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写作的常见方法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9 07:12:1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有关高考语文写作的常见方法

有关高考语文写作的常见方法

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的常见方法:

第一,色彩对比也关键,建议用笔选择蓝

作文卷子是用黑颜色印刷的方格。如果你用非常粗而且黑的钢笔答题,墨水很容易影响卷面的干净。建议高考语文作文写作中考生用不浅不深、笔画不粗不细的笔写高考作文,选择蓝色墨水,这样的高考作文写出来,与黑色的.方格形成一定的视觉对比,很舒服、干净。注意不要用字把方格填满,这样卷面相对美观。

第二,篇幅争取要写满,多写一点是一点

一般来说,如果高考作文要求600字左右,那就顶多写到700字。如果是“不低于多少字”,建议高考语文作文写作中考生合理安排卷面,把卷面写满到95%左右。高考考试作文如果不限文体,那么写诗歌,写顺口溜,写三句半行不行?这个谁也不敢作主,你无法揣测高考阅卷老师的标准,冒险的收益也许只留给准备最充分的人。

第三,动笔之前不要慌,想了题目列提纲

高考语文作文写作中列提纲很关键。比如写高考记叙文,要设计好开头结尾,同时要把你叙述的事情分成几个层次,中间如果能设置一个过渡句或过渡段更好。一个训练有素的高考考生,列提纲大约需要5~8分钟。如果时间紧张,提纲可以简练些。

文章中所介绍的三个内容就是高考语文作文写作的常见方法,希望对各位高考考生在提高高考语文作文写作成绩方面会有一些比较大的帮助。先预祝各位高考考生在高考语文中取得高的分数。

第2篇: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方法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常见方法大全

一、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12)悼亡诗:悼亡诗多是通过作者追忆往昔,回忆妻殁之前彼此相濡以沫、同甘共苦或其他具体生活情境,或以“记梦”的形式,来表达对亡妻的悼伤与思念。(13)干谒诗:干谒诗是古代文人为推销自己而写的一种诗歌,类似于现代的自荐信。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

三、熟悉古典诗词鉴赏常用的格式 ⑴概括评价诗歌内容的常用表述方式:“这首诗是一首什么样的诗+采用(某种表达方式、修辞方式、表现方法)+写出了(某个意象的某种)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种思想、感情+起到了某种作用。”

⑵赏析表达方式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抒情、议论)+叙(描写、抒情、议论)什么+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⑶赏析表现手法的常用格式:这首诗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其表达作用是(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⑷赏析思想感情的常用格式:通过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主旨+抒发了什么感情(寄托了什么情怀、袒露了什么心迹、表达了什么的追求)。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诗歌分类鉴赏知识汇总

(1)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一般是叮嘱对方,表达一种依依不舍的感情或别后的思恋。

四、诗歌的艺术技巧(表达技巧、表达手法)

(一)表达方式:

1、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

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用叙述的方式写自己亲临抗金前线的值得纪念的往事。(2)怀古诗的主题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

业的事迹,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对现实进行批评。

(3)边塞诗大都以描写战争为主题,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一般来说,边塞征战诗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这样壮丽主题的比较少,而表现对战争的厌恶,表现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的比较多。

(4)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安宁的平静生活。

(5)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物的独特观察和描写,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和理想。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的一类诗歌,往往是表现诗人自己与众不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或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怀才不遇的伤感,或表现其他或喜或悲的感情。

(6)借景抒情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自己的忧愁哀思或远大理想以及对人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即诗人因所见的景物而引起了心中的某种感触,于是描绘当时的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感慨。

(7)闺怨诗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幸福生活的向往。

2、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人物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 景物描写:(1)、描写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2)、描写角度:视觉、嗅觉、听觉、味觉、感觉;(3)、描写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远近高低结合、衬托、白描、工笔等。补充:白描与工笔:白描手法,只用线条勾画,不加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乍一见平淡无奇,细嚼之如饮醉酒,回味无穷。工笔是指对事物注重细部,进行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3、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如:“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稹《菊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喜爱菊花的原因和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8)谈禅说理诗,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笔下,这类诗歌往往具有似不食人间烟火的空灵之境。

(9)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代表诗人:陶渊明、大小谢、王维、孟浩然

(10)闲适隐逸诗:某些诗人看惯了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明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

(11)羁旅行役诗: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

4、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爱乐等主观感情。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直接抒发感情。直接抒情,尤见出豪爽与飘逸文风。间接抒情:有即景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1)即景抒情是指遇到眼前的景物或场景油然而生感慨。(2)借景抒情顾名思义就是借助景物来抒发情感。(3)寓情于景就是把感情融入到所描写的景物之中。(4)借物抒情:宕开一笔,似有意似无意更显多情。(5)托物言志: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6)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1

(7)以乐景写哀情: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欧阳修的《踏莎行》“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以散发芳香的青草与和暖的春风这种乐景反衬

词人无穷的离愁别绪这一哀情。又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

正春风”,昔日游上苑时的热闹与美好正显示了今日处境的凄凉。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的未来之境。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柳永《雨霖铃》)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

漓尽致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

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

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修辞手法

1、比喻 :本是一种把一事物比成另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修辞手法,运用在诗歌当中,也

称比兴。诗词当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实为虚的艺术效果。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早春新叶萌发,诗人在一

阵惊喜中忽发奇想,是春姑娘用她那双灵巧的手,摆弄那富有灵性的剪刀,裁出那片片细叶的吧!比喻使描写化实为虚,形象更生动了,情感更浓郁了。

3、用典:即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这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除了回顾作者43年前南下经历一层外,全是用事。“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

4、联想:说明 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例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赏析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2、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

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

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3、夸张 :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有更

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 “白发三

5、想象:说明 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例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赏析 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6、衬托 或 烘托 :说明 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借描绘别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的事物以突出主要对象。可以是人烘托人,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是喜景衬喜情,哀景衬哀

4、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情。“情乐则景乐,情哀则景哀”,诗人的高妙之处就是把情融入景中,通过景传达自己的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喜怒哀乐,做到情景的交融。或喜景衬哀情。以乐景写哀,更见其哀。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

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

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例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 这首词要塑造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 杰”,最后才集中为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

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

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如:“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

7、渲染:说明 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例句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赏析 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染秋江景物的特点。

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8、象征 :说明 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思想和感情。例句“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李德裕《登崖州城作》)赏析 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纯用名词组合,构成典型环境。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9、对比与对照:说明 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

例句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赏析 前三句描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元曲小令,阿鲁

威作)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8、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10、抑扬:说明 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如:“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叠题乌江亭》)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

例句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

9、双关: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获得双重意义,使语言更加含蓄、风趣。

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赏析 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

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三)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又叫艺术手法,是指诗歌的章法和技巧

1、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如:“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的《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2、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11、照应:说明 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例句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赏析 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里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12、动静:说明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张九龄的委婉蕴藉李煜的细腻感人李清照、柳永的缠绵悱恻

例句 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杜甫《漫成一首》)赏析 第四句鱼跳的“动”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贾岛的萧瑟悲愁元稹的艳丽浅近王维的恬淡含蓄,气韵生动

13、正/侧面描写:说明 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陆游的悲壮爱国辛弃疾的气势雄壮苏轼的雄健豪放,旷达高远 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陶渊明的朴素自然白居易的通俗易懂韩愈的气势磅礴、奇特新颖 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 赏析 白诗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杜牧的清健俊爽刘禹锡的清峻明朗李白的豪迈飘逸,清新雄奇

14、直抒胸臆:说明 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晏殊的明朗疏淡杨万里的新鲜活泼陆游的雄浑奔放、明朗流畅 例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赏析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韦应物的清新典雅欧阳修的清丽明媚姜夔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 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高岑的雄浑悲壮孟浩然的恬静浑健

15、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说明 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

2、评价诗歌语言的常用术语:

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例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质朴 淡雅 自然 苍凉 低沉 苍劲 生动形象 沉郁顿挫 淡笔勾勒 舒缓 悲凉 雄健 雄浑 之广陵》)赏析 故人的身影越来越远,最后完全消失,滚滚的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准确 浓墨重彩 艳丽多彩 含蓄蕴藉 富有哲理 清新明快,平淡有趣 简洁巧妙,入木三分

16、托物言志: 说明 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语言凝练,生动传神属对工切,声韵和谐 低回婉转,沉郁深微 娓娓而谈,庄谐杂出 例句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杨柳枝词》)自然宏丽,饶有风骨 音节和谐流畅,语极工整朴实无华,淡雅含蓄 炼字精巧,悠扬轻赏析 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快,行云流水含蓄隽永,精巧蕴藉 清而不淡,秀而不媚,柔和隽永,色调和谐 通俗生

17、含蓄。含蓄顾名思义,不直说、不明说,委婉曲折地表达主观感情。动,平易炙热 惟妙惟肖、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

18、移情。移情就是将人的情感转移到事物身上,使外物与人同喜同悲。

五、评价主旨类

19、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让情感的表达更深沉。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十四个字,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凄苦、复杂而

1、意境深远、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深切的心理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个孤独的感情基调。意境多种多样,有雄浑壮丽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有悲壮苍凉的,如“无边落木萧萧

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有幽美恬静的,如“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王维《田园乐》);有缠绵

凄切的,如“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20、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使诗歌更含蓄。

21、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

(四)篇章结构: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欲扬先抑等。

1、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如孟郊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缝衣的动作刻画,把母亲的心情剖析得十分细腻。以小见大,表现了深沉博大的母爱。

2、以景结情:离情入景,以景托之,其实景中见情。

如王昌龄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秋月高照下的长城壮阔悲凉,此景撩动人心,此情难以言传,故“以

不尽尽之”。

3、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诗人站在幽州台上,极目广袤的北方平原,天高地阔,他心里想的应该不只是一己的命运和得失了。这是一首五七言交错的古诗,慷慨悲凉,大气磅礴,完全挣脱

了形式的羁绊,文意纵横驰骋,苍劲有力。诗中的感悟已经跳出了个人的悲欢,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的普遍思考,具

有超越时代的哲学意义。

3、重章叠句: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语言更具有音乐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

如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

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上片写的是年轻时候无所事事,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写的是而今关怀国

事报国无门的“哀愁”。上下两片采用了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在反复咏唱中,既使语言具有音乐美,又在内容上形成鲜

明对比。

4、意在言外、言外之意、言在此而意在彼、弦外音、味外味、言有尽而意无穷、含蓄蕴藉委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等。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真的“好”,春天是万物萌发、蓬生长的季节,正需要雨水,雨就顺时而下了。“好”的春雨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这就表明今夜的雨是有意润物的,所以,它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细细地下。

4、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

5、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

(五)诗歌的语言风格:

1、诗歌的个人风格类

杜甫的沉郁顿挫(所谓“沉郁”是指杜甫的诗歌反映现实广阔深厚、意境雄浑、感情深沉,所谓“顿挫”,是指与沉郁相适应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指表达感情是曲折跌宕,音调起伏

变化。)

三曹的苍凉雄健王昌龄的雄健高昂范仲淹的苍凉悲壮

李商隐的朦胧隐晦温庭筠的绮丽香艳李贺的奇诡变幻、忧郁激愤

六、诗歌中常见的人物形象分类: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

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

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

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

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

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

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

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七、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常用词语: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

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蔑视权贵、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归隐田园、惜春悲秋、羁旅

愁思、思乡念亲(友)、忆友怀旧、别恨离愁、相知相思、儿女情长、坚贞爱情、怀古伤今、借古讽今、愤世嫉俗、登高览胜、寄情山水、热爱自然等。

情感分类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

荔枝来。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

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八、诗歌鉴赏有关写作手法的名词术语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构思精巧、新颖、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有创新,不沿用陈旧的格式、作法、颇具匠心 感情细腻、感情真挚、跃然纸上、曲折、层次分明

九、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

一、辨识类型

二、寻找意象

三、确认感情

四、确定内容

五、分析技巧

六、品评风格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这是一首感时抚事的诗。作者写登楼望见无边春色,想到万方多难,浮云变幻,不免伤心感喟。进而想到朝廷就象北极星座一样,不可动摇,即使吐蕃入侵,也难改变人们的正统观念。最后坦露了自己要效法诸葛亮辅佐朝廷的抱负,大有澄清天下的气概。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古典诗歌鉴赏的一般思路

一、辨识类型。

(1)送别诗(2)怀古诗(3)边塞诗(4)思乡诗(5)咏物言志诗(6)借景抒情诗

(8)谈禅说理诗(9)山水田园诗:(10)闲适隐逸诗:(11)羁旅行役诗:(12)悼亡诗:

(13)干谒诗: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7)、夸张:突出了……的本质特征(8)、对偶:句式整齐有节奏。

二、寻找意象。

诗歌鉴赏的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正确把握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即诗歌中所描写的形象,即人、物、景、事。比如,梅的清高芳洁、傲雪凌霜;竹的气节、劲健、积极向上;菊的高洁、脱俗、隐逸;松的坚贞、傲雪斗霜、有凌云志;柳的柔情、惜别怀远;梧桐的凄凉、悲伤;桃花的美人之喻;杨花的离散、漂泊之意;杜鹃的凄凉哀伤、有归家之意;牡丹的富贵、美好;禾黍代表国家昔盛今衰之悲情;青鸟往往与男女恋情与婚嫁有关;鸾鸟、凤

凰喻忠臣、贤士;鹧鸪、寒蝉喻离愁别绪、羁旅伤感之情;鸿雁借指书信,也表思乡之情;

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之人;月喻思乡怀远;飞星传恨;日落、夕阳、秋天、流水代表

生命短暂,时光飞逝;灞桥易水多怀送别有关;夕阳、西风、残照既表示个人沉浮的身世

命运,也代表历史的沧桑变化;阳关三叠多写故人友谊;关山月、梅花落多指乡思乡愁;

杜康喻酒;贾生、屈原指怀才不遇之人;陶朱、猗顿喻富商巨贾;琴瑟喻夫妇感情和谐,也喻兄弟朋友的情谊。3.表现手法:象征、烘托、对比、想象、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相生、卒章显志、明贬实褒、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即事抒怀、欲扬先抑、以乐景写哀情等。

4、篇章结构: 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重章叠句、画龙点睛、开门见山 等

六、品评风格。诗歌鉴赏的最后,或者说到了细微之处,要能体会出作者的语言风格及语言所要达到的表达效果。而与相关的一些术语有:刚健、雄奇、悲壮、旷达、苍凉、沉郁、飘逸、含蓄、缠绵、清新、明丽、秀丽、恬淡、凄美、明快等。语言表达效果:真挚感人、动人心魄、催人泪下、意境高远、情景交融、耐人寻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以上六点看起来很分散,似把诗歌给拆开来读了,但实际鉴赏过程绝非如此。但 是,一个初学者只有让学生懂得了诗歌鉴赏的门道,才能逐步掌握赏析的方法,进而在不断的赏析中培养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赏析风格。

三、确认感情。意象找到之后,全诗感情自然显现。能够表现诗歌感情色彩的词语有:愉悦、欢快、激愤、沉痛、悲愤、哀伤、悲凉、赞美、仰慕、惜别、依恋、豪迈、闲适、恬淡、迷恋、热爱、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四、确定内容。

即确定诗歌所表现的思想内容,这是诗歌创作的核心,同时也是诗歌鉴赏的核心。诗歌的思想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怀古伤今、反对战争、追

求和平、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亲、别恨离愁等

五、分析技巧。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

等五种。

2.修辞手法:夸张、拟人、对比、比兴、比喻、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反复、重章叠

唱等。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第3篇:写作的常见方法

写作的常见方法

【特点】

通过几件事写人,作者所选择的几个事例,可以是一件事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思想品质,全文连起来,表现一个人物几个方面的精神和品质;也可以几个事例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表现人物某一方面的特点。采用几事写人法写人时,首先要注意几件事的内容不能互相矛盾,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几件事中是和谐统一的。其次要注意尽量用不同的事情反映人物的.性格的不同侧面,类似的事情应避免重复出现。此外,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要交代与这几件事的有关内容,或对人物作概括介绍。第四写几件事时,可以按时间顺序;可以以某一事物为线索;也可以详写一件,略写几件;还可以按事情的分类排序。

常见100种作文写作方法 1、第一人称叙事法26、借物抒情法51、拟人法76、工笔细描法2、第三人称叙事法27、托物言志法52、动物自述法77、画龙点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申论写作常见论证方法

申论写作常见论证方法

大家都经常看到作文的身影吧,特别是应用极广的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是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的,即议论文的“三要素”。那么写这类作文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申论写作常见论证方法,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议论文是申论作文的基本文体,从各级各类的考场作文评阅及专家平时作文批改情况来看,许多考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一些论证方法,申论写作常见论证方法:喻证法与比较法。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一、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申论写作常见论证方法

申论写作常见论证方法

议论文是申论作文的基本文体,从各级各类的考场作文评阅及专家平时作文批改情况来看,许多考生之所以不能写出一篇说理透彻的议论文,是因为不能恰当或综合运用议论文常见的一些论证方法,申论写作常见论证方法:喻证法与比较法。

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有七种: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谬法、归纳法和演绎法。

一、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设喻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三点:

(一)以小见大,就近取譬。

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二)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

作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高考语文写作的常见方法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考语文写作的常见方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