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意义与对策论文
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意义与对策论文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考古越来越感兴趣,考古现场文物的保护问题也日益得到文物局等有关部门的重视。文章通过阐述保护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重要性,详细剖析影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的原因,并给出了详细的保护方法,希望对文物的保护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1 发掘现场造成文物损坏的因素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文化,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从未停止过,其中,考古就是一项文化保护活动。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物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其破坏因素主要来自3个方面:一是光线,光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客观存在,紫外线对出土文物的破坏和危害最为严重,而且紫外线还是发生光化学反应的主要因素;二是温湿度,温湿度对出土器物的影响很大,通常相对温度的变化会导致器物自身结构产生收缩现象,使得一些漆木器等文物表面产生裂纹等破坏;三是微生物,器物表面由于微生物、霉菌等原因可造成文物表面色泽发生变化,尤其是木制文物,木质成分容易与微生物的分泌物发生反应导致色变,从而破坏文物的本来品质。
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正是由于文物原型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但暴露在一定的环境下容易受到损坏,所以更加需要形成文物保护的意识。文物保护是通过一定的技术辅助,尽量恢复文物本来面貌,以及延长文物使用期限的过程。之所以要重视文物保护,主要是因为文物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2.1 文物的史料价值及其不可再生性
文物是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和承载,是民族精神家园的结晶,是今人与祖先对话的载体,堪属国之无价瑰宝。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国家,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是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历史给予我们的神圣责任;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继续、了解我国古代历史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文物由于其历史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文物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其主要内容包括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抢救保护和实验室文物修复保护等,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如果做不好文物保护工作,对于以后研究先人的文化、生活习俗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2.2 文物的考证校勘价值及其不可复原性
在考古发掘现场,如果出土文物因抢救及时且得以科学的、有效的保护,大量珍贵的文物就能幸运地被保存下来,为后期的'文物复修与考古研究提供科学、真实的资料。很多古代流传下来的文物,是我们能够借以得知当时时代风貌和文化特征的第一手资料,且可以用来与传世文献相互校勘,考证版本,对于恢复古代文献的真实性具有重要意义。
2.3 文物的实物价值及其不可替代性
考古发掘现场所发掘的所有文物,都具有唯一且不可替代的特点,比如发现的原始人头盖骨化石,就是任何化石都不能够替代的重要文物,它反映了几千年前原始人类的头型和骨骼特征,同时对于研究人类的演变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其实物代表的是特定时期人的生命和灵魂,做好文物保护工作,就是对以后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的一种利用。
总之,文物是不可再生的遗存,各类形形色色的文物,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文化信息与人文信息,无论是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还是科学研究价值都是非常高的[1].
3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措施[2]
3.1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第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要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前提下进行。所谓“不改变文物原状”,在考古专业、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中是基本原则之一。具体就是指,不改变现场发掘出来的文物的原貌,包括该文物发掘时的形状、结构、材料、颜色。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历史文物原有的形态及其制作工艺,结合所处时代背景,尽可能的去还原、去反映当时的文化特征。
第二,加强对文物发掘现场原貌的保护。在考古发掘现场,不仅只有文物,包括现场内的各种东西,以及所处的环境,尽量少干扰[3].如此一来,可确保文物现场可再处理,有助于对文物现场进行取样,方便后续文物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选择适宜的现场文物保护所使用的材料。前面已经提到了,历史文物最大的特征就是不可再生,因此,为了保护好考古发掘现场,确保文物不被破坏,在选择文物保护材料方面,也需要具备这样一种功能,即与文物保存等同的特殊材料。首先,选择的材料要具备长期耐久性;其次,选择的材料性能要佳。
3.2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基本步骤
关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一般包括以下5个阶段。
第一阶段,前期调查工作[4].在考古现场文物发掘的过程中,应当事先对遗址进行调查、勘探。包括该区域内及周边的环境,通过查阅当地的人文、历史资料,了解一些与之相关的历史信息,并对文物埋藏的环境进行调查研究。调查的主要内容应涉及温度、湿度、空气状况,这对于整个考古方案的进行以及时间进度的合理掌控至关重要。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后,制订可行的方案。根据所掌握的各方面信息,分析其可能存在的问题,讨论后制订有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此外,还需要准备为保护方案顺利开展实施而必要的设备、材料。
第三阶段,建立临时库房。在考古发掘现场,通常情况下,考古发掘前期能够发现的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并不是很多,很多时候多是一些杂物遗物,当然,对于这类遗迹遗物无须过多浪费时间,这一段时间非常宝贵,应当尽快在考古发掘现场附近地带建立临床库房。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给即将发掘出土的历史文物,根据所掌握的各类信息,事先建立一个相对易控的环境空间。
第四阶段,历史文物的现场提取。文物的提取非常关键,也是整个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最复杂的一个环节。因为文物在出土时,处理条件比较简陋,所处环节也不容易控制,虽然文物提取只是将其送往临时库房保存,但提取及微环境控制的过程非常关键和复杂,要求也相对较高。例如,表面清理、加固等。
第五阶段,对临时库房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将文物科学包装起来。包装的目的是为了运输途中免受不必要的损坏,尽可能将每一个文物保持在最佳状态,也就是能够反映整个文物所处历史及人文面貌的工艺状态。因此,对于文物的包装及相应的设计非常关键,应尽可能为其提供一个相对密闭且稳定的环境,以相对合理的方式、科学的手段,让文物从临时库房运抵实验室的一段时间内,减缓空气环境的变化可能对文物造成的侵蚀。
3.3 加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对策
第一,湿度控制。在考古发掘现场要严格控制文物出土时的含水率,防止因周围环境温湿度的变化太快而损害文物。目前国内大多采用干燥剂来控制,一般使用的干燥剂有硅胶。
第二,密封处理。文物大多都在地下埋藏了上百年甚至几千年,地下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与地面差距很大,如果出土后直接暴露在开放的大气环境中,大气中的水分、温度、湿度、阳光等都会直接对文物产生极大的破坏性影响,所以文物出土后一定要密封处理,避免文物与大气直接接触,氧化。
第三,避光保护。可见光中的紫外线对于文物的色泽等有着很大的影响[5],所以文物出土后要进行遮光保护,可以采用黑色塑料袋进行包装保护。
4 总结
文物保护工作关系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瑰宝的保护和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工作,所以我们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从考古发掘的现场开始进行保护,为更好地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生活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庚龄。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J].丝绸之路,2011(14):113- 117.
[2] 王允丽。考古发掘过程中保护文物的应急措施[J].文物科技研究,2004(6):166- 171.
[3] 杨璐,黄建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2- 45.
[4] 张宏彦。中国考古学十八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72- 75.
[5] 赵丛苍。科技考古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34- 136.
第2篇: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
国宝蓝釉灯回归之路的反思
摘要:文物是人类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每个中国公民都有义务维护、保护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贵重文物。国宝蓝釉灯是我国唐朝时期的一个重要文物,然而蓝釉灯的经历却让我们沉思,文物保护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关键字:蓝釉灯回归反思问题及原因解决方法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科学的艺术文明。保存在地面上和地下的文物,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数量极其丰富。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和智慧的结晶,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但是,这些历史文化遗产,随着时间的流逝,都经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害,如:金属文物锈蚀、陶器、瓷器破碎等等,自然原因的破坏,已然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但最令人心痛的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破坏。
这些古老的文明在地下静静躺了上百上千年,一遇到现代人,它们便有了各种各样颠沛流离、惊心动魄的命运。
国宝蓝釉灯,便是这样经历的亲历者。
一、蓝釉灯的被盗经历
蓝釉灯,唐代陶瓷制品,是唐朝太子李弘的皇后——哀皇后的陪葬品,千年来,它一直平平静静的躺在洛阳偃师的唐恭陵哀皇后的身边。然而,似乎不平凡的东西注定要以不平凡的方式与世人见面。
1998年1月21日黑夜,洛阳偃师一片僻静的山中悄无声息,突然,一辆汽车疾驰而过,奇怪的是,这辆夜行的车并没有打开车灯„„
车子停下来了,六个黑影从车里跳了出来,他们拿着铁锹,对着一块空地一阵挖凿。没错,这块空地,正是中国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的唐恭陵其中的一处皇妃墓穴——哀皇后墓。唐恭陵位于河南省洛阳东南约20公里,是今天偃师市西南的景山之巅。这个山坡名叫“太子冢”,是中国唐朝时期武则天长子李弘的坟墓。
公元675年,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发生了,年仅24岁的太子李弘被武则天毒死。高宗闻讯,悲愤不已,却又无法将武则天治罪,无奈之下,他只好诏令天下,给李弘冠以尊名,追封为“孝敬皇帝”,并下令以皇帝标准厚葬李弘。就这样,唐恭陵开始修建,整个陵区呈正方形,边长440米,陵墓四周有神墙维护,神墙四周有角楼,南神门外还有一条宽50多米的神道,规模宏伟,耗资巨大。
据传说,李弘死后,皇后一直清灯独照,直至终老,她的墓室也是崇荣繁华,随葬品甚多。而国宝蓝釉灯,也正是深藏这处大墓之中。黑夜中,被六个黑影一通猛凿的空地,位于唐恭陵主墓东北,这是一个方形的土冢,正是李弘的妃子哀皇后的墓室。
显然,这群疯狂的盗贼早有图谋,为首的盗墓贼名叫张少侠。然而,一阵忙活儿,天已渐亮,他们一无所获。无奈之下,张少侠决定先行撤退。
初盗未果,他们又想出了一个胆大妄为的罪恶计划。此时,包括蓝釉灯在内的国宝仍旧静静地躺在哀皇后墓中。可是,一声巨响,打破了隐藏了千年的寂静。国宝蓝釉灯也随之开始了险象环生的经历。
1月22、23两天,张少侠带领同伙继续盗墓,可还是一无所获。24日下午,张少侠想到过几天就是春节了,他突然心生歹念,立即叫来同伙商议,最终,这一伙人决定铤而走险:用炸药爆破!
1月30 日,又是一个黑夜,趁着农历大年初三的爆竹声,张少侠又带人驱车上了山。不久,随着一声沉闷爆炸,唐恭陵哀皇后墓被炸开了。经过商议,他们并没有在当晚实施盗墓,而是掩盖好坑洞,迅速撤离。
几天之后,张少侠等人全副武装又来到哀皇后墓第二次对坑洞实施爆破。墓道被严重破坏,墓坑也显露出来了。面对一米见方的黑洞,六个盗墓贼打开手电开始了盗掘。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张少侠发出了一声疯狂的低吼:“挖到了!”众贼围过来观看,夜色下一抹剔透的蓝颜色闪闪发亮,虽然张少侠不知道这是一件什么宝贝,但还是马上就把它塞进了怀中。被张少侠盗处的正是哀皇后墓中的稀世珍宝——蓝釉灯。这件唐朝时期的陶瓷制品,通高33.6厘米,不仅性质特别,而且通身施蓝釉,灯上有小盘,灯盘内还有管柱形灯纤,下有灯柱,灯柱下有一大盘,盘下有喇叭形圈足,造型优美,釉色纯正,胎质精细,颇具皇家风范,是难得一见的国宝。其他盗墓贼见状,也都开始趴在地上疯狂的扒拉着,最终将哀皇后墓室的宝物洗劫一空。
二、国宝的回归之路
2月15日,管理陵墓的工作人员发现墓室被盗,立刻报警。此时,天还没有亮,但惊闻此事的各级领导已经出现在了案发现场。此时的哀皇后墓被洗劫一空,墓中只剩下一些残存的陶俑和唐三彩的碎片,在被炸开的洞边发现了一些电池、雷管和编织袋。看着哀皇后墓被盗的洞口,专家们为之叹息,公安干警更是攥紧了拳头。案发墓坑旁,田野寒风中,破获“2·15”文物盗案的第一次会议召开了。
洛阳警方勘察现场后,立即做出决定:控制海关出口,抓紧侦查,划定重点,进行地毯式排查。排查进行到第五天,警方获得了侦破“2·15”大案的重要线索。循着线索审查,得知工龄被盗文物已经倒卖到了北京,蓝釉灯已经脱手。国宝蓝釉灯和众多文物的下落基本明晰。专案组立刻赶赴北京,请求公安部协助寻找线索,追回国宝。1998年2月27日上午,在北京市公安局的大力协助之下,抓捕小组赶赴天津将重要文物贩子于润明逮捕归案。于润明交代,他是在北京某酒店收购这批文物的,大部分文物分别卖给了北京、天津的文物贩子,只有国宝蓝釉灯和一些比较贵重的文物卖给了香港的翟某。
随后,经请示公安部,并动用国际刑警,经过一连7天的抓捕,24件被盗文物分别从北京、天津追回,数名犯罪嫌疑人落网。消息很快传到了远在香港的翟某耳中。翟某自知案件重大,非一般文物所比,遂派人四处活动甚至远渡重洋,设法将已经卖出的文物高价收回。最后。翟某委托中间人将购买的文物逐一退回,并派专机将国宝蓝釉灯送往北京。
国宝被追回后,众多文物专家被请到现场鉴别,看着一个个精美绝伦、很多见所未见的文物,专家们不由自主地一起惊呼:国宝!全都是难得的国宝!
在收回的61件文物中,有19件国家一级文物、30件国家二级文物、12件国家三级文物。这些文物是唐代社会生活的形象载体,是研究唐代经济、习俗、墓葬制度、服饰以及雕塑、烧烧制、施釉、彩绘工艺的珍贵资料,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批文物代表了中国初唐时期陶瓷艺术的最高水平!
这些文物的价值实际已经宣告了11名犯罪嫌疑人的末日。1998年10月1日,在唐恭陵前,11名盗墓贼被就地正法。
历经劫难的蓝釉灯被送回故地洛阳,珍藏于洛阳市博物馆,给前来参观的游客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同时,也静静地无语诉说着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风风雨雨,引人深思„„
三、蓝釉灯回归之旅的反思
文物是人类祖先在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劳动人民汗水和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和再现,是“活”历史。
历史文物源自人民群众的集体创造,人民群众保护自己创造的文化遗物是两者之间本原关系的必然要求。众多藏于地下的史前及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被今人发现、挖掘,他们都在向世人诠释着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历史文物为全人类所创造,历史文物为全人类所共有,历史文物理应得到全体民众的共同保护。简言之,历史文物之于社会,应当是“源于民众,归于民众,全民保护,权益共享”。
套用最简单的一句话:“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然而对于那些盗墓贼来说,他们早已脱离了人这个群体,只是空余这么一个躯壳,行的是禽兽的行径。盗墓贼的行为无疑是天理难容的,是背弃于道德准则的,是对历史的不尊重,是污蔑先人的罪恶行为,是令人发指的。当他们掘开墓葬的时候,同时也为自己挖好了坟墓。文物是属于全体国民所共有的,它所具备的不仅仅是经济价值,还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然而,当文物遇见了红眼黑心的盗墓贼它便仅仅只保留了经济价值,只剩下了金钱交易。
近年来,由于文物经济价值的渐渐凸显,诱发了大量盗掘古墓葬的案件,而且盗掘活动日渐呈现出集团化、专业化、暴力性等特点。在文物被盗现象频频发生的同时,政府、公安等各界都在致力于文物的保护工作,然而始终不能有效禁止这类事件的出现。原因在于:
一、文物本身高价值的诱惑;
二、宣传力度不够,人们没有从更深层次认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
三、各级政府在文物保护方面没有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运行体系;
四、国家在立法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健全我国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总之,文物保护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艰苦、持久的工作。当下,文物工作中文物保护仍然是重中之重。然而,文物保护工作如何有效开展,是摆在政府、文物保护部门及文物保护工作人员面前的首要难题。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文物保护部门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完善管理体制:完善已划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文物保护单位专门管理机构、严格执法,依法推进项目管理工作。为保护祖先留下的文物古迹免受破坏,我们更应加强认识。在政府重视的基础上,提高我们文物保护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且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和文物部门的终极目标。历史文物是重要的文化符号,表征的是人类自身亘古至今的发展历史,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各类文化创造。文物的存在,是对历史的证明,是对我们民族过往的记录,通过这些珍贵的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文物本身就是历史,保护文物就是尊重历史,是对历史的最好认知。因此,文物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且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共有·共保·共享——关于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思考》王运良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10年03期
2、《国宝档案:蓝釉灯》http://v.ku6.com/
3、《蓝釉灯》http://baike.baidu.com/view/1684335.htm4、《文化科学》怀特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
5、《关于文物保护与管理的思考》王翠玲《大众文艺》2010年第05期
第3篇:考古与科技论文
考古遗址受水文地质作用的影响分析 自旧石器时代起,便已产生了墓葬的风俗,在阶级社会中,通过墓葬形式,更是能突出的反映出阶级关系。而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历朝历代、各个民族、地区更是有着自己特有的文化和墓葬形式,纵有历史的变迁,仍流传至今。因此,我国分布着大量的古文化遗址。在这些遗址中,有的已经被发掘,有的已经成为准备发掘的对象,而更多的还埋藏在地下不为人们所了解。
考古遗址作为挖掘后的第一现场,亦理应作为一种文物而加以开发保护。遗址所具有的历史性,残存的艺术性,以及暂时不便发掘出土的文物更是见证人类物质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例证。而受考古遗址自身特点的限制(如占地面积大,无法移动,受地质事件影响较大等等),存在着许多看似简单的难题。因此,对考古遗址的保护开发手段的研究创新,已成为考古发掘后续工作中
第4篇: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论文
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论文
文物是人文资源中的一块瑰宝,是人类文明的历史见证,是绵延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今人与古人对话的桥梁,更是我国举世瞩目的旅游资源中的一个亮点。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论文,欢迎来参考!
一、发展旅游对文物保护的积极作用
我国旅游业发展多年的实践充分说明保护文物与发展旅游是相辅相成的。
首先,发展旅游是文物资源最好的保护和利用方式之一。发展文物旅游,把文物资源转化为发展旅游业的生产力,就必须对文物资源进行保护与整修,然后才可成为游客的参观游览点。束之高阁难成“大器”,丰富的资源辅之以科学的整理就会成为吸引游客的“美玉”。在这个过程中,文物旅游区(点)必然要加大人、财、物投入,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强化管理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从而文物旅游区(点)自身也获得了更好的发展。作为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