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余华最经典的语录集锦
余华最经典的语录集锦
1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
2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3 那些热衷于描述自己隐私的,其实不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分泌。一个作家一生写下了众多的人物,这些人物可能都是他自己。当他离世而去后,我想水至说得好,“我们应该从他身上看到还在的人。”
4 起初我的构思是一部十万字左右的小说,可是叙述统治了我的写作,篇幅超过了四十万字。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
5 迎面而上的写作是最困难的,也是最需要力量的。
想念的句子
6 余华:不描写内心,专描写内分泌。
7 写作就是这样奇妙,从狭窄开始往往写出宽广,从宽广开始反而写出狭窄。这和人生一模一样,从一条宽广的大路出发的人常常走投无路,从一条羊肠小道出发的人却能够走到遥远的天边。
8 当我虚构的人物越来越真实的时候,我开始去怀疑我的现实是不是正在被虚构。
9 写长篇小说就完全不一样了,一年甚至几年都不能完成,作家在写作的时候,笔下人物的生活和情感出现变化时,他自己的情感和生活可能也在变化,所以事先的构想在写作的过程中会被突然抛弃,另外的新构想出现了,写长篇小说就和生活一样,充满了意外和不确定。我喜欢生活,不喜欢工作,所以我现在更喜欢写作长篇小说。
10 音乐的叙述和文学的叙述有时候是如此的一致,他们都暗示了时间漫长的衰老和时间漫长的新生,暗示了空间的转瞬即逝:它们都经历了段落的开始,情感的跌宕起伏,高潮的推出和结束的回响。
11 这就是我成为一名作家的理由,我对那些故事没有统治权,即便是我自己写下的故事,一旦写完,它就不再属于我,我只是被它们选中来完成这样的工作。因此,我作为一个作者,你作为一个读者,都是偶然。
12 我对那些伟大作品的每一次阅读,都会被他们带走……那是温暖而百感交集的旅程!它们将我带走,然后又让我独自一人回去……当我回来之后,才知道它已经永远和我在一起了!
13 我觉得当一个人物的内心风平浪静时,是可以进行心理描写的,可是当他的内心兵慌马乱时,心理描写难啊,难于上青天。问题的是内心平静时总是不需要去描写,需要描写的总是那些动荡不安的心理,狂喜、狂怒、狂悲、狂暴、狂热、狂呼、狂妄,狂惊、狂吓、狂怕,还有其它所有的狂某某,不管写上多少字都没用,即便有本事将所有的细微情感都罗列出来,也没本事表达它们间的瞬息万变。
14 :一个人对世界基本的图像就是在童年时建立起来的,以后长大成人和历经生活后逐渐老去,所能做的只是对这基本图像做一些局部修改,而它的`根本是无法改动的。当然有些人修改的多一些,另一些人会修改的少一些。
15 我觉得作家和批评家是有很大区别的,批评家就是在面对经典作家时,仍然想方设法找到他们作品中的破绽。作家不一样,作家总是更热情地去发现同行的优秀品质,尤其是自身欠缺的品质。所以同样一部优秀的作品,在作家那里会获得毫无保留的尊敬,可能只是几个精彩的篇段感动了他,也已经足够了。在批评家那里,即使是最慷慨的赞扬都是有保留的,批评家总是更多地去关注那些不足之处,事实是任何一部伟大的小说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批评家总是理直气壮。
16 我想无论是写作还是人生,正确的出发都是走进窄门。不要被宽阔的大门所迷惑,那里面的路没有多长。 —— 《兄弟》后记
第2篇:余立华
余立华 76年生于江西鄱阳,毕业于南昌大学艺术系,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书画院画家,自幼受父亲余祖德先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国家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画名家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熏陶,酷爱书画篆刻及陶瓷艺术;在校期间深得徐林义教授、张鉴瑞教授的教导。多年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研究并创建“家铭陶瓷”,着力于书画陶瓷艺术创作,艺术造诣深得家父的精心培育教导,陶瓷作品颇得王锡良、李菊生等多名艺术大师的点拨和赞同。其作品具有写实性和现代审美情趣;青花、釉下五彩、高温颜色釉技法色泽自然,线描功力扎实,粉彩山水、人物意境深远;美术作品《保护环境》入选99年江西省美术作品展,《共创新世纪》获江西省第五届美术展三等奖,2011年《童趣》获第三届“百花杯”铜奖,《江山如画》获江西工艺美术2013迎新展银奖,《深山居隐》2015年获中国书画院收藏。其作品深受业内人士及国内外,港、澳、台收藏者的好评和青睐。
第3篇:余华经典语录
余华经典语录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活着》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在细雨中呼喊》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活着》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
没有什么比时间更具有说服力了,因为时间无需通知我们就可以改变一切。——《活着》
死亡不是失去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在细雨中呼喊》
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活着》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活着》
作为一个词语,“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在于喊叫,也不在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
第4篇:余华作品
余华作品
一、短篇小说
十八岁出门远行《北京文学》(1987-1)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北京文学》(1987-5)死亡叙述《上海文学》(1988-11)
爱情故事《作家》(1989-7)
往事与刑罚《北京文学》(1989-2)鲜血梅花《人民文学》(1989-3)
两个人的历史《河北文学》(1989-10)祖先《江南》(1993-1)
命中注定《人民文学》(1993-7)
二、中篇小说
四月三日事件《收获》
一九八六年《收获》
河边的错误《钟山》
现实一种《北京文学》
世事如烟《收获》
难逃劫数《收获》
古典爱情《北京文学》
此文献给少女杨柳《钟山》
偶然事件《长城》
夏季台风《钟山》
一个地主的死《钟山》
战栗《花城》
三、长篇小说
《呼喊与细雨》(《在细雨中呼喊》)《收获》 《活着》《收获》
《许三观卖血记》
《兄弟》
《第七天》
四、散文
虚伪
第5篇:余华《活着》
余华《活着》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我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
有人说余华的《活着》,自始至终都是悲剧,但我并不完全认同。这部小说确实95%都是悲剧,但剩下5%让我觉得充满温情。这5%就是二喜和凤霞的爱情。
喜欢一个人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家世、样貌、文采、性格等等方面。
可二喜和凤霞的姻缘却刷新了我的爱情观:爱就是爱了,无需考虑太多其他因素。
二喜踏实能干,家在城里,有点小钱,可惜却是个偏头。凤霞心地善良,样貌端正,有才有貌,可叹却是个哑巴。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却因为队长的牵线成了一家人。
初次见面二喜的表现可谓十分冷淡,全程说得最多的话就是:‘嗯’,甚至连凤霞的脸都没看便急匆匆回城。正当我觉得这门亲事注定无果,情节又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二喜带着一大帮人到未来岳父家粉刷房子,前一天上门提亲时并非是
第6篇:解读余华
荒诞与荒凉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虚幻”世界
系别:文法学院
班级:098511班
学号:085109030
姓名:杜纷纷
指导老师:刘书营
摘要:余华是80年代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作为先锋派文学的领军人物,他早期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烟》、《古典爱情》等无不充满了荒诞、冷酷甚至血腥的色彩。作者借助这种类似于抽象的表述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另一种解读。
关键词:《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荒诞笔法、荒凉世界、现实的虚妄
余华曾坦言:“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实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