锅里,可见生活在这里,简直是一个竹的世界。还有什么的竹叶煎锅巴汤、蚕豆鲜笋饭,更是清香可口的食品呢?每当竹林丰收,竹农们就更忙碌,生活就更丰富,大家都过着和平幸福的生活。
三、合作探究:
《竹林深处人家》用了过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而描写竹林人家部分不到一半,你认为这是不切文题吗?试抒述己见。明确:本文的主题是描写竹林深处人家的恬静闲适生活,但这人家何来,必须交待清楚,而且“深处”两字极为重要,若不是在竹林深处,便见不出这些人家所过生活的恬静,因此作者需要用很大篇幅描述竹林的深、密和广,一山连一山的都是竹,从平地到山顶都是竹,经过这样的铺垫和衬托,山村人家的闲适生活便有根据了。所以作者用了超过文章一半的篇幅来描写竹林的茂密,是合理而切合文题的。
四、写作特色。
用「步移法」,描写景物:「步移法」是结合描写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的一种写作手法。即是边走边看,依次描写看到的景物。作者在文中对竹乡的描述是随行踪而展开,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内容,以空间的转移为转移为叙述先后,如:
由面而点,主题集中:作者写此次行程,没有谈及其它的事物,只抓住当地竹子多的特点加以描述,从竹海、竹坞、山涧、竹桥、石路、写到竹林深处的人家。由粗到细,由面而点,主题集中,首尾贯串,使者读留下深刻的印象。
色调柔美,清丽动人:大概因为作者是一位画家,所以写文章也表现了他巧为设色构图的特色。文章以竹林的嫩青色和墨绿色为基调,充份表现出大自然美的和谐。然后描写竹乡、竹浪、村庄、农家,都是一个接一个的清丽画面,有如一幅幅色调柔和的图画。
文字朴实,善于修辞:作者通篇以平实无华的语言写鲜明的图象,一片白描,不事夸饰,常是情随景生,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而文中修辞方式也变化多端,运用了比喻、排比、层递、设问等,使文章更具感染力。
五、教师小结:
画为文意,文为画声。作者以深挚的感情、明快的线条和色彩,表达了对竹林以及生活其间的人们的热爱之情,这种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生活是令人向往的,是一种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三。
七、板书设计:
11、竹林深处人家
1、竹乡美丽富饶:远望、近看、四顾。
2、竹乡人家祥和、欢乐:遥见炊烟、听见禽鸣、初识竹乡、新鲜笋干、泉水沏
茶、听到笑声。
3、回忆竹乡:柔和宁静,一往情深。
第3篇:《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顺序,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一探究一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写景文章的特点
教学难点
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这样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放之态;南方之景,宛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静之姿”。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去江南竹乡领略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二、简介作者。
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广東台山人。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和《清明小简》等十多种。
三、字音及词义。
山麓 :山脚。麓,山脚。
饼饵
第4篇:《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竹林深处人家》的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写景文章的特点,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顺序,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品味一探究一体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竹林的美丽、竹乡生活的恬静,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写景文章的特点
教学难点
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这样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放之态;南方之景,宛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静之姿”。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去江南竹乡领略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二、简介作者。
原名黄草予,又名黄茅,广東台山人。著作有《落乡班子》、《职业与爱情》和《清明小简》等十多种。
三、字音及词义。
山麓 :
第5篇:《竹林深处人家》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东泰安岱岳区道朗一中 马彬
导课:谈起中国美景,有人曾这样说过“北方之景,形似关东大汉,有粗犷豪放之态;南方之景,宛如小家碧玉,有温柔恬静之姿”。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竹林深处人家》,就让我们北方大汉去江南竹乡领略一下她的女儿情态和动人之姿。
一、 投影目标:1.理解、学习本文写景的方法。2.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自然与人”的和谐美。
二、 请同学们在葫芦丝《竹林深处人家》优美的旋律中,欣赏竹乡美景及竹乡人家的幸福生活,进而感受她的美妙多姿。(注意图片顺序与课文行文思路的吻合)
过渡:的确,大自然用她的神来之笔,为我们创造了人间天堂。竹乡的美仅是自然的杰作吗?明确:是自然与人类辛勤劳作的共同结晶,下面让我们在朗读中加深对竹乡美的认识和体会。
三、风采展示“选择你喜欢的文段
第6篇:《竹林深处人家》(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尚永刚
素质教育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味江南竹乡的美丽景色,明白作者所寄寓的深情。
2.体会作者运用各种修辞手法达到形象生动描写景物的语言艺术。
3.培养学生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品的内容美和语言美。
2.难点:品味并说出本文语言的优美。
课时划分 2课时
指导预习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字音
晾(liàng) 沏(qī) 隧道(suì) 竹箬(ruò)
山岚(lán) 竹坞(wù) 山麓(lù) 匾箪(dān)
2.解释词语
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某种力量和形势。
名副其实:名声与实际情况相符。
束手无策:像手被捆住一样,一点办法也没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竹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它一直是虚心的高洁我象征,所以古人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
第7篇:《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模板
《竹林深处人家》教学设计模板
【教材分析】
《竹林深处人家》是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领略自然风光。每篇课文都向我们展现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学习这几篇课文既是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一次美的巡礼;从中既可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受到美的熏陶。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通过阅读,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准确生动的语言,把握课文通过描绘景物的情状和特征,并在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情感特点。教学本课,重在让学生“品味—探究—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本单元前几篇课文的学习,已懂得写景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合理安排写景的顺序,并会运用适当的表现手法。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应该引导学生继续巩固已学知识。本文篇幅较长,面面俱到的分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