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说课稿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31 07:13: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说课稿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亲爱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框题是第十二课的第一课时《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安排了“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杜绝不良嗜好”和“抵制不良诱惑”三部分内容。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几乎人人都有,但是对这些心理如何认识,关系到能否杜绝不良嗜好、能否抵制不良诱惑的大问题。青少年染上不良嗜好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起因往往与最初的从众和好奇有关。因此,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他们辨别是非善恶、抵制诱惑、杜绝不良嗜好。第一课时,教材不仅阐述了什么是从众心理、什么是好奇心,而且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对从众心理与好奇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能够正确理解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等心理现象影响的辨证关系,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培养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动口、动脑,在思考与交流中体会本课的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的影响。

难点:初步培养全面地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

用情境体验、阅读感悟、合作探究、思辨归结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参与、观察、体会教学目标,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参与教学,寓教于乐。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生答”向“生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歌曲:《让我自己走》

设疑导思: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有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个性,有自己对事物独特的思考,但在学生和生活中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因素,影响着我们走自己的路,按照自己的思考行动?

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

引导学生认识多种影响的因素,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导入课题

演示情境:《购盐**》(利用媒体展示)。

设疑导思:

1、老百姓为什么会抢购食盐?镇江老百姓为什么在没有卖到盐的`情况下排队买酱油?我们的家长有没有多买几包盐?

2、教师谈自己当时的经历、感受

3、这是一种什么心理导致的?

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

归结导入:其实,这是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人人都有,它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由自主地与多数人保持一致心理现象。

(二)【探究交流】从众心理

设疑导思:从众心理带来的危害不仅仅在于多买几斤盐,多打几斤酱油。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1、福尔顿为什么会后悔?那位青年科学家为什么能一举成名?

2、思考《抢盐**》及书中福尔顿的故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认识从众心理消极的一面。

3、教师提问“一的平方等于几?”、“《沁园春雪》是谁的作品?”

引导学生认识从众的积极的一面。

4、“从众还是不从众”?

引导学生辩证的看待从众心理全面认识其消极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克服盲目从众,实现科学从众的思想意识。

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

归结板书:对待从众心理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要辩证地看待,其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但也有积极的一面,即有助于学习他人的智慧经验,扩大视野,克服固执己见、盲目自信,修正自己的思维方式等。

设疑导思:同学们都认为从众的心理对我们影响很大,但如何才能克服盲目从众,实现科学从众,我们必须回归我们的生活,在生活中锻炼自我。

生活在线:校园“从众现象”大搜索,帮助学生回归生活,发现生活中从众现象及其影响。

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相互交流。

归结提示:指出事物都存在两面性,学习的目的之一在于更好的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克服其消极的一面。对待从众心理最重要的是克服盲目从众,实现从众的科学性。

引导学生结合《抢盐**》、福尔顿的故事和校园内的从众现象思考、分析,形成方法。

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

归结提示:生活中,我们要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决定自己的行动,克服盲目从众心理。凡事或都“从众”或都“反从众”都是不可取的。

(三)【感悟交流】好奇心

环节过渡:正确看待了从众心理,让我们调节一下气氛,欣赏一个短片。

设疑导思:1、短片中的许多人被恶作剧的根源何在?

引导学生认识好奇心。

2、“我对好奇心的认识”。举例说明

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结合从众心理的认识,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辩证看待好奇心,认识社会中的不良诱惑正是利用我们的好奇心,理解好奇心的积极性和消极性。)

图片展示:展示好奇心的负面影响。

爱心提示:好奇心是把“双刃剑”把握得好,有利于激发我们探究新事物的兴趣,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消除无知,促进成长,造福社会;把握得不好,就会侵犯他人,危害社会,伤害自己。对于好奇心,我们既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又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好奇心,拒绝不良诱惑,趋利避害。

(四)情感升华

“既然成为一粒种子,就要萌发出希望的尖牙∕既然成为一个音符,就要奏响属于自己的旋律∕既然成为有生命的灵魂,就要放射出夺目的光芒。”我期望每个同学在将来的生活中都能成为独立思考不盲从、科学思维爱好奇的人!

(五)学习感悟、交流

请同学们撰写学习感受,交流。

结束:

各位专家、老师们,本节课我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导”立足于学生的“学”,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第2篇:江苏省丹阳市第三中学学年八年级政治教案:4.12.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与好奇心》.doc

第十二课 面对诱惑 学会说“不”

第一课时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等心理现象影响的辨证关系,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2、培养全面,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

3、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动口、动脑,在思考与交流中体会本课的学习目标。

4、既善于学习他人的智慧和经验,又能够逐步培养自己的个性,不盲从。教学重点:能够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的影响。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全面地和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设境示标

演示情境:《心理测试》(利用媒体展示,可用小品表演,可用语言描述)。

1、屏幕上打出三条线段abc(见示意图),请同学仔细观察,看看与左图中的标准线段x是否相等?(实验开始前几次判断,大家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2、稍后,依次找6位有威信的同学,上前仔细观察后回答:线段abc与标准线段等长。

3、再请其他同学回答,连续多位同学回答abc与标准线段x等长。

4、请认为a/b/c与标准线段x等长。

5、老师公布真相:刚才我们做的是心理小测验,其实a/c与标准线段x等长,线段b稍短些;上前观察的6位同学是老师故意安排的“托”。

6、采访任意两位认为a/b/c与标准线段x等长的同学。请他们谈谈前后的心理变化。设疑导思:为什么有的同学会改变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现象?

二、探究交流

从众心理 情境再现:《生活的点滴》

情景1:晨读课上书声琅琅,平时不怎么喜欢读英语的舟舟受到感染,不由自主地跟着念了起来。

情景2:小强发现自己做出的数学题与其他许多同学的答案不一致,不假思索地把自己的答案改了,结果却错了。

情景3:转学到七年级(1)班的芳芳,看到同学都有整理错题的习惯,也学了起来。情景4:班里许多同学过生日大摆宴席,似已成风,后天就是张力的生日了,他心想:别人都这样过生日,我也不能例外,但是囊中羞涩------情景5:物理学家福尔顿因受从众心理影响,没有向科技界公布自己的测量结果,失去了原本应得的荣誉(文本P15)。

设疑导思:◆联系上述情景,谈谈从众心理对我们学习、生活的影响。心灵透视:《逸飞的心态》

九年级学生逸飞在周记中写道:“人家在看、在谈,我不看、不谈,显得太傻冒。太老士;人家在买、在玩,我不买,不玩,显得太寒酸,太落伍了。同学们一起看,一起聊,我不关心,不加入,会跟不上时代;同学们在一起,大家说去买,说一起去玩,我不去,也显得太不合群了,所以----设疑导思:◆联系逸飞的周记,结合具体事例谈谈我们如何“成为我自己”?

诗文赏析:引导学生集体朗读,自主感悟,反复体味文本P15的小诗《你要成为你自己》 行为指导:结合文本P15的“知识链接”,给学生介绍克服盲从心理的相关途径。探究提炼:指导学生观察列举并提炼填写文本P16中的“探究”题。

三、感悟交流

好奇心

美文赏析:媒体配乐朗诵《好奇的思绪》

设疑导思: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好奇心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状态? 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

归结引入:好奇心是人们对未知事物积极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能诱导人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成就。那么好奇心对我们有何影响呢?请接着看下面两则材料—— 精彩回放:《青海少年呂建伟发现太阳黑子秘密》

设疑导思:结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发现好奇心有何积极意义呢? 案情再现:《一个少年毒贩的悲剧人生》

设疑导思: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好奇心的新认识。你有过分好奇遭遇过尴尬甚至犯过错误吗?请你把经验与同学一起分享。

畅所欲言: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并直抒己见。

爱心提示:好奇心是把“双刃剑”把握得好,有利于激发我们探究新事物的兴趣,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消除无知,促进成长,造福社会; 把握得不好,就会侵犯他人,危害社会,伤害自己。对于好奇心,我们既要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又要克制那些超越道德和法律的好奇心,趋利避害。

四、提炼升华

“既然成为一粒种子,就要萌发出希望的尖牙∕既然成为一个音符,就要奏响属于自己的旋律∕既然成为有生命的灵魂,就要放射出夺目的光芒。”我期望每个同学在将来的生活中都能成为独立思考不盲从、科学思维爱好奇的人!板书设计: 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

1、从众心理

2、好奇心 自备与反思:

第3篇:从众心理演讲稿

演讲稿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我们的心理活动室,我是校心委素质拓展部的周栩铠,很荣幸由我来主持今天的心理沙龙活动。我们今天的沙龙主题是从众心理,说到这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conformist mentality)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被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我有一个小故事要和大家分享,一位石油大亨死后到天堂去参加会议,一进会议室发现已经座无虚席。于是他灵机一动,大喊一声:“地狱里发现石油了!”这一喊不要紧,天堂里的人们纷纷向地狱跑去,很快,天堂里就只剩下那位大亨了。这时,大亨心想,大家都跑了过去,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于是,他也急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从众心理》作文

《从众心理》作文

人是喜欢群居,喜欢聚集,在意他人的看法,喜欢跟随,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人都是社会性动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从众心理》作文,欢迎阅读!

1从众心理

从众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通常情况下,多数人的意见往往是对的。从众服从多数,一般是不错的。但缺乏分析,不作独立思考。不顾是非曲直的一概服从多数,随大流走,则是不可取的,是消极的“盲目从众心理”。

学者阿希曾进行过从众心理实验,结果在测试人群中仅有1/4~1/3的被试者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保持了独立性。可见它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众性是人们与独立性相对立的一种意志品质;从众性强的人缺乏主见,易受暗示,容易不加分析地接受别人意见并付诸实行。

生活中有不少从众的人,也有一些专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