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脑简单的西蒙》观后感

精品范文 时间:2024-05-27 07:12:1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第1篇:《头脑简单的西蒙》观后感范文

《头脑简单的西蒙》观后感范文

每次提起北欧,首先想到的总是严寒,虽然这是对北欧的一种误读。而气候与某一地区的文化总是密不可分的,正如龙纹身的坚毅只能在严寒中破茧而出。就连北欧神话里的神都跟奥林匹斯山上那些神不一样:他们不会像阿波罗一样没事下凡比比音乐素养,赢了还把人家活剥皮;他们大多像托尔一样忙着轮锤子,或者像洛基一样忙着躲锤子。咳咳。跑题了。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头脑简单的西蒙》跟它的老乡龙纹身一点也不像。它更像是地中海沿岸的文化产物——色调明丽,阳光满溢,节奏畅快,故事本身也充满着各种乐趣。可能是因为瑞典影界关注严酷的现实太久,久到我们都忘了瑞典其实毗邻丹麦,这个世界童话之乡。《头脑简单的西蒙》就像是被童话缪斯轻抚过的孩子,它暂时忘掉了严寒,拥抱了阳光。

《头脑简单的西蒙》以一对出镜率十分高的矛盾体为故事依托,这对矛盾体就是理性与情感,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科学理性与人类情感。在影片中,这对抽象矛盾体找到了一个十分恰当且本身充满了喜剧色彩的宿主,那就是本片的主角,亚斯伯格症患者西蒙。西蒙具有亚斯伯格症患者的一切典型特征。比如说,他有很明显的情感沟通障碍,只能依靠固定的模式去读取人的情绪。但他自己早就意识到这个模式并不是万能的,因为人类不是事先编程好的机器人,人的情绪也没有一成不变的表达方式,就像西蒙发现妈妈会在很高兴的时候哭泣一样。

此外,亚斯伯格症还使得西蒙变得一根筋、认死理。他每天有固定的生物钟、固定的食谱,家里的三个人——自己、哥哥山姆和山姆的女朋友弗里达——有固定的分工,哥哥做饭,弟弟摆桌子,女友洗碗。生活模式僵化的西蒙无法接受任何的改变,因此当哥哥和弗里达分手后他变得很抓狂,因为现在家里专门负责洗碗的人不见了。西蒙还特意去找弗里达请她回心转意,因为这样弗里达就又可以接着洗碗了。

在西蒙的`生活中,不论语言现象还是大活人都是方程式中可以随意替换的无生命等量。他无法理解情感创伤可能会让人心变得血肉模糊。在西蒙扣访弗里达这段情节中发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还在气头上的弗里达对西蒙说,“去找别的可以忍受你们的该死的女孩。”由于西蒙无法对这句话中的不同成分进行情感分析和处理,所以他干脆就把这整句话当做了自己和山姆的下一个人生目标,“我要找别的可以忍受我的该死的女孩”给山姆当女朋友。

西蒙的思维是直线的、理性的、数学的。他神奇地计算出哥哥山姆比自己好937倍,也想当然地认为人要么是开心的要么是悲伤的,就像电源一样,要么是开的要么是关的。他从没有想到过人的情感是个复杂的圆,数学和是与否的简单回答是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的。弗里达离开后,西蒙推出了自己的“山姆十三问”,企图通过13个等式推导出最适合山姆的伴侣。当听到山姆说他更可能会爱上跟自己完全相反的人之后,西蒙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企图通过13个不等式来找到跟山姆的兴趣爱好完全相反的人。在西蒙眼中,情感不过是一张勾勾叉叉的问卷。

《头脑简单的西蒙》绝不仅仅是一部关怀亚斯伯格症患者的影片,导演是在借助一个无法融入社会的人影射和反指社会中的人。影片的讽刺之处在于理性的西蒙在生活中并不喜欢直线形或者方形的东西,他喜欢圆——“小火箭”、碗碟、呼啦圈、井盖等等这些与西蒙朝夕相伴的东西都是圆的,但他并不了解“圆”的哲学含义。在这个具有鲜明喜剧色彩的悲剧人物背后是千千万万企图用纯理性切断一切情感纠葛的正常人。导演并没有刻意贬低或刻意夸大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作用,他只是用童话的触角去点了一下这个唯理的社会,告诉大家生活没有模式,复杂不是末日。理性与情感就像磁铁的两级,缺了谁生活都无法平衡。

十九世纪初,英国诗人约翰济慈(John Keats)作成了一首长诗Lamia。 在诗中,济慈突然跳出了叙述圈,对以科学发现为首的理性思维染指想象力这一举动表达了极大的愤慨。在《头脑简单的西蒙》中,导演安德瑞斯奥曼虽没有这么激进,但还是表达了类似的思想。人与人之间的共情是以想象力为基础的,也就是要跳出个人狭小的自我感知,去想象他者的情感需求。而这一步跳跃是数学公式所做不到的。西蒙爱哥哥,但却是在用数学的方式爱;正如同在生活中我们也在用错误的方式爱着他人一样。

第2篇:爱你西蒙观后感

爱你西蒙观后感

今天,锻炼+晚餐后,看了一部影片《爱你,西蒙》,昨天下好的,豆瓣评分高,很多人也推荐,想着趁着今天把他看完,也算增加自己的阅片数量(不准想歪)。

整体观影效果不错,一口气看完了,内容也很精彩,确实值得推荐。

开篇开头,Simon说自己的生活很普通,除了一个秘密:他是gay。这句话说出来大多数gay的心声。这个观点我在很多文章里面看到过:有些人说自己的家庭很和谐,但是自己是gay是这个家庭的定时炸弹;有些人说我的生活和大部分人一样,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但是有一点不同,他是gay,等等。大多数的gay从自我认知开始就很容易有这样的想法:我和别人不一样,因为我是gay。但是,Simon说,这不公平,为什么我们要感觉不一样,为什么我们向别人坦白自己的性取向就要叫做出柜,而异性恋不用。不公平,但是目前没有办法,就像和大A聊的时候,他说的,歧视依然存在。

剧情后来出现了另一个关键的人物,Blud,他也是一个gay。他和Simon互通邮件,互相鼓励,他们也各自向不同的对象出柜,从对方那获得了勇气,在这之中,情愫暗生。

但是后来,邮件的'内容被另一个朋友Matin看到了并截屏,以此为挟,要求Simon去撮合他自己和Simon的女性好友Abby,但是撮合无效,导致Matin一气之下让Simon在全校被出柜了,导致了Simon在学校被人嘲笑,Blud害怕被出柜而拒绝来信。于此同时,Simon也拿出勇气向家人出柜,说“I dont want you guys to think anything different, Im still me.”

我很喜欢他的这股勇气,既然无法躲避,那就果断承认,当然,影片中Simon的家人和大多数普通的家庭一样,一开始无法接受,这导致了Simon的痛苦进一步加深,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Simon慢慢的接受出柜的事实并且去和朋友,家人去沟通,并去用行动告诉家人吗” Im still me “,最后获得家人和朋友的认可。

当然作为电影,美好的结尾怎么会少了爱情,Simon最后在全校的贴吧(假装是)里承认了自己是gay,并且对Blud说,舞台剧结束后,在摩天轮等他,最终等来了他的爱情。

我们大多数都能在这里面看到自己的身影,或胆小,或害怕,或勇敢,但是就像Simon说的“ Im still me ” ,我们只能是我们自己,电影是电影,哪怕有我们的影子,毕竟不是我们,我们要做到就是为自己去努力,活成故事,走好自己的步伐。

第3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头脑特工队》,应该算是今年最好的最伟大的动画片了,没有之一。原因无他,《头脑特工队》用故事的情节,让我们认识了每个人头脑里都会有的几个基本情绪,快乐、忧伤、愤怒、害怕和厌恶。

我们知道什么是正面情绪、负面情绪,我们知道要以正面情绪为主,但也要接纳负面情绪,可在此之前,这些仅仅是在心理学范畴,仅仅是我们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面对各种情绪、面对各种状况时才会用到的,才会去分析的。

可是在电影里,是如此直观地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大脑里有这样一支特工队,他们分别掌管着我们的各种情绪,他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颜色的.记忆球,形成核心记忆,又建立起各种人格岛,还有思想列车、梦境、幻想、遗忘、潜意识……

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孩子,或许不用再让妈妈来帮你分析你的情绪,可能很快就会自己告诉

未完,继续阅读 >

第4篇:《头脑特工》观后感

《头脑特工》观后感

《头脑特工队》,应该算是今年最好的最伟大的动画片了,没有之一。原因无他,《头脑特工队》用故事的情节,让我们认识了每个人头脑里都会有的几个基本情绪,快乐、忧伤、愤怒、害怕和厌恶。

我们知道什么是正面情绪、负面情绪,我们知道要以正面情绪为主,但也要接纳负面情绪,可在此之前,这些仅仅是在心理学范畴,仅仅是我们在与孩子成长过程中帮助他们面对各种情绪、面对各种状况时才会用到的,才会去分析的。

可是在电影里,是如此直观地让我们知道,我们的大脑里有这样一支特工队,他们分别掌管着我们的各种情绪,他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颜色的记忆球,形成核心记忆,又建立起各种人格岛,还有思想列车、梦境、幻想、遗忘、潜意识……

我想看过这部电影的`孩子,或许不用再让妈妈来帮你分析你的情绪,可能很快就会自己告诉自

未完,继续阅读 >

第5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头脑特工队》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1

这是皮克斯为我们带来的又一部将会永载史册的动画电影。它的原创性是无与伦比的。它值得我们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发自肺腑的喝彩。

即使在《玩具总动员》之前,把玩具活化这个做法也并不少见,只不过很少有人拿“如果玩具知道自己是玩具的话,会怎么样”这个妙意来做梗罢了。但在《头脑特攻队》之前,没有人想到把人的情绪本身卡通化,你只能在一个个卡通人物身上体会各种情绪,但是你从未看到一个卡通形象化的高兴或者忧伤。而且欢乐(乐乐)、忧伤(忧忧)、害怕(怕怕)、讨厌(厌厌)和愤怒(怒怒)这五种情绪具有高度的概括

未完,继续阅读 >

第6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你了解过真正的自己吗?

人们总依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方式来从别人的眼中寻找真正的自己。他们认为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但其实他们眼中的你并不是你,别人不是镜子,只有你了解你。

老师说我文静,父母说我“疯”,同学说我是开心果,陌生人说我性格孤僻。别人对我的看法都与众不同,但我知道我只是在成长罢了。

所谓成长,适应社会,适应自己,不管是喜怒哀乐,都应接受,要记住,你若不认识自己,谁会了解你。

认识自己,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好好努力,好好做自己,做最真实的自己!

教师点评:好一句“别人眼中的你不是你”,有如此境界着实不容易。真实做自己,做最好的自己,是我们应该有的努力方向,孩子,你真的很棒!

人生的本味——《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两天前,我观看了《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莱

未完,继续阅读 >

第7篇: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头脑特工队观后感

看完某一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需要好好地对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观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一筹莫展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头脑特工队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两天前,我观看了《头脑特工队》这部电影。

电影的主人公莱莉是一个11岁的女孩。她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从小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在她的'大脑中有乐、忧、厌、怒、怕这五种情绪,分别代表着五个小人。这五个小人各司其职,但唯独忧忧“无用”,没有人知道她能干什么,忧忧自已也想让莱莉开心,但她自已很难保持正面情绪。

这部电影的主题就是接纳自已的负面情绪。我们不可能任何时候都会充满阳光,都能用笑容来解决问题。我们希望欢乐,抵触悲伤。对那些消极情绪嗤之以鼻,但很多时候是“负面情绪”给我们力量。

试问,有谁的成功不历经坎坷?谁在

未完,继续阅读 >

第8篇:头脑风暴法观后感

头脑风暴法的观后感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BS法、自由思考法,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于1939年首次提出、1953年正式发表的一种激发性思维的方法。此法经各国创造学研究者的实践和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发明技法群,深受众多企业和组织的青睐。

头脑风暴法出自“头脑风暴”一词。所谓头脑风暴(Brain-storming)最早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而言的,现在转而为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在群体决策中,由于群体成员心理相互作用影响,易屈于权威或大多数人意见,形成所谓的“群体思维”。群体思维削弱了群体的批判精神和创造力,损害了决策的质量。为了保证群体决策的创造性,提高决策质量,管理上发展了一系列改善群体决策的方法,头脑风暴法是较为典

未完,继续阅读 >

下载《头脑简单的西蒙》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头脑简单的西蒙》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