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高中地理学科教案范文
高中地理学科教案范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学科教案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学科教案1
教学重点:
①土壤的肥力特性;
②土壤的形成。
教学手段:土壤标本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
(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书)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
(板书)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板书)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板书)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
(板书)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设计思想:
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学中列举实例的目的可以使学生将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认识人类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人类应如何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关系。
板书设计
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
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过程
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
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
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类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学科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日本的轮廓图。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气候、河流、矿产,并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3、了解日本的农业发展条件、主要的农作物及出口的农产品,并能运用高中地理知识与原理进行解释。
4、分析归纳日本的工业与城市发展的有利条件,工业分布的特点等。譬如以日本临海型工业布局为例。
5、运用高中地理知识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构成、人口迁移、城市化进程特点。
二、本讲重点、难点
重点:日本的地理特征。
难点:
1、日本的农业和工业发展的条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国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等;工农业发展的特点及其原因)
日本(板书)
【引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世界国家地理中的日本,还是跟上节课一样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书)
1、地形(板书)
【读图】请大家把地图册翻到日本这一页,找到分层设色地形图。指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提问】根据地形图,来总结一下日本的地形状况?(以山地丘陵为主,中间高,四周低,沿海地带分布着狭小的平原。由四个小岛组成: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由此总结出其地形构成:)
2、气候(板书)
【提问】根据它的海陆位置(日本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们来分析一下它的.气候特征(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季温和,降水较多;夏季凉爽,降水丰富,原因:四周环海,受海洋影响大,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书)
【提问】继续看图,看河流的数量,流向及其长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国土狭小)
4、资源分布(板书)
【提问】从日本的资源分布图中我们可以获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丰富;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板块的消亡边界,火山地震活动频繁;风能—处于季风气候区)
二、农业(板书)
【提问】通过前面农业区位因素的学习,大家应该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分析一个国家的农业状况(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工业基础,劳动力,地价水平)引导学生利用之前所学知识分析具体实例,便提问边进行补充,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然后得出如下结论。板书:
种植业:平原狭小,人多地少,稻米单产高,可自给。
措施:小型农机具;发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种等。
渔业发达:远洋、近海捕捞和近海养殖发达。千岛寒流和日本暖流交汇,于此,形成著名的北海道渔场。
其他:丘陵种果蔬,但仍需大量进口。
主要农作物:水稻
进口农产品:小麦、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业
【读图】指导学生阅读日本工业分布图,并思考一下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如何分析一个国家的工业发展状况(板书)
(结合所学过的工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响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响因素如某些工业对矿产、水能、空气或气候等有特殊要求;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会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业部门?(板书)
(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3、日本发展工业的优势与劣势分别有哪些?(板书)
(优势:国土狭小,国内市场狭小,矿产资源贫乏;劣势:劳动力充足,文化素质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优良港湾)
4、日本的工业分布区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板书)
(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狭长地带。原因:这些地区多优良港湾,交通便利,利于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产品)
【引导】解决了以上几个问题后,我们能不能总结一下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呢?
5、日本经济发展的特点(板书)
(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学技术和充足的劳动资源,对进口原料进行加工,制成工业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缺陷:工业产品依赖国际市场销售;工业原料严重缺乏;依靠国际市场进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及其成因(板书)
【引导】读课本内容,通过小组讨论,解决以下问题
1、人口数量与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国土面积狭小
2、人口问题
老龄化严重
原因:
(1)随着生活环境、饮食和营养状况改善与医疗技术的进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断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积狭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区,所以人口和工业也多集中在这一地区。
高中地理学科教案3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答案①②④③)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点拨: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点拨: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第2篇:学科:高中地理
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
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第十九周教研活动
学科:初中数学1
时间:2007年1月9日(周二)下午1:30
地点:青岛开发区六中
内容:青岛市公开课、研究课
课题1:八年级上:四边形(复习课)执教教师:孙美荣
课题2:七年级下:认识三角形执教教师:高 华
出席范围:由黄岛区教研室通知
学科:初中数学2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63中
内容:“问题生成型”问题教学模式研究小组研讨活动。
出席范围:“问题生成型”问题教学模式研究小组全体成员:22中叶新艳26中郭明睿,27中温爱芳,31中姜爱兰,33中卫洲,张朋朋,高兴乐40中黄静,吕文,41中赵新,宗立春,50中李淑琴,邓效朋,61肖红燕,孙爱峰,黄建,张玉宏,刘安科,刘莉莉,62中张绍华,孙兴业63中纪琰玲,王晓伟,高星华,安丰秀,矫永宏,宋双,董安宁,65中刁明传,邱馨
备注:(请每人准备好5分钟的教学片断,体现本组模式)
学科:初中物理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39中
内容:
一、市级研究课
课题: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执教教师:39中高楠
二、讲座研究
1、习题的编写主讲人:24中陈翠玉
2、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课题研究主讲人:34中朝继林
出席范围:
1、市内四区各局属学校全体初中物理教师;
2、各郊市区教研员或选派教师代表3-5人。
学科:高中数学
时间:2007年1月12日(周五)下午2:00
地点:崂山一中
内容:
1、市级研究课
课题1:2.4.2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夹角执教教师:刘文杰课题2:平行与垂直的综合应用执教教师:安金宁
2、高三复习研讨
出席人员:
1、市区中心组全体成员和教研组长。
2、崂山区全体数学教师。
学科:高中思想政治
时间:1月12日(周五)下午2:15
地点:青岛2中
内容:市级研究课
课题:《高三复习之跟踪纠错练习》执教教师:赵福涛(青岛2中)出席范围:
1、局属及民办全体高高三思想政治教师;
2、青年教师研修班全体成员。(三位班长徐开颜、车巾、江充群请按时参加)
学科:高中地理
时间:2007年1月12日(周五)下午2:00
地点:青岛17中
内容:
1、市级公开课(研究课)
课题:长江沿江地带执教教师:于晓燕
2、集体备课
课题:山东省地理
3、山东卷考试说明解读交流
4、学案交流
出席人员:局属中学全体高中地理教师
备注:各校教研组长或高三集备组长携带以下材料(电子稿)进行交流
1、有关“山东省地理”的试题2—3道。
2、山东卷考试说明学习体会(或解读)。
3、优秀学案1—2份。
学科:高中美术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17中多媒体教室
内容:市级公开课
课题:《北京故宫与巴黎凡尔赛宫》执教教师:卢媛
出席范围:各区、市高中美术教师。
备注:课后有重要事情布置。
学科:高中通用技术
时间:2007年1月10日(周三)下午2:00
地点:青岛66中 电化教学室
内容:
一、市级公开课
课题:模块一 第四章 第二节 《明确问题》授课年级:高二
执教教师:青岛66中董臣
二、研讨高
一、高二期终统一考试内容。
出席范围:
1、局属高中学校高
一、高
二、高三通用技术教师。
备注:根据学校的需求,带U盘拷贝试题。
第3篇:高中地理学科教案模板(精选3篇)
第1篇:四川省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地理学科教案(7.25)
2018四川省教师资格面试试讲:中学地理学科教案(7.25)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中学地理学科教案] [示例一]初中地理《美洲——南北各异的自然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说出南、北美洲地形特征、气候特征。2.理解美洲的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分析美洲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学生能够提高从地图中获取、加工、表达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感受自然的神奇,逐步学会理解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地形图的分
第4篇:高中地理学科提升计划
地理教育教学提升计划
2017.12.3
人地协调、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能力是高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为了提升高中地理学科教学整体质量,培养学生终生受用的良好的地理素养和考取较好的高校必需的高考成绩,经多次教研,形成本学科教学提升计划。
一、用心抓好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和互助学习的良好习惯和能力,做到“学生不预习,老师不讲课”。
精心设计预习方案,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任务和方法,有布置、有组织、有落实。先让学生独立、反复、用心阅读课本和地图册,获取相关知识、发现问题,然后在组内和组间进行交流,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互助学习的习惯,组织每班地理学习小组长配合老师负责提醒检查落实,并将同学们预习的收获、存在的疑点和困难反馈给老师,为课堂的教和学、师生互动、答疑解困、知能提升做好准备。
二、精心备课,用心上
第5篇: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规范
高中地理学科教学规范
一、指导思想
以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及《辽宁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为依据,以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核心,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出发,着眼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全面落实地理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问题以及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形成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进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备课
1、制定教学计划:每学期初,教研组都要认真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标准,系统研究和总体把握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仔细学习教材,合理确定本学期教学总目标,并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和学习情感状态,制定出本学期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第6篇: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海洋资源的类型并了解各种类型资源的种类及空间分布;
2.使学生了解人类对海底矿产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水化学资源和海洋能源的开发利用状况及利用潜力;使学生了解海洋能源的特点,知道海洋油气开发的进程,理解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使学生树立现代海洋观念,激发学生热爱海洋、开发海洋、建设海洋的雄心壮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海洋渔场分布
难点:海洋油气开发的生产过程
【教具设计】:
【讲授过程】:
【引入新课】:
1.洋流是如何形成的?
2.洋流的分布规律?
21世
第7篇:高中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教案
知识点:洋流。
教科书:高中地理必修一
教学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知识点:
1. 什么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类。3. 影响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环流系统有哪些? 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5.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试找出分布规律。
重点:①洋流的分类②洋流的分布与流向③洋流的影响 难点: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方法:讲授法 讨论法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参与讨论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说: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称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运动外,海水沿一定途径的大规模流动。(5分钟)
第二步:图文并茂,深入讲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动力是太阳辐射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而后带动海水运动,产
第8篇:高中地理教案
第一章 认识大洲第一节 亚洲及欧洲教案
第一课时
教师 张俊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运用地图说明亚洲和欧洲的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对地图的阅读,使学生学会从地图上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内容
称述性知识
“亚细亚”和“欧罗巴” 亚欧大陆 亚洲的地理位置 时区与区时 程序性知识
运用引导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掌握亚洲和欧洲地理位置及特征。原认知知识
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评价方法
作业评价、小测试评价
教学资源
印刷资料 小测试题 多媒体资源 FLASH动画 模型实物:
地球仪
教学重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理位置。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地图说出某地区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