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作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作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在昨晚的电视新闻中,有人微笑着说:“你把检验不合格的厂商都揭露了,叫这些生意人怎么吃饭?”
我觉得恶心,觉得愤怒。但我生气的对象倒不是这位人士,而是台湾一千八百万懦弱自私的中国人。
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包德甫的《苦海余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台湾的经验: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我在美国读到这一段。曾经很肯定地跟朋友说:不可能!中国人以人情味自许,这种情况简直不可能!
回国一年了,我睁大眼睛,发觉包德甫所描述的不只可能,根本就是每天发生、随地可见的生活常态。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蝉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
我看见摊贩占据着你家的骑楼,在那儿烧火洗锅,使走廊垢上一层厚厚的油污,腐臭的菜叶塞在墙角。半夜里,吃客喝酒猜拳作乐,吵得鸡犬不宁。
你为什么不生气?你为什么不跟他说“滚蛋”?
哎呀!不敢呀!这些摊贩都是流氓,会动刀子的。
那么为什么不找警察呢?
警察跟摊贩相熟,报了也没有用;到时候若曝了光,那才真惹祸上门了。
所以呢?
所以忍呀!反正中国人讲忍耐!你耸耸肩、摇摇头!
在一个法治上轨道的社会里,人是有权利生气的。受折磨的你首先应该双手叉腰,很愤怒地对摊贩说:“请你滚蛋!”他们不走,就请警察来。若发觉警察与小贩有勾结——那更严重。这一团怒火应该往上烧,烧到警察肃清纪律为止,烧到摊贩离开你家为止。可是你什么都不做;畏缩地把门窗关上,耸耸肩、摇摇头!
我看见成百的人到淡水河畔去欣赏落日、去钓鱼。我也看见淡水河畔的住家整笼整笼地把恶臭的垃圾往河里倒;厕所的排泄管直接通到河底。河水一涨,污秽气直逼到呼吸里来。
爱河的人,你又为什么不生气?
你为什么没有勇气对那个丢汽水瓶的'少年郎大声说:“你敢丢我就把你也丢进去?”你静静坐在那儿钓鱼(那已经布满癌细胞的鱼),想着今晚的鱼场,假装没看见那个几百年都化解不了的汽水瓶。你为什么不丢掉鱼竿,站起来,告诉他你很生气?
我看见计程车穿来插去,最后停在右转线上,却没有右转的意思。一整列想右转的车子就停滞下来,造成大阻塞。你坐在方向盘前,叹口气,觉得无奈。
你为什么不生气?
哦!跟计程车可理论不得!报上说,司机都带着扁钻的。
问题不在于他带不带扁钻。问题在于你们这廿个受他阻碍的人没有种推开车门,很果断地让他知道你们不齿他的行为,你们很愤怒!
经过郊区,我闻到刺鼻的化学品燃烧的味道。走近海滩,看见工厂的废料大股大股地流进海里,把海水染成一种奇异的颜色。湾里的小商人焚烧电缆,使湾里生出许多缺少脑子的婴儿。我们的下一代——眼睛明亮、嗓音稚嫩、脸颊透红的下一代,将在化学废料中学游泳,他们的血管里将流着我们连名字都说不出来的毒素——
你又为什么不生气呢?难道一定要等到你自己的手臂也温柔地捧着一个无脑婴儿,你再无言地对天哭泣?
西方人来台湾观光,他们的旅行社频频叮咛:绝对不能吃摊子上的东西,最好也少上餐厅;饮料最好喝瓶装的,但台湾本地出产的也别喝,他们的饮料不保险……
这是美丽宝岛的名誉;但是名誉还真是其次;最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健康、我们下一代的傻康。一百位交大的学生食物中毒——这真的只是一场笑话吗?中国人的命这么不值钱吗?好不容易总算有几个人生起气来,组织了一个消费者团体。现在却又有“占着茅坑不拉屎”的卫生署、为不知道什么人做说客的立法委员要扼杀这个还没做几桩事的组织。
你怎么能够不生气呢?你怎么还有良心躲在角落里做“沉默的大多数”?你以为你是好人,但是就因为你不生气、你忍耐、你退让,所以摊贩把你的家搞得像个破落大杂院,所以台北的交通一切乌烟瘴气,所以淡水河是条烂肠子;就是因为你不讲话、不骂人、不表示意见,所以你疼爱的娃娃每天吃着、喝着、呼吸着化学毒素,你还在梦想他大学毕业的那一天:你忘了,几年前在南部有许多孕妇,怀胎九月中,她们也闭着眼梦想孩子长大的那一天。却没想到吃了滴滴纯净的沙拉油,孩子生下来是瞎的、黑的!
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说话,明天你——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如果你有种、有良心,你现在就去告诉你的公—仆立法委员、告诉卫生署、告诉环保局:你受够了,你很生气!
你一定要很大声地说。
第2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说课稿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首先感谢各位专家、各位评委老师对我的说课进行指导,让我有机会向各位老师学习。
我叫XX,今年XX岁,是洛XXX学院的一名教师,我从事教育工作7年了,期间担任过班主任4年,我非常热爱我的学生,更加热爱语文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典范。在从事教学工作以及班级管理工作的几年间,我不仅时刻不忘加强自身业务素质,而且经常深入学生当中,逐步掌握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管理办法。我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名“人类灵魂工程师”神圣天职的重要意义,更加坚定了“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以及为了一切学生”做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好教师的教育理念。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说教材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作者龙应台,发表于《中国时报》后收入《野火集》。此文正面指责的是国人懦弱怕事、姑息邪恶以致坏人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实质上作者所要肯定的是社会中人的因素,一个由具备健康人生价值观的人所组成的社会是不会出现病态的。文中列举了种种不文明、不道德的社会现象,发出了一连串的质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丰富的事实、澎湃的激情、咄咄逼人的道德勇气、论辩式的说理,表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本文是一篇杂文,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要使学生掌握杂文的特点、写作技巧等。
除此之外,结合医学生今后的从业特点,通过学习本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的。
二、说学情
陶行知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根据我校学生整体素质不是很高、理解力相对较差的实际情况,教学要从浅入深,从易入难,多举例,多提问,通过问题讨论总结引导出结论。
本文提出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估计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学生的质疑应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是一篇
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语言明快犀利的杂文。其中很多事例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再通过学生反复地阅读、用心地体悟,教师适时点拔中,文章的重点难点即可迎刃而解。
说教法
基于以上对于教材与学情的分析,为了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引导问题探究,我将结合教学实际,选择有效的教法与学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教学要重视的问题”里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科学的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采用诵读法、讲授法、问题导引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在教师的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的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杂文的写作特点,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课文的相关材料比较多,涉及的知识较丰富,除引导学生认真掌握所学内容以外,还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如互联网、图书馆)查询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图片,并制作成卡片,以备学习时交流之用。通过学习最终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升情感的三维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列宁曾说过:我们不需要死读硬记,我们需要用基本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众所周知,越是贴近生活的知识,越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掌握,因此我将采用从生活走向课堂的过渡模式展开本节课的教学。首先采用问题引导法,展示图片,提出三个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采用案例教学法、讨论法,导入案例“小悦悦事件”,请同学们展开讨论,切入课文主题。
其次,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本文知识的理解,我采用讲授法,介绍作者龙应台的相关资料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在对本课有了一个最初的认识之后,我开始带领学生研习课文,采用诵读使学生法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文章大意。为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教学,从教学走向社会”的新课程教学理念,随后我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展开提问,通过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并把学生分成6个小组,分组展开讨论。
1明确:文章中提到的三种破坏环境和不遵守功德的现象。
2明确文中多次提到“你为什么不生气”说明了面对强权,、恶势,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我们不敢生气、不敢抗争,以及作者对此态度所
表示出的强烈愤慨。
3明确作者在文章中所列举大量事例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的生活很近,激起学生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在对本文的进一步教学过程中,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作者创作情感的理解,以及学生对杂文文体知识的掌握,我采用讲授法、比较教学法,列举散文、议论文的特点和杂文进行比较。使杂文的特点一目了然,让学生轻松掌握知识点。
最后我将分两步进行巩固提升,一是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谈谈读后感受,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以达到当堂内容当堂掌握的目的。二是组织学生进行课后活动,开展一个“我很生气!我要说……”的环保宣传活动,通过开展活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以达到拓展思维、提高能力、使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目的。
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设计如下板书:
多媒体展示图片结合板书,有助于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容易抓住本课的主要内容,形成完整、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
在我说课的最后,我想谈一点关于本次教学设计的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探索性的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把单一的课堂教教授过程转变为学生自主探究新知体验过程,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递进的完成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真正做到让学生“从生活走向教学,从教学走向社会”,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这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
谢谢大家!
1.关于作者
龙应台,祖籍湖南衡山,1952年生于中国台湾高雄,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并每年导演学生戏剧。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中国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为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1999年秋,龙应台出任台北“文化局长”,2003年春辞职。
2.龙应台作品简览
《啊,上海男人》,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百年思索》,南海出版社2001年版
《故乡·异乡》,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孩子你慢慢来》,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
《看世纪末向你走来》,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龙应台评小说》,台湾尔雅出版社1985年版,作家出版社1991年版
《龙应台杂文精品》,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美丽的权利: 龙应台随想录》,新世界出版社1989年版,花城出版社1989年版 《女子与小人: 龙应台自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人在欧洲》,北京三联书店1994年版
《我的不安》,南海出版公司2001年版
《写给台湾的信》,园神出版社1992年版
《野火集》,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圆神出版社1985年版
《在海德堡坠入情网:龙应台自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这个动荡的世界》,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时事出版社1988年版
第3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后感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后感
读了《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这篇课文,我十分愤怒:为什么中国人会不生气呢?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台湾的中国人对乱扔垃圾、乱排泄水、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违反社会公德的事不闻不问,从而批评他们胆小怕事,鼓励他们要大胆批评,对不公正的事要有勇气说,要敢于与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人作斗争。
我们身边确实存在着这种现象:骑车撞倒人后肇事者逃跑,过路人不闻不问;为赚取利润滥用化学品使人致伤致残等。我们应该看到事情的严重性,这些严重危害我们及下一代的身体健康,而且是道德健康。
西方人来台湾观光,他们的旅行社频频叮咛:绝对不能吃摊子上的东西,最好也少上餐厅,饮料最好喝瓶装的,但是台湾本地出产的也别喝,他们的'饮料不保险。文中的这段话写出了西方人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而台湾人却还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
第4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后感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后感
帕斯卡说,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然而有时回首你我居住的世界,真不像是人类经过思考以后创造出来的,即便是漫步在大街上却还是会看到不和谐的景象;即便是安居在家中却仍是受到外头噪音的干扰;即便是如此我们却依旧不生气。
为什么?我们为什么不生气?
或许会说,生气会伤和气并且也解决不了事情,但是谁又试着去改善了呢?我不能说没有但其实也只有少数,多数的人或许熟视无睹了。这是一件常有的却又很令人伤心的事情,一件正在危害他人的发生犹如下一场雨,倘若雨不淋湿你,你对于雨又怎么会有抱怨呢?
中国人的骨子里又真的像说的那样自私吗?我想也不是,我们只是把自己看得渺小了,越是进入这个社会越是会觉得自己是一个渺小的人,没有权利没有金钱去改变这个社会的种种陋习,我们作为这个社会阴影下的一个极渺小的存在生活着
第5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后感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因为“忍”性所致?而“能忍”的性格何以铸就?是迫于环境的压力?那又是谁缔造了当今充斥着权钱交易,贫富两极分化,人民总体素质低下的社会环境?我想此时世人缺失的是热血沸腾后的冷静思考。
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未免过于久远,不容我们细细追溯。但时间终不能洗刷尽辉煌的过往。我们必须承认,过去的华夏,也曾有过百家争鸣的局势,也曾涌现出一批敢想敢说敢为的豪杰志士,也曾从盛唐发出照亮世界的光芒„„但这些为何只是流星一闪而过?是历代皇帝的专政磨平了中国人胸中的棱角,还是日益增长的GDP指数蒙蔽了明亮的双眼?我认为,原因不乏教育上的失误。
如今的教育,虽在硬件设施上提前奔入小康,但却引人在其软件方面长叹自怜。
敢问读者,当校园传出琅琅书声时,有几名学生真正领略过荷塘月色的唯美动人,又
第6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读后感
读后感: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是龙应台1985年问世的《野火集》中的首篇文章。
龙应台20多年前写的这篇文章,描述的是当时的台岛情况,何尝不也是如今大陆的现实?!为了那个GDP,那个“硬道理”,极少数人豪夺大多数人的财富,外资殖民式掠夺中国的财富,外向型血汗工厂林立,战略资源被过度开发,甚至竭泽而渔,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我们的生存空间不断毒化,自然灾害频发;假冒的婴儿奶粉、毒奶粉,以及食品不安全,威胁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和生活等压力使得普通百姓如牛负重,整日忧心忡忡;腐败、两极分化、经济危机、毒赌黄、抢劫、犯罪 ……
相比之下,显然如今大陆的现实情况远比昔日的台岛更糟!
然而,相当多的国人对此熟视无睹,麻木不仁。或以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或以为人微言轻,没有资格去管;或屈服
第7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课程教案设计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课程教案设计
一.教学设计学科名称: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二.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我班共有学生64人,其中男生36人,女生28人,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学习踏实、认真、勤奋、刻苦,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高,学风、班风良好,养成了很好的学习习惯。但有个别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需要教师耐心引导,激发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三.教学内容分析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一文,针对社会生活中人们对破坏自然环境、违反社会公德等不文明行为漠视、姑息的现象,作者用一连串的“你为什么不生气?”发出怒吼和指责,引起读者内心的反省与共鸣。作者冷静缜密的思考,硬性刚劲的文风和犀利的视角,让读者感到风雷滚滚,正气凛然。细读此文,反复品味,我们就会发现文章更深刻的内涵:正面
第8篇:七年级学生《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优秀读后感
七年级学生《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优秀读后感
人们忍受了不公不义没有尊严的环境,龙应台却觉得他们懦弱自私。
生活在这样一种什么东西都不安全的国家中。或许人们如今还吃着毒大米、毒豆芽,假鸡蛋、假蜂蜜,可是却没有几个人站起来愤怒过。中国人,最多的是看客。龙应台说:“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蟑螂,而是’坏人’。因为中国人怕事,自私。只要不杀到他床上去,他宁可闭着眼假寐。”如果是一个真正襟怀坦荡,想为民除害的人,就会勇敢的站出来,发泄自己内心的愤怒。对于自己的`权利和应该得到的而被别人占用,真正站起来发泄出来的人屈指可数,更多的人则是为了不招来麻烦而一味的忍耐。这种行为着实不对,不仅不利于自己,还不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一味的忍耐,只会使坏人更加猖狂,总有一日,忍耐的人们会尝到一味忍耐的后果,破坏治安
第9篇:《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教学设计范文
《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教学设计范文
活动目标:
1、阅读《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中国人怕事、自私的弱点,体会环保的'重要性与责任感。
一、活动过程: 教师导入
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反问)
2、文中举了哪些社会上的不良现象?
二、学习课文
1、提出要求,引导初读。 自由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小组学习,展开讨论。
A、文章中提到了哪几种破坏环保的现象? 1、往淡水河(溪)倒垃圾造成污染 社会现象2、违章出租车造成交通堵塞 3、化学品污染空气和海水危害下一代生命质量
B、文中几次提到“你为什么不生气?”说明了什么?
C、联系实际,谈谈读后感受。
D、结合本单元的课后活动,可开展一个“我很生气!我要说……”的环保宣传活动,活动可针对本地破坏环
第10篇:你为什么不生气作文800字
你为什么不生气作文800字
喜怒哀乐,像调味品一样改变着我们生活的味道。怒,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少了它,生活也会变得单调无味。
生气,是我们的权利。龙应台就曾发表过文章《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尽管中华民族为“礼仪之邦”,注重修身养性、以德服人,但我们需要生气,要勇敢地站出来,大声说:我很生气!
南唐最后一位君主李煜,在国破家亡时并没有生气,没有反抗,被关入小楼之中,整日对着庭院伤心落泪。你为什么不生气?你的懦弱让你成为了亡国奴,失去了自由,受后人的耻笑。何不生气,带上所剩无几的兵力去和敌人作最后一次较量?战死沙场,赢得身后美名,岂不快哉。正是由于你的懦弱,才让自己受制于他人,在施舍中苟且偷生。不如真正生一次气,让所有人都知道,你是有骨气、尊严的。
网上总流传着一句话,说:“生气是拿别人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