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漫话绣花鞋垫散文
漫话绣花鞋垫散文
一双绣花鞋垫就是一份真情,因为里面融合着对方深情地祝福和美好地心愿。当你收到这样一份礼物时,一定要倍加珍惜。
据说,绣花鞋垫作为爱情见证,其实是从鞋本身延伸出来的。鞋与爱情有着解不开的结,扯不断的缘,浅层原因是由于鞋与“谐”谐音,于是成为了爱情的吉祥物。俗话说:“男人街前走,带着女人手”,每次男人们外出走亲访友,都要垫上一双漂亮的鞋垫,一双鞋垫就足以体现出家里女人的手艺了。
在旧社会,有些地区呆在闺中的大家小姐一旦到了出嫁年龄,就要在家里专门做上一年的针线活儿,这些活儿要在姑娘结婚的那一天摆出来,让众多的亲戚朋友欣赏,目的是让婆家和亲朋,明白新媳妇心灵手巧。当然在众多的刺绣品中,最撩人眼帘的还是鞋垫儿,因为它最能体现新媳妇的手工。
众所周知,要绣出一双鞋垫儿需要几道工序。首先要糊出鞋衬,鞋衬是按脚的大小剪出来,一般是用旧布加浆子一层一层糊出,然后熨烫平整。其次,要将绣面需要的东西准备齐全,白布、不同颜色的花线、剪刀、绷骨;然后在白布上描出鞋底样,再在底样上画上喜字、牡丹、鸳鸯等各种自己喜欢的`图案,这些都做好以后才能在上面绣花。
绣花讲究的是技巧,先用绷骨将画有图案的布面绷紧固定,以免在绣的时候图案走样。当然,绣花的姿势也很关键,既要人坐得舒服,又要便于手工,一般来说,绣花时人们常常坐在小凳子或小马扎上,绷骨轻轻放在两个膝盖间,一只手拿针一只手扶绷骨。绣的时候,在白布上下的每一针深浅程度都要一样,这样绣出来的鞋面才整齐、光洁。
印象中,母亲从年轻的时候就是绣鞋垫的高手。儿时的我清楚记得,鞋垫上的图案,是母亲带着我的圆珠笔,托一个婶子画的,桃花、牡丹、彩蝶、游鱼栩栩如生,色彩斑斓,如丝丝温暖的阳光游移在红、绿、蓝、黑交织的年代,游移在我和弟弟幼小的心灵之中,这似乎意味着脚下的路五彩缤纷。而后,我发现,每次哥哥姐姐出去工作,临别时,母亲都会塞几双鞋垫在包里,一开始我不懂,只以为就普普通通的东西,没有实质意义,后来才知道,这寄予了“一路顺风”的美好祝愿。是啊,儿行千里母担忧,一双普通的鞋垫,包含了多少无言的深情和祝福?绣花鞋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未婚女子给恋人绣的鞋垫,这些鞋垫往往精美漂亮,或绣并蒂花开、彩蝶双飞,或绣鸳鸯戏水、吉祥话语,精致得让人不忍垫用,许多人干脆把它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爱情见证。
现在,绣鞋垫的习俗在有些地方仍然盛行,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好看精致,更重要的是它满载着对未来生活浓厚而又甜蜜的希望,在针线之间编织自然山水、花草虫鱼、风情人物。家乡的女人总爱是用针线在鞋垫上描摹心情,抒发情感,一针一线,极其认真,极其专注,飞针走线中把她们的情感祝福、希望都注入到了一双小小的鞋垫上,图案甚是喜兴,纳一双鸳鸯戏水,表示夫妻恩爱,纳一双并蒂荷花寓意早生贵子,纳一双多福、多囍,祝福家庭喜事连连,幸福永远。妇女们做的鞋垫,除了有实用价值外,更多体现了对亲人的一片真诚之心。在抗日战争时期,家乡的妇女们经常将绣花鞋垫作为慰问品送给子弟兵,鼓励战士们杀敌立功,保卫祖国。直到现在,每逢春节或八一建军节,她们时常围坐在一起,利用空闲时间,飞针引线,赶绣“拥军鞋垫”,慰问子弟兵,为驻地官兵送上了一份深情。
随着经济发展,绣花鞋垫逐步被机制鞋垫替代了。现在家乡的妇女尽管绣鞋垫,但是已经把它当成了一种业余生活的调剂,一种生活的点缀罢了。再说,自己赶制的绣花鞋垫已经单纯变成赠送亲朋好友的礼物了。有时候一家人坐在一起,每每交流起过去在一起绣鞋垫的那段往事和经历,总感觉是那样温馨那样从,仿佛如在昨天值得回味……
第2篇:绣花补衣散文
绣花补衣散文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我们曾经熟悉的民间老手艺已经渐行渐远。而“绣花补衣”的事情却是难觅踪迹了!如今,衣服不要等到穿破就换新的了,甚至,有赶时髦的年轻人,在新衣服上剪几个破洞,若隐若现地露出让人充满臆想的嫩肉,那才叫个性呢!
可我的老同学红五却偏偏用了“绣花补衣”的网名,而且她把“绣花补衣”当成了终身的职业了。人们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看呀!她就是这个行业的状元呢!
不要小看哦,“绣花补衣”可是一个顶尖级的技术活,不是心灵手巧的人还真做不来。不信,有史为证。
四大名著《红楼梦》里就有“晴雯补衣”的记载。说的是,贾母给了宝玉一件俄罗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宝玉穿时不小心烧了个洞,麝月忙悄悄拿出来叫人织补,谁知道东西太名贵,没有裁缝敢揽活。晴雯心灵手巧,重病中连夜补好。
晴雯是什么人物。她可是大观园中公认的美人儿,她长着“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林妹妹”,贾母说:“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甚至于非常恶心她的王夫人也不得不承认:“她色色比人强。”
旧时,“绣花补衣”之事只有大户人家的闺秀才可以学的。记得小的.时候,家里来了裁缝,妈妈总会把我们赶出家门,并告诫我们:“不要和正在忙碌的缝衣匠说话”。于是,我们把眼睛贴在门缝上偷窥,除了看到小裁缝那张漂亮的脸之外,却没能探究出“绣花补衣”到底有什么玄机。后来,才知道,原来,妈妈是怕我们捣蛋,打扰了裁缝师傅,怕裁缝师傅量错了尺寸,浪费了布料。
红五是我的初中同学,毕业后,她学了缝纫,然后去了南方打工。再后来,她回来在市里开了一家绣花补衣的小门店。为了照顾她的生意,我曾拿过一条被炭火盆烧了个洞的牛仔裤去补,谁知,她不但分文未收,还请我到隔壁的饭店搓了一顿。后来,再也不敢照顾她的生意了。
红五的手艺果真了得,她在我那条破了洞的牛仔裤上缝了两朵小暗花,一边一朵,煞是好看。妒得同事们都追着问我这款带花的牛仔裤是哪里买的?我说是打的补巴,他们不信,一个痴得可爱的同事硬是把我的裤腿翻过来,看到被烧着的残痕,他们才信。
红五的爱人叫熊部长,是某国企的工人,能说会道,巧舌如簧。每次同学聚餐,他是同学们的开心果。他常说,红五之所以和他结婚,是他听信了媒妁之言,是红五“撮”的他。说这话时,熊部长脸上洋溢着满满的骄傲和幸福。
随即,他会绘声绘色地讲述他第一次去红五家相亲的经历,那时,交通不发达,到红五家每天只有一趟中巴。那天,熊部长是第一次和红五回家。不巧,中巴车在半路抛了锚,红五只得找了一辆面包砣,当面包砣行至黄坎岭那个陡坡时,由于雨天路滑,面包砣硬是开不上去。没办法,红五只得带着熊部长徒步回家。熊部长这个城里伢子哪吃过这种苦,走一截就问,还有多远?红五答,快了!这样周而复始地走了个把钟头。直走到掌灯时分。熊部长实在走不动了。问:“到底还有多远”?红五歉歉地说,“前面亮灯的那家就到了”。虽然,看在眼前的距离,两人却又在弯弯扭扭的山中小路里足足走了半个时辰。
据说,熊部长相亲的“狼狈相”是出了名的。当同学们问,熊部长当年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狼狈相”,红五总是笑而不答,吊足了同学们的胃口。说到这,有男同学开始不服气了,对熊部长怼道:红五可是我们班上的“一朵花”,“一朵鲜花插到了牛粪上”,你个熊部长是“得了好处还卖乖”,真是“一蔸上好的白菜被猪拱了”,洒桌上舌战群儒且充满了欢乐。末了,熊部长端起酒杯与男同学们一一拱手敬酒。
有人说,红五有一双“追求绝美”的慧眼,一件价值上千元的衣服,只因破了一个小洞,人们就把它束之高阁,而经过红五的巧手绣补一翻,便完好如初。红五的手艺常常会给顾客带来出奇不意的惊艳。面对衣物上的破洞,她如同面对一幅风景,一片田园、一盆芝兰、一丛瘦竹。每一针,都是匠心独运;每一线,都是巧施天工。一个补丁也能融入她独特的灵动气蕴。她以纤指为犁,指尖为铧,在岁月的裂缝中锦上添花。我信然,要不是有精湛的手工绝活,她又怎能登上湖南省首届手工编织职业技能大赛的舞台去一展风采呢?对此,湖南卫视还给她做了专题报道呢!我为之骄傲。
由于红五的技术过硬,她的业务遍布莲城的各个角落,或是电话预约,或登门拜访,往来顾客络绎不绝,红五有些应接不暇。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红五也曾试着带过徒弟,想把这门手艺传递下去。可惜,很多慕名而来拜师的,往往看着新奇,正式学起来又打了退堂鼓,可见,这门手艺绝非一日之功。为了支持红五的工作,后来,熊部长也干脆辞去公职,成了红五的好帮手。他们如此妇唱夫随,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小日子也过得有声有色。自然红五从厂长升格为董事长,熊部长也理所当然地接任了厂长。在这里我要声明,这个职务是熊部长在酒桌上封的,不是我杜撰的。
一份手艺就是一份人生。俗话说,世上没有不好的生意,只有不会做生意的人。尽管科学技术正以精密的工艺和惊人的功效,肆意超越手工的经验拿捏和精力消耗。但老手艺的魅力,却是机器无法掩盖,无法替代的,当我们在现实里看到它的时候,总有一种亲切感,他们曾经就在我们身边。红五的坚持,令人肃然起敬。
第3篇:绣花补衣的散文
绣花补衣的散文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我们曾经熟悉的民间老手艺已经渐行渐远。而“绣花补衣”的事情却是难觅踪迹了!如今,衣服不要等到穿破就换新的了,甚至,有赶时髦的年轻人,在新衣服上剪几个破洞,若隐若现地露出让人充满臆想的嫩肉,那才叫个性呢!
可我的老同学红五却偏偏用了“绣花补衣”的网名,而且她把“绣花补衣”当成了终身的职业了。人们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我看呀!她就是这个行业的状元呢!
不要小看哦,“绣花补衣”可是一个顶尖级的技术活,不是心灵手巧的人还真做不来。不信,有史为证。
四大名著《红楼梦》里就有“晴雯补衣”的记载。说的是,贾母给了宝玉一件俄罗斯的孔雀毛做的氅衣,宝玉穿时不小心烧了个洞,麝月忙悄悄拿出来叫人织补,谁知道东西太名贵,没有裁缝敢揽活。晴雯心灵手巧,重病中连夜补好。
晴雯是什
第4篇:写作与绣花-散文
写作与绣花-散文
我结婚时,家乡的小妹寄来两帧手工剌绣的窗帘,以示庆贺。打开苹果绿的窗帘一看,我惊呆了:在条纹清晰的梅枝上,绽放几朵火红的梅花,梅枝之上,立着一只活灵活现的喜鹊。两帧窗帘,两只喜鹊,恰好暗合了小妹美好的祝愿。我把它挂在卧室的窗前,时不时美美地观赏,愈发对小妹的心灵手巧叹服不已。小妹在信中说,她为了这对喜鹊登梅,花去了一冬的心思和闲暇时光。
两年前,一位酷爱剌绣的新疆姑娘,不远万里给我寄来了一个剌花的枕套儿。那花自是栩栩如生,夜半醒来,总有一种不由自主的感动,脑海总会浮现出天山脚下那位残疾姑娘,在灯下侧卧在床榻认认真真绣花的生动情形。那一针一线,总是关乎于情,是淡而洁的友情,就像傲骨凌霄的雪莲,让出没于红尘中的我,拥有了一份难得的超脱之感。
于是自然地把写作和绣花联系在一起。说白了,这
第5篇:漫话扇子散文
漫话扇子散文
有风不动无风动,不动无风动有风。
这是民间流传的一个谜语。稍加思索,不难猜出它的谜底是扇子。提到扇子,我们总会想到它在炎炎夏日,驱酷暑送清风的功劳。可是,你知道扇子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么?
我国是扇子的故乡,扇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很早以前,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开始制作扇子,而且由于时代不同,扇子的样式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最初的扇子叫羽扇,是用鸟的.羽毛制成的。工匠们采集飞禽羽毛,选用其中又长又美丽的,按颜色配在一起,制成一把把美丽的羽扇。不过,羽扇刚诞生时,并不用于扇风解暑,而是由侍者手持,为帝王遮风蔽日,有时也作为仪仗。只是到了汉代,羽扇才有了今天的用途。羽扇产生后,很快就成为文人儒将的爱物。《三国演义》中足智多谋的孔明军师,手中常常轻挥一把鹅毛扇,神态潇洒地运筹于帷幄之中。这鹅毛
第6篇:漫话冰淇淋散文
漫话冰淇淋散文
冰淇淋,起源于我国元代。当时蒙古人喜爱乳品,他们把果汁、乳品和冰雪混合在一起食用,这种冷饮是冰激凌的雏形。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品尝了当时皇家冷饮“冰酪”后,他把这种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并献给意大利皇室,这种冰冻奶酪就是“冰淇淋”。
1500年,法国一位国王与意大利皇室的一位成员结婚时,这种奶冻又传到了法国,法国人在原有基础上又加了许多新配料,对此进行了改造。再后来,法国一位公主嫁给了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并带去了一位专做冰淇淋的厨师。英王品尝后,大加赞赏,并以丰厚的礼品给这位厨师,并要求他保密,不得外传,但这位厨师还是把配方传了出去。1700年,冰淇淋传到美洲大陆。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对这种新工艺痴爱有加。不过,当时制作冰淇淋还是相当不容易。因此,当时也只是富贵人家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