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文与禅散文
文与禅散文
创世之初,混沌未明,然而清扬浊沉总是定律。这便有了两极分化,阴阳相补且互为掣肘。世间万物都不能避开这个客观规律。
人类诞生之初,先民就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空间充满好奇。看着浩瀚的星河,我们树叶兽皮裹身的祖先抱着双膝也在思考:我们来自何方,去往何,为何我们还有肉体感知不到的痛苦,我们那些捉摸不定的想法是在加深痛苦、还是再试图解脱自己?思想便从这位有了迷茫的祖先开始了足迹。
几千年来,先贤为了探索人类精神上的困惑以及对死亡恐惧之谜,作了两种假定:因果、轮回,试图引导人们修身寄心,走自我救赎之路。然而这些似乎太虚无、太遥远,所以佛家又云;“大象无形”!
大象无形,大乃实,象为虚。而大象究竟为何?一直以来不太理解这句话,总觉得过于抽象,不能解释眼中尘世的一切。痴者迷,思者痛!但我们还是执着地想悟透个中玄机。
何为实?做一个孤独行者,探索人的茫,用自己的思想、言行去实践,以期能够减少一些凡俗的妄念,先是解脱自己,然后对迷途者施以影响。专注于潜修,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言的修禅——实!何谓虚?个人的,无论你现在、曾经是多么的痛苦还是让人多么的瞩目,但如果只是以自己为念,那么你于这个世界也就等同于无形。这就是佛家所言的虚,也是一切痛苦的根源!这是我的理解。
禅以修净己为念,在苦行中摈弃自的`孽根,以求无妄无嗔,做到心境安宁、豁达。其思想侧重于宽宥、无为而为——自觉自悟!佛践数千年、几百代以图参破红尘之生生灭灭,悟透个中因由,想给世人以指点,以期其不堕迷津。
文以清润:以文者的经历、睿智,用天地万物的情景意境苦心诠释着人生的意义。着眼于理性——以文省心!二者和而稍异,但目的殊途同归:打开被禁锢的小我,释放赤子童心!
文与禅所阐述的有一个共同点:静!
好的文字读来使人觉得天地一片宽广、肃静,让人安宁、恬适,心无烟尘。那是灵与肉的交融,思想的升华。文者最重要的是经历、学习!正所谓行万里路,破万卷书:闭门造车是写不出感动生灵的文字的!而心静也更是必须的!如果心里烟熏火燎的,笔尖流出来的文字必将带着天地脱色的怨逆!
宁静是一种心境,而并非是真正的耳中无声,有时于飘渺中的点点天籁人和更添静谧的幽美。雨滴芭蕉、风摇信玲、远山回音、秋瑟虫鸣,还有风过竹林、松涛阵阵、溪流涓涓……都能使人浮躁得以安抚。
古人诗文也多体现这种意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姑苏城外寒山寺,半钟声到客船。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心安静了,人自然能悟透很多东西。宁静中更容易看清自我,从而施以修正。
古人云:读史映雪,以莹玄境,读子伴月,遥寄神思,读佛经伴美人以挽堕空……所言皆是要求阅文需静心入境,否则难悟!面对美好,人们最也是想极力维护,然世事不可尽握,所以要尽力抵制诱惑。弄清自己想要的:诸缘万法总会消弭!持佛经伴美而阅,所诠释的也就是感性和理性必须平衡。这大概就是文者想给我们的启迪。
禅的精髓也是一个“静”!人的烦恼和焦虑都来自心境失衡,而心境的失衡无外乎对自身环境的失望,还有对人生的诸多无奈。如何穿过重重雾,重建人的广袤,再见光明?这就是禅所要解决的问题。修禅者往往避入深山幽谷,吸风饮露,伴月照青苔鸟鸣深涧,为的是能更好地从繁芜冗杂的俗世脱开来,思索生命的真谛。佛家的打坐冥想、诵经,以及抛开肉身:圆寂,所求无非也个‘静’和“真”,得和舍!
禅很重要的阐述也包括因果。这当然不是迷信,有一定的逻辑!
世界是个大循环,有因就有果。太阳出来了你会觉得光明;骤降你会觉得寒冷;落魄中的关怀你会很暖;奉献时你会有很愉快的感觉,多行不义你会被人唾弃;破坏环境……大家现在也看见了恶果。佛,其实并非通常人们所理解的高高在上的神,而是俗世苍生中的智者!所以佛家所言的因果报应也是有科学依据的:自然法则无不在!
文章开篇有云;世分阴阳。禅宗诠释众生的一切,谓之缘起。有起就有灭,起和灭不是对立,而应该是是警示。那些游走在理性外、不和谐的,也许就是造物主留给我们的提示,促使我们不停地自省,从思想到行为渐趋成熟,最终战胜自我。这就是它们存在的意义。
红尘繁杂,总会有一些道不清的执着,就连佛陀也求索了几千年:试图给世人以指点,而人性固有的弱点让佛陀也无奈悲悯。没有人不想认清自我,我们更愿意灵魂轻松。而放不放得下、能不能放下,并不是简单的事。归根究底,文与禅只是外因,其根本还在人自身。所以禅也好,文也罢,总有力所不逮的地方。我们不能强求整一,完美或许本就是个悖论。一切随缘!佛曰“渡有缘人”就这个意思吧。
心静自然凉!读些风清月明的文章,悟一悟智者的禅言,远离虚弱萎靡之物,可能我们就少了些纠结。世间本无菩提树,任何一洼清水、轻盈洁净的思想都是我们的明镜。
用心生活,坐立起行,怀怜悯心,则你我皆为佛陀。也许当你在苦苦寻觅的时候,蓦然回首,那个迷失的自己一直站在原静静地等待着心的返璞归真!
生存于世,残缺是注定的,也就是说我们既要懂得包纳,也要学会放弃。淡然出世是一份情怀,积极入世是一种态度,能在喧嚣中不失自己,也要耐得清寒高广的寂寞。这就要求我们站在远处看自己:华而不乱,爱而不溺,不以才情诳人欺世,如此,心或可安。
第2篇:极简主义与禅散文
极简主义与禅散文
从欧美和日本传来的极简主义思潮近期引起国人越来越多的共鸣, 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提倡舍弃生活中不必要的物质需求或繁杂无效的固有程序, 从而留给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关注生活中更重要的部分…… 美国的<<极简主义者>>网站给极简主义作了以下定义:“极简主义是一个让你们自己从生活中不必要的过度摆脱出来而去专注其它重要事物的工具 – 由此你能找到快乐,充实和自由”。可见, 极简主义是人们对现代社会过度追求物欲的一种反思,极简的生活方式本身是一种工具, 目的是引导人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生活中对于自己更重要的事物上, 从而享受到幸福和自由。
这与古老东方禅文化的思想非常相似:就是去除人心中的各种烦恼,超然平静地回归本真,或参透人生的本质找到真正的幸福快乐,或明心见性升华至无拘无束的心灵自由…… 确实,当下社会的物质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物质的欲望也一发不可收,但许多人渐渐发现对物质不断的追求并没有带来相应的快乐和满足,反而不断地陷入焦虑,压力和困惑之中。其实佛教中早已指明所有烦恼的源头来自于人们的贪念或妄想,而要去除它们,参禅是方法之一, 即先清空心灵中各种烦恼,再静心的思考自己人生的本质,从而找到内心真正的需求。
禅文化发源于古印度, 在中国发扬光大; 但极简主义却是来自于现代美国, 乔布斯是最具代表的人物: 他极简的生活方式, 精简的产品外观, 以及直接满足用户内心需求的使用设计, 多与他年轻时起就醉心禅学有关;特别是他说过的`那句 ”最重要的是要勇敢地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 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 其它一切都是次要的”更道出禅学“明心见性”的真谛。
禅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简单自然”一直是其表现形式,从禅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的宗旨,到禅诗, 禅画和禅语的简约风格而留出最多的想象空间, 以及以平常和平静之心参禅的方式,都是平淡中见深刻,简单中见丰富。
其实,由简入繁不难,许多人都会不知不觉地陷入忙乱之中不能自拔;而由繁入简却是真的不易,这不仅需要智慧,勇气和悟性,还要有一定的高度和阅历。所以无论文化艺术还是生活艺术,极致就是简单自然; 而追求人生的幸福快乐, 达到最高境界则是自由平静…… 正如日本禅学家铃木大拙所说:“从本质上讲,禅是一种见性之法,并为我们指出挣脱束缚走向自由的道路”……
第3篇:看《禅与人生》有感散文
看《禅与人生》有感散文
再次看了济群法师的《禅与人生》的视频讲座,对佛法又有了一次新的认识,虽然三年前看过一次,没有看明白多少,现在看虽然有些收获,还是有些没有听明白,觉得矛盾。
在这个高速发现的时代,我们在唯物论的引导下很少有人去了解禅修和佛法,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处处都有禅修和佛法,只是没有注意和了解,只是用了唯物论看到的只是表面而已。
当我们静下来参禅打坐了解佛法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世界真的有轮回、天赋和因果之说。更是可以从轮回之理中我们才能解释清楚天赋和因果之说,如果用唯物论解释反而不清不楚,非常混乱,让人不明所以。
深入了解佛法之后,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身体只是自己的灵魂在这一个世界一个生命的延续过程,谁也不能拥有。至于自己在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只不过是这一世的回忆。
在佛法中认为世界没有上帝、没有
第4篇:雪,禅散文
雪,禅散文
歌德说:雪是一种虚假的纯洁。当我初读这句话时,着实吃了一惊。歌德,一个唯美主义大师,他几乎是以一种诅咒的方式来描述雪,他就不怕他讲出这样的话要得罪多少人?
雪在中外都是一种美的符号,大地万物,美到无瑕处,唯有雪。玉,洁白但有瑕;云,洁白但飘渺。唯有雪,纯洁真实,伸手可触的无瑕,你能说这份纯洁是虚假的?
歌德在讲这话时,一定伫立雪地良久,对人类的经久而来的良知进行了回望。他是想说:或许只有大理石的纯洁是真实的,因为它是坚硬的,天长地久的。纯洁如果不能天长地久,如果如同雪片一样的短暂易逝,那么它一定是虚假的。
比如人,人的.纯洁能保持多久?这几乎是一个不能问的问题。
曹雪芹描述了大观园一群如雪般的女孩,冰清玉洁,肌肤如此,心灵亦如此,神情气质皆如此。痴情宝玉曾想,这些冰雪人儿,水的结晶体,诗情,
第5篇:无禅无禅无禅散文
无禅无禅无禅散文
那年去太行拜会不然师傅,于月光下推禅,俩个人,靠着石坊的墙角,长一句短一句的聊。竟然听得出他很人世,居然以为不然师也受了俗居的外化。忿忿不平的就想责他。
送我去休息,反手扣柴扉。不然师别时,意外地没有喊居士,言:兄弟,世间最好,无禅。
天亮,大雪的道上,一路歪歪斜斜的下,没有瘦驴,也绝少青竹刻就的黄卷,痴痴的想不然师的话。
五年,不得解。
昨晚的雨,忽然的挠醒了凡心。
蓦然,心里的花开,有水墨画般写意的铃声,远远的飘来——无禅无禅无禅。
因为房子,我们才让心甘居一隅。
若自缚成茧,便看得一身的纯洁,自大了,心就忽然的小。
因了别人的低,就感觉了自己格外的高,但凡的`儒雅和书香,不免就冲掺了猥琐和争议。
天果然就蓝得有些个萧瑟。
柳琴恍然抑郁得就有些个落默。
慢慢才懂,无心才有心的花开,无禅才有禅的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